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穎
園本教研是以園為本的教育教學研究,是以本園面臨的保育和教育的實際問題為研究對象,以幼兒教師為研究主體,以促進幼兒園發展、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促進幼兒發展為研究目的的教學研究活動。高質量的園本教研,能夠引導教師在正確的方向上不斷提升專業能力,把正確的教育觀念轉變為教育行為,促進教育教學水平的提升,促進師資素質的提高,讓幼兒身心得到全面、和諧、健康的發展。所以,我們以教研三環節為抓手,切實提高園本教研實效。
抓住教研三環節,即教研前篩選真問題真需求,教研中注入心流齊參與,教研后跟進反饋抓實效的教研模式。這三個環節中,備好“教研前”是基礎,把握“教研中”是核心,追蹤“教研后”是歸宿,層層遞進,使園本教研的實效性得到最大發揮。
一、教研前,調研把脈聚焦問題
園本教研就是要研究解決幼兒園教學實踐中的具體問題。這些教研的具體問題要從哪里來?一定是從活動的管理中來、從教師的教育教學實踐中來。它包括:自上而下的問題,即針對幼兒園的一些重點工作,教研組織者從國家文件的解讀和日常發現的問題中進行梳理的;還有自下而上的問題,即從一線教師實踐的困惑和需求中產生的教研要素。所以教研前的調查問卷、個別訪談、進班觀察、教師的計劃筆記等,就成為我們自下而上收集教研問題的途徑,并據此找到教研活動的起點。
就如同教師在教學前要備幼兒、傾聽幼兒是一樣的。教研前,要充分了解教師在教育實踐中的困惑、問題和自身發展的需求,然后將收集的問題進行甄別和判斷。第一要看這個問題是否具有普遍性,是不是共性問題;第二要看這個問題是否具有發展性,能否讓我們的教師在這個過程中獲得發展、獲得新的認識;第三要看這個問題是否具有迫切性,真的影響到教師的專業發展、幼兒的發展和我們的保教質量;第四要看這個問題的專業性,有些問題是可研的,有些問題是通過培訓就可以解決的。結合園所教師的實際問題和需要,我們選擇和確定適宜的、有針對性的、真實的教研內容,在此基礎上開展切實有效的教研活動。
例如,本學期我園的教研計劃是以園所已經立項的“十四五”課題《幼兒園項目活動設計的實踐研究》為主線,組織教師開展行動研究。開展教研活動之前,通過問卷“項目教學在班級的開展情況調查”和“項目活動開展過程中的困惑問題收集”,了解不同階段教師的教研需求。第一次問卷主要調查“教師關于項目活動的理解和認識”,梳理出的問題有:項目活動和主題活動有沖突嗎?如何開展項目活動?什么時間組織項目活動最為合適?如何撰寫項目活動教育隨筆?相應地,開展的教研專題有:1.項目活動與主題活動的區別。2.項目活動的三階五要素。3.項目活動需要哪些支持?其中,“項目活動隨筆的撰寫”是新教師提出的問題,在個別化小組教研中就可以得到解決。項目活動開展的中期,教師遇到的核心困惑主要有:如何確定項目活動是否適宜?項目活動何時結束?以什么形式結束?如何快速準確地記錄幼兒的表現?相應地,可以開展的教研專題有:1.項目活動篩選的依據。2.總結項目的多種形式案例分享。3.項目活動中,一對一的記錄如何實現?等等。
確定好教研專題后,還要在教研前,把教研內容提前告知參與教師,讓教師能夠明確教研任務,做好經驗鋪墊,做到有準備地教研。
二、教研中,注入心流共享發現
教研的主持者承擔著教研的啟發者、氣氛的烘托者、幫助教師梳理共性認識的角色。當我們確定好教研問題之后,就要考慮用什么方式進行教研,使參與教研的主體教師能夠注入心流般參與教研、投入教研。
教研過程大致分為以下環節:回顧—導入—研討—提升—總結。其中,研討發言環節是最困難的環節。在以往的教研活動現場,每當讓教師交流研討或回答問題時,現場立即會安靜下來,低頭不語者占多數,教研主持人也會陷入尷尬的情境之中。分析原因,除了研究問題缺乏針對性、教師沒有表達的愿望之外,就是教師會擔心自己表達的是不是有錯誤或者不夠準確等。有效的教研活動,必須要有教師的積極參與和充分研討。所以,我們要針對教師的糾結點調整教研策略,營造寬松愉悅的氛圍,使教師自然而然地投入其中。
游戲的方式不僅孩子喜歡,教師也同樣喜歡。我們可以通過有趣的游戲、有趣的設計,幫助教師放下心里的負擔,調動教師參與研究的積極性,讓“樂在其中”成為一種可能。
(一)花落誰家
教研過程中,要凸顯教師的主體地位,讓每位教師都能參與到研討中來。我創設了游戲“花落誰家”:將教師寫的研討紙條混放在一起,每位教師自主抽取一張不留名的小紙條,然后進行提問和答疑。自己寫的小紙條不知道會落到哪位教師手里,大家拿到的內容也不知道是誰寫的,這樣就給予不自信的教師敢于表達的空間,讓每位教師都能心無旁騖地參與進來。
例如我園關于“項目活動設計”的園本教研。項目活動啟動初期,園所已經安排教師進行了一段時間的業務理論個人自學,但是自學情況及班級項目活動啟動時間不盡相同,教師們現場研討給出的答案也就不同。為了做到不揭短還能達到同伴資源共享的教研目的,我們采取“花落誰家”的形式,激勵教師大膽表達、寫下真實想法,同伴間互相給出答案,進行經驗分享。“花落誰家”助力教師拋下顧慮,帶來真問題,解決真困惑。
(二)我眼中的你
為了讓教研團隊中的老教師分享經驗帶徒弟、讓青年教師敢于發言有自信,我設計了游戲“我眼中的你”,讓每位教師形容彼此、相互評價?;顒咏Y束后,讓教師來說,哪些評價自己是認同的,哪些是出乎意料的。因為我們發現,很多教師都很在意同伴間的評價,尤其是青年教師,希望能夠從同伴的評價中獲得自信。所以,我采用這樣的游戲方式,促使教師樹立自信,形成教研合力?!拔已壑械哪恪保谖倚睦锉M顯美好。
(三)與你在一起
幼兒教學提倡動靜結合,園本教研同樣適用。在教研過程中,我們會通過小組研討的形式,集聚智慧、梳理經驗。為了打破之前小組研討中“固定年齡班組、固定人員、固定發言人”的模式,我們通過開展“與你在一起”小游戲,讓教師根據主持人比劃的數字,自由擁抱組隊。然后,各組自主核驗人數、自主認領或分配任務,包括發言、梳理知識點、記錄表格或導圖、作為代表進行分享交流等。“與你在一起”活躍現場氣氛,讓更多教師獲得全新的體驗。
三、教研后,追蹤管理效果反饋
園本教研最核心的指向,是讓研究和思考成為教師的一種工作方式。所以教研后,我們要對教研活動中形成的經驗進行梳理和總結,進而形成教育共識或教育策略,引導教師將認識轉化為教育行為。
教研后,主持人不但要對教研活動的全部資料進行整理和分析,還要對教師進行調查反饋和實踐跟蹤:大家覺得我們的教研效果怎么樣?教研方式怎么樣?教研是否實用,能否及時用于教學實踐?
日常每次教研后,我都會收集很多東西,包括教研計劃、教研簽到、教研PPT、教研討論導圖、小紙條、教研記錄以及教研現場照片、視頻等,進而不斷地積累經驗,提升教研水平。最重要的,我們還會跟蹤教師的實踐,了解教研實效,看看教師有沒有發生行為的轉變。其中,要看教師的態度和觀念是否發生改變;看教師的能力、方法是否發生改變;最后還要看教師的思維品質是否得到提升,教育意識和教育行為是否能夠延續。
總之,園本教研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平臺,抓住教研三環節,即抓住了園本教研的主體,使教師的教育觀念在共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中發生改變,真正做到教研問題來源于教學又服務于教學的宗旨。更重要的是,這種教研模式培養了教師的問題意識、參與意識和研究意識,促使教師逐步從“被動研”轉變為“主動研”,形成教研共同體,增強了教師的專業自信,從而實現園所保教質量的持續改善和提升。
(柳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