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麗麗
在義務教育體系中,綜合實踐活動是一門重要課程,有助于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對學生的成長具有重要意義。傳統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較為單一,教師不能為學生提供新穎、有趣的活動內容,致使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積極性不高,難以實現預期的教學效果。為此,教師應當積極革新教學模式,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活動。
一、初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特點
(一)綜合性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主要特點之一就在于綜合性,是指對不同學科內容進行靈活整合,而非單一知識的訓練。本門課程的教學目標也具有綜合性特點,培養的是學生的綜合能力。另外,教師可以在時間和空間上加以整合,從而充分突出活動的綜合性特點。有些活動需要教師考慮不同的季節,有些活動需要教師進行校內外各類資源的整合,以便于從各個角度來發揮課程的綜合優勢。
(二)實踐性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另一大特點就是實踐性,這意味著本門課程并非是單一的知識傳授,而是以各類實踐活動為載體,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實踐能力。一方面,從綜合實踐活動的形式上來說,教師借助各類活動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活動體驗,實現對本課程的感性認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和道德觀念,成長為全面發展的綜合性人才。另一方面,從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上來說,大多以與學生日常生活相關聯的活動為主,如勞動、實驗、信息技術等,真正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進一步發揮綜合實踐活動的作用。
(三)開放性
所謂開放性,與之相對應的則是封閉性,即轉變傳統的教育理念,設計一些開放性強的綜合活動,以便于學生能夠從自己的興趣愛好出發,自主選擇活動地區、活動類型等。這樣一來,能夠改變過度關注某一知識點的教學模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綜合實踐活動的結果也并非是確定的,而是具有更強的靈活性,教師無需提前設定活動結果,而是讓學生在自主探究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推動活動結果的實現。
(四)自主性
相較于初中其他學科來說,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基本要求和教學性質都有著自己的特點。本課程需要從學生的思維特點和認知水平出發,調動他們參與活動的主動性,積極進行動手實踐,在探究和體驗中找到問題的答案,完成教師提出的活動任務。可以說,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充分彰顯了自主性這一特點,比傳統的教學活動具有更強的吸引力,學生參與綜合實踐活動的主動性也會得到明顯提升。
二、初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問題
初中階段是學生成長的關鍵時期,他們的理解能力也逐漸走向成熟,但他們的思維意識、邏輯能力等都還沒有完全成熟,很容易受到周邊環境的影響,需要教師給予適當的引導和正確的指導。因此,教師應當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推動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有效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然而,當前初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仍然存在一些問題:第一,教學內容較為枯燥。部分教師選擇的教學方法以及確定的教學內容大多是從自己的主觀經驗出發,沒有從學生的現實需要入手,很難滿足他們的個性化學習需求。這就導致教學內容的創新性和趣味性有所不足,難以吸引學生的興趣。第二,教學過程流于形式。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主要目標在于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主動性,引導他們從自己的感受和體驗出發掌握更多的知識和技能。然而,由于部分教師為了追趕教學進度或者應付學校檢查,不能從學生的主體地位出發開展實踐活動,致使教學工作流于表面。這不僅難以收獲預期的教學效果,而且無法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三、初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優化對策
(一)挖掘課程資源,豐富課程內容
正如上文所說,開放性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主要特點,既需要融合多個知識技能,又需要開展跨學科學習,以多樣的學科內容為載體實現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當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社會實踐等緊密結合起來,激發他們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同時,也可以將信息技術、環境保護、個人信息安全等社會熱點話題滲透進課程教學中。一方面,有助于進一步豐富并充實社會實踐活動的內容,增強課程的趣味性。另一方面,有助于充分突出實踐活動的教育價值。此外,在挖掘課程資源時,教師需要以學生的認知水平、興趣愛好等內容為基礎,不斷優化課程教學,鼓勵他們加強對社會生活的關注,從而切實提升教學的有效性。
(二)激發學生熱情,推動課程進行
為了有效激發學生參與綜合實踐活動的熱情,教師應當為學生營造合適的學習氣氛,引導他們在實踐操作的同時掌握更多的知識和技能,以便于推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順利進行。在選擇主題時應當盡量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建立聯系,符合本校的辦學特色。這樣一來,既能夠拉近學生與實踐活動課程的距離,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又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學生的生活能力。此外,教師應當把握好自己在課堂中的位置,積極發揮引導作用。一方面,教師要及時鼓勵學生,認可學生的努力和付出,以便于幫助學生獲得更強的成就感。另一方面,教師要注重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問題意識,讓他們敢于將自己的想法分享出來。
(三)融合多個元素,整合學科教學
新課程標準明確要求,綜合實踐活動應當加強對多個元素的融合,整合不同學科教學,促進學生實現多領域、各角度的技能提升。可以說,實踐活動與學科教學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需要引起教師的格外關注。首先,教師應當從實踐活動的內容和基本領域出發,設計豐富的活動形式,不斷提升實踐活動的趣味性。其次,教師應當以德育、科學教育為切入點,將學科技能的培養與實踐活動進行有效融合,系統整合校內外的教學資源,以保證實踐活動的有效性。例如:在培養學生法律意識的過程中,教師可以以最簡單的交通規則為基礎,進而延伸到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法律法規中,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法律是保障自由的有效途徑,而非是對學生的自由加以限制,從而將他們培養成為遵紀守法的合格公民。
(四)關注知行合一,訓練綜合能力
陶行知先生一直主張,教學應當關注知行合一,將“教”“學”和“做”三個環節緊密結合。之所以要開展綜合實踐活動,主要目的在于為學生提供實踐操作的機會,讓學生在積極開動腦筋的同時能夠培養實踐能力。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可以得到有效培養。例如:為了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環保理念,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到公園、商場等地進行考察,讓他們在觀察中感受周邊環境的實際情況,從而認識到環境污染的主要特點以及嚴重程度,不斷修正自己的行為習慣。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學校周圍發放傳單,進行環保知識和環保理念的普及,組織他們從小事入手保護自己的家園。
(五)完善評價機制,激發參與熱情
教學評價既能夠幫助教師對一定階段內的教學狀況進行總結,以便于更好地進行教學方案的調整和優化,又能夠充分激勵學生,讓他們直觀地看到自己的進步,從而建立一定的自信心。故而,在初中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應當注重評價機制的完善。一方面,教師應當及時進行評價。在綜合實踐活動結束后,教師就要對學生的表現加以評價,讓他們及時找到自己的不足之處,從而實現自我突破。另一方面,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展開自我評價,要求他們對自己的表現情況加以點評,明確認識到自己的優勢和不足,以客觀的態度認識自己。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互評,有助于幫助他們了解自己與同伴的差距,加強彼此學習,從而讓自己在未來的活動中有更好的表現。
總而言之,做好初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建設和優化具有重要意義。尤其是在教學改革深化落實的時代背景下,教師應當立足于最新的課程教學理念,與學生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調動學生參與綜合實踐活動的積極性,進一步優化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做好初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各學科教學的有機融合,推動學生實現知識水平和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