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峰
摘要:民族音樂創作是承載厚重民族情懷的血脈延續,其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底蘊,只有在與當代審美需求緊密融合的基礎上,才能煥發出民族音樂作品的生命活力。侯道輝的作品啵咧協奏曲《印象·三月三》是當今樂壇中廣西民族音樂的一道靚麗風景,其特點令人關注,也給人以啟示。本文聚焦于音樂家侯道輝根植本土傳統文化、面向世界音樂舞臺的創作理念,走進其作曲家與演奏家雙重音樂創作視角,探究其濃郁的南方地域風情與當代音樂審美完美結合的具體創作手法與思維方式,尋求其在當代音樂審美背景下,能夠讓傳統音樂文化依然云興霞蔚的成功所在。
關鍵詞:民族音樂創作? 啵咧? 《印象·三月三》? 本土民族特色? 當代審美需求
中圖分類號:J6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3)03-0045-04
啵咧協奏曲《印象·三月三》是作曲家、啵咧與嗩吶演奏家、博士后合作導師侯道輝的代表之作,創作于2020年。作品凝聚了淳樸厚重的鄉情,飽含家鄉沃土的流風余韻,洋溢著新時代壯鄉民族特有的文化精神和生活情趣。作品一經演出,便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高度認可與熱情關注,先后應邀在國家大劇院、中國-東盟音樂周等重要音樂舞臺多次上演,并獲得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頒發的最高文藝獎項“銅鼓獎”。
這部作品的成功得益于侯道輝作曲家和演奏家雙重身份的創作視角。作為作曲家,他以“行遠自邇,篤定前行”的熱情,潛心于本土民族音樂的創作研究,正如他所說:“我是土生土長的廣西人,我熱愛這片土地,我就是想寫富于意義的具有廣西特色的音樂作品。”作為演奏家,他精通于民族雙簧吹奏器樂的演繹,并頗有見解。在廣西獨特的民族傳統文化“唱、跳、吹、斗、踩”之風韻中,“啵咧”是一種壯鄉原生語境下的古吹奏樂器,目前收集到最古老的壯族啵咧樂器已距今有400余年,隨著時代的發展,“啵咧”得到了精良改進,對此侯道輝認為:“現今壯族血脈延續的‘啵咧,更需要高質量的當代作品予以支撐和展現,這樣不僅可以進一步完善少數民族器樂的材料體系,還可以讓更多人領略到古樸民族氣韻的壯鄉特色風情。”啵咧協奏曲《印象·三月三》蘊含作曲家和演奏家相融相生的氣質情懷,從選材到內容展現,尤為鮮明地體現出音樂家侯道輝所秉持的深植本土傳承、致力出新的創作理念。
啵咧協奏曲《印象·三月三》的創作靈感源自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歷三月初三盛大的傳統節慶活動。作品以“啵咧”的特色音質和考究的音調設計,生動描繪出新時期壯鄉人民歡度傳統佳節、崇尚幸福生活的精神面貌,是一部以壯族原生態樂器反映壯族本土人文風情的音樂佳作,作品從形式到內容格調雅趣、意韻悠長。
一、展現民族風韻的創作方式
在中國當前的音樂作品創作中,呈現出兩種趨向的創作模式:一種是以20世紀新作曲技法所追求的“新音響”“新音色”等方式進行創作,注重意境審視與自我理解;另一種是根植本土、注重情感交流與回饋的創作方式。《印象·三月三》屬于后者,在音樂的創作方面并沒有刻意追求現代“音響”技法,而是運用民族本源的旋律樂音來闡述作品內容。音樂家之所以選擇后者,是由于置身多年國際音樂文化交流的需求所致。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處邊疆,擁有直接面向東盟各國乃至延伸于國際范疇的“中國-東盟音樂周”等高端音樂舞臺,南寧更是中國-東盟博覽會的永久舉辦城市,因而在音樂創作上更加側重于廣西民族本土風格的音樂展示。弘揚中國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讓世界感受到中華民族的氣節精神,正是侯道輝音樂作品所具有的鮮明特征。
(一)作品民族元素的獨特選擇
協奏曲《印象·三月三》的民族元素選擇分為“外化”與“內化”兩種形式。
民族元素的“外化”,主要指作品獨奏聲部樂器的選用。廣西壯族自治區常被人們親切地稱為“壯鄉”,因此音樂家特別選擇壯族古吹管樂器“啵咧”來承擔樂曲的主要樂思訴說,使作品從音樂開始之前就嵌入了民族古韻的傳奇色彩。“啵咧”為壯語音譯,“啵”意為“吹”,“咧”意為“管”,它的外形精致美觀,音質吸收了侗族的侗笛、瑤族的蘆笙等其他民族樂器的長處,聲音柔和清亮且潤澤,兼具高亢嘹亮和溫婉雅致的特性。每逢傳統的民族節日或重大慶祝活動時,壯鄉都會響起“啵咧”的昂揚傳情之聲。其獨特的古韻音色在民族管弦樂隊中具有無可替代的音樂色彩,展現出壯鄉悠久文化的古韻今風。
民族元素的“內化”,主要是指音樂對作品內在音樂元素的精致考量與擇取。在作品內部,音樂家非常重視傳統民間元素的提取選擇,使音樂作品具有豐富的情感體驗,從而耐人尋味。在享有“歌海”之譽的廣西壯族自治區,每年“三月三”多彩節慶活動中的民歌盛會最為隆重,它的參與規模可達上萬人之多,稱之為“天下民歌眷戀的地方”,對此侯道輝將極具廣西代表性的民歌資源納入作品創作之中,以增加音樂內涵的深度。這種將傳統民歌元素融入作品的創作思維,在他之前所創作的另一部啵咧協奏曲《古城新韻》中就已有所體現。在《印象·三月三》中,音樂家甄選歌海中的“嘹歌”與“那坡民歌”作為本曲所引民歌元素,原因有二:其一,嘹歌與那坡民歌有一些相同的特征,比如:兩者都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其中那坡民歌更是享有“廣西民族音樂富礦”與壯族民歌“活化石”的美稱,家喻戶曉,這正是作曲家眼中典型的特色民族元素。其二,由于嘹歌與那坡民歌的音樂文化得到國家相關部門的重視與保護,所以音樂素材的提取會更加純粹,這對實現作品深層韻味的升華將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需要提出的是,由于本曲對于民歌元素的提煉和使用與常規運用方式略有不同,對其具體創作手法詳后會在音樂分析過程中予以解析。
(二)作品音樂的具體進程
《印象·三月三》的音樂構建形式為單樂章協奏曲體裁,為帶有引子的典型復三部曲式結構。音樂陳述精巧細膩,音樂情緒推進和婉順暢,整體氛圍大氣又不失詼諧靈動。
引子總體分為兩個部分(I、II),采用“慢啟動”的音樂陳述方式,配合著松散自由的音樂情緒,舒緩自如地引入作品所要描繪的音樂場景。第一部分(散板,主要速度為每分鐘72拍),啵咧深情寬放的演奏主題四音列動機(C-D-F-G),長時值的散板主題音調中帶有絲絲留白,曲調悠揚淡雅,樂隊聲部與之相呼應的靜態和聲音層伴奏形態緩緩推進,一幅綠水青山、霞光四溢、山寨清秀、壯鄉鋪錦的音樂畫面徐徐展開。啵咧逐漸加快律動,時時伴隨著倚音長音線條不斷行進,借以展現壯鄉三月生機盎然、春意正濃的鄉韻氣息。進入引子第二部分時,速度提升一倍(每分鐘155拍)。啵咧獨奏聲部不間斷地顫音演奏,音樂情緒逐漸升高,好似一群鳥兒在翩翩起舞、競相歌唱,一派雀躍歡鳴的怡人景貌。隨即,樂曲闖入大段落鑼鼓節奏,將音樂的整體氣氛烘托跳動起來,猶如壯族“三月三”節慶活動序幕拉開,人們身著盛裝,銅鼓敲響、啵咧昂歌,載歌載舞,好一派壯鄉三月三的喜慶景象,音樂情緒迅速帶入節慶氛圍。
作品的首部從第77小節進入,由A、B兩個樂段組成。A段承接引子情緒(每分鐘155拍),四音列(C-D-F-G)核心音高采用動機發展的邏輯關系與協奏特性來推動音樂進程。主題動機輕盈靈活動感風趣,代表著壯鄉人民豁達開朗的民族性格。在C-D音高級進后,緊跟八分休止符,并大跳反向回頭,諧謔趣味十足,短小精悍的主題動機在陳述之初便通過不斷重復加深主題印象,確立起全曲音樂基調。在幾次重復變換后開始進行自身發展,每一次發展路徑都緊緊依偎于主題動機周圍,主題旋律具有很強的內部凝聚性。在樂段中部,從第93小節開始充分利用協奏曲體裁的特殊性進一步推動音樂發展,獨奏聲部開始與樂隊交流。首先,由啵咧帶領著樂隊形成卡農式,模仿緊緊跟隨的應答狀態,獨奏樂器與樂隊之間的鮮明聲場對比,構成節慶中一呼百應的歡樂場面。本段最后,啵咧采用“雙吐”技術,利用“氣聲”演奏法在D音同音反復,模擬人們興高采烈的陣陣歡笑聲,滿載著歡聲笑語進入樂曲B段。B段主題是壯鄉人民對幸福生活的由衷表達。侯道輝形象比喻為:“就像是大家在拉家常啊,如今脫貧致富了,壯鄉更美了,人們紛紛暢談與訴說對新生活的感悟”,音樂陳述為“緊打慢唱”形式。速度上雖然沒有變化,但與A段活躍歡快的敘述形成對比。啵咧從容雅致的旋律音色,溫情柔和的娓娓道來,生活氣息祥和親切,鄉韻盈溢優美動聽。此段主題動機已由四音列擴展為F宮的五聲調式(F-G-A-C-D),并在音樂發展過程中不斷側重于A音增強樂曲活力。首部整體上輕巧脫俗,生活場景多面立體,是音樂家侯道輝審美創作的一貫風格。當樂曲進入到連接部分時,節奏突慢降至慢板(每分鐘70拍)以承上啟下。
作品的中部同樣也由兩個樂段組成(C、D)。C段承接連接速度(每分鐘70拍),動機核心回歸最初四音列(C-D-F-G),但通過音列之間的重塑與時值調整,變換成為新的主題動機,此動機婉約而含蓄,仿佛作者涓涓細語講述著自己內心深處的愛。此段主題發展進程中,音樂家融入了平果縣嘹歌《棵棵木棉紅》的核心音調。對于民歌元素的運用,很多作曲家會將民歌元素進行提煉,使其成為作品主題的重要動機,并以此作為全曲發展的重心,而侯道輝在《印象·三月三》中是在美妙的原創主題旋律發展過程中將其隱秘契入,民歌元素碎片化成為主題自身發展陳述過程中的一部分,民間久久積淀的文化底蘊猶如淙淙流淌的泉水滋潤著人們的心田。正如侯道輝所說:“凡是熟悉廣西民歌的人都知道,這就是嘹歌……”當D段樂隊率先進入時,速度加快至每分鐘80拍,速律上主題性格比之前C段稍顯活潑,核心動機再次為F宮的五聲調式,其中動機構建律動中的五度跳進增加了一抹趣味性,他說:“這個五度向上跳進是很詼諧的,我很享受這種色彩……”在主題發展了4小節后,啵咧與樂隊之間的交流采用“三月三歌圩節”中的對歌環節元素。啵咧長音起歌后,他給予啵咧與樂隊充裕的“對歌展示”(長度約為24小節),啵咧以嫻熟的特色演奏技巧(如:手指滑音、指顫音、氣滑音、花舌音、氣顫音、腹顫音、循環換氣等等),仿佛是對歌擂臺上歌者自我風范的盡情展示。在第206小節,獨奏聲部啵咧以節奏寬放的律動演奏平果縣嘹歌《棵棵木棉紅》的核心音調,它與樂隊此時演奏的首部中贊美生活B段的旋律主題相疊置,作以復調化的處理手法,這是一種既保證音樂活力,又兼具鞏固主題音調,以及加深聽眾旋律記憶的有效手段。在臨近結尾處,樂隊完全靜默,將所有的演繹角色全權交給啵咧演奏。啵咧以持續較長時間的明朗歡笑聲開始,接入自身的炫技華彩段,這是考驗演奏者藝術修為的段落。在近代獨奏華彩段落中,一般來說,作曲家會準確寫出華彩樂段中的每一個細節信息,如節奏處理、表情記號等,甚至還會加以文字解釋,要求演奏者嚴格按照具體要求進行演繹,而身為演奏家的侯道輝,在此處樂譜之上沒有添加任何演奏標記,給予演奏者足夠的信任與創作空間,這使得不同演奏者在不同狀態下的演奏方式與表述張力都會有所不同,按照演奏者自我理解與藝術修養來表現此段,頗有現代樂派中“有控制的偶然音樂”之意味。華彩樂段在表現人們歡聲笑語聲中開始,亦在人們的歡聲笑語聲中結束。
全曲再現部分(第250小節)由三個樂段組成(A1、E、A2),是速度快于首部的變化再現(每分鐘165拍)。變化再現部分除省略了首部中的B段外,所添加的E段非常值得一說,其主題核心音調取材于壯族大歌那坡民歌《壯鄉三月風光美》,這一核心材料成為整部作品氣質升華的點睛之筆。作者將所需音調進行提煉,節奏上采用“緊打慢唱”的形式,此處所提材料按以時值倍數的方式加以詮釋,致使音樂性格更加大氣遼闊。主題旋律中不斷上行的長音線條,傳遞出新時代壯鄉民族踔厲奮發、加快建設壯美家園的精神氣概。當最后一次主題再現時(A2),速度進一步加快(每分鐘175拍),是全曲的最高潮,各族人民和睦團結親如一家,在喧愉的節日氣氛中結束整曲。
從《印象·三月三》的情感體驗中得出:首部是以全方位、多維度空間的宏觀創作為視角,重點對壯鄉的風骨特色予以描繪;首部要比中部聚焦,重點表現壯鄉人民的生活及情感;最后再現部分,將作品整體的視野、底蘊、氣質加以提升,致敬傳統,面向未來,余韻無窮。如此獨樹一幟的民族風韻、渾然天成的“音樂印象”,流露出神秘壯鄉的民族氣息,令人好奇,神往不已。
二、順應當代審美需求的文化傳承
深度理解民族的傳統音樂、創作出具有高水準、生命力強、富有個性的優秀作品,是時代所需。自20世紀以來,我國專業民族音樂創作先后受到西方經典作曲理論和現代音樂創作的影響,當今民族音樂作品常會顯現出兩種偏頗傾向,一是作品過于追求當代審美潮流,缺乏對自身民族音樂內涵的深入理解,觀眾聽得云里霧里不得其解,甚至還有明顯的“臉譜化”或“兩張皮”的痕跡;二是作品過于傳統單一,得不到大眾審美的普遍認可與接受,作品缺少新意,生命力非常脆弱。就像學者王安國所說:“當代中國樂壇不斷產生的各種不同體裁、形式的新作……經過時間和社會的篩選,大批作品猶如過眼煙云……成為實實在在的‘一次性消費品,唯有少數作品以其動人的藝術魅力深刻于聽眾心中,成為長久縈繞在一代或數代人們耳際的精神伴侶。”作為站在國際音樂文化交流平臺前沿的作曲家、演奏家和教育家,侯道輝面對當代審美的文化傳承信念鮮明:“悠久獨特的壯民族文化需要一代又一代年輕人的傳承與發展,傳統的‘復制不會得到當代人的喜歡。”時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創新,民族傳統文化的血脈賡續不能缺少年輕一代的向心力。對于傳統與創新的角度如何把握、如何相融并濟地在傳統中求創新,在創新中求發展,的確是擺在我們面前需要認真思考的切實問題。
侯道輝的啵咧協奏曲《印象·三月三》之所以能夠在這種大環境中脫穎而出,是因為這一作品順應當代審美需求、蘊含當代審美意識:
其一,音樂家侯道輝心存敬畏地根植于本土,在面對傳統民族文化元素、符號及美學觀念的科學應用中,推陳出新,擺脫“老生常談”。他注重作品主題核心音調與民族要素之間牢不可分的聯系,注重運用新的創作技法讓古老民族傳統文化煥發新的魅力。在侯道輝的《印象·三月三》中,主題的核心動機、演奏技法、音列構成等要素雖都衍生于傳統的原生語境,但其節儉的主題音高建構使用方式和交響化的思維模式卻是當代音樂創作的鮮明特征。
其二,侯道輝很擅長運用民族的“情”來講述民族的故事,他的“情”是與時代同步的,能夠得到聽眾對新時期民族情感的交互體驗。而音樂本身就是情感的藝術,他一絲不茍地將每部作品反復推敲打磨,這使其作品具有強盛的生命力,令人為之佩服。如表現廣西百色老區人民在黨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家鄉面貌日新月異的《古城新韻》;主持展現在“一帶一路”倡議下,凝心聚力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壯美廣西的交響合唱《絲路遠航》等,都承擔著不同時期的深切民族情感寄托。
其三,在現今所流行的開辟傳統樂器“新音色”方面,侯道輝更喜歡采用民族樂器自身發展的音響特點,既滿足民族文化呈現需要,又易于被大眾所理解。如同當今啵咧吹奏樂器已從原來的“七孔”啵咧擴展為“八孔”啵咧,在律制、音域與演奏技法上都有了大幅度提高,《印象·三月三》中啵咧的所有演奏技法都基于自身發展的音色特點,且加以運用,它已經能夠滿足音樂家在具體音樂語言中的實際需要,在音樂陳述中啵咧的演奏敏捷、精巧、酣暢淋漓,令觀眾拍手稱快。
其四,用本民族樂器講述本民族故事,無疑是本曲引人注目的一大亮點。侯道輝認為本民族樂器是生長在這片土地上民族原始藝術的最初載體,更能體現本土傳統文化、民族習俗、精神風貌與藝術審美等特色,飽含著文化深厚積淀的底蘊。
當今中國音樂主流對于傳統民族文化、傳統民間音樂的價值愈加重視,而順應當代審美需求的民族文化傳承則是其中最為重要的一環。就像侯道輝曾感慨地說道:“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傳承是我們今天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對于音樂工作者而言,將傳統的民族民間樂器與當地民間音樂結合,表現現代人審美情趣為其量身創作的新樂曲,使古老的民族樂器與具有新時代氣息的音樂作品并肩同行,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三、結語
《印象·三月三》的成功,不僅讓啵咧的美重新煥發出絢麗光彩,也引起更多人對于本民族傳統樂器與音樂創作的思考,這對于中國民族文化傳承與發展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侯道輝作為中國南方民族地區藝術院校的領軍人物,如今已培養出一批批喜愛民族音樂且善于創新式發展的優秀人才,為民族音樂的傳承不斷輸送著新鮮血液,讓充滿新意的廣西傳統民族音樂站在國際軟實力文化交流的前列,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風韻增添異彩。
參考文獻:
[1]侯道輝.壯族波洌及其作品的藝術特色[J].藝術探索,1998(S1).
[2]李吉提.陳欣若和他的《色俱騰》——為九位民樂演奏家而作(上)[J].樂府新聲,2019(01):5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