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夢
【摘要】小學綜合實踐課程應用教育戲劇形式是大膽的創新,通過整合創作素材、精選演繹形式、注重人物塑造、關注活動評價來完美創設教育戲劇應用情境并順利演繹。學生通過戲劇的組織和演繹加深了學習體驗,實現教育的情境化、多樣化、自主化。教育戲劇帶有游戲性質,學生喜聞樂見,教師有意識引入教育戲劇,組織學生進入教育戲劇創作、演繹環節,能夠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這對促進學生綜合能力成長有一定幫助。
【關鍵詞】小學綜合實踐;教育戲劇;實踐應用
教育戲劇符合小學生的天性要求。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內容豐富,教師從教育戲劇創作角度展開教學組織,為學生提供教育戲劇素材搜集、腳本創編、彩排演繹機會,勢必對學生形成感官沖擊,促使學生盡快進入到角色之中,在實踐探索中感受生活,形成綜合實踐能力。
一、整合創作素材,創設教育戲劇應用情境
1.篩選創作內容素材
教師可以從教材中,以及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中、網絡上、日常生活中尋找適宜的創作素材,盡量是生動有趣的能夠激發學生興趣的素材。教師也可以放一部分權力到學生手中,由學生搜尋整理部分素材,小組討論篩選出更適合演繹的劇本。
綜合實踐活動內容極為豐富,教師要有創新設計意識,推出更多適合的合作任務,讓學生借助團隊活動進入到教育戲劇之中。戲劇手工、游戲設計、讀者劇場、童話話劇、小主持人、戲劇欣賞、劇本創作等,都屬于教育戲劇組織形式范疇,教師精心選擇創作內容,組織學生展開教育戲劇腳本創作活動,并設計清晰操作方案,為學生自然進入到集體創編活動之中。如“禮貌待人”主題活動,這個主題適合所有年級,教師要求學生根據生活經歷,集體創作生活情節,展示禮貌待人的情境。學生接受創作演繹任務后,都能夠積極行動起來。教師指導學生展開劇本設計,篩選適合的場景,對角色語言進行優化設計,傳授一些操作方法,確保演繹劇本創作活動順利推進。經過多輪次篩選,教師推出一批演繹腳本,為后續的活動奠定基礎。在這個教學案例中,教師從眾多戲劇腳本中進行篩選,確定演繹劇本,學生有了創作經歷,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
2.設計戲劇演繹情境
藝術既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把故事改編成劇本,融入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將生活情境在課堂舞臺上藝術化再現。
教師在教育戲劇腳本處理時,不僅要對腳本內容進行分析,還要為學生順利進入戲劇演繹環節做好設計。如手工演繹活動,泥塑制作,需要一些教具的支持,教師組織學生課前準備一些制作材料,對制作方法進行應用,讓學生前期感受手工制作的操作流程。在課堂導學環節,教師現場組織學生進入演繹環節,學生都能夠積極回饋,正確運用相關教具,在實踐展示中傳遞方法。教師借助多媒體播放制作視頻,要求學生現場介紹制作方法和過程,讓一些學生進行現場展示,將演繹活動推向深入。教師利用教具進行設計,借助視頻進行引導,成功激發學生實踐體驗的主動性。從學生主動參與表現可以看出,教師教學設計是比較成功的,學生在現場操作中建立實踐認知。
二、精選演繹形式,做好教育戲劇劇前準備
1.選擇角色扮演形式
角色扮演形式多種多樣,常用的有:啞劇表演、角色互換、魔術商店、雙重扮演等。教師根據戲劇的情境選擇適宜的角色扮演形式。學生在扮演某一特定的角色時,學會換位思考,從扮演角色的角度出發思考問題、認識事物、展開行動。角色扮演可以使學生站在別人的角度上考慮問題,促進學生學會對他人的理解,擺脫自我為中心。
教師設計教育戲劇腳本方案,要求學生自行組成演繹團隊,學習腳本內容,做好角色分工,進入到彩排訓練環節。如高年級學生演繹“安全過路口”的生活場景,準備為低年級同學帶來具體的安全指導。學生自行成立演繹團隊,教師進入學習小組,協助學生進行角色分工,有人飾演交警,有人飾演司機,有人飾演老人,有人飾演小朋友。在情節展開后,教師對學生演繹情況進行專業點評,為現場為低年級學生演繹做準備。教師深入演繹現場,對學生演繹準備情況進行調研,針對性做出指導,為學生提供更多技術支持,確保演繹活動順利推進。學生對角色比較熟悉,都能夠積極配合,將安全過馬路用戲劇形式呈現出來,不僅給低年級學生帶來教育,同時也給這些學生心理形成觸動,強化了安全意識。
2.推出游戲展示方案
教育戲劇基本教學中含有游戲訓練法,課程開始前,教師引導學生做游戲活動,起到相聲中的“定場詩”的作用。
教師給學生更多創作自由,鼓勵學生進入自由創作環節,組織更多演繹活動,不僅能夠豐富學生課余生活,還能夠與學校文化建設相對接,滲透更多思想教育內容,學校領導大力支持,學生家長極力推崇,其教育效果更為豐富。如根據語文教材相關課文內容改編戲劇腳本,組織學生現場做演繹活動,以班級文化建設為中心展開演繹展示活動,邀請學生家長現場觀看學生戲劇演繹,不僅給學生家長帶來更多驚喜,還能夠促進學生思想建設,提升其文化品位。《小馬過河》《將相和》《草船借箭》等,學生盡情展示演繹才華,教師與家長展開互動評價,對學生演繹表現進行現場點評,肯定學生的演繹表現。學生借助教材進行腳本創編活動,結合班級文化建設進行現場表演,其教育效果呈現出來。
三、注重人物塑造,組織教育戲劇彩排演繹
1.設定劇組成員任務
教師可以依據劇本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劇組,每組4—6人為宜,可確保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參與。每個劇組均是一個小型的工作室,每個人的任務分工明確才能有條不紊地排練演出。教師指導所有劇組自制工作證分發給各自的劇組成員,每個劇組成員都明確自己的任務,各司其職共同完成劇本。
教師組織學生深入生活展開素材搜集活動,將身邊鮮活素材進行創編,推出現實版的生活戲劇,學生感覺更為深刻,其教育意義會更為深遠。如圍繞“感恩”主題展開生活素材搜集,選擇適合的生活案例,創作出戲劇腳本,自行組建演繹團隊,準備集體演繹展示活動。學生接受演繹活動任務后,開始了生活素材搜集活動,教師及時給予技術支持,確保材料的合理處理,確保演繹活動順利推進。經過大家的集體努力,學生演繹活動獲得不錯效果,教師精選一些優秀劇目,在年級范圍內巡演,創造了鮮活的德育現場,學生反饋良好,其教育作用體現出來。教師引導學生借助生活素材展開戲劇演繹活動,給學生帶來實踐體驗的機會,學生對身邊孝德先進典型人物進行調查和尋訪,將其改編成教育戲劇腳本,現場做演繹展示,這個操作過程具有極強的感官沖擊力。
2.推進彩排演繹進程
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想要呈現出完美的演繹效果,學生就需要多次彩排。學生進入彩排和演繹環節,教師需要有跟進觀察的意識,對學生演繹中存在問題進行疏導,引導學生正視存在的問題,適時做出調整,深刻感受生活角色的身份特點。
學生對生活中的鮮活案例最有感覺,教師組織學生深入生活展開具體調研,能夠獲得更多腳本創作素材。如家庭教育主題活動,教師要求學生對自然家庭教育情況進行分析,挑選一些教育場景,在團隊中進行集體討論,找到戲劇創作切點,設計出教育戲劇腳本,通過對家庭教育現實進行戲劇展示,揭示家庭教育存在的現實問題。學生對這個內容比較有感覺,其參與熱情更高,教師與學生一起研討劇本,對角色進行確認和形塑,組織學生進入彩排環節。經過反復訓練,學生逐漸找到演繹的感覺,對角色人物進行直觀展示,大大提升演繹效果。在這個教育戲劇設計和組織過程中,教師關注腳本的制作,對學生訓練過程進行科學安排,組織學生展開多輪次彩排訓練,確保戲劇演繹活動順利展開。
教育戲劇活動是以學生快樂學習、輕松學習為目的的教學形式,不要求學生達到多高的藝術水平,而是重在學生的成長和體驗。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和堅持完成戲劇任務,促進學生思想解放、人格成長。教育戲劇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的創新應用無疑是成功的。綜合實踐活動學科滲透教育戲劇內容,讓學生從學習中走進戲劇角色,再從戲劇中走進現實生活,建立生活認知能力。
【參考文獻】
[1]白怡心.教育戲劇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中的運用[J].生活教育,2022(02).
[2]陳勇剛.“創意科學劇”綜合實踐活動的探索[J].教學月刊·中學版(教學參考),2020(04).
[3]鐘睿.教育戲劇(DIE)觀念下的綜合藝術實踐要素及學科基礎探析[J].戲劇之家,20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