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然 王華麗 王俊杰
摘要:斷奶仔豬腹瀉問題在世界各國生豬養殖過程中普遍存在,特別是農村及飼養管理條件較差的地區發病率更高。近些年來,隨著規模化養殖水平的不斷提高,為提高母豬的生產能力,降低飼養成本,仔豬斷奶日齡不斷提前,早期斷奶仔豬的部分消化系統尚未發育完全,加之斷奶之后飼養管理不當,對仔豬的健康成長極為不利,仔豬腹瀉的發生率也一直居高不下。為有效降低斷奶仔豬腹瀉的發生率,減少斷奶仔豬腹瀉對我國生豬養殖業的危害,掌握該病科學的防控策略,本文結合最近幾年斷奶仔豬流行情況對斷奶仔豬腹瀉的發病原因及綜合防治措施進行了具體分析總結,以期能為廣大養豬業同行提供參考。
關鍵詞:斷奶仔豬;腹瀉;病因分析; 解決措施
作者簡介:安然(1980.12— ),山東萊陽人,本科,獸醫師,從事畜牧獸醫工作。
斷奶仔豬腹瀉在生豬養殖過程中時有發生,發病率達20%~30%左右。發生腹瀉的仔豬飼料轉化率降低,生長遲緩,有些仔豬痊愈后轉為僵豬,嚴重影響豬群的健康生長,造成的經濟損失極大。仔細分析該病的發病原因發現,造成斷奶仔豬腹瀉的原因眾多:仔豬斷奶日齡較早消化系統及消化器官發育不完全、斷奶應激、飼養管理水平差、疾病因素等都可能導致仔豬腹瀉的發生。為有效降低斷奶仔豬腹瀉的發生率,減少斷奶仔豬腹瀉對我國生豬養殖業的危害,掌握該病科學的防控策略,本文結合最近幾年斷奶仔豬流行情況對斷奶仔豬腹瀉的發病原因及綜合防治措施進行了具體分析總結,以期能為廣大養豬業同行提供參考。
1 仔豬斷奶后出現腹瀉的病因分析
1.1 生理性因素
斷奶仔豬斷奶時周齡尚小,部分身體機能及消化系統各功能尚未發育完善,不能充分發揮消化系統的消化吸收作用,極易引起仔豬腹瀉。此外,斷奶奶豬分泌胃酸和消化酶的能力較弱,特別是斷奶后乳源性消化酶來源終止,直接導致斷奶后1~2周內消化酶含量不足,活性下降,促使消化不良的發生。仔豬斷奶后,乳源性消化酶來源消失,乳酸分泌能力不足,胃液pH值上升,無法正常消化吸收日糧中蛋白質成分,而大量研究結果表明,只有當胃內pH值小于4時,機體才能充分吸收飼料中的蛋白質,殺死大量的有害微生物[1]。所以,當仔豬斷奶之后胃酸分泌不足,乳消化酶活性下降,不僅造成蛋白質吸收障礙,還會破壞腸道內環境,造成胃腸道內微生物菌群失調,為病原微生物的增殖和毒素產生提供了條件。
此外,母乳中含有大量的免疫球蛋白,哺乳期內仔豬通過母體乳汁獲取大量的免疫球蛋白,獲得被動免疫[2]。但是斷奶之后,斷奶仔豬無法繼續獲得母源抗體的保護,只能通過主動免疫才能夠產生抗體,斷奶仔豬體內抗體水平不足,且自身免疫系統尚不健全,細胞免疫受到抑制,抗病能力差,也是導致仔豬腹瀉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1.2 病理性因素
1)病毒性腹瀉。引起斷奶仔豬腹瀉的病毒性病原微生物主要包括豬輪狀病毒、傳染性胃腸炎病毒、豬流行性腹瀉病毒等。其中豬傳染性胃腸炎危害最大,該病由冠狀病毒引起,可感染各個年齡段的豬群,發病率高,仔豬感染后死亡率高。該病多發生于秋冬等寒冷季節,呈地方流行性,發病后仔豬出現劇烈腹瀉,嘔吐,脫水現象,極度消瘦,最后衰竭而死。剖檢病死豬只可見仔豬胃內充滿未消化的內容物,小腸黏膜擴張,腸壁變薄呈半透明狀,腸絨毛破損,導致小腸的吸收能力下降,腸道內未吸收的內容物為維持滲透壓的平衡大量吸收水分,進而導致腹瀉的進一步加重[3]。
2)細菌感染性腹瀉。引起斷奶仔豬腹瀉的細菌性病原微生物主要包括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等。作為條件性致病菌,大腸桿菌、沙門氏菌正常情況下不會引起機體發病,特別是大腸桿菌作為腸道內的常在菌群,在仔豬出生后幾小時內便可進入仔豬消化道內定居增殖,建立正常的腸道菌群環境。但是當外界環境改變,仔豬抵抗力下降,出現消化功能紊亂時,腸道內的大腸桿菌數量就會異常增殖,并產生的腸毒素進入腸道,吸附于腸道表面,刺激腸道發生炎癥,出現腹瀉。
3)其他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腹瀉。除細菌性、病毒性疾病感染之外,蛔蟲、球蟲等寄生蟲感染、痢疾密螺旋體感染也可導致仔豬腹瀉的發生[4]。
1.3 飼養管理因素
1)環境因素。仔豬斷奶早期,日齡較小,由保育舍轉往育肥舍的過程中要注意豬群的保暖,豬舍內最適宜的生長溫度應控制在28~30 ℃之間,濕度控制在60%~70%左右。避免豬舍出現大范圍的溫差變化,有研究報道當豬舍內晝夜溫差大于10 ℃時,仔豬腹瀉的發生率就會提升25%~30%[5]。此外,育肥舍內濕度過高也是造成仔豬腹瀉的重要原因之一。
2)應激因素。仔豬斷奶之后無論是周圍環境還是飼養條件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特別是斷奶之后,仔豬日糧結構發生了極大改變,由之前的母乳喂養轉為單一的干粉料飼喂,在此階段如果換料過快或飼料營養配比不合理,極易造成營養性應激。加之此階段仔豬的消化系統功能尚未發育健全,腸道內固有的微生物菌群短時間內無法適應高蛋白飼料的攝入,從而造成消化道功能紊亂,導致腹瀉。
3)飼養管理水平低下。仔豬腹瀉的發生與日常飼養管理水平關系密切,在實際生產過程中,因飼養管理不當導致仔豬腹瀉的情況時有發生。比如,豬舍內溫濕度情況是否適宜,通風條件如何,是否有賊風;飼養密度是否得當,豬舍內衛生狀況差及有害微生物含量高等都可以引起不同程度的仔豬腹瀉。此外,斷奶仔豬飼料品質及營養成分是否合理,換料方式是否得當,也是引起仔豬腹瀉的重要因素。根據調查研究發現,斷奶仔豬飼料中的蛋白質含量應控制在20%左右,當飼料中粗蛋白含量在20%~23%時,仔豬腹瀉的發生率可提高40%[6]。另外,飼料中VE、鐵、硒等微量元素缺乏,粗纖維含量過高等也會導致仔豬腹瀉的發生[7]。
2 斷奶仔豬腹瀉后的解決措施
造成仔豬斷奶后腹瀉的原因眾多,但是在實際生產中很難分辨是哪一種原因或是哪幾種原因混合感染引起的腹瀉。所以對于本病的防控,要結合本場區的實際情況采取綜合防控措施才能最終消除病因,減少經濟損失,具體可參考下列措施:
2.1 加強飼養管理
斷奶仔豬日齡較小,轉舍飼養及更換飼喂方式,極易造成仔豬腹瀉的發生。因此,在日常飼養管理過程中,首先要重視斷奶仔豬的生長環境,注重保溫,保證舍內溫濕度控制在合理范圍之內。對個別瘦弱豬只要加強巡護,細心照顧,可單獨設置弱豬欄進行飼喂,欄內加設保溫燈供豬只采暖。保證豬舍內衛生,及時清理糞便,污物,及時調整舍內通風量,避免因環境改變,舍內溫度溫差變化而引起仔豬腹瀉的發生。
其次,仔豬斷奶之后,飼喂方式發生了重大改變,豬只無法從母體乳汁中獲取營養,唯一的能量來源只有飼料。因此,我們務必要保證仔豬飼料營養配比的科學性全面和適口性,注重豬只生長的營養需求,提高豬群的免疫力;同時,為避免斷奶應激的產生,在仔豬換料階段要逐步進行,在一段時間內每天按照一定比例逐漸更換,直至完全替代。這樣可以使仔豬有足夠的時間適應,消化系統微生物菌群可以逐步進行調整,從而避免應激性腹瀉和營養不良性腹瀉的產生。
最后,為避免病原微生物感染豬群,引起病理性仔豬腹瀉的產生,場內需建立健全生物安全防控體系,加大豬舍內的消毒和檢測力度,及時對豬舍內環境、用具、物品等進行消毒。最大限度地減少豬舍內有害微生物的產生,降低病理性腹瀉的發生率。
2.2 免疫接種
為避免細菌、病毒性感染引起的仔豬腹瀉,除加強日常的飼養管理之外,還需進行疫苗接種。對于容易引起仔豬腹瀉的大腸桿菌、輪狀病毒、流行性腹瀉病毒及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目前,均有較為成熟的商品化疫苗可供選擇。各豬場可根據本場的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進行疫苗免疫接種。
2.3 藥物治療
發生仔豬腹瀉后首先要進行補液,可口服補液鹽也可以肌肉注射氯化鈉和葡萄糖進行補液,糾正脫水癥狀。此外,可以聯合使用抗生素類藥物如恩諾沙星、卡那霉素、慶大霉素、青霉素、鏈霉素及磺胺類進行聯合用藥。
部分中藥及微生態制劑在改善豬群腸道內環境,提高飼料消化利用率,增強機體抵抗力方面也發揮了積極作用。雙歧桿菌制劑、酵母片、乳酸菌制劑等不僅可以補充腸道菌群優勢菌數量,還能夠改善飼料的適口性,提高仔豬消化性能。茯苓、陳皮、干姜、蒼術等中藥也可有效緩解仔豬腹瀉癥狀。
3 小結
綜上所述,斷奶仔豬腹瀉的發病原因眾多,既有仔豬自身生理方面的原因也有病原微生物感染及飼養管理方面的問題。因此,對于該病的防治需堅持“預防為主,輔助治療”的原則,加強生物安全管控,提高日常飼養管理水平,早發現,早治療,才能最大程度解決斷奶仔豬腹瀉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石蓉.斷奶仔豬腹瀉原因及防控策略探析[J].中國動物保健,2022,24(5):11-12.
[2] 于文棟.斷奶仔豬腹瀉的原因與后抗生素時代的綜合防控措施[J].養殖與飼料,2022,21(5):87-89.
[3] 何再平.微生物內分泌學研究引起斷奶仔豬腹瀉的機理[J].養豬,2020(3):116-118.
[4] 胡寧敏,陳代文,余冰,等.丁酸對斷奶仔豬腹瀉的緩解作用及其機理研究進展[J].動物營養學報,2020,32(5):1973-1979.
[5] 祖兆文.早期斷奶仔豬腹瀉的發生原因及其預防措施[J].畜牧業環境,2020(5):64-65.
[6] 王崢.乳酸菌制劑制備及其在預防斷奶仔豬腹瀉中的初步應用[D].東北農業大學,2019.
[7] 段建兵,趙占軍,相艷麗.鋅-多糖螯合物對斷奶仔豬腹瀉、營養物質表觀消化率、消化酶活性的影響[J].中國飼料,2020(2):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