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加明
班主任與其他教師身份不同,承擔著更多的教育責任,在學生成長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學校教育工作開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班主任應重視與學生建立和諧的關系,結合其興趣愛好與學習需求,營造良好的班級氛圍,提高班級管理質量的同時保障教學活動順利開展。作為小學語文班主任,在與學生交往中更要做到尊重和包容,促進學生語言溝通能力以及學習思維能力全面發展。
一、班主任與學生構建和諧關系的意義
班主任擔負著教育與監督學生的責任,是學生成長道路上的引路人,在日常相處中應注重與學生構建和諧的關系,在相互尊重、相互包容中引導學生健康成長。而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對班級管理工作的開展有著重要意義:第一,和諧的師生關系能讓家長對子女學業充滿信心。班主任與學生之間關系和諧,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班級管理中也會減少阻礙。但和諧師生關系的構建并非一朝一夕間就可以做到,需要班主任不斷地努力和引導,在日常生活中給予學生更多關懷,在學習中給予學生更多幫助,使學生能夠積極地面對語文學習;第二,和諧的師生關系有助于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學生在與班主任建立和諧關系的過程中,其人際交往能力、情感表達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等都會得到相應的鍛煉和提升,有助于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課堂問答環節學生也會踴躍參與,從而使感知力、模仿力和記憶力不斷增強。
二、以人為本理念下小學語文班主任管理策略
(一)基于以人為本理念,明確教育管理目標
在以人為本理念下,無論是在日常教學還是管理班級中,語文班主任都應以學生的發展需求為重。教育管理目標是保障班級管理工作順利開展的前提,班主任應立足學生發展從以下幾點展開設計:第一,注重學生的客觀條件。小學生有無限的潛力,但需要班主任不斷地挖掘和引導,這一過程需要漫長的時間。因此,班主任在教育和管理學生時應懷有一顆“平常心”,承認學生的平凡和普通,并設計貼合其客觀需求的教育管理目標;第二,目標應具有多元性。為了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班主任應設計多元化的目標導向,盡量貼合不同層次學生的真實需求,并在課堂活動和日常交流中給予學生人性化指導。
以人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教學為例,班主任應以課堂為載體,培養學生的德育素養,構建優良的班風,以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首先,語文班主任應組織學生閱讀文本,并設計相關問題引導學生思維,如:“挖井人指的是誰?”“不忘挖井人的人又是誰?”“打井時遇到了哪些困難?”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有利于掌握文本的大致內容和詳細信息,為之后的深入探究奠定良好的基礎。其次,班主任帶領學生精讀文本并思考“毛主席是怎么發現當地人民喝臟水的?”“人們為什么要在井旁為毛主席立碑?這體現了一種怎樣的情感?”等,讓學生結合文本內容深入探究,感悟人們對毛主席的崇敬之情以及飲水思源和知恩圖報的良好品格。最后,引導學生逐漸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念,班主任應將日常生活與課堂學習聯系起來,幫助學生在生活中明辨是非,進而形成團結、友愛、互助的優良班風,提升學生在班級管理中的榮譽感,順利完成班級管理目標。
(二)肯定班主任的主導地位,形成積極的學習氛圍
隨著以人為本教學理念的不斷深入,班主任要想提高班級管理工作效率,應在深入理解以人為本理念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現階段學情,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積極轉變課堂角色,由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樹立主人翁意識。但小學階段學生的年齡較小,身體和思維尚未發育完全,學習和生活中經常會出現情緒波動大、性情不穩定等情況。對此,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應與學生構建良好的關系,積極創新教學方式,利用多元化的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促進師生默契度的提升,使班級管理工作順利開展。
以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圓明園的毀滅》教學為例,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愛國情感,班主任應發揮主導作用,把握學生課堂學習節奏。首先,班主任應以問答的形式引導學生了解圓明園的形成和毀滅原因,讓學生主動閱讀文本內容,從而激發其主動了解歷史和學習歷史的興趣。其次,班主任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要求各小組搜集描寫圓明園毀滅的文章,圍繞其中描寫圓明園輝煌歷史和相關建筑的句子進行討論,根據相關史料記載進行推測和思考,以激發學生的憤懣之情,營造良好的語文學習氛圍。最后,班主任開展情感教育,指導學生結合課堂所學寫一篇讀后感。學生在吸收和理解知識的基礎上,在寫作中抒發自己的真情實感,形成一個完整的學習結構,有利于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也有助于核心素養的發展。
(三)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加強班級組織建設
傳統班級管理中,由于班主任始終處于“權威”的地位,與學生相處中的尊重和理解不足,導致學生對班主任產生不信任之感,無形中增加了班級管理難度。對此,語文班主任應深入挖掘學生自我管理的潛力,培養其在學習和生活中形成主人翁意識,重視班級組織建設,大到班委會選拔、小到課堂合作小組的組建,都可以通過民主選舉或毛遂自薦的方式進行,以輔助班級教育管理工作順利開展。基于此,學生在自我管理和服務他人中充分鍛煉自身的各項能力,實現綜合能力飛速發展。
以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曹沖稱象》的教學為例,為了讓學生感受到曹沖的聰明才智,在學習中養成善于觀察、樂于動腦的品質,班主任應設計角色扮演活動。首先,課堂教學開展前,為了保證角色扮演活動順利開展,班主任應組織班會,讓學生在獨立思考和小組討論的基礎上,通過自我推薦的方式形成班委候選人名單,再通過演講和不記名投票選出班委,主動配合班干部工作。其次,班主任布置集體合作任務,要求學生在班委的帶領下提前學習文本內容,并結合文本信息編寫課本劇。在課本劇編寫中,班委要先進行合作討論,研讀文本,明確課本劇編寫和演出中需要做的工作,細化分工后再尋求學生的配合,學生可以在班委的組織下參與到活動中,如文筆好的學生可以參與劇本編寫,表現能力強和性格外向的學生可以參與課本劇表演,而動手實踐能力強的學生可以參與舞臺布置。最后,班主任以包容和尊重的態度,欣賞由班委和學生共同合作完成的課本劇,并使用鼓勵性語言進行點評,幫助學生樹立學習語文知識的信心,同時指出班委在活動中的優缺點,幫助其更快獲得學生的認可。基于此,學生和班委在活動中形成一定的默契,班委組織活動和管理統籌的能力也能得到相應鍛煉,學生和班委都能在展示自我和服務他人中實現成長。
(四)完善班級管理規范,培養學生規則意識
以人為本強調學生的健康成長,而規則意識是學生能否配合班主任完成教育管理任務的關鍵。語文班主任應將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作為重要的教學任務,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規則意識。具體來說,在語文課堂中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等活動前,班主任應前提前告知學生活動規則,并建立符合學生成長規律的班級管理制度,以便為學生營造有序、規范的成長環境。另外,班主任在教學中應對學生一視同仁,不能存在差別對待的情況,學生以班主任為榜樣,久而久之自然會形成規范意識。
以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口語交際:我的暑假生活”教學為例,本課主要通過引導學生回憶暑假生活,鍛煉口語交際能力。班主任應設計互動環節,借助活動培養學生的規范意識。首先,班主任在課堂教學中應創設相應的情境,指導學生按照一定順序,與他人分享暑假中經歷的新鮮事兒。為了激發學生的討論興趣,班主任應設計同桌交流、小組交流、全班交流、興趣相同的人一起交流等多種討論形式,達到有效鍛煉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目的。其次,為保證交流討論的有效性,班主任應制定相應的“規矩”,互動開始前明確交流規則,如“輕聲討論”“討論結果以表格的形式記錄下來”“討論內容應貼合主題”“討論中出現爭議或矛盾應舉手示意”等。學生在班主任的合理指導下完成討論活動,班主任則要在教室中來回走動,發現學生出現注意力不集中或其他不合理行為時,應采用暗示法加以約束,并在課后對學生的行為進行點評。最后,班主任應指導學生回顧課堂表現,結合實際表現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參與班級管理規范的制定。學生結合課堂學習經驗,意識到“規則”的重要性,積極參與到規則制定中,間接提高了班級管理的整體效率。
(五)基于以人為本的理念,豐富班級文化活動
教育改革對小學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班主任應豐富自身教學手段,借助活動和傳統文化等教育學生,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讓學生在實踐中發展自我能力。傳統班級管理模式中,班主任的教學手段單一,不利于學生多樣化發展。對此,班主任應以語文課堂為載體,基于“以人為本”的理念,設計豐富的教學活動,給予學生指導,引導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突破自我、發展自我。
以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趙州橋》的教學為例,為了讓學生了解更多的傳統文化,語文班主任以課程教學為基礎設計豐富的文化活動,充分銜接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首先,班主任向學生介紹趙州橋的建造歷史,讓學生了解趙州橋的所在地、設計者以及建橋時間,帶領學生深入研讀文章的第二和第三自然段,研究趙州橋設計的精巧之處和美觀性。不僅可以點明主題,還可以拓展學生的學習視野,完成傳統文化素養的傳遞。其次,班主任設計綜合實踐活動,以“我國寶貴歷史遺產”為主題,要求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分工完成資料的收集,并制作手抄報。在這一過程中,為了激發學生對國家和家鄉的熱愛之情,班主任應充分利用鄉土資源,為學生提供一些參考內容,避免學生盲目尋找而影響學習效率。最后,各小組要精心篩選搜集到的資料,并動手制作手抄報。通過“課堂學習—課后探究—總結整理”等教學活動,學生既能深化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了解,還能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長,實現多元化發展。
(六)構建多元評價體系,完善教育管理評價
以人為本是班主任管理班級的基本要求,班主任在教學中應注重學生的發展性,圍繞學生的發展過程與結果進行綜合性評價。為了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班主任應采用多元化評價指標對學生進行點評,并在評價中積極運用激勵性的語言引導學生,促使學生產生不斷提升自我的動力。另外,班主任可以借助大數據和云平臺等信息技術,為學生構建檔案袋和成長記錄等,動態分析學生的成長過程,讓學生在評價中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從而實現全面成長。
以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教學為例,為了讓學生進入文本情境,與文本人物產生情感共鳴,班主任應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并結合學生的實際表現完善評價體系。首先,班主任帶領學生初讀課文并提出問題:“文中寫了哪些故事?哪個故事讓周恩來感受最深刻?”學生通過針對性閱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和主要結構。當學生掌握文本內容后,班主任緊扣其中的關鍵詞,引導學生精讀并感悟文本,了解周恩來立志的原因,如指導學生閱讀“懲處”一詞出現的段落并提問:“懲處誰?”“為什么要懲處洋人?”引導學生在思考和討論中理解“中華不振”,進而將自己代入情境中理解周恩來立志的原因。其次,班主任結合教學內容設計以讀書為主題的班會,學生從中可以認識到閱讀書籍對自身能力和情操發展的重要性。班主任可以為學生推薦關于名人讀書的故事、與讀書相關的名人名言以及適合課外閱讀的書籍,助力學生養成課外閱讀的良好習慣。再次,班主任定期檢查學生的閱讀情況,鼓勵學生與他人分享閱讀感悟,并結合學生所選的課外書籍與其展開簡單互動。最后,班主任構建多元主體評價活動,引導學生評價自身在閱讀中的表現,再鼓勵其回顧交流和分享的過程,點評他人閱讀中的長處和不足。基于此,班主任總結學生自評和互評內容,結合與學生交流的情況,對學生的文學素養和語言表達能力進行相應點評。
三、結語
總而言之,新課改對小學班級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語文班主任肩負著教學和管理雙重任務,在日常工作中應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將學生作為班級管理的主人,多維度分析當前班級管理中的不足之處,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科學的管理策略,利用多樣化的手段推動學生全面發展,從而有序提升班主任的班級管理水平。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