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在“雙減”政策的背景下,如何讓學生更輕松愉快地完成作業,同時又實現教育教學的目標,這是當今基礎教育面臨的重大挑戰。筆者從作業設計的角度,對初中物理作業進行了創新性的探索,具體的思考與實踐如下:
一、立足課堂,夯實基礎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我特別關注物理概念的教學,讓學生深入理解這些概念,并能夠分清概念之間的邏輯關系,以及辨認出易混、易錯的知識點,從而使學生能夠精準掌握物理概念。例如,在八年級下冊第七章第一節《力》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力的概念,教師設計的作業題目:“當你投擲鉛球時,鉛球在空中飛行時是否受到推力?”很多學生肯定會說受推力,但教師繼續追問:“誰是推力的施力者?”當學生想不出答案時,學生就能清楚地理解易錯點。此外,教師可利用AI技術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比如,教師可以利用AI技術開發有趣的物理游戲,讓學生在游戲中學習到物理概念,讓學習不再顯得枯燥乏味。同時,AI還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掌握學生的學習進度,及時調整教學的內容和教學的進度,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識。
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與其進行多元的互動,讓他們回顧教師講課的情境。例如,可以讓學生根據教師的講解,繪制學習內容的知識結構,利用思維導圖完成作業。這種方式取代了傳統作業的刻板性和僵化性,學生經過鍛煉后能夠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識,并且在腦海中形成物理知識的網絡結構,提升了學生完成作業的熱情。此外,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一些有趣的游戲。比如,模擬物理原理的運行情況,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更加清楚地理解物理的基本原理。
二、注重實驗,勤于動手
物理是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物理實驗知識的學習非常關鍵也非常重要。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重點強調物理實驗設計,更加注重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教師指導學生自制各種物理實驗教具,包括潛望鏡、望遠鏡、土電話、水透鏡、不倒翁、汽車模型和沙漏等,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識,掌握基本的物理原理,增強實驗能力,培養科學分析和判斷的能力,提升物理實驗的實用性。此外,教師指導學生正確使用儀器和設備,正確記錄實驗數據,并對實驗結果進行準確分析和歸納。
在講解九年級《兩種電荷》內容時,教師設計了一個小制作,準備的器材是一根鐵絲做成的支架、一根中間戳有小孔的飲料吸管、一張餐巾紙、一個物體。操作步驟:首先,把飲料吸管放在鐵絲支架上,使其自由轉動;然后,用餐巾紙摩擦吸管,使其帶電;最后,把與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放在帶電吸管一端附近,觀察吸管與橡膠棒靠近還是排斥,以此判斷該吸管帶正電還是負電。本題目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復習摩擦起電的原因、帶電體的性質。教師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做小實驗,可有效鍛煉學生動手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在講解《浮力》時,教師設計了一個實驗,準備器材是一個玻璃杯、一個雞蛋、水、鹽。操作步驟:首先,把玻璃杯中放適量的水,把雞蛋慢慢放入水中;然后,緩慢加鹽,觀察雞蛋在水中的浮沉情況;最后,分析雞蛋密度不變、液體密度發生改變時,物體的浮沉情況,從而體會物體漂浮、懸浮、沉底的規律,物體密度與液體密度的大小關系等。本題目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通過實驗,體會浮力的規律,探究浮沉條件,鍛煉學生分析問題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在講解《重力勢能》時,教師設計了一個實驗,準備器材是兩個一樣大的排球、一盆石膏粉,讓排球從不同高度落下,引導學生觀察排球沾上石膏粉的面積大小差異,以此來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鍛煉學生分析問題和結論歸納能力。
三、走入生活,感知物理
為了讓學生將學習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現象。例如,家用空調電流大小、吃飯碗容積多少等都是學生日常接觸到的問題。課堂上學生可以通過功率和電壓求得電流,然而在實際生活中,他們很難觀察到空調的功率和家庭電路的電壓,因此也就不知道電流的大小。此外,很多學生不知道1毫升的體積。學生沒有直接體驗生活實際,只能隨意猜測。比如,有的學生認為200米很長,認為飛機長200多米;有的學生認為中學生跑步的速度是20米/秒等。這些都是由于學生沒有學好物理知識,沒有機會自由地走進生活,上課只是聽教師講,沒有參與其中。為此,教師要讓學生走進生活,觀察、感知物理現象,體會物理的美,發現物理無處不在,了解物理在生活中的應用。比如,觀察發熱和不發熱用電器的功率有什么不同,家里哪些地方體現了物理知識,身體哪個部位使用了哪種杠桿知識,分辨省力杠桿和費力杠桿等。教師要引導學生將自己的觀察結果寫成小結,在課堂上分享,每一個學生都參與探索的過程,感受學習的樂趣。
為了進一步深入探究物理知識與生活實際的結合,教師在作業設計時可以讓學生觀察廚房里人們是如何利用物理知識進行烹飪等,旨在激發他們學習物理的興趣,以提升他們對物理知識的理解能力。此外,教師在作業設計時可以讓學生完成各種物理實驗,如測量空氣密度、拉力實驗、觀察地球的運動軌跡等,讓學生體會到物理知識與實際應用的聯系,以及利用物理知識構建各種機械裝置,如洗衣機、滑輪等機械,更深入理解物理知識的應用。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與各種物理比賽,如飛行、跳遠、拋體等比賽,以進一步強化他們對物理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
四、大膽假設,有錯必究
許多學生喜歡科幻電影,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一特點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例如,讓學生寫出假如世界沒有電、沒有摩擦等科幻小文章,讓課堂變得更有趣,讓作業不再是枯燥的習題,而是歡快愉悅的創新思維鍛煉。作業的重點不僅是強化記憶,更重要的是理解知識,而這就需要教師動腦設計,使學生在做作業時既起到復習鞏固的作用,又可以激發學生的潛能,鍛煉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
現代化的教育技術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檢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比如,學生把錯題照片發給教師,教師便可以總結歸納,找出共性的錯誤并及時糾正。教師利用虛擬現實技術讓學生體驗科幻世界,學生可以在虛擬現實環境中探索,探究未知的物理現象并進行自我思考。現代化的教育技術也可以幫助教師使課堂更有趣,讓學生更容易理解,這樣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思考的過程中,不斷地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實現認知的突破,讓學習變得更自然、更有趣。
五、分層布置,各取所需
每個班級中,學生的學習能力、原有知識的掌握程度及對新知識理解程度各不相同,因此在設計作業時,必須考慮學生的個性差異與個性發展。為此,教師可以定制“作業超市”小程序,為不同學習需求的學生提供可自主選擇的個性化作業。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作業的批改與評價,實施全批全改、面批面改等策略。
教師還可以制定全班、小組、個人三種不同層次的學習評價標準,同時設計具有創新性的評價方式,如自我評價、教師評價、相互評價等,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物理學習能力。此外,教師采用實驗報告、知識競賽等評價方式,通過優秀作業展示、書寫質量評比、精彩解答等方式鼓勵學生參與評價,采用積分、點贊、微笑、評語等形式進行分層評價,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關注、贊賞與鼓勵,從而獲得鼓舞,提升他們的學習熱情與學習能力。此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在課堂上發表自己的觀點,用自己的想法解決問題,以此提高他們的學習熱情與學習能力,讓作業最大限度地發揮診斷和激勵功能。這樣,學生在學習中得到舒適的感受,樂于學習,更加自信,樂于挑戰,取得更好的學習成果。
為落實“雙減”政策的要求,教師要積極探索、大膽實踐并不斷創新,以改革學生物理作業的設計和評價,將新的教學思路融入課堂教學,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識,提升學生的物理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焦?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