朱罡
摘要:肖邦作為浪漫主義時期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其作曲技法、演奏風格、教學理念等都對后世具有獨特而深刻的影響力,成為難以超越的范例。探索肖邦踏板的由來,以及肖邦的鋼琴與現代鋼琴之差異,最終總結出肖邦踏板理念、用法,以及為現代鋼琴需要做出的改變,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維度。這是當代踏板法研究新方向的拓展與實踐,將為演奏者克服踏板難題,在舞臺上展現踏板藝術提供啟示。
關鍵詞:踏板法? 肖邦? 標記? 風格
中圖分類號:J62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3)05-0009-04
在肖邦鋼琴作品當中,想要“得體”的演奏需要深研作品、錘煉技藝、駕馭風格。其中獨創性的踏板法是肖邦音樂風格與形式技巧中至關重要的構成部分,表演者既要觀察踏板標記的位置,又要探尋如此擺放標記的緣由,以及踏板運用與鋼琴音響效果之間的關系。
踏板法不僅可以延長或模糊音符,還可以產生諸多效果。肖邦在他的作品中標注了詳細而精確的踏板指示,演奏者需要在這個基礎上,根據自己對作品內涵和風格的理解,靈活而恰當地運用踏板,進而表達自己對肖邦音樂美感和情感的領悟。
肖邦踏板法是從鋼琴發展史當中傳承與升華而來的。他使用踏板的理念、習慣與現代演奏者相比有較大差別。本文對肖邦踏板法與技術運用的前沿研究成果進行梳理,從肖邦踏板法的由來,以及肖邦踏板法與現代踏板法的異同這兩個維度展開研究,延伸出對肖邦踏板法主要特征和應用規律的理解與思考。
一、肖邦踏板法的由來
在現代鋼琴上演奏肖邦作品是否應該使用切分踏板法,這一直是爭論的難題。因此,對踏板作用與效果歷史進行梳理與分析,就成為理解肖邦踏板法由來的重中之重。
隨著鋼琴構造與制造技術的發展,踏板的使用方式逐漸改變。早期的止音器技術,如意大利制琴師巴托羅密歐·克里斯多佛利(1655—1731年)的設計,能夠在羽管鍵琴上表現音色在不同音區間的變化。早期鍵盤樂器的音色與現代鋼琴相比顯得干澀,音量變化有限,因此延音踏板最早的作用是改善聲音,或者模仿其他樂器音色。
延音踏板機制是19世紀初由英國樂器制造商布羅德伍德公司研發的,演奏者可以單腳運作,同時抬起所有止音器,以延長琴弦的振動時間。同一時期,法國作曲家路易·亞當(1758—1848年)開始對延音踏板的使用進行系統研究,他在《鋼琴踏板手冊》中提出使用延音踏板以維持低音線條,更換踏板以保持和聲清晰。顯然,亞當踏板法理念與肖邦踏板法有異曲同工之處。
海頓和貝多芬為了延長和聲、消除聲音“干澀”,都曾使用“開放式踏板”,這是踏板作用演變當中的重要環節之一。海頓在奏鳴曲Hob.XVI:50第一樂章呈示部開始處標注了頓音標記,表示此處需要極其干燥、短促的觸鍵方式與聲音。當同樣的主題于再現部之前再次出現的時候,標注了“連奏”“開放式踏板”和弱音踏板。這里“開放式踏板”的功能是將所有止音器抬起,保持琴弦振動,同時要注意聲音持續不斷。同樣的主題由于“開放式踏板”的加入產生了截然不同的效果。
另一處具有代表性的“開放式踏板”出現于貝多芬“黎明”奏鳴曲的第三樂章。樂章開頭標記了長達八小節的“開放式踏板”,作用是將主和弦與屬和弦保持在一起,如果在現代鋼琴上隨意更換踏板,或者踩得過深,就會造成和聲色彩中斷或者聲音混雜。演奏貝多芬鋼琴曲時,必須要遵從他標注的踏板標記,這樣才能與和聲完美結合,形成富有光澤的泛音,這種特殊效果恰恰是貝多芬所追求的。
在現代鋼琴上演奏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早期的特定曲目時,上文討論的踏板技巧仍然需要使用。要想在現代鋼琴上再現這些作品原本的魅力,演奏者就需要領悟和運用一些“歷史中”的踏板技巧,這樣可以避免過多的模糊聲音或者破壞特殊的和聲效果,同時也可以增強聲音色彩和表現力。通過學習和練習這些歷史踏板技巧,可以提高演奏者對聲音細節和變化的敏感度和控制能力,從而更好地理解肖邦對于踏板的運用。
在現代鋼琴教學法中,“切分踏板法”作為通用踏板法,基本上教師從啟蒙教學階段就會傳授給學生。切分踏板法也被稱為“連接踏板法”,主要作用是連接音符與和弦,避免音樂在行進當中聲音中斷。
切分踏板法要求演奏者右腳控制延音踏板,手指做出反方向運動,當手指彈奏音或和弦時,右腳同時放開,并再次踩下。約瑟夫·班諾維茨在《鋼琴踏板法指導》一書中闡述過,演出場所的大小會對踏板的使用產生巨大影響,演奏者的情感與心理變化也會使其在臨場發揮時選擇不同的踏板方式。客觀、全面地理解“正確的踩踏板方式”是把握演奏技巧和充分展示作品內涵的基礎。
正確運用踏板分為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建立在對基本踏板技術的熟練掌握上。當演奏者逐漸精通踏板技巧之后,就會上升到第二個層面,即踏板使用的藝術層面,這一階段需要對特定作曲家及其表演風格進行細致研究。解析巴洛克時期到浪漫主義時期踏板法的重要代表人物,深研演奏風格和踏板使用方法,是理解肖邦踏板法精髓的必經之路。
據記載,意大利作曲家穆齊奧·克列門蒂(1752—1832年)是第一個開始使用切分踏板的作曲家,1821年出版的《幻想曲》作品48當中就有廣泛應用的踏板標記。之后的浪漫主義時期作曲家,如舒曼和李斯特也都大量使用切分踏板法。在舒曼《狂歡節》作品9之9“肖邦”當中,切分踏板法的標記發生了明顯變化。舒曼特意改變了他一貫使用的切分踏板法標記方式,模仿肖邦的創作風格和常用的踏板標記風格,即在新的踏板之前,或者踏板的結尾處加入星號標記,表示抬起踏板。這個特例說明舒曼顯然知道肖邦踏板法和自己使用的切分踏板法之間的區別。
李斯特也在其創作和演奏當中大量使用切分踏板法。切分踏板法在當時是一種新穎的踏板技術,李斯特對切分踏板法的使用為現代鋼琴演奏樹立了新的標準。他的學生,波蘭鋼琴家莫里茲·羅森塔爾(1862—1946年)曾提到:“李斯特很了解切分踏板法,他無疑會對切分踏板法在他去世四十年之后的普及感到無比欣慰。”
二、肖邦踏板法有別于現代踏板法的緣由
肖邦踏板法與現代踏板法區別顯著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肖邦常用的鋼琴具有非常鮮明的特征和特殊的音響效果。毋庸置疑,了解肖邦時代的鋼琴與現代鋼琴的區別,是理解肖邦踏板法區別于現代踏板法的必要步驟。肖邦畢生最鐘愛普雷耶鋼琴,它音色明亮,可以通過不同的觸鍵方式和恰當的踏板處理實現音色的多樣性變化。班諾維茨的書中對普雷耶鋼琴做出如下描述:“普雷耶三角鋼琴的聲音如銀子一般明亮、清晰,在當時,這種清晰度非常高。此外琴鍵的反應也非常靈敏,能夠發出肖邦需要的所有音色,一點都不刺耳。”
首先,普雷耶鋼琴與現代鋼琴在結構上有明顯區別。普雷耶鋼琴沒有使用現代鋼琴的全金屬框架,它的大部分零件是木制的,音板也要單薄許多,只有幾根金屬條(現代全金屬框架的前身)蓋在音板上,防止張力過強而扭曲變形。此外,普雷耶鋼琴使用氈子覆蓋了所有的音錘,這樣能產生比早期鍵盤樂器更溫暖柔和的音色。高音區琴錘上的氈子比低音區要單薄,但高音區的音色閃亮、有光澤。普雷耶鋼琴的琴弦排列是豎直式的,不是現代鋼琴使用的交叉式,這使得普雷耶鋼琴能夠產生更加細膩的音響效果變化。
其次,普雷耶鋼琴和現代鋼琴的琴鍵觸感與重量也大不相同。普雷耶鋼琴的觸鍵感更輕,反應更靈敏,因為設計者卡米爾·普雷耶(1757—1831年)堅持使用相對老式的單擒縱擊弦機。這種設計使普雷耶鋼琴不僅能發出歌唱聲音,還能對敏感的觸鍵變化做出反應。讓-雅克·艾吉爾丁格在《學生眼中的肖邦》當中引用了肖邦學生記錄的觸鍵感覺:“手指應該沉浸在琴鍵的深處,無論是演奏強音還是弱音……手指緩緩離開琴鍵,這樣就能彈出肖邦推崇的意大利歌手那般歌唱的音色。”
再次,普雷耶鋼琴的音色變化十分豐富。特定的手指組合會產生不同品質的聲音,低音區的聲音更溫暖,高音區的聲音更明亮。肖邦可以通過控制手腕和手臂的運動方式模仿意大利歌唱風格,這是其教學與演奏當中最重要的審美原則之一。肖邦的音樂風格與普雷耶鋼琴的音響特征相融合,能夠產生獨特的歌唱性音色,透明又不那么直接與響亮,且擁有更加細膩的色彩變化。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普雷耶鋼琴的延音踏板效果不像現代鋼琴那樣持久。雖然普雷耶鋼琴止音器的形狀與現代鋼琴相似,但是木制部分和氈子要單薄得多,這種設計導致肖邦能夠非常容易控制踩下和松開踏板的時機,從而制造音色差異。在肖邦演奏中,延音和弱音踏板的使用非常關鍵,配合他敏銳細膩的觸鍵,可以產生千變萬化的聲音色彩層次。
最后,普雷耶鋼琴的聲音衰減速度比現代鋼琴快(因為琴弦振動的持續時間更短),但在止音器落回到琴弦之后,琴弦仍會持續振動一會,并留下獨特的泛音效果。這種效果雖然無法在現代鋼琴上再現,但可以通過演奏者精妙的踏板控制模仿出來。普雷耶鋼琴較快的聲音衰減和泛音效果的結合,為肖邦堅持使用星號標記來標示釋放踏板的精確位置提供了合理解釋。
肖邦也曾使用過埃拉爾鋼琴,它的聲音比普雷耶鋼琴更厚重,也更有力量。由于使用了當時全新的雙擒縱擊弦機,演奏者可以用更少的觸鍵控制產生更優美的音色。這種技術就是埃拉爾鋼琴的創始人——塞巴斯蒂安·埃拉爾(1752—1831年)發明的,它可以允許演奏者快速地彈奏重復音符,并保持每個聲音的清晰度。盡管在當時,埃拉爾鋼琴的技術更加先進,但是肖邦仍舊喜歡使用普雷耶鋼琴進行教學與演奏。他在給李斯特的信中說道:“當我身體不舒服時,我就會在埃拉爾鋼琴上彈奏,因為我很容易就能彈出動聽的音色。但是,當我心情舒暢,有足夠的能量時,我必須要彈奏普雷耶鋼琴。”
除了普雷耶和埃拉爾鋼琴,肖邦在1830年離開波蘭之前,還曾在一臺布赫霍茲鋼琴上演奏過。布赫霍茲鋼琴整體的音色比當代鋼琴更加柔和。由于布赫霍茲鋼琴采用了反應靈敏的維也納式擊弦機,使得肖邦能夠在這臺鋼琴上彈奏出微妙的色彩變化。據記載,肖邦在公開演出中還曾使用過施特賴希和格拉夫鋼琴,這兩種鋼琴都有著相同的特點:敏感的觸鍵和柔和的音色。肖邦在一場音樂會上用施特賴希鋼琴演奏了他創作的《e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肖邦所用的鋼琴幫助他形成了獨樹一幟的踏板法,他在一生當中始終保持著對鋼琴音色、踏板和觸鍵的一致偏好。
肖邦踏板法有別于現代踏板法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是肖邦獨具特色的審美追求,將在第三部分進行詳細闡述。
三、肖邦踏板法的解析與詮釋
現代鋼琴演奏需要使用切分踏板法,在抬起延音踏板時,止音器落到琴弦上,會讓聲音立刻停止。如果鋼琴家不使用切分踏板法,音樂就會聽起來不連貫,這并不是說肖邦沒有使用切分音踏板,應該是他只在需要時才使用切分音踏板。肖邦是否經常使用切分踏板法是值得懷疑的,一種合理的解釋是,在他的鋼琴上不能大量使用切分踏板法,否則會過分混淆和聲,這已經在文章的第二部分得到了充分證實。可見,切分踏板法不一定是在現代鋼琴上演繹肖邦作品最好的踏板方式。
肖邦將聲音的清晰度視為其審美追求中最重要的衡量標準之一,這也反映在他的踏板法上。肖邦在新和聲之前標注的星號標記恰好保證了和聲的清晰度。如果在普雷耶鋼琴上使用切分踏板法,將踏板踩過小節線,就會使得新的和聲出現時,之前的和聲仍會持續,織體變得含糊不清。
有個別案例顯示,當肖邦沒有標注星號標記時,他實際上需要在特定的情境下制造出和聲交織混合的音響效果。在第16首前奏曲當中,肖邦在手稿上曾將第二、第三小節的換踏板標記全部劃掉,使前三個小節只保持一個長踏板。此處暗示了肖邦是經過深思熟慮并有意識地劃掉了原有的踏板標記,且很可能使用了半踏板技術,即不將延音踏板完全踩到底,而是控制踏板在中層活動,這樣既能使得樂曲展現出“波濤洶涌”的情境,又能保證密集的聲音不會完全混淆。除了這個極端例子之外,通常在演奏肖邦鋼琴曲時,演奏者應謹慎使用踏板,以避免不同和聲的過分混合。
肖邦的踏板標記非常契合他追求潔凈、優美、自然,甚至有“極簡主義”傾向的審美追求。這些標記能準確反映出作曲家對作品整體效果的精心規劃,結構清晰,有助于表達出作品的確切性格。演奏者想要演奏肖邦鋼琴曲,應該首先研讀并遵循肖邦的原始踏板標記,但也需要做出適當的調整,適應現代鋼琴的音響效果轉變。肖邦時代的一些出版商由于粗心,抑或是版面安排等原因,隨意挪動了一些肖邦踏板標記的擺放位置,可能會使演奏者理解混亂。故而,觀察肖邦的手稿,是揣摩作曲家踏板標記之真實意圖的最佳方法。肖邦標注的踏板記號會幫助樂曲進行分句,并展現豐富的色彩變化。如果因為現代鋼琴的共鳴較強,或者演奏場所的不同使踏板效果發生改變,那么演奏者就應該對觸鍵和肖邦的踏板標記進行微調,并在不同的音區之間取得適當平衡。
即便切分踏板法已經成為近現代演奏肖邦作品最常用的踏板法,但班諾維茨并不認為肖邦踏板法具有“普遍規則”。除了切分踏板法以外,還有多種微妙的踏板變化可以在肖邦的原始踏板標記中找到蹤跡與暗示,包括半踏板、抖動踏板、重音踏板(在瑪祖卡舞曲中),以及休止符段落的踏板使用等。在現代鋼琴上,肖邦的大部分踏板標記都能使用,演奏者需要領會和使用它們,并不斷地進行聆聽與調整。
肖邦在某些段落當中沒有標注任何踏板標記,如何處理這些段落也是演奏者面臨的難題。這些無踏板段落可以總結為三種情況:
第一,此處踏板更換過于頻繁細膩,無法標注。在《夜曲》作品55之2當中,肖邦顯然不想把第39~42小節的四音踩進同一個踏板里。在之前類似的段落里,肖邦刻意避免使用同一個踏板,而是選擇在兩個踏板之間留出和聲轉換的時間。
第二,此處不應該使用踏板。《練習曲》作品25之4當中的大部分段落都沒有任何踏板標記,顯然肖邦此處需要的是特殊的不使用踏板的干燥音色,以及短促的觸鍵,表達開頭標注的“激動的”性格。
第三,將此處的踏板用法交由演奏者決定。遺作《a小調圓舞曲》的手稿上是沒有任何踏板標記的,但是這首圓舞曲無法在不使用踏板的情況下進行恰當的演奏,比較合理的解釋是,肖邦是將踏板處理的方式留給學生來思考。
肖邦的星號標記絕不能理解為單純的踏板釋放記號,它們除了保持和聲,還經常指示樂句的銜接,以及主題元素與色彩的轉換。缺少停頓的樂句將成為一串毫無條理、艱澀難懂的音符,正如語言表達中如果不講究標點符號與聲音轉折,就會變成一團混亂。因此,肖邦建議學生在樂句(通常為八小節)的結尾處,“應當稍作停頓,音量作漸弱處理”,起到語言當中的句號作用。同樣的原則也適用于樂句的前半部分(通常在第二或第四小節之后),起到“逗號”作用。肖邦偏愛長氣息的樂句,使音樂仿佛在悠長而連續的氣息中歌唱。控制延音踏板形成逐漸衰減的漸弱效果,成為塑造樂句走向的有效工具。
《夜曲》作品15之2當中的星號標記與右手漸弱標記合二為一,成為小節之間的銜接。如果在現代鋼琴上采用切分踏板法,肖邦要求的漸弱走向是無法實現的,聲音也會顯得渾濁。筆者解決方法是,在小節結束之前,逐漸釋放延音踏板,直到小節結尾處完全抬起踏板,之后跟隨下一小節的低音重新踩下。這種方法除了能保持和聲清晰,還能創造出樂句的走向,以及與樂句之間的“呼吸”效果,同時保持音樂流動。相似的踏板標記和處理方式還可以廣泛地應用到諸多肖邦作品中,例如圓舞曲、瑪祖卡舞曲、協奏曲、夜曲、諧謔曲和敘事曲等體裁。
四、結語
肖邦的音樂是高雅的藝術表達,他對踏板的深刻理解具有劃時代的創新意義。想要在彈奏肖邦音樂時表達到位,應該養成從樂譜當中深究緣由的學習方式。肖邦的踏板法源于歷史而又發展至一個嶄新的境界。通過關鍵性理論的分析與解讀,真正理解肖邦的踏板法,方能把握肖邦作品崇高的內涵與精神。這項研究不僅對肖邦踏板法的技巧和效果進行了深入探索,展示了他對音樂形式、情感等方面體現出來的敏感和細致入微,也為肖邦踏板法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為后續研究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與實踐結論。
參考文獻:
[1]大衛·羅蘭.鋼琴踏板歷史[M].劍橋:劍橋大學出版社,1993.
[2]吉姆·薩姆森.肖邦的音樂[M].牛津:克拉蘭頓出版社,1994.
[3]杰拉德·亞伯拉罕.肖邦的音樂風格[M].倫敦:牛津大學出版社,1968.
[4]瑪莎·科林斯卡爾.1820-1860年的鋼琴制造商們[M].牛津:牛津大學出版社,1999.
[5]讓-雅克·艾吉爾丁格著.肖邦與普雷耶[M].程毓凝譯,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20:145-163.
[6]讓-雅克·艾吉爾丁格著.學生眼中的肖邦[M].魏柯玲譯,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15:1-74.
[7]讓-雅克·特林克.從一個千禧年到另一個普雷耶鋼琴[M].巴黎:阿馬通出版社,2003.
[8]桑德拉·羅森布魯姆.肖邦踏板標記的謎團[J].音樂學研究,1996(01):41-61.
[9]威廉·阿特伍德.弗雷德里克·肖邦:來自華沙的鋼琴家[M].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1987.
[10]約瑟夫·班諾維茨著.鋼琴踏板法指導[M].朱雅芬譯,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85:1-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