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方瑩 蘇兆瑞 袁志瓊 付強 李勝剛 趙蕾
[關鍵詞]礦山生態修復;可持續發展;黃河流域;準格爾旗
[摘要]準格爾旗是我國重要的煤炭能源基地,境內高強度的礦產資源開采導致生態環境問題突出,體現在存在邊坡安全隱患、水土流失嚴重、土壤植被退化、替代產業不可持續等方面,主要原因包括責任主體不明和生態意識淡薄、缺少科學技術指導和技術支撐、多頭管理和執法不嚴、發展替代產業缺少科學論證等,妥善解決煤礦開采與生態修復、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已成為全旗社會經濟發展的當務之急。通過現場調研,提出了一系列建議,包括:做好總體規劃,全面統籌;制定技術標準,統籌相關技術方案;加強技術指導,完善技術措施;生態修復效果監測常態化,嚴把評估驗收關;多部門聯合執法,加強監督監管;嚴格基金使用要求,落實資金保障;科學規劃替代產業,建管并重;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生態修復治理等。
[中圖分類號]X171.4[文獻標識碼]C[文章編號]1000-0941(2023)04-0016-03
黨的二十大報告在涉及人與自然的章節里明確提出了“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主線,并指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強調要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重大國家戰略[1]。內蒙古自治區準格爾旗位于黃河幾字彎,煤礦資源富集,是我國重要的煤炭能源基地,但長時間、高強度的煤炭開采對生態環境影響嚴重,能源經濟與生態保護之間的矛盾直接影響到全旗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推動準格爾旗礦山生態保護修復,妥善解決煤礦開采與生態修復、環境保護的矛盾,是全旗社會經濟發展的當務之急,也是實現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1研究區概況
準格爾旗位于鄂爾多斯市東部、毛烏素沙地東南端的鄂爾多斯高原東側,屬典型的中溫帶大陸性半干旱氣候區,四季分明;地貌上屬于黃土丘陵溝壑區,自然環境條件很差,坡梁交錯,溝壑縱橫,土地支離破碎,水土流失嚴重,地表主要為固結黃土與風積沙;植物種類貧乏,植物群落結構簡單,多數植物具有耐旱、抗風沙、抗貧瘠等特點。準格爾旗地域遼闊,礦產資源富集,煤炭資源儲量和質量在全國位居前列。目前,準格爾旗共有井工煤礦和露天煤礦131座,礦山主要分布在西部的準格爾召鎮、西南部的那日松鎮及東部的薛家灣鎮等。
2生態環境問題
準格爾旗礦區集中、數量多、面積大,且以民營煤炭企業居多,礦山開采與土地利用、生態保護之間的矛盾凸顯[2]。目前,準格爾旗開展了一系列礦山生態保護修復工作,但生態修復整體技術水平與質量標準不高,生態修復區域難以維持甚至退化明顯,修復土地不能持續利用,礦區生態未能得到有效保護和改善[3],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面臨挑戰。主要問題表現在:防洪排水和坡面穩定措施缺失,存在安全隱患;缺少基本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礦區水土流失嚴重;土壤改良思路不清,已復耕復綠土地退化嚴重;礦區復墾中替代產業發展不可持續。
3診斷與成因分析
3.1責任主體不清、生態意識不強
煤礦開采規模大,礦區數量多、分布密集、互相毗鄰,加之礦企經歷多次整合易主,歷史上形成的一些生態環境治理與修復問題往往責任不清。此外,多年來關于煤礦開采與環境治理的政策調整與銜接也造成了一部分遺留環境問題。目前礦山企業大部分為民營企業,民營業主生態修復意識不強也是造成礦區生態環境惡劣的重要原因之一[4]。
3.2缺少科學指導和有力技術支撐
礦區生態修復與治理技術涉及多專業、多環節。由于缺少專業技術團隊科學的技術指導、全面統一的生態修復治理規劃、對礦區生態修復實施全過程指導的技術標準規范等,加之設計、施工水平低,已有設計方案不落地,技術措施實施不當等,因此直接影響到礦區生態修復治理的效果和質量[5]。
3.3多頭管理,執法不嚴
礦山生態治理與修復的管理部門包括旗自然資源規劃局、旗生態環境局、旗水利局、旗林草局、旗礦區事業發展中心等。由于多頭管理且缺少監管和協調機制,因此存在責任推諉現象,礦區地質環境與土地復墾方案、水土保持方案、防洪影響評價、水資源論證、環境影響評價、環境保護專項治理方案、火區治理方案等相關前置性方案不能有序銜接、有效整合、互相把關。
3.4替代產業發展目標缺少科學論證
準格爾旗位于干旱少雨地區,水資源匱乏導致農業發展受限。但是,不考慮區域水資源承載力,盲目發展高耗水農業,以及在排土場、塌陷區等區域復墾時不考慮當地氣候條件下的土地生產力,盲目追求措施的“高大上”等,都導致復墾后農業生產效益明顯低于礦業生產及其附屬產業,造成復墾復綠的高投入和低產出。
3.5專項資金投入不足
礦區生態治理與修復是系統工程,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專項基金是綠色礦山建設的基本保證,但礦企用于礦山生態修復與治理的資金投入遠遠不足,在基金使用上更偏向于改進生產和節能設備等,嚴重制約了礦區生態治理與修復的質量和水平。
4對策研究
針對準格爾旗礦區生態修復與治理中存在的問題和成因的診斷分析,初步提出解決對策,為全旗礦區生態環境修復和人居環境改善,實現鄉村振興、產業有序替代、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4.1做好總體規劃,全面統籌
實施總體規劃、分類治理。通過總體規劃,根據露天、井工開采方式造成的環境破壞特征及各礦區水土資源的稟賦差異進行分類治理。尊重自然規律,協調統籌,落實集約化管理,推進集中連片生態修復治理,包括土地臨時占用、土石方平衡、固廢資源化利用及地形整理等多方面,避免景觀破碎化,對尚處于排棄階段的相鄰露天煤礦排土場應集中連片規劃治理,統一標高,對已經排棄終了的排土場標高可因地制宜,避免大平大整。
4.2制定地方技術標準,統籌相關技術方案
針對旗內礦山特征及其自然立地條件,制定完善地方相關技術標準規范,增強生態修復治理方案落地的可操作性,強化業務指導和技術支撐,為綠色礦山建設、礦區生態修復實施全過程提供業務指導和技術、人才支撐。礦山生態修復治理方案要做到與礦區原有地質環境及土地復墾方案、水土保持方案、防洪影響評價、水資源論證、環境影響評價、環境保護專項治理方案、火區治理方案等有序銜接,作為后置方案,在相關方案基礎上進行完善和統籌提升。
4.3加強技術指導,完善技術措施
采取有效措施,實現對邊坡的有效防護。完善截排水系統和蓄水節水利用設施,實現安全行洪和雨洪集蓄利用;優先做好地塊整理和土壤改良基礎措施;因地制宜,適地適樹,明確生態修復的植被類型;“宜樹則樹、宜草則草、宜荒則荒”,實現科學修復;加強矸石山治理,做到自燃防控、污染防治和生態修復并重。
4.4生態修復效果監測常態化,嚴把評估驗收關
生態修復效果監測常態化,為監管提供數據支撐。充分利用現代技術手段,開展礦山生態修復監測。加強日常監測,按月報、季報、半年報、年報監測數據與生態修復治理方案進行比對分析,將監測成果運用到后期聯合執法檢查中,對數據異常情況進行專項監督檢查,并要求礦企及時整改,促進生態修復方案落地。編制《準格爾旗礦山生態修復評估驗收規程》,落實礦山生態修復的年度驗收和最終驗收。各行業主管部門要把關各相關技術方案的評估驗收,做到與生態修復治理方案全面銜接。
4.5多部門聯合執法,加強監督監管
啟動多部門聯合執法機制,為綠色礦山建設和礦區生態修復治理保駕護航。由旗自然資源規劃局、旗生態環境局、旗水利局、旗林草局、旗礦區事業發展中心組建礦山生態修復治理監管綜合執法工作組,每月組織開展一次聯合檢查執法行動,以相關法律法規為依據,根據各部門的執法監管流程出臺監管實施方案,細化監管執法舉措,通過聯合執法對企業在礦山生態修復治理中存在的問題作出處罰決定,制定整改措施,將聯合執法常態化,提供有效監督保障。
4.6嚴格基金使用要求,落實資金保障
按照鄂爾多斯市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基金管理辦法,加強基金在礦山生態修復治理方面實際投入的監督管理工作,并根據工作需要適時提出基金使用建議。將礦山生態修復治理相關前期、后期和實施等環節產生的費用列入基金支出使用范疇,確保經費保障,有序推進礦山生態修復治理各項工作。
4.7科學規劃替代產業,建管并重
根據水源條件和水資源承載力,以水定產,結合鄉鎮產業規劃,發展替代產業,將礦區生態恢復與開采到期還地于民結合,合理復耕復綠,配套發展種養殖項目及其他產業,落實企地融合,促進社會經濟和諧發展。
夯實基礎設施建設,建管并重。加強水電路基礎配套設施建設,明確農業生產和復墾生態用水水源,配置滴灌等節水灌溉供水系統。立足礦、村、鎮基本情況,統籌規劃,把礦山生態修復治理與鄉村振興、產業發展、人居環境改善相結合,對礦區周邊10km范圍內公共區域環境進行治理,并加強后期管護和禁牧等管理,以實現可持續發展利用。
4.8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生態修復治理
針對井工塌陷區采取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措施,創新山水林田湖草沙的全域生態修復治理模式。塌陷區穩定后,在保護原有水源、水系和林草植被的基礎上,對原有農地進行適度改造和提升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在塌陷區溝道下游設置控制性攔擋措施(淤地壩、小谷坊等),防止泥沙直接進入下游河道。對黃河沿岸5km范圍內和匯水直接進入黃河一級支流的礦山,在礦區下游溝道設置控制性攔擋措施,避免泥沙和污染水直接進入黃河,并且提高生態修復標準,加強對黃河水源及沿岸生態環境的保護。
5結語
準格爾旗煤炭產能約占全國的10%,煤礦數量眾多,礦山開采強度大,生態破壞嚴重。為了從根本上改變這一現狀,滿足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的要求,首先在思想認識方面,要提高全旗群眾的礦區生態環境修復治理意識,讓他們認識到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發展經濟;其次在政策方面,準格爾旗是國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全旗經濟依賴于礦產開采,在產業結構調整和生態恢復等方面還需要國家相關部門的政策引導和智力支持;再次在技術方面,需落實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生態修復治理的指導思想,根據旗內自然立地條件和礦山開采實際,因地制宜制定技術標準,引進和培養技術團隊,滿足全流程、系統化的高質量技術服務需求;最后在管理方面,需要多部門聯合互動,通過多部門、多環節、全方位的全面協調、統籌安排,實現無死角監督監管,保證礦山生態修復治理高質量落地。
[參考文獻]
[1]彭緒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認知與戰略取向[J].生態經濟,2022,38(1):177-185.
[2]秦越強,王志民,周業澤,等.準格爾旗煤炭礦集區生態環境問題與修復措施[J].現代礦業,2021,37(6):169-174.
[3]土小寧,李蓉,梁月,等.準格爾旗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成就與做法[J].國際沙棘研究與開發,2011,9(3):37-44.
[4]趙彥璞.內蒙古自治區礦山地質環境現狀分析及對策建議[J].中國礦業,2013,22(10):68-72.
[5]郭建英,何京麗,李錦榮,等.典型草原大型露天煤礦排土場邊坡水蝕控制效果[J].農業工程學報,2015,31(3):296-303.
[作者簡介]趙方瑩(1974—),男,江蘇揚州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博士,主要從事水土保持、礦山生態修復方面的研究工作。[收稿日期]2022-09-15
(責任編輯李楊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