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艷華
為確保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不因貧困而輟學,國家出臺了國家補助、免收學雜費等一系列資助政策。國家對教育經費的投入越來越大,經費越來越充足,資助制度不斷完善,資助程序更加規范,極大地緩解了貧困學生的經濟壓力。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目前貧困生的思想狀況已經悄然發生了變化。基于此,開展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誠信、感恩和責任意識很有必要。
深挖中學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內涵,以此為教育契機,調動激勵機制,開展高品質育心活動,加強中學生誠信意識、感恩意識和責任意識的培養,健全中學階段家庭困難學生育心培養工作體系。確保中學階段家庭困難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系好誠信做人的第一顆紐扣,懷感恩之情,飲水思源,回饋社會。前期開展對中學階段家庭困難生問卷調查與訪談,內容設計家庭基本情況,對誠信、感恩及責任感的認知與態度等,根據家庭困難中學生的現狀,結合國家教育政策、心理學和教育理論,進行數據分析,提出在經濟資助基礎上,將心理關懷、意識和能力培養納入深度資助。以名師工作室為平臺,對中學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誠信、感恩、責任感培養的研究貫穿于資助工作的全過程,堅持資助育人、資助創新,為國家培養誠信、感恩、負責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一、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現狀
在我片區學校聯盟活動中,隨機抽取100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的調查中,通過分析發現,一些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誠信缺失,表現在對誠信的理解和態度、環境影響等方面。有些學生不能履行他們的承諾;從圖書館借來的書沒有及時歸還;報名參加了興趣班,占據了名額,但沒有參加;更有甚者騙取學校貧困補助金,用于購買昂貴的品牌運動鞋;考試中作弊,幫助他人抄襲或者私帶紙條;欺騙同學感情,騙取同學財物。
在對家庭困難學生的訪談中,我們發現部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由于經濟條件差,他們的父母忙于謀生,長時間工作,與孩子相處的時間較少。同時,忽視了對孩子的教育。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對父母的欣賞越來越弱,對教師的關心和教育也很冷漠,甚至鄙視教師的貢獻。學生不愿意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活動。少數獲得資助的學生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他們認為這是國家和社會應該給予自己的權利,應該享受這一權利。學生對國家和社會沒有感激之情,對國家資助政策的理解也很狹隘。無法正確看待國家和社會的培養,沒有感恩之心,也從未想過將來盡自己的最大努力回報社會。
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問題成因分析
(一)社會因素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各種消費方式的出現,人們對物質的追求遠大于精神的需要。對于價值觀尚未形成的中學生來說,他們缺乏足夠控制力,易形成不良消費觀,誠信、感恩和責任等意識更加淡漠。
(二)學校教育
從學校層面來看,感恩教育與實踐活動的融合程度較低。許多學校育心教育多處于研究和探索階段。資助形式相對簡單,主要是執行國家資助政策,為經濟困難的學生提供資助。
學生在獲得資助時,無法有效地履行自己的義務和責任,因此,雖然他們獲得了物質援助,但他們仍缺乏自立自強的精神。
(三)家庭原因
父母的言行和教育直接影響著孩子正確價值觀的建立。父母溺愛孩子的現象比較普遍,家庭和社會中也存在一些不誠實的行為,影響了學生對誠實的判斷。許多因素導致他們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感恩和責任感逐漸減弱。
(四)自身心理
由于年齡較小,一些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沒有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同時,由于自身家庭條件不足,學生往往會出現自卑、沉默寡言、缺乏溝通、自我封閉、抑郁等嚴重的心理問題。目前的援助大多是直接的經濟援助,許多學生已經形成了心理依賴,導致相當一部分學生對物質的渴望越來越強烈,但責任感相當弱。結果,學生出現了嚴重的心理問題,如冷漠和多愁善感。
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育人實踐
隨著政府對貧困家庭學生的扶持政策不斷完善,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他們的心理狀態卻受到負面影響,這不僅阻礙了他們的成長,而且影響了學校德育建設。因此,要想解決這一問題,關鍵在于要深入挖掘學生心理問題的根源,社會、家庭、學校三位一體,關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心理成長。構建有效的困難學生資助體系,健全教育資助管理機制,幫助學生更好地成長和發展。
(一)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育人實踐與資助制度結合
在資助工作過程中,對經濟困難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文關懷仍不夠重視,存在資助與教育工作分離的現象。助學金與思想政治教育不匹配,導致助學金和教育效果不佳,不利于貧困家庭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因此,在新的助學金制度下,特別有必要考慮改善貧困家庭學生在中學的助學金和教育工作,堅持在資助中育人,在育人中資助。
(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教育策略與創新實踐結合
豐富和創新教育實踐活動。學校組織了經濟困難學生參加一些青年志愿者和學雷鋒的活動。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經濟困難的學生學會了真正感恩和感激。結合資助宣傳月、助學金評定工作重要時間點,深入開展誠信主題宣傳活動、主題班會,探索分析典型誠信案例,加強失信案例警示教育。例如:從誠信教育、感恩教育、責任教育三個方面構建“全覆蓋、全過程、全方位、全成功”的資助教育模式。通過開展一系列活動,如誠信評價、公益實踐、拍攝心理微電影、制作心理健康宣傳欄等,逐步形成一條資助育人的實踐路徑:以誠信教育為基礎,引領困難生樹立正確的生活方式、思想和價值理念;以感恩教育為支撐,培養他們對家庭、學校和社會的感恩之情;以責任教育為保障,喚醒他們肩負起社會責任的精神。近年來,工作室探索以心理健康教育為紐帶,促進貧困家庭學生的道德和心理雙向健康,通過職業規劃教育實現貧困家庭學生素質教育的全面發展。這種資助教育的方法已初見成效。
(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教育策略與心理關懷結合
學校心理教師和班主任特別注重對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疏導。在日常工作中,班主任根據學生提供的家庭經濟狀況問卷和其他相關信息,通過“一對一”的對話,主動了解學生的家庭狀況、貧困程度和內心想法。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調整心態,敢于面對貧困,消除自卑和悲觀情緒,培養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我們不僅要在物質上幫助他們(助學金評定),而且要在精神上幫助他們擺脫貧困,從而培養學生的誠實、感恩和責任感。在實踐中,我們將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集體輔導與針對輔導結合。以群體動力學為理論基礎,開展團體心理輔導活動。
(四)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教育策略與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結合
學校將理想信念教育引入課堂,運用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為學生設置具體的教學內容,開展理想信念教育講座,利用慕課等方式加強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幫助他們建立高遠的志向和高尚的信念。同時,工作室采取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教育策略與學科教學結合的育人方式。教育是所有教師的職責,課堂是教師的主戰場,教師要深挖學科課程內涵,通過日常教學融入思政元素,最終達到課堂育人的實效。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