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化為肌”原理是“人的肌體是由食物轉化而來,包括骨骼、血液、內臟、肌肉、大腦、皮膚、毛發等等。這個轉化過程需要基因、氧氣、溫度等因素的支持。沒有食物就沒有肌體,人是食物的轉化物。”“食化為肌”原理揭示了食物與肌體之間的本質關系。人從母體誕生出來,只有幾斤重,成年后都增加了幾十斤或上百斤,多出來的這些是從哪里來的?其實都是食物轉化而來。即便在母體里的孕育,也是間接的食物轉化,由母親吃入的食物轉化而來。人的肌體是由食物轉化而來。這是食物與人的肌體之間物質形態轉化的客觀規律。
食物轉化為肌體的核心機制,是一個古老的智慧系統,簡稱“食腦”。食腦不僅存在于消化系統,也不僅局限于腸腦、腹腦,其中的轉化機理尚待深入地探索認知。從食腦與頭腦(大腦)的關系來看,可得出一個引申原理“食腦為君”。即“食腦指揮頭腦,頭腦指揮不了食腦,二者是君臣關系,只有頭腦服從食腦才能健康長壽,反之則會威脅健康。”食腦的誕生可追溯到環節動物的真體腔出現,食物轉化系統的器官約形成于5億年前的寒武紀。頭腦誕生的標志是約2億年前哺乳動物大腦皮層的出現。二者相差以億年計。頭腦是在滿足食腦需求的過程中逐漸演化出來的,是為食腦服務的。人類頭腦再發達,依舊是食腦之臣,為食腦服務的地位沒有變化。食腦存則頭腦存,食腦亡則頭腦亡。反之,頭腦停止活動了,肌體依舊可以存活。
“肌食耦合”原理是“吃出健康的本質,是肌體與食物的耦合程度。每個人的肌體都是不同的,且一直處于變化中,只有根據自己肌體當時的需求,選擇合適的食物和吃方法,實現食物與肌體的最佳耦合,才能吃出健康。”“肌食耦合”原理揭示了個體健康與食物之間的本質關系。要想吃出健康長壽,不能人云亦云,人吃亦吃。不能僅依靠“每天8杯水、6克鹽”的群體平均值的指導。每一個人的體重不同,含水量不同,如果每天都補充8杯水,就會有人不足,有人超量,違背每一個肌體的實際需求,反而威脅健康。
世界上的80億人,不是一個工廠生產的標準件,而是非標件,靠一個標準吃不出80億人的健康,需要80億個“肌食耦合”方案。做到“肌食耦合”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要遵循“七耦二驗”原則。“七耦”是指在吃飯的過程中,要從數量、種類、溫度、速度、頻率、順序、生熟等七個方面體驗食物與肌體的耦合。“二驗”是指吃完飯后,通過觀察各類排出物和身體變化,檢驗上一餐吃得是否與肌體耦合。如此反復,不斷體驗校正,耐心聆聽肌體的聲音,逐漸找到自己與食物耦合規律,必定能夠吃出健康長壽。
“食可致疾”原理是“不當的吃事可以導致疾病。吃事是人類疾病的一個重要來源,不當的食物、不當的吃方法可以引發疾病,威脅肌體健康。正確的吃事可以預防疾病發生。”“食可致疾”原理揭示了吃事與生病之間的本質關系。吃事疾病主要來自缺食、過食、污食、偏食、敏食、厭食等六個方面。長期缺少食物可導致營養不良;超過人體需求攝入食物是許多慢性病的根源;攝入不潔凈食物會威脅肌體健康;長期只吃單一種食物會導致營養失衡;長期厭食的結果也是營養不良;食物過敏是天生體質問題,同樣威脅肌體健康。
上述六個病因中,“過食”問題比較容易被忽視,這里面有一個“過食傷身”的引申原理。“過食傷身”原理是“長期吃入超過自己肌體需求數量的食物會導致疾病。”原始人類食物供給不穩定,形成了積極攝食儲能的機制。在食物充足的今天,人類這種積極儲存能量的本性,失去了連續饑餓的釋放場景,從而引發多種慢性疾病。
“食可療疾”原理是“吃事是治療疾病的重要形式。借用消化吸收系統治療疾病,是一個非常古老的方式。吃事不僅可以治療因食帶來的疾病,還可以治療其他病因帶來的疾病,具有廣泛的治療作用。”“食可療疾”原理揭示了吃事與治病之間的本質關系。食物,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指“可供食用的物質”。通常,人們為了分清食物的充饑與療疾的不同功能,把具有療疾功能的食物稱為口服藥物。“食可療疾”原理包含“食物偏性療疾”“食藥同理”兩個引申原理。
“食物偏性療疾”原理是“利用天然食物的偏性調節肌體的失衡,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在化學合成口服藥物出現之前,世界各地的人不同程度地掌握了以食物偏性治病的方法,在此領域中國人積累了非常豐富的經驗。
“食藥同理”原理是對“食藥同源”認知的升華。“食藥同源”強調來源的同一,“食藥同理”強調作用機理的同一,指“食物與口服藥物都是通過口腔吃入,都是通過胃腸作用于肌體的生存與健康,肌體內部并沒有單獨器官對其分區、分別處理,二者的運行機制本質上是一樣的。”明白這個道理,會吃食物就會少吃藥物。
“五覺審美”原理是“吃是五覺審美的過程。吃是通過味覺、嗅覺、觸覺和視覺、聽覺感知的。吃審美的反應是雙元的,既有心理反應也有生理反應,是美味與健康的統一。”“五覺審美”原理揭示了吃事與審美之間的本質關系。傳統的美學理論只承認視覺、聽覺的審美功能,沒有把味覺、嗅覺、觸覺納入進來。人類的審美源自嗅味覺而非視覺,人類通過五官感知外界的信息,都會產生愉悅或厭惡的體驗,沒有高低貴賤之分。
五覺審美原理闡明了“五種美食家”的劃分,美食家可分創造和鑒賞兩類。精通烹飪產品制作的人是烹飪美食家,也稱烹飪藝術家;精通發酵產品制作的人是發酵美食家,也稱發酵藝術家;精通食物品鑒的人是食物美食家,也稱傳統美食家;既精通食物品鑒又深諳“肌食耦合”的人是“雙元”美食家,也稱健康美食家;既懂美食創造又精通美食鑒賞還能夠吃出健康的人是“三維”美食家,也稱美食大家。鑒賞類美食家的第一個標志就是要比非美食家們健康長壽,如果做不到這一點,那就是一個專業的“吃貨”。“食物美食家”在食物短缺時代是令人仰視的,在食物充足的時代就顯落伍了。當代社會需要樹立新的美食偶像,能夠帶領民眾吃出健康長壽,這就是“雙元美食家”的歷史使命。
“食孕文明”原理是“食事孕育文明。食事久遠,文明后來。文明源于食事行為,食事支撐文明持續,不當的食事行為威脅文明持續。”“食孕文明”原理揭示了食事與文明的本質關系。
人類文明六要素:智、美、禮、權、序、嗣,均源自食物獲取的過程中。智源于食事,人類之初,從樹上走到地面,身體弱小,面對諸多更大體重動物威脅,只能依靠群毆、陷阱、弓箭、結網來抗爭,這就是人類智慧的濫觴;美源于食事,人類最早的美感不是來自綠樹藍天的視覺,而是來自食物的甘甜和醇香;禮源于食事,禮的核心是謙讓,人類最初謙讓的一定是食物,而不是其他,謙讓食物是人類禮儀的初端;權源于食事,誰控制了食物,就獲得了尊重與服從;嗣源于食事,人丁興旺離不開食物,族群的延續首先依賴食物的可持續供給。
人類文明社會的形成,源自1萬年前的食物馴化。食物馴化讓人定居下來,讓食物有了積存,讓社會有了分工,出現了社會階層,出現了城郭、文字、青銅器等,食物馴化是人類文明社會的起點。
“食事三角”原理是“人類的食事是在食物母體系統、食事行為系統、食物轉化系統三者之間展開的。食事行為系統向食物母體系統索取食物,提供給食物轉化系統使用,食物轉化系統將食物排泄和“自尸”最終降解回歸食物母體系統。由此構成的三角關系反映出人類食事的疆界(如圖1所示)。”“食事三角”原理揭示了人類食事與自然之間的本質關系。

食物母體系統是自然性的,它形成于約6500萬年前。它是食物的來源系統,它是食物的生態系統,它是全人類共享的一個“大系統”;食事行為系統是社會性的,是一組由小到大的“層系統”;食物轉化系統是自然性的,一個人就是一個食物轉化系統,今天世界上有80億個“微系統”。“食事三角”闡述了人類食事的整體性,擺脫了對食事部分認知的局限,為全面認知、解決食事問題提供理論支持。
“食事優先”原理是“食事需列他事之前。食事久遠,他事后來。食事是生存之事,生存之事優先,生活之事列后。食事優先,國泰民安。他事占先,必生內亂。”“食事優先”原理揭示了食事與他事之間的本質關系。從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來看,食事在諸事之前,諸事從食事中走來。工業社會科學技術飛速發展,滿足了人類的種種欲望,他事不斷增多。似乎有許多當急之事都比食事迫切。人們常常會不自覺地做出了“他事在先”的決策,這是非常危險的。從長遠和整體來看,這種“他事在先”的行為,不僅會使社會整體運營效率降低,并且會威脅個體的健康和種群的持續。“食事優先”原理是人類社會重要的客觀規律之一,總結了人類行事的權重,揭示了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規律。
“食事優先”原理還可以引申出“食在醫前”原理,即“食事是健康管理的上游,醫事是健康管理的下游。抓上游管理事半功倍,抓下游管理事倍功半。”但現實生活中,每每言及健康,人們首先想到的是醫療,或者只是想到醫療。其實,健康就是沒病,沒病不需要醫事,有病才需要醫事,在健康管理中食事的權重遠遠大于醫事。
“食為二循”原理是“人類的食事行為必須遵循食物轉化系統和食物母體系統的運行機制。人類的食事問題大多是由不當行為造成的,要及時矯正不當的食事行為。”“食為二循”原理揭示了人類食事行為與自然機制之間的本質關系。
食母系統形成于約6500萬年前,人類食化系統的形成在2500萬年前,智人的食為系統的形成大約在550萬年前。人類的食事行為是跳不出這兩個以千萬年為單位的運行機制的。人類的食事行為必須接受來自兩個方面的約束,既要遵循食化系統客觀規律的約束,以維持、提高人類個體的健康壽期;又要遵循食母系統客觀規律,以維持、延長人類種群的持續,否則,問題百出,且得不到有效解決。
“食乃序基”原理是“食事秩序是一切社會秩序的基礎。人類秩序起源于食物的分配。沒有食事秩序,其他秩序就會瞬間崩塌。”“食乃序基”原理揭示了食事與社會秩序之間的本質關系。
食事秩序是食事系統的條理性、連續性、效率性的體現,食事秩序是人類秩序的最初形式,也是一切秩序的基礎,更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前提。食物短缺、食物資源占有不均是形成社會沖突的重要因素。沒有食事秩序的和諧,就談不上社會秩序的和諧。
今天世界的食事秩序是不完美的,因為還有8億人處于饑餓中。當今世界存在的諸多沖突,從表面上看似乎和食事無關,好像是各種非食物資源的爭奪。其實,當你揭開層層面紗,就會不難發現,最底層爭奪的依舊是食物資源。構建一個能夠關照80億人利益的食事秩序,是跨入任何“理想社會”的前提[3]。
上述食學十大原理,是食學科學體系的重要內容。建構食學自主知識體系必須揭示客觀原理,沒有揭示客觀原理的知識體系是不成熟的表現。食學原理因為太尋常不易被發現,食學原理因為尋常容易被理解。前五個原理是吃出健康的法寶,后五個原理是社會和諧的法寶。食學原理雖然不像物理學、數學等科學原理那樣深奧和縝密,但它與80億人的健康長壽息息相關,它與人類社會的文明息息相關。從這來看,揭示食學原理的社會價值是巨大的。
[ 1] 劉廣偉.食學(第二版)[M].北京:線裝書局,2020:25-28.
[ 2] 劉廣偉.食學原理——揭示人類食事的基本規律[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2(2),
[ 3] 劉廣偉.食事問題概論[M].北京:線裝書局2021:691-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