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創新能力提升已成為我國當今時代發展背景下人才培養的必然要求。藝術設計專業正在快速實現跨學科、跨領域的專業整合。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是我國科技領域、工業領域、服務業領域等多領域人才培養中的重要環節。以OBE為目標導向,運用CDIO教育理念與M-Learning教育理念推動教學模式創新,能夠為教育帶來更加智慧、深入、寬泛的發展。其教育理念的融合,在藝術類課程的開發與實踐中具有重要意義。基于此,文章對CDIO與M-Learning理念下藝術類專業創新人才的培養途徑展開研究。
關鍵詞:M-Learning;CDIO;藝術類;創新
中圖分類號:J0-4;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02-00-03
當前,我國越發重視創新能力的發展與提升。2006年,國務院在《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中提出強化原始創新,增強源頭供給,并制定整體創新創造驅動發展戰略部署[1];2015年,發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提出產業技術創新及創造培養的重要舉措,強調科技體制改革和經濟社會領域改革同步發力[2];2018年9月10日,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育對提高人民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增強中華民族創新創造活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決定性意義,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同時,強調要在提升綜合素質、教育引導學生培養綜合能力、培養創新思維等方面下功夫。基于此,藝術專業教育需要吸收更豐富開放的教育理念,培養具有創造力、邏輯思維強、能夠協同創新的跨學科新型設計人才。
1 CDIO教育模式概述
CDIO工程教育模式由構思(Conceive)、設計(Design)、實現(Implement)和運作(Operate)四部分組成[3],包括了產品從構思、設計、實施再到運行的所有流程。在CDIO學習模式中,學生的個體差異、知識基礎、學習能力、溝通能力、協作能力等方面是其區別于其他教育模式最顯著的特點。通過課程的設置,能夠促使學生有效、主動地學習。
自2000年以來,麻省理工學院等幾所世界一流大學研究提出CDIO工程教育應用模式,我國已有百余所高等院校引入該教育模式,個別院校結合自身特色研制了基于CDIO的系列教育教學體系,如貴州民族大學建筑工程學院結合自身優勢,推出ATN·CDIO教學體系。同時,很多工科類大學也依托自身特色開設了藝術類課程,如大連交通大學開設了以本校主要專業軌道交通為特色的產品設計類課程、三維虛擬交互類的課程,這些藝術類課程都以CDIO工程教育的理念為指導開展教學。
目前,CDIO工程教育模式得到了許多高校的重視及實踐,其融合不同的文化資源、科學技術資源及藝術資源,形成了不同學科的教育體系,從學生的思維能力、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執行能力等多方面鍛煉培育人才。不過,傳統課堂對于這種融合式的教育形式而言具有一定的局限,引入M-Learning的教育方法更有利于發揮其貫通性及跨越性。
2 M-Learning的發展背景
基根博士,國際遠程教育權威專家,2000年在上海作了《從D-Learning到E-Learning,從E-Learning到M-Learning》的報告[4]。他對D-Learning、E-Learning和M-Learning一一進行分析,并進行了深入對比。
D-Learning是指遠程學習(Distance learning),主要是以郵件、打電話、錄音帶的方式開展教學。E-Learning則是指遠程的面授教學(Teaching face-to-face at a distance),在這個過程中主要針對D-Learning中出現的一些問題進行了改進,在20世紀90年代的中國電視大學都有使用。
M-Learning是Mobile learning的縮寫,主要是指“通過電子產品進行移動式學習”,電子產品如手機、筆記本、PDA等設備,能夠讓學生不分空間、不分時間,且“任性式”地進行數字化學習。這種學習模式的空間和時間是自由的、可以選擇的,而這得益于現代技術的應用、先進教育理念和互聯網的普及。目前已經有相當數量的國際著名教育機構在使用M-Learning教育模式,如英國的開放大學等。
3 以CDIO與M-Learning理念為導向的藝術類課程的設計思路
3.1 課程體系的設置
以CDIO工程教育理念指導藝術類課程的體系設置是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國內高校藝術類課程大多分為通識公共教育和專業教育,在專業教育中又分為學科基礎、專業基礎、專業課、專業基礎實踐和專業實踐等。CDIO中Conceive(構思)、Design(設計)對應專業教育中的學科基礎、專業基礎、專業課等類別的課程,Implement(實施)和Operate(運行)階段則對應專業基礎實踐和專業實踐等類別的課程。在實施和運行階段,學生可以以校內工作室的形式開展學習,也可以到企業中參與項目的實施與運行。
3.2 以CDIO與M-Learning為導向的教學環節的設計應用
CDIO工程教育理念在具體實施階段,各個環節既相互獨立,又融為一體。在培養專業技能的同時,注重教育過程中的構思環節。
在藝術類課程中,最重要的核心就是創意,如果沒有創意,任何作品都將失去它的靈魂,這也是在CDIO工程教育中首先被提出來的,設計與實施則是實現這個創意的基本保障。藝術類課程是多學科交叉的課程,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其呈現出多元化、復合性、跨界性等特點,傳統單一的課堂教學模式無法滿足學生進行創作的需求。
例如,在動畫周邊產品課程中,前期要對目前國內外的動畫周邊產品市場與動畫產業開展調研分析,還要深入了解產業鏈。在設計過程中,要將情感化設計、綠色設計應用于對應的產品中。產品是創意作品的本體,動畫形象是靈魂,故事的設計則是根基,周邊產品最終表現的是特有的文化屬性。同時,在設計中還要學習材料的屬性、產品的研發及推廣。隨著當今信息產業的發展,學生推廣自己設計的產品成了現實,整個流程通過學習都可以實現。
3.3 過程監管與課程考核
以M-Learning為導向的教學環節設計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如何進行過程監管。過程監管應該是課程考核中的一部分,其主要由兩方面構成:一是日常階段性考核,二是綜合效果考核。其中,日常階段性考核包括調研過程、作業過程和學習態度三個方面的考核。調研過程主要考查學生對M-Learning學習中獲取信息的能力、思維導向,作業過程主要考查學生執行運作能力,學習態度則可通過大數據數字記錄及互動呈現來考察。
4 以CDIO與M-Learning理念為導向的藝術類課程的核心優勢
4.1 高效性與靈活性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5G時代的到來加快了通信技術的變革,推動了教育教學發展。人工智能、物聯網、虛擬現實等技術的普及,構建了一種嶄新的教育環境。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從D-Learning到E-Learning再到M-Learning實現的可能,5G以高達每秒10Gbit的傳輸速度解決了信息傳輸難題,是4G的200倍,理論上實現了時延“零”的使用體驗[5]。
進入5G時代,M-Learning更新了人們以往對傳統學習方式的認知。1G時代,教師寫板書;2G時代,教師使用靜態頁面,通過幻燈片等傳統教學形式開展教學;3G時代,教師采用以多媒體課件形式為主的教學模式;4G時代,教師通過可移動電子產品,如手機、筆記本電腦、IPAD以及相應的授課平臺,如雨課堂、MOOC等教育平臺進行授課,授課地點更加靈活、授課形式更加多樣,越來越多的融創產品都可以作為老師和學生的教學工具。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得從D-Learning到M-Learning理念有了更大的發揮空間,解決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中傳統課堂固有的問題。
4.2 智能性與深度性
M-Learning教學模式充分利用了互聯網信息資源的優勢,其中有海量的國內外信息資源,有優質的網絡課堂、名師、名校的微課、慕課等。隨著虛擬交互技術、VR、AR的普及,其能夠進一步打造沉浸式課堂,解決問答、討論、小組等互動問題,建構虛擬課堂。對于藝術類學生來說,即時了解設計前沿、掌握最新資訊是很有必要的。
在藝術類課程體系中,教學內容的即時性十分重要,最終的作品要能夠展現出本行業的發展趨勢。網絡資源每天都在大量更新,M-Learning的教學模式隨著5G時代信息技術的進步,加快了數據的傳播,可以為教育活動提供個性化、精準化的教學幫助,即時掌握相關信息。
5G時代的到來推動了M-Learning教學方式的進一步實施,如VR、AR、MR實時課程的實現以及全息互動直播課堂等。構思、設計、實現和運作等都是CDIO工程教育模式中的關鍵環節,如今這些環節并非都必須在傳統課堂中完成,很大部分可以在線上虛擬實驗室或平臺中完成。因此,將CDIO與M-Learning教育理念相結合,可以形成高效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優化學習模式,形成線上、線下融合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4.3 碎片化時間的有效管理與綜合能力的養成
在傳統教育模式中,授課對象存在個體差異,這種教育模式的弊端是教師不可能兼顧每一個個體,而在M-Learning教學模式下,學習者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從海量的信息中直接獲取自己所需的部分,或從老師的課堂中直接觀看適合的部分,已經解決的部分則不需要反復去看,這既節約了時間,又保證了學習的高效性。碎片化時間是信息時代的一個顯著特征,M-Learning的學習方式可以將碎片化時間進行重組,且這種重組不一定發生在同一時空中。
M-Learning是一種靈活自主的學習模式,這種開放的學習方式給了學生更多的選擇,可以鍛煉其信息識別能力、自我把控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執行能力等,對個體的主動性提出了更多的挑戰。通過這種鍛煉,今后學生能夠在海量的網絡資源中準確篩選自身所需要的學習內容,這是專業學生學習階段或走上工作崗位所必備的能力。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教育理念的革新、信息技術的進步雖然給教育帶來了更寬泛、更自由的選擇,但是也存在更多的要求與規劃。
5 結語
成果導向教育(Outcomes-based Education,簡稱OBE),由美國學者斯派蒂在1981年首次提出,是被教育界廣泛認同并應用實施的以學生學習成果為導向的教育思想。為了使OBE教育理念在當今5G時代及未來得到進一步深化,以OBE為目標導向,運用CDIO教育理念與M-Learning教育理念推動教學模式創新,可以為教育帶來更加智慧、深入、寬泛的發展,為教學工作者和學習者帶來了更加靈活、自由的選擇,給人們提供了更加便利的環境和更多的學習機會。以OBE為目標導向,結合CDIO教育理念與M-Learning教育理念模式的創新人才培養方案必將發揮重要作用,在藝術類課程的開發與實踐中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
[EB/OL].中國政府網,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
2006/content_240244.htm,2020-12-30.
[2]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EB/OL].中國政府網,http://www.gov.cn/xinwen/2015-03/23/content_2837629.Htm,2020-12-30.
[3] 克勞雷.重新認識工程教育:國際CDIO培養模式與方法[M].顧佩華,沈民奮,陸小華,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09:132-135.
[4] 桂清揚.學習的未來從E-Learning到M-Learning:戴斯孟德·基根博士新著解讀之一[J].中國遠程教育,2003(4):74-77.
[5] 李涵,許文靜. 5G時代開放教育生態的內涵、理論模型與發展趨勢[J].成人教育,2023,43(2):54-59.
作者簡介:明珠(1981—),女,遼寧大連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動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