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早期的互聯網化到信息化、數字化,數字經濟依托數字技術創新,貫穿全生產流程,在優化傳統生產要素資源配置、孕育新的數字生產行業、催生新產品新業態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數字經濟的本質就是信息化,將數據通過信息技術化。與早期“數字經濟”研究局限于信息技術(互聯網)、電子商務(商業)等領域不同,隨著數字技術的日新月異和數字經濟的深入發展,國內外學者不斷豐富“數字經濟”的內涵和外延,展開研究探索。在我國,數字經濟在經濟發展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可以說,數字經濟發展關系到我國經濟發展的大局。如今,國際大環境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中,國際貨幣通脹、氣候惡化等諸多問題層出不窮。在這個大背景下,數字經濟依舊保持著迅猛發展趨勢,并逐漸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筆者進一步提出數字經濟發展建議:一是加強我國數字經濟發展支持力度,二是加強我國數字經濟人才培育,三是加強我國數字經濟與其他國家數字經濟的國際合作與交流。
關鍵詞:數字經濟;中國數字經濟發展
一、數字經濟
數字經濟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90年代。1994年,“數字經濟”首次出現于報紙The San Diego Union-Tribune報道中。被譽為“數字經濟之父”唐·塔普斯科特特在其著作《數字經濟:網絡智能時代的希望和危險》中將“數字經濟”成為專有名詞,并驗證了信息技術廣泛應用對經濟發展的重要影響作用。隨后,眾多學者就“數字經濟”內涵與外延展開研究。
有的學者認為,數字經濟是一場基于因特網的具有豐富創新內涵的技術革命,是一種驅動新經濟的動力。有的學者認為,數字經濟是一種經濟形態且具有特殊性,并認為其本質為商品和服務以信息化形式交易。有的學者認為,可以將數字經濟的范疇擴展至利用互聯網進行商品及服務交易的所有經濟活動,認為數字經濟真正新的要素是互聯網。2019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就“數字經濟”含義給出說明,認為數字經濟分為核心基礎、狹義和廣義三個部分。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與深度應用,社會經濟數字化程度不斷提升,特別是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數字經濟”的內涵和外延逐漸發生變化。2016年發布的《G20數字經濟發展與合作倡議》定義“數字經濟”是以使用數字化的知識和信息作為關鍵生產要素、以現代信息網絡作為重要載體、以信息通信技術的有效使用作為效率提升和經濟結構優化的重要推動力的一系列經濟活動,包含數字基礎設施、數字化產業、數字技術創新等領域。這也就明確了推動“數字經濟”發展必不可少的要素:數字技術、數據、新基建。國家統計局公布《數字經濟及其核心產業統計分類(2021)》,將數字經濟的概念界定為重要推動力的一系列經濟活動。
從早期的互聯網化到信息化、數字化,數字經濟依托數字技術創新,貫穿全生產流程,在優化傳統生產要素資源配置、孕育新的數字生產行業、催生新產品新業態、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功用,因此,數字經濟的本質就是信息化,將數據通過信息技術化。
與早期“數字經濟”研究局限于信息技術(互聯網)、電子商務(商業)等領域不同,隨著數字技術的日新月異和數字經濟的深入發展,國內外學者不斷豐富“數字經濟”的內涵和外延,展開研究探索。
二、中國數字經濟發展概況
在我國,數字經濟在經濟發展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可以說,數字經濟發展關系到我國經濟發展的大局。要密切觀察、主動作為,主動參與國際組織數字經濟議題談判,開展雙多邊數字治理合作,維護和完善多邊數字經濟治理機制,及時提出中國方案,發出中國聲音。
發達國家的數字經濟對國民經濟起到更強的積極作用、對國民經濟貢獻更大,在國民經濟中的位置也更為重要。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全球數字經濟白皮書》顯示,2020年全球數字經濟規模總量達到32萬億美元,占GDP比重約44%。其中,與發達國家數字經濟規模相比,發展中國家數字經濟規模有待進一步擴大、占比有待實現新高。具體地,2020年發達國家數字經濟規模總量達到24萬億美元,占全球數字經濟總量近75%,而發展中國家數字經濟規模總量僅為8.2萬億美元,占全球數字經濟總量的25.2%,但發展中國家的數字經濟增長速度較之更快。在國內生產總值占比角度看,發展中國家數字經濟總量占國內生產總值(GDP)比重僅約為28%,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約為16個百分點),而我國數字經濟總量占國內生產總值(GDP)比重要低于全球平均值(約為44%)。但2020年全球數字經濟增速3%,我國數字經濟同比增長9.6%,居全球首位。
我國圍繞數字經濟積極開展國際合作,是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客觀要求,是我國構建數字合作格局的重要舉措。通過與數字伙伴安全互通和合作開發數據資源,加強數字技術合作,參與數字技術國際標準制定,推動數字貿易領域擴大開放,有助于在國際上及時提出中國方案、發出中國聲音。數字技術、數字經濟是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先機,是新一輪國際競爭重點領域。根據相關報道可知,在“十四五”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以加強數字經濟關鍵核心技術目標、任務,加快數字經濟建設,助力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中國信通院發布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2022年)》顯示,我國數字經濟規模不斷擴大、貢獻力不斷增強。近20年來,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從2002年的1.2萬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45.5萬億元,數字經濟年均增速高達約16%,顯著高于同期GDP的平均增速,數字經濟總量占GDP的比重從2002年的10%提升到2021年的40%,數字經濟已成為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特別是2021年,我國數字經濟數字經濟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0%以上,可以說數字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相對穩固,數字經濟對經濟社會的支持和促進作用突出。
我國國家政府全面分析世界經濟格局變革新趨勢,著眼經濟社會邁入新階段的實際情況,高度重視發展我國數字經濟,全面部署實施我國數字經濟的發展戰略,為我國實現數字經濟強國的跨越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并提供了思想指導、行動指南和根本遵循。數字經濟事關國家發展大局。
國家層面高度重視中國數字經濟。202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發布,特別提出“加快數字化發展建設數字中國”以及未來五年乃至十五年數字化轉型發展的行動綱領。2022年,國務院印發《“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指出要以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為主線、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數字經濟治理體系,并提出不斷做強做優做大我國數字經濟、為構建數字中國提供有力支撐的要求。
我國數字經濟發展在惠及大眾方面成果顯著。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給人民群眾帶來服務的同時,使人民群眾從中獲得美好體驗和十足的安全感。在2020年開始的新冠疫情防控、維護經濟社會平穩發展工作中,我國數字經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在此期間,新業態、新模式、新產品應運而生,成為解決人民憂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引擎。第一,隨著各種智能化數字技術的深入發展,平臺經濟、共享經濟等興起,移動支付、在線教育、遠程辦公、在線直播、網上購物等各類線上服務迅猛發展,給人民群眾帶來新的科技感十足的全新體驗,也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追求美好生活的需求。作為企業應對線下隔離、遠程辦公的有效手段,數字化在復工復產、經濟復蘇過程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數字經濟新業態(如網上購物、網約車、網絡直播、物流服務等)對擴大就業渠道、增加收入來源發揮了巨大作用,越來越多的人享受數字經濟帶來的實惠與便利。第二,數字經濟具有無邊界的特點,可以通過發揮協同效應增加市場中各企業、各領域之間的溝通、協作,推動要素、資源等深入融合發展,加深、擴展區域經濟活動與交流互動,促進區域協同發展、資源共享,從而提高整體經濟平衡發展。促進數字經濟服務和惠及偏遠地區的人民群眾、欠發達地區的人民群眾以及弱勢群體,有利于提高勞動者發展能力,有助于社會資源與財富的普惠。
三、數字經濟發展的建議
如今,國際大環境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中,國際貨幣通脹、氣候惡化等諸多問題層出不窮。在這個大背景下,數字經濟依舊保持著迅猛發展趨勢,并逐漸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有關專家表示:數字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更加穩固、支撐作用更加明顯,逐漸呈現數字產業化及產業數字化等趨勢。未來,電商平臺將持續發揮融合作用,助力數字經濟發展,深入融合實體經濟,為建設數字中國貢獻力量。
第一,加強我國數字經濟發展支持力度。一方面,建立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的相關機制,加強政府對資金統籌引導和安排,設立數字經濟發展專項的資金,加大對數字經濟領域項目、平臺等建設,加強對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業態發展,強化對數字經濟發展短板的財政扶持,加大數字經濟領域優質企業;另一方面,加快推進機關信息技術應用創新工程,扶持和培育我國數字經濟以及信息技術產業有力發展。
第二,加強我國數字經濟人才培育。近年來,隨著我國數字經濟的迅猛發展,我國數字經濟就業需求量不斷增大、就業規模快速擴大。由此,我國數字經濟存在數字經濟人才缺口,并且數字經濟人才缺口在逐年增大。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于2021年發布的《數字經濟就業影響研究報告》提出,我國數字化人才缺口已超過1000萬人。《數字經濟就業影響研究報告》指出,從總體結構看,數字產業化就業崗位占比明顯高于同期數字產業化實現的國內生產總值占比,高端就業吸納能力強。在我國數字經濟高速發展的過程中,從數字經濟結構角度可以了解到數字經濟人才缺口現狀。在招聘崗位方面,數字產業化領域招聘的崗位占總招聘崗位數量的33%。在招聘人數方面,數字產業化領域招聘的人數占總招聘人數比重約為24%。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公示的相關新職業方面的信息,我國數字經濟發展對新型職業和崗位的需求更加受到廣泛關注。我國高校基于國家新業態、新產業和社會發展新形態對人才培養的需求,在探索與數字經濟相關專業的建設上將傳統專業與新技術有機融合,作出相應實踐探索。
第三,加強我國數字經濟與其他國家數字經濟的國際合作與交流。目前,全球范圍內尚不具備統一規范的數字經濟治理框架,尚未形成有效治理模式與完整治理體系。數字經濟領域的國際合作面臨多方面的重大考驗。在這個時代背景下,我國應積極參與數字經濟問題的建設工作,在其中維護發展中國家的正當權益;應積極開展數字經濟合作,促進開放、公平的數字經濟營商環境的創建;應結合“一帶一路”倡議,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數字經濟合作與共贏。
四、結語
綜上所述,從早期的互聯網化到信息化、數字化,數字經濟依托數字技術創新,貫穿全生產流程,在優化傳統生產要素資源配置、孕育新的數字生產行業、催生新產品新業態等多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數字經濟的本質就是信息化,將數據通過信息技術化。如今的“數字經濟”研究與早期“數字經濟”研究不同,早期“數字經濟”研究局限于信息技術(互聯網)、電子商務(商業)等領域的差異。隨著數字技術的日新月異和“數字經濟”的深化發展,國內外學者不斷豐富著“數字經濟”的內涵和外延,對“數字經濟”展開進一步的研究與探索。在我國,數字經濟在經濟總體發展中也扮演著重要且不可替代的角色。在國際大環境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中,在國際貨幣通脹、氣候惡化等諸多問題層出不窮的當今的這個大背景之下,我國數字經濟依舊保持著迅猛發展趨勢,并逐漸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對于數字經濟的界定與定義、中國數字經濟的發展以及鑒于數字經濟持續發展潛力和數字經濟發展空間而引發我國數字經濟發展建議思考,筆者圍繞以上思路和邏輯視角,大量閱讀國內外期刊與書籍等參考文獻得到啟示,并由此簡要歸納、提出關于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的幾點建議。具體的發展建議簡述如下:我國數字經濟發展建議一是加強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二是加強我國數字經濟人才培育;三是加強我國數字經濟與其他國家數字經濟的國際合作與交流。筆者相信,我國數字經濟發展存在巨大發展潛力和發展空間。在不斷完善和進一步發展我國數字經濟的基礎上自覺承擔起“數字經濟大國”的擔當,可以實現促進全球數字經濟交流與共贏、與各國共同推動形成一個繁榮的數字經濟新局面,激發數字經濟合作的潛能和活力,以造福我國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
參考文獻:
[1]李濤,徐翔.加強數字經濟國際合作推動全球數字治理變革.[N/OL].光明日報,2022-09-06.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22/0906/c40531-32520239.html.
[2]李帛堯.創造就業新機遇,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給數字經濟再加把勁人民日報海外版,2022-07-08.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22-07/08/content_ 25927796.html.
作者簡介:劉孺涇(1986.11— ),女,北京市人,在職研究生,就職于中國財經出版傳媒集團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主要研究方向及興趣點:新聞出版學、經濟學和文史哲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