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婷
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途徑。天津市實驗中學立足解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以《天津市中小學課程思政建設實施方案》為綱領,踐行“為學生終身卓越發展奠基”的辦學理念,堅持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引領融為一體,以課程建設為“主戰場”、課堂教學為“主渠道”,強化課程育人功能,積極開展課程思政的實踐與研究,踐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著力提升課程育人的功效。
一、以問題為導向,固本方能強基
(一)源于課堂上的問題
筆者在以“課程思政”為主題的課堂教學大賽中觀摩了一些課,整體感覺含糊其辭、隔靴搔癢,或是點睛之句說不透、講不明,或是牽強附會地“貼標簽”“戴高帽”。
從“教”與“學”的關系上進行分析:一是從教師“教”的角度上看,課程思政與學科核心素養沒有真正融合,教學中“教”與“育”分離的現象較為嚴重,造成學科教學窄化、割裂;二是從學生“學”的角度上看,在關鍵能力、必備品格逐步形成的過程中,正確價值觀念沒有跟進,沒有樹立。
(二)源于調研中的問題
學校面向全校教師進行了關于課程思政的調查,從數據中發現了問題的癥結:一是教師對課程思政的理解還有一定的偏差;二是教師對思政的具體內容不清晰,挖掘不到教材中的思政的“點”,把握不好思政的“度”;三是課程思政建設缺乏內容與形式的統一,育人途徑較為單一。
樹人如樹木,要想向上生長,需從向下的扎根開始,固本強基方能茁壯成長。從上述問題不難看出,課程思政的根在教師。教師的理念不轉變,教師的思政意識不增強,教師的思政路徑不研究,課程思政只能是一紙空談。為此,要從單一的思政課程走向全面的課程思政,從學科教學走向學科教育,讓學科教育有靈魂,讓思政教育有鮮度,勢在必行。
二、用行動去研究,行穩得以致遠
(一)以黨建為引領,做好頂層設計
加強黨對課程思政建設的全面領導是首要任務。學校首先制定了《天津市實驗中學關于深化新時代思想理論課及思想政治工作方案》,強化黨政主要領導組織課程思政建設的主體責任,探索“思政課程、課程思政、思政活動”的一體化實施,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思政育人體系,形成“三全”育人的思政教育工作大格局。領導干部與思政教師結對子,深化同南開大學、天津師范大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合作,成立領導小組,建立督導機制,構建了“三全—三度—三課堂”的課程思政校本化實施策略體系,努力做到“學校處處皆課程,課程處處有思政,思政處處在育人”。
(二)培訓教師隊伍,強化思政意識
教師是課程思政建設的“主力軍”,學校通過組織召開“深化黨史教育學習 推進思政課改革創新”——實驗中學思政課教學專題研討會,深入開展教學研究;聘請專家面向全體教師作思政專題講座;以從“學科教學”走向“學科教育”為題進行專項培訓;在“十四五”課題中,我校立項“新時代中學課程思政校本化實施的探索與實踐”等12項與課程思政相關的社科重大項目及市區級科研課題,以科研為引領,用科學的方法突破難點,總結規律,形成亮點;提升教研質量,在教學實踐研討中,優化教學實踐,探索規律、總結可借鑒范式。
(三)開展教學研究,凸顯育人功能
一是研讀文件旨意,深挖思政內容。首先是學習。從習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的新時代教育命題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的指示精神;從強調教師需做到的六個“下功夫”到思政課改革創新遵循的“八個統一”:全部相關重要講話、文件精神,逐一研讀,深刻領悟,把握精髓。其次是梳理。學校組織思政教師、學科組長將上述文件中所有關于課程思政的內容進行歸總,細化出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品德教育、知識見識、奮斗精神、安全教育、國防教育、生態文明教育等內容,形成一個知識框架。然后將文件中相關原句填入到對應的內容里,既做到知識清晰,又做到原汁原味。最后是補充。課程思政畢竟不是思政課程,它所涉及的學科更多、范圍更廣。于是,學校結合2020年中共中央下發的關于加強新時代美育、體育、勞動教育工作等一系列文件要求補充其中,進而構成一個有骨有肉、較為完備的思政知識體系,使其成為課程思政的方向標、語錄集,教師拿在手中,入到腦中,講起課來才會有目標、有底氣。
二是領會學科素養,深度融合思政。在本輪課改中,落實學科素養是學科教育的重要任務,經過研討,我們認為將思政教育的“觸點”“融點”“切入點”,與學科素養的培養融為一體,應是提升育人質量的有效途徑。于是,學校組織各學科骨干教師深挖教材,找出學科核心素養與課程思政相關聯的地方,以大單元教學為出發點,繪制出各學科的“學科素養—課程思政思維導圖”,各學科組制定“學科思政教育工作方案”,作為各學科落實課程思政的基本遵循,引導教師在落實核心素養的同時自覺地進行思政教育,使學科教學與課程思政有效融合。只有挖掘出學科課程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把各門課程隱性存在的正確的價值觀、人文素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責任感、職業精神等,融入到各學科課程這個“湯底”中,才能實現學科育人目標,使學生“品嘗”到既有“專業知識成分”又有“思政元素養分”的“營養湯”。
三是活化教學方法,開拓育人渠道。在重視課程思政內容有深度、有厚度、有廣度的同時,教師還需關注到教學方法與形式要有貼合度、靈活度、有效度。這就要求教師在挖掘教學內容思政元素的基礎上,創新教學方法,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在課前、課中、課后廣泛開展學科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學校拓展學生學習空間,豐富學生學習體驗,將以高質量落實國家課程的“第一課堂”,與精品化實施校本課程的“第二課堂”、以社會實踐為輔的“第三課堂”統整,做到重心在課堂,課內外協同,校內外聯動,尋求課程思政的新方法、新路徑。教師以教學內容為根本,以學生活動為載體,用觸動學生心扉的語言,用學生親身參與的學習方式,講透“靈魂一句”“最后一句”“關鍵一句”,明示課程思政的點睛之語,提升思政教育的親和力和影響力。
四是做好教學評價,注重思政實效。學校制定《學科課程思政課堂評價量表》,其內容從政治性、科學性、融合性、方法性、有效性等多個維度對學科課程思政進行全方位評價,以評價為導向,增強教師課程思政的意識,促進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地,以“為何學”來促進“學什么”和“怎樣學”,凸顯課程育人的功能。
三、用初心去驗證,育人乃得始終
(一)成效與收獲
學校將課程思政融入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中,“人人重育人,課課講思政”,融得自然,講得準確。教師課程思政能力不斷提升,劉坤鵬等5位教師獲“天津市愛國主義教育案例評選優質課程”評比“優秀案例”獎;27位教師在河西區首屆課程思政和思政課教學設計中獲一等獎。
學校由校學生會、星河音樂社、青藤文學社共同創編的紅色話劇《少年傳承英雄志》在河西區“傳承紅色基因,喜迎建黨百年”紅色話劇節展演中獲特等獎第一名。立足語文教學,初中學生在由中共天津市委宣傳部、天津市教育委員會主辦的“傳百年記憶·誦時代華章”誦讀大賽暨中小學語文課本里的藝術電視誦讀展演活動中,集體作品《黃河頌》獲得“最佳節目獎”,頒獎典禮表演的節目《少年中國夢》以及大合唱《在燦爛的陽光下》讓愛國主義教育在師生中“聲入人心”,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
(二)反思與展望
經過兩年多的實踐,我們依然感到實施課程思政的過程中有三個“難度”:學科知識與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依然存在難度;教師磨礪有高度、有深度、有溫度的課例依然存在難度;協同育人機制完善與建構依然存在難度。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3年新年賀詞中講“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學校將以愚公移山的志氣,水滴穿石的毅力,繼續前行,以科學的知識曉人,高尚的品德育人,魅力的人格服人,引領學生成長成才成棟梁。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