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翻譯工作者的困難在于不同文化內涵的傳遞,翻譯總是受到文化的制約,不同文化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性,每一種語言文化下的獨特詞匯都很難用另一種語言去準確描述,這類文化負載詞承載了鮮明且濃厚的民族色彩和文化意境,本文便針對中國傳統文化負載詞的英譯展開了詳細討論,希望能搜索到合適的翻譯方法傳播中國文化。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文化負載詞;英譯;方法
作者簡介:楊麗敏(1977-),女,江蘇人,南京工業大學浦江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外國文學、英語教學。
一、“餃子”等文化負載詞的英譯
餃子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食物,餃子起源于東漢時期,為“醫圣”張仲景首創。據傳張仲景在回鄉之際,正值嚴冬,許多貧苦百姓無處可去、無錢買食、無物御寒,甚至有不少人都出現耳朵凍爛的情況,張仲景為幫助百姓,命令其弟子在冬天熬煮湯藥,將羊肉和驅寒的藥物煮好剁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形狀,再次煮熟,連湯帶面皮均分給百姓,百姓吃了后不僅全身暖和,而且耳朵發熱,許多患有耳瘡的百姓都被治好了,于是就有了冬至吃餃子的習俗。隨著時代的發展,也開始流行在春節早上吃餃子的傳統,體現了人們渴望辭舊迎新的愿望,餃子也象征著元寶和錢,包餃子則是要在新的一年諸事順利,留住福運。
對于“餃子”這種文化負載詞的翻譯,譯者大多使用歸化譯法。這種方法的優勢在于方便外國讀者理解中國傳統食物,因此其翻譯是“Dumpling”。但是該單詞在英語中有著其本身的含義,代表了用面粉捏成的小面團,從詞義上并不能展現出餃子形似耳朵的特征,也不能展現出餃子是在面皮里包餡的制作特征,該單詞不具有唯一性。其實在以往的翻譯中,“Dumpling”可以用來指中國包子、餃子、小籠包、燒麥等一系列面食食物,但卻不能突出每一項食物的獨有特征和深刻內涵。因此,為了突出中華文化復雜詞的文化特征和風格,現在人們越來越使用音譯 “jiaozi”,或者是添加一些音譯加注,輔助外國友人理解中國食物,這種翻譯還保留了中國食物的特色。很多時候中國某些富有深刻內涵的文化負載詞并不能簡單地用兩三個英語單詞進行直譯,需要較長的語句描述,因此可以采用音譯,該方法能夠最大限度地保留漢語音韻和文化特色,向外國讀者展示了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再加上輔助說明,外國讀者便能深刻理解類似于餃子這些文化負載詞的內涵,既簡單明了,又有利于中華民族文化負載詞的傳播。但并不是所有的文化負載詞都能用音譯法來翻譯,還有其他更貼切的翻譯方式,下文對中華文化負載詞英譯方法展開探究。
二、中國傳統文化負載詞的英譯方法
(一)直譯
直譯是將每一個漢語單詞進行翻譯,該翻譯方法能夠使譯文保留漢語的原味,這種原味不僅指漢語內容的表述,還包括漢語所創造的意象和文化。比如,最常見的“丟臉”“魚米之鄉”“三農問題”等詞匯,丟臉的意思是丟了臉面,用英語直譯就變成了“lose face”,“魚米之鄉”是漢語成語,意思是盛產魚和稻米的地方,根據漢語原意直接翻譯就是“a land of fish and rice”,“三農問題”是我國政府建設現代化農業所遇到的三大問題,在這里就可以簡單翻譯為“Three Rural Issues”,從以上例子中不難看出,直譯的翻譯方式不僅能夠以精煉的英語單詞直接翻譯中文內容,同時還保留了一些中華文化特質,比如face不僅有臉、面孔的意思,還有面子、威嚴的解釋,漢語中的臉正好也包括這兩種解釋,用face直譯很有代表性。
直譯法是最常用的翻譯方法之一,直譯法最突出的特點是忠實地傳達出原文內容和保留原文風格,這種方法在外譯時可以保留中國一些習俗和傳統文化特色,而且還保留了一些漢語結構特色。比如“春聯”的翻譯是“Spring Festival Couplets”,春聯具有非常明顯的中國傳統文化特征,“春聯”本意就是中華人民在春節期間張貼的對聯,因此將“春”翻譯成“spring festival”尤其能夠凸顯出“春節”這一傳統節日,將“聯”直譯成對聯即可,如此便能通俗易懂地翻譯出“春聯”本意,還能展現出其中的中國文化特色。“年畫”也是如此,“年”突出了中國傳統迎新年的文化特色,這里直譯成“New Year”,借用了英語“happy new year”的新年表述,凸顯了中國的新年習俗,“畫”則用“paintings”代替,充分保留了富含中國文化特色的原文內容。另外還有一些成語和諺語的翻譯也是如此,比如“一箭雙雕”,該成語的本意是形容某一個人的箭術非常高超,他能夠做到用一支箭射死兩只雕,該成語的深度釋義指做成一件事能達到兩個目的或者獲取兩方面利益。利用直譯法就是對成語的原義進行翻譯,即“kill two hawks with one arrow”,將該句子放入語境,人們便能理解該成語的深層意思,這種深層含義的比喻性會更加深刻,該方法能夠直觀地體現出中華民族的漢語文化。
(二)意譯
意譯一般是指異化翻譯法,異化是通過打破日常翻譯形式來實現原意和內涵的保留。很多譯者將自身局限在翻譯規則中,翻譯后的作品存在概念模糊、原意表述不清、容易產生分歧和誤解、缺乏異國情調、喪失原有文化習俗等問題。為了規避這些缺陷,譯者可以不完全遵循原有語言的規范性,盡可能地保留原文中的文化內涵和風格,通過表述形式的突破達到與原文意思、風格高度一致。比如“航友賓館”,倘若直接進行翻譯,“航友”是這家旅館的名字,旅館則代表了該建筑地址的性質,該旅館翻譯為“Hangyou Hotel”,這里的“航友”用拼音來表示,但“航”這個詞的發音和英語中的“吊死”(hang)是一樣的,后面再加上“友”字的拼音,很容易讓外國友人誤以為是“吊死你酒店”,這種翻譯很容易引起誤解,所以不能直接翻譯,而應該采取意譯法。“航友”這個詞,就是對路過的所有旅客的親切問候,而“航友”這個詞并沒有特別明顯的文化特色,所以就可以用如“Airmate”“travel companion”這樣的詞語來表達。
另外,中國菜名的翻譯經常采用意譯法,許多中國菜肴的菜名都有不同層次的表達,有些菜名強調了中餐的獨特烹飪方法,有些則強調了食材的搭配,有些則強調了食品的口味,還有些蘊含深刻的故事和傳統文化內涵,因此菜名的翻譯一定要重視原文的原調和突出點。比如,中國的川菜“麻婆豆腐”的英譯是“Tofu Made by a Pock-marked Women”,針對以上英文進行翻譯就是一個滿臉長滿麻雀斑的女人制作的豆腐,翻譯過來不難看出,“麻婆豆腐”的英譯重視的是該菜品背后的故事。在中國的菜名解釋中,“麻婆豆腐”最早出現在清代,在當年的成都地區有一家開飯館的老板娘,這位老板娘因臉上長滿雀斑,鄉親們都親切地稱她為麻婆,麻婆豆腐正是麻婆所創作的一道菜品,其豆腐風味非常獨特,人們都稱該菜品為麻婆豆腐。“麻婆豆腐”在翻譯時最難的問題就在于麻子與食物的英語組合,倘若不能精準地表現菜名背后的深意,英語單詞組合不當,外國友人第一次看到英語菜名,可能會因為麻子覺得這道菜無法入口,產生抗拒心理,反而不利于中華傳統美食文化的傳播。因此,“麻婆豆腐”的翻譯可以放棄背后故事,先從菜品的制作特色和原料入手,翻譯成“Sauteed Tofu in Hot and Spicy Sauce”,這樣外國友人便能從菜名中了解到這道菜香和辣的特點,吸引人主動嘗試該菜品,當外國友人想要深入了解這一菜品時,服務員再介紹菜品背后的故事。其他的菜品也可以采用這種方法,重點突出食物材料、烹制方法、菜品口味與形狀等,根據菜品特色直接翻譯,可以方便外國友人理解菜品,減少因文化差異造成的誤解。
(三)音譯法
音譯本質上也屬于異化翻譯法中的一種,由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比較突出,很多中國詞匯是無法找到相匹配的英語單詞來翻譯的,為了保證翻譯后仍具有中國特色,譯者有時選擇音譯的方式,利用與漢語拼音或者諧音相近的英語進行翻譯。音譯經常用在中國地名、傳統人物、獨特食物、獨特物品的翻譯中,比如Hangzhou(杭州)、Shanghai(上海)、Li Po(李白)、taiji(太極)、xiaolongbao(小籠包)、gongfu(功夫)等,外國友人也基本能夠通過單詞理解中國文化的內涵。音譯并不是最早被使用的翻譯方法,最開始中國文化負載詞的翻譯過于重視詞匯本身的含義,忽視了中國文化的特色風格,因此音譯最開始并沒有被廣泛應用,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以及人們求知需求的增強,我國開始重視對漢語言文化意象的保護,因此開始采用音譯法,以保證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不會丟失。比如,豆腐由“beancurd”改譯為“tofu”,餃子從原先的“dumpling”改譯為“jiaozi”等。音譯法是最能體現中國文化特色的翻譯方法。許多譯者為了突出地名的特殊含義和美感,會采取直譯或意譯的方法進行翻譯。這種方式雖然能夠幫助他人了解當地的風貌,但缺少了中國文化特色,而音譯卻能夠最大限度地保留中國文化特色。音譯是避免中國文化被同化而采取的翻譯方法,這樣也可以起到弘揚中國文化的作用。
(四)翻譯加注
翻譯加注顧名思義就是將因文化差異而無法展現的詞義進行補充說明,其主要包括直譯加注和音譯加注兩種方式。直譯加注是指對原文直譯進行解釋性注釋,因為很多具有中國文化的負載詞具有深刻內涵,需要通過添加注釋才能使讀者理解。比如“年夜飯”是指人們在舊的一年和新的一年交接處,也就是除夕夜(農歷最后一天)時期,全家團聚在一起,共進晚餐,歡慶新年,該詞語的內涵體現了歡聚團圓,家庭美滿的美好意境。倘若將“年夜飯”直譯為“The mill on the eve of the spring festival”,只能展現年夜飯的字面意思,而缺乏全家團圓,共同歡慶迎新年的美好意境。因此要把握好“年夜飯”象征的團圓意象,將這種特征凸顯出來,翻譯成“a family reunion meal”,隨后再注釋,翻譯年夜飯的具體含義這樣便能突出“年夜飯”一詞蘊含的文化意境,再加以內涵注釋,更能充分展現“年夜飯”的文化意象和具體內涵。又如,“東施效顰”這個成語的英譯,“東施效顰”直譯的話無法體現出成語的內涵,而且對于其本意和深意的表述基本沒有,外國友人也就不能理解該成語的內涵,因此這里必須加一些英語注釋,將成語故事縮短為幾個句子,用精煉的英語語言解釋西施和東施,輔助外國友人理解東施效顰的內涵。
音譯加注是對文化負載詞所包含的特殊意境的翻譯,即在注釋中補充描述文化意境或者文化背景,這種音譯加注釋的方法,能夠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的文化意境,能夠使外國讀者在閱讀時先產生陌生化的感受,隨即再利用注釋幫助外國友人了解異域文化,解釋這些文化負載詞的具體內涵,從而減少了因文化差異而造成的誤解,實現了文化意境和文化本意的準確表達。比如,“抓周”是一種傳統文化習俗,當家里的小孩兒滿一周歲時,家長將所有物品放置在紅布上,引導孩子隨意抓取某一物品,從而預卜出嬰兒的前途。這里面的物品可謂是豐富多樣,不同的物品所代表的前途也是各不相同,例如,書本文具代表孩子未來會學有所成,算盤則代表孩子未來會從事理財方面,吃食則代表孩子未來吃喝不愁,有口福等,以上是父母對孩子未來的不同期許和愿望,反映了父母對子女的深愛和期望。“抓周”二字看似簡單,實則很難用一兩個單詞進行翻譯,因此就可以采用音譯加注的方式,先將其翻譯為“zhua zhou”,為了幫助外國讀者理解并體會其中的文化內涵,在旁邊加以注釋,翻譯抓周的具體含義和文化意境,如此便能實現準確傳達文化負載詞背后的含義與意境。當文中出現太多注釋時,可以采用腳注的形式,適當減輕讀者的閱讀壓力,避免影響讀者的閱讀速度。
三、結語
總之,中國傳統文化負載詞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如何將這種內涵底蘊準確傳遞給讀者對譯者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因此,在中華傳統文化負載詞的英譯過程中,必須采用多種翻譯方式,不能單一地使用某種翻譯方法進行硬性翻譯,要保證最大限度地傳遞詞匯包含的文化信息和文化意境,要針對具體文化負載詞進行分析,選擇合適的翻譯方法,傳播中國文化,提高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參考文獻:
[1]張心宇.跨文化交際視角下中國文化負載詞的英譯策略探究[J].中外交流,2020(1):45.
[2]余曉,張倩,蘇章海.中國文化負載詞的英譯:以《聲聲慢·尋尋覓覓》《葬花吟》的林語堂譯本為例[J]. 英語教師,2019(17):27-30.
[3]潘田田. 從等值翻譯理論的視角探析中國文化負載詞的英譯[J].海外英語,2019(1):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