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特

位于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之間的帕米爾高原地勢崎嶇、山峰陡峭,被譽為世界屋脊;喀喇昆侖山脈跨越中國、塔吉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最高峰喬戈里峰海拔8611米,是世界第二高峰;阿爾泰山脈峰巒疊嶂,山頂常年被積雪覆蓋,被認為是亞洲的天然界標。這里氣溫波動幅度很大,極端干燥和寒冷的冬季是常態。
過去的幾個世紀中,游牧民族一直在這些地區上生活和遷徙。這些民族依賴于放牧羊、馬、牛等家畜來維持生計。他們經常遷徙以尋找適合放牧的草原和水源,這種遷徙模式被稱為“游牧生活”。這種生活方式,也對中亞地區的飲食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游牧民族以牛肉、羊肉和馬肉為主要的蛋白質來源。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習慣,同樣也決定了這個地區特殊的烹飪技巧和傳統食物制作方法,例如烤肉、蒸肉和馕(傳統中亞面包)等方便制作、熱量高、易儲存的菜式是當地人民的首選。與此同時,中亞地區作為絲綢之路的重要交通樞紐之一,各種文化和商品在這里交流和融合。來源各異形式不同的文化和商品交流,也促進了當地飲食文化的繁榮發展,尤其是香料的廣泛使用。與東南亞香料的“清新”不同,中亞地區偏愛肉桂、孜然和胡椒。這些香氣馥郁、厚重的調味料,是各類肉食的絕佳伴侶。
隨著時間的推移,中亞地區的社會和經濟結構發生了變化,農業和城市化逐漸取代了游牧生活,但傳統和文化仍然在當地不斷傳承、碰撞、演變,逐漸塑造出了如今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等這些中亞地區國家獨特的飲食特色,無論是歷史、文化還是味道,都有著極其“濃厚”的風味。
抓飯(Plov)是烏茲別克斯坦最出名的菜式。雖然抓飯并非烏茲別克斯坦獨有,中亞其他國家以及我國新疆地區都有烹制,但烏茲別克斯坦的抓飯確實有其獨到之處。僅從制作手法上看,就有塔什干抓飯、布哈拉抓飯、安集延抓飯、希瓦抓飯等二三十種。然而無論味道、名稱如何變換,都是以胡蘿卜、洋蔥、肉、油、鹽、水、大米等7種原料制成。這七種食材,用波斯語的名稱,將它的首字母加在一起就是Palov Osh,就是“抓飯”這個名稱的由來。
在烏茲別克斯坦,最著名的是塔什干抓飯,也叫黑抓飯。烏茲別克人自己稱其是他們民族美食上的“明珠”。黑抓飯是經過特殊改造的“秘制”抓飯,普通抓飯是用大鍋燜熟的,黑抓飯卻是選用小鍋炒出,以“皮牙子”——洋蔥煸炒過火,但不糊透時給大米上色而成。
在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干的國家電視塔下,有著全中亞最大的抓飯中心。每天限量供應,吸引著塔什干市民和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此外,烏茲別克斯坦還曾經制作過份量最大的抓飯。2017年9月,來自烏國各地50余位廚師,在一口大鍋中共同烹制了8噸抓飯,創造了一項吉尼斯世界紀錄。

哈薩克斯坦是世界主要的小麥和面粉出口國之一,也是十大小麥生產國之一。別什巴爾馬克(Бешбармак),也被稱作“手抓面”,直譯為“五根手指”,以其不需要餐具的傳統吃法而得名,可謂是哈薩克斯坦的“國菜”。這道菜包括水煮肉(傳統上是煮馬肉,現在通常是煮羊肉),加上寬面條和洋蔥肉汁或者肉湯烹制而成。別什巴爾馬克聞名遐邇,進食也大有講究。這道菜往往最后出場,是一次豐盛宴會上的絕對主角。布餐時,主人會先奉上一杯茶,再將煮熟的羊頭放在尊貴的客人面前,之后才將其他部分分給其他的客人享用。
哈薩克人喜食馬肉,甚至有“吃不上馬肉的時候,做夢也在吃馬肉”的說法。與“手抓面”搭配的馬腸子,也是當地不能錯過的美味。“馬腸子”通常挑選膘肥體壯的馬宰殺后取腸、洗凈,再選馬肋條切成條碎,撒上鹽、胡椒粉等佐料,灌進3尺多長的馬腸內后兩頭扎緊,風干一個月左右即成。馬腸子脂肪豐富,但油而不膩,瘦肥分明,不僅顏色悅目,而且營養價值很高。
同時,哈薩克斯坦還擁有全球重要的野生蘋果林——堪稱所有現代蘋果品種的遺傳寶藏和祖先。

在吉爾吉斯斯坦,有人餓得受不了時,往往會說:“我餓得現在能吃掉一整只羊”。當地人們烹制牛羊肉的很多技藝并不繁瑣,或煮或燉,往往只輔以簡單的香料,味道上較多保留了肉本身的味美。烹制方法雖然簡單,可食用卻有一番講究。在吉爾吉斯斯坦人的家宴中,一盤帶著骨頭的羊肉端上餐桌時,往往需要主人用刀將肉分解成若干份,然后按照次序,將之分給座上的每一位成員。地位越是尊貴者,越先分得,越是部位好的肉,越要分給在座的貴賓。在餐桌上,進餐者必須嚴格從自己的盤子取肉吃。如果用餐時刀子不夠用,進餐者可以互相使用刀子,但送回主人時,那刀尖上則要扎一塊肉以示感謝。
土庫曼斯坦是肉食愛好者的狂歡之地。羊肉、雞肉、野兔、瞪羚、駱駝以及一些野生鳥類,都可用來制作美味的菜式。不過,馬肉在這里禁食,因為自古以來,馬被視作該國神圣的動物。在當今世界已知的所有馬種中,土庫曼斯坦的阿哈爾捷金(Akhal-teke)馬,被普遍認為是現存最古老的馬種之一。這種馬有一個我們更加熟悉的名稱:汗血寶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