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海月 張浩楠 趙佳 徐吉霖
摘 要:農產品的高效流通在我國社會發展與經濟建設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有效的農產品流通不僅可以增加農民收入,還可以保證農產品市場的供需平衡。當前,我國農產品在流通過程中面臨的突出性問題就是農產品流通過程中的保鮮與貯存的管理技術與方法需要進行革新與優化。本文通過深入分析目前我國農產品流通過程中保鮮與貯存管理領域存在的缺陷與問題,找出了相關問題的優化路徑,為促進我國農產品流通領域的高速發展提供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農產品流通;保鮮與貯存管理;農業經濟建設;優化路徑
一、引言
隨著農業經濟的不斷發展壯大,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也在不斷向前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求農產品行業的發展必須以市場為導向,確保農產品行業根據市場的需求規律進行定價和銷售。在大力構建國內外雙循環經濟發展結構的現代化市場經濟背景下,農產品在銷售的流通過程中也面臨著變革與創新。農產品在存儲、運輸的過程中,因貯存管理不到位、技術和工藝落后等原因容易造成嚴重的損失,致使農產品種植戶既要承擔自然風險又要承擔市場風險。除此之外,隨著消費者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以及消費理念的不斷升級,消費者對農產品的品質與新鮮程度的要求越來越高。在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如何合理且有效地進行農產品的保鮮與貯存管理成了解決農產品流通與銷售問題的關鍵。本文通過分析當前農產品保鮮與貯存的發展狀況,進而發現農產品流通環節中所存在的問題,最后根據所發現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優化方案。全面改革農產品保鮮與貯存管理將有效推動我國農產品行業的高質量發展,并實現農業生產綠色化。
二、農產品在流通過程中的保鮮與貯存管理
農產品流通過程中的保鮮與貯存主要是指農產品在貯藏和運輸過程中能夠在一定的條件下最大限度地保持自身的品質與食用價值。我國專門設立了國家重點農產品貯藏保鮮技術研究項目,主要用于解決農產品在采摘之后的相關流程管理和技術創新問題,在農產品的質量得到明顯提高的同時,也大大延長了農產品的貯藏期,并且農產品在淡旺季供求不均的問題也得到了解決,這有效地提高了農民的收入。
目前,我國農產品貯藏保鮮已初步形成了產地與銷地、簡易貯藏庫、機械冷庫與氣調貯藏庫同步發展的新格局。其中,最為突出的是我國建立了一系列適合于自身實際情況的產地貯藏設施和技術體系。例如,山西省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研制的土窯洞加機械制冷、土窯洞簡易氣調貯藏技術;山東省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設計研究的“10℃冷涼庫”;四川柑橘研究所開發的“柑橘控溫通風庫”技術以及天津的國家農產品保鮮中心研究設計的“微型節能冷庫”技術。這些新型的專利技術在農產品生產地進行推廣應用后給當地農民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并推動了農產品行業的創新發展。
為了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及國際市場的需求,我國在農產品保鮮貯存技術的研究與使用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資源,并獲得了一系列創新性成果。目前我國農產品保鮮與貯存管理技術主要有低溫冷藏、防腐劑、氣調貯藏等。
低溫冷藏保鮮技術是現代化農產品保鮮貯存的主要方法,這種方法可使農產品在氣溫存在明顯差異的不同季節進行長時間的保鮮與貯藏,從而最大限度地保證農產品的常年供應。低溫冷藏可有效降低農產品的呼吸代謝頻率、病原菌的發病率和農產品的腐爛率,從而達到防止農產品內部組織衰老、延長農產品貯藏期的目的。
防腐劑保鮮技術主要分為化學合成防腐劑保鮮和天然防腐劑保鮮。化學合成防腐劑由人工合成,常用的化學合成防腐劑有苯甲酸鈉、山梨酸鉀二氧化硫、硝酸鹽和亞硝酸鹽等,使用化學合成防腐劑雖有較好的保鮮效果,但對人體健康卻有很大的危害,甚至會出現致癌等現象。天然防腐劑是生物體分泌或體內存在的防腐物質,經人工提取后即可用作食品防腐劑,這種防腐劑安全性系數較高,還能夠提高農產品的口感及品相。
氣調貯藏保鮮技術通過調節農產品保鮮貯存環境中氧氣和二氧化碳的比例,可以降低農產品的呼吸作用,減少營養物質的消耗,抑制農產品自身的代謝功能和微生物的活動,能夠使農產品的衰老過程減緩并延長農產品儲存期。由于氣調貯藏保鮮技術無毒、無污染、成本低,所以在氣調貯藏創建以來,在世界各國得到了普遍推廣。
農產品的保鮮與貯存管理是農業生產中一項長期性、復雜性很強的工作,需要長期積累經驗才能達到理想效果。首先,農產品在保鮮貯存的過程中,既要防止其腐爛變質,又要使其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有品質。因此,農產品需要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在較長的時間內保持產品的食用口感和商品價值。其次,農產品相關類別廣泛,單是果蔬類就多達幾百種,需要根據不同種類農產品的習性與貯存條件進行適應性調整,這就對農產品保鮮貯存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后,農產品保鮮貯存對環境條件的要求主要有溫度、濕度、氣體成分、氧氣含量和二氧化碳濃度等因素。農產品保鮮貯存過程中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會導致商品腐爛,而自然環境中的氧氣會使農產品腐爛得更為嚴重;空氣中的濕度過高會引起農產品的霉變,過低則容易引發霉爛;因此農產品的保鮮貯存環境相對復雜,難以把控。
三、當前我國農產品保鮮與貯存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覆蓋不全面,地區分布不均
目前我國的農產品保鮮與貯存能力較弱,有效保鮮貯存率只占總產量的40%,遠遠低于發達國家。現代化的農產品氣調貯藏在發達國家已廣泛使用,在法國、意大利、德國、美國等國家,普及覆蓋率已達70%,而我國的氣調貯藏技術仍處于起步和發展階段。另外,部分無良中間商為謀取利潤建立了大量農產品保鮮貯存庫,在農產品自然成熟的季節,進行大量收購后將所收購的農產品放入冷庫中保鮮貯存,待到市場中供不應求時再高價出售,賺取差價,獲取暴利,這嚴重擾亂了農產品市場秩序,造成了市場亂象。
2.可貯藏品種較為單一,缺乏技術革新
我國可以進行商業性大量保鮮貯存的農產品種類較少,主要有蘋果、梨、柑橘、獼猴桃、香蕉、部分品種的葡萄、大蒜、洋蔥等,這都是一些常見的、對于儲存環境要求不高的蔬菜和水果。其他農產品的保鮮貯存技術大都處于研發階段,應用技術也還不夠成熟,這導致許多優良品類的農產品雖然在種植技術上獲得了成功,可以進行規模化種植,但是卻無法解決農產品在采摘后的保鮮運輸和貯存的問題,從而阻礙了新品種的銷售與推廣,降低了農產品的市場化流轉。
3.體系不完善,缺乏相關配套設施
我國的農產品保鮮貯存技術、冷鏈技術和現代加工技術等雖已投入生產作業中,但存在著體系不完善、相關的配套設施建設不到位等問題;也存在生產加工企業的規模、技術和資金等多方面的限制。例如,在互聯網業務飛速發展的情形下,消費者在電商平臺購買農產品后,商家將保存完好的農產品通過物流快遞送到消費者的手中,但途中由于冷鏈保鮮、貯存管理不到位等因素導致的產品投訴比比皆是。目前,雖然部分企業已經建成了自己的全冷鏈物流系統,但是也面臨著因業務擴大而帶來的資源不足、分配不均、資金緊張等問題。
4.政府支持力度不夠,可持續發展性不強
雖然我國政府部門和社會各界越來越重視農產品的保鮮貯存技術,但從總體來看仍然存在著一些突出性的問題。例如,一味強調對大宗農產品保鮮貯存技術的推廣,卻忽視了對于新品種的貯藏保鮮技術的研究;缺少針對小微企業提供具體的技術咨詢服務等。這使得農產品在品種生產和保鮮貯存技術上的具體需求與國家、社會層面的研究成果嚴重脫節,造成了部分企業在農產品保鮮貯存方面的技術較為單一且落后。另外,在農產品保鮮貯存過程中所使用的化學保鮮劑不僅降低農產品安全性還容易造成環境污染,注重經濟效益的同時卻忽略了農產品的安全性和環境保護問題。
四、農產品流通過程中的保鮮與貯存管理優化路徑分析
1.構建現代化保鮮貯存基地,提升全國總體覆蓋率
政府部門和社會各界應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進行多種形式的農產品保鮮貯存基地的成立與發展,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集體經濟組織來建設產地冷藏保鮮基地,加大對農產品保鮮貯存領域的專項資金投入與技術支持,根據全方位、全鏈條的規劃布局,建立起以產地貯存為主,將產地保鮮貯存設施的建設和銷區批發市場的建設有機結合起來的現代化智能農產品倉儲保鮮庫。形成集科學的采前管理、采后處理、貯運保鮮、加工、銷售于一體的技術體系。同時還要因地制宜,根據農產品的自身生產條件和當地的基礎設施情況,在條件較好的地方大力發展技術較為先進的貯藏手段。
除此之外,要不斷完善農產品保鮮貯存領域的基礎設施、相關設備和人員分工;構建發達的運輸網絡,將公路運輸、鐵路運輸和航空運輸相結合;還要不斷更新既有的冷鏈設施設備,包括冷藏車、冷藏庫、冷鏈集裝箱等;在農產品冷鏈物流方面,要將整個冷鏈過程劃分為倉儲、運輸、其他各類增值服務等不同環節,各環節分別由不同專業人員負責,從而提升整個農產品冷鏈流通的運行效率,并嚴格圈定各方的責任與義務,使整個農產品冷鏈物流的可操作性更強、標準化程度更高。
2.推進技術革新,加強全品類建設
首先,政府部門要加大冷鏈流通技術對農村冷藏、冷凍設施用地的政策傾斜力度,在財政、稅收、金融和用地等方面制定優惠政策,鼓勵社會資本投入冷鏈設施建設。其次,要重點解決低溫和貯藏環境難以控制的問題,農產品保鮮貯存需要不斷進行技術創新,以保障保鮮貯存的高效性、冷鏈的完整性與食品的安全性。要加強對新品種的栽培與保鮮技術的研究,對不同類型、不同屬性的農產品采取不同的保鮮和貯藏方法。與此同時,還需要對各類新品種進行分級管理,采用適合的保鮮貯存方法進行貯存,以溫度、濕度和氣體成分等作為關鍵維度進行管理。可以將傳統的保鮮貯存方法與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數據中心等現代新興技術相融合,利用協同共享和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將相關資源進行整合,緩解目前面臨的困境,解決傳統農產品流通方式所帶來的問題。
3.完善相關作業體系,發展配套設施建設
在農產品保鮮貯存環節融入人工智能和云計算等現代化新興技術,通過數據采集和分析系統,構建大數據流通一體化鏈條。還可以對現有基礎設施在維修和保養后進行充分利用,構建信息平臺,整合多方資源,促進農業和經濟社會的發展。還可以通過提高農產品保鮮貯存的系統化和專業化程度,實現科學的分工、利用配套設施和緊密的合作實現標準化的高效聯動,從而確保農產品從種植、采摘、保鮮貯存、運輸到最后零售的全程可追溯性。
政府部門也需要為從事農產品保鮮貯存的企業主體提供良好的經營環境。例如,降低所得稅稅率、提高寬松的政策支持等手段,另外還應該加強對技術與人才的支持,無論什么行業的發展都離不開人才與技術的支撐。在農產品保鮮貯存領域的人才儲備與技術創新方面,可以推動相關企業與高校和科研院所進行合作,通過鼓勵大學生創業就業、為相關專利申請開辟綠色通道等措施幫助農產品保鮮貯存領域的人才培養與技術創新。
4.加強政策監管,降低環境污染
政府部門可以出臺相關政策對農產品市場和保鮮貯存流程進行扶持,促進資金、人才等社會資源向農產品行業內流動,從而推動農產品行業保鮮貯存領域新技術、新設備的推陳出新,提高解決專業問題的能力。與此同時,由于國外農產品保鮮貯存研究起步早,一些農產品種類的貯存設施和技術已十分成熟,可以在關鍵領域與國外農產品保鮮貯存基地達成合作,彼此共享資源與優勢,為我國農產品保鮮貯存事業的迅速發展提供實用、高效、先進的技術。
與此同時,為保證農產品的食用安全和降低環境污染,我國相關政府和社會各行業要加快實施農產品綠色保鮮工程,加大關于綠色保鮮劑、無污染制冷劑的研制進程與推廣力度。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提高農產品塑料周轉箱、包裝袋等運輸產品的使用壽命、增進農產品保鮮塑料膜的降解性、淘汰聚苯泡沫板箱等方式,推動實施綠色保鮮戰略。
五、結語
從農產品的生產到流通管理再到終端銷售,各個環節的農產品保鮮貯存管理都是搞好產后加工的關鍵步驟。發展農產品保鮮貯存既可促進農業總產值快速增長,還提議助力綠色發展,尤其是在當下我國人口日益增長和耕地越來越靠近耕地紅線的時代背景下更加具有積極意義。研發出能夠適合不同農產品種類的保鮮貯存新技術及配套設施,形成集科學的采前管理、采后處理、貯運保鮮、加工、銷售于一體的技術體系,從而促進農產品的流通,減少因外部環境所造成的損失,這將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農產品的商品價值。
參考文獻:
[1]韓婷婷,丁琳.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提升策略探究[J].廣東蠶業,2022,56(11):102-104.
[2]麻少華,張峰,杜承寧.我國生鮮農產品的冷鏈物流發展現狀研究[J].中國儲運,2022(9):199-200.
[3]徐良.加快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設施建設的思路及對策分析[J].食品安全導刊,2022(1):1-3.
[4]郜海燕.農產品保鮮加工產業亟待突破[J].浙江經濟,2002(7):35.
[5]楊梅花,莘海亮,趙令江.保鮮技術在生鮮農產品加工流通中的應用[J].南方農機,2018,49(4):117,143.
[6]高芙蓉,潘太國,劉亞非,彭歡,彭淑英,周六花.湘西特色農產品保鮮貯藏現狀與發展對策[J].湖南農業科學,2022(6):97-99.
[7]金融助力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設施建設[N].東方城鄉報,2021-08-24(B02).
[8]唐珂.加快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設施建設的思路與對策[J].中國鄉村發現,2021(1):82-86.
作者簡介:常海月(2002.04— ),女,漢族,河北保定人,河北環境工程學院,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市場調查、組織行為、市場營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