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玲娜 張蘭英 徐仙

目前不孕癥的發病率已上升至15%~20%。女方因素包括排卵功能障礙、輸卵管異常、子宮內膜異位癥、子宮畸形、免疫因素等;男方因素主要是精子生成及成熟障礙、運輸受阻、精子活力和形態及性功能異常。還有不明原因不孕,是常規的不孕癥相關檢查未發現的生殖功能缺陷,據統計約占不孕夫婦的15%~30%。研究結果表明,肥胖也是影響不孕的重要因素,生育期婦女的肥胖現象越來越普遍,肥胖人群的不孕風險比正常人增高5~10倍。
肥胖如何定義 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生活節奏的加快,促使肥胖的發生率日益增加。全世界超過10%的成年人達到肥胖標準。肥胖不僅僅是一種主觀感受,它有明確的界定指標,包括體質量指數、腰圍、皮膚褶皺厚度、身體阻抗等。目前臨床實踐中常用體質量指數即BMI,計算方法是以體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中國成人體質指數分類標準為:體重過低(<18.5)、正常范圍(18.5~23.9)、超重(≥24.0)、肥胖(≥28.0)。因為腹型肥胖是中國人肥胖的特點和潛在風險,所以對體質指數正常或不高的人,若腰圍男性>90厘米、女性>85厘米,或腰圍/臀圍比值男性>0.90、女性>0.85,其危害程度與體質指數增高者相同甚至更甚。
肥胖對女性生育力的影響 肥胖女性的月經失調、排卵障礙、多囊卵巢綜合征及代謝性疾病(包括高血壓、糖尿病、胰島素抵抗、高脂血癥、高尿酸血癥等)的發病風險升高。其中多囊卵巢綜合征是女性最常見的內分泌疾病之一,多發生于肥胖人群,通常表現為高雄激素血癥、胰島素抵抗、功能性排卵障礙(表現為月經稀發、閉經或無排卵性不孕)和(或)卵巢多囊樣改變。研究表明,與BMI正常者相比,肥胖的多囊卵巢綜合征患者的不孕時間更長。肥胖可通過高瘦素血癥、胰島素抵抗、炎性反應與凝血一纖溶系統等多因素調節,從而影響下丘腦一垂體一卵巢軸的功能,導致成熟卵母細胞數量減少,卵母細胞質量變差,子宮內膜容受性降低,最終使妊娠率和活產率下降,流產率及妊娠并發癥(包括高血壓、妊娠期糖尿病、巨大兒等)的發生率增高。因此,肥胖被認為是不孕癥的獨立危險因素。BMI每升高1千克/米2,受孕率就下降4%;反之,體重降低10%則可明顯改善內分泌平衡、促進月經規律、恢復排卵功能和提高臨床妊娠率。
應對之策 對渴望寶寶的育齡女性,除了不孕癥的常規治療外,更加需要正視肥胖的危害,減輕體重應作為首選治療。(1)改變飲食習慣:以魚類、蔬菜、水果、谷類和豆類為主,低碳水化合物加低血糖負荷飲食,單純低卡路里飲食可以降低體重至少5%。(2)堅持運動:持續和規律的低強度鍛煉,如健步走、慢跑、游泳等,但不能單純依靠鍛煉,必須飲食控制和體質鍛煉相結合,才能更好地保持降低體重和改善生育結局的穩定效果。(3)藥物干預:研究顯示,二甲雙胍對胰島素抵抗或肥胖型多囊卵巢綜合征患者有確切療效;此外,奧利司他能抑制小腸對脂肪的吸收而降低體重。(4)手術治療:減重手術不僅可以降低體重,而且術后女性多毛癥、月經稀發、閉經等均可得到有效改善。總之,盡管肥胖的治療是多層面的,但生活方式的改變是肥胖患者首要的一線治療措施,研究表明,通過飲食及鍛煉持續減重5%即有益于妊娠,顯著促進生殖功能。
超重或肥胖通過多個環節,不僅影響女性卵泡發育、排卵功能、胚胎質量、胚胎著床、妊娠結局,也影響表觀遺傳修飾,研究發現,肥胖患者體內的DNA甲基化水平下降、組蛋白修飾以及非編碼RNA含量異常,這些改變可通過受精過程傳遞給后代,使子代肥胖及代謝性疾病的患病風險升高。減重5%~10%即能夠改善排卵障礙,規律月經周期,增加受孕概率。因此,肥胖者在孕前和接受人類輔助生殖技術治療前,建議不孕夫婦首先積極改變生活方式,積極減肥,不但能夠提高自然受孕的概率,而且還能讓育齡夫婦早日順利地擁有自己的足月健康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