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璐

硯的歷史十分久遠,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由原始社會研磨器演變而來。
硯與筆、墨、紙是中國傳統的文房四寶,因質地堅硬,便于保存,又能在硯臺上鐫詩題銘、言志抒懷,深受文人墨客的喜愛,成為收藏佳品。漢代劉熙寫的《釋名》中解釋:“硯者研也,可研墨使之濡也。”漢代制硯技術有了顯著的發展,硯臺的形制由長方扁平形向有足的圓形、方形等不同形狀發展,紋飾和雕工由樸素粗糙向復雜精美大步邁進。唐代是我國工藝美術發展的鼎盛時期,是第一個設立硯務造辦處的王朝,在此期間硯的品種和樣式有了較大的發展,中國的四大名硯于此相繼出現,如廣東肇慶的端石、安徽婺源(今屬江西)的歙石,甘肅臨洮的洮石等,并出現了澄泥硯。宋代則已普遍使用,主要樣式為抄手石硯,端莊大方,實用美觀。明、清兩代硯的品種繁多,中國硯史進入了全盛時期,制硯工藝在繼承了唐宋式樣和表現手法的基礎上,在創新和形式變化上又達到新的高度。本文選取河南博物院藏的部分精品硯,按年代、質地分類,對其造型、制作工藝及特點等分別加以介紹和鑒賞。
鏤雕盤龍紋石硯(圖1),東漢,通高12厘米,直徑32厘米。1978年河南省濮陽市南樂縣宋耿洛村出土。此硯通體呈灰褐色,扁圓形,硯面光亮平滑,有明顯墨跡,應為墓主人生前使用之物。由硯蓋、硯座兩部分組合而成,硯面與硯蓋相扣合處一周陰刻有隸書“延熹三年七月壬辰朔七日丁酉君高遷刺史二千石三公九卿,君壽如金石,壽考為期,永典啟為,研直二千”,共計42字。硯蓋用高浮雕法雕出六條相互攀纏的飛龍,六個龍頭共戲一珠于硯蓋正中,組成一個珠寶樣蓋鈕,上面陰刻一個“君”字。硯蓋邊沿及硯蓋外側飾以圓圈紋和波浪紋各一周,硯座底部為下弧形,座下有等距浮雕三獸為足以承硯體,三獸均兩耳直立,怒目圓睜,兩爪按扶膝部做奮力撐托狀。硯座外側又有一周蓮花紋飾。此硯造型氣勢恢宏,雕刻精湛,這種力量與氣勢之美,正是漢代藝術的本質所在,實為東漢文房罕見之寶。
白釉多足硯(圖2),隋代,高7厘米,口徑25厘米。河南省鄭州市鞏義市出土。體為圓盤式,硯心外突未施釉,周圍一圈施白釉,深處泛青色,其下有18個泥珠形足。該硯造型獨特,制作精巧,白釉光亮潤澤。根據胎釉特征,應為河南鞏縣窯產品。早在北魏時期鞏縣窯已經開始燒制白瓷,這是白瓷燒制的萌芽時期。隋至初唐,鞏縣窯的白瓷進入成熟期,大量白瓷制品是供民眾日常生活所用的相對粗放的產品,其中一些精細的白瓷被作為外貿和宮廷貢品。多足硯是其中的典型器物,這件瓷硯對研究隋代鞏縣窯白瓷發展和制作工藝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紅陶多足硯(圖3),隋代,高6.8厘米,底徑21厘米,口徑16.7厘米。河南省安陽豫北紗廠出土。此硯紅陶胎,硯臺為圓盤形,盤心為微凹的圓臺,臺與盤壁之間環周凹槽,盤下硯底有一盆形圈足,上有20個如鼓錐形的足,足與足間分開,各鼓錐形足中間有20個圓形鏤孔,排列有序。多足硯是在兩晉時期三足硯基礎上發展而來,形狀皆呈圓形。南北朝時期的陶瓷硯出現五足、六足甚至十二足、十四足。隋唐時期繼續發展,多足硯足數最多可達二十余足,本文這件紅陶多足瓷硯,硯足就多達二十足。
澄泥硯(圖4),唐代,長19厘米,寬12.5厘米,高4.5厘米。河南省三門峽市文物隊發掘出土。此硯通體呈黃泥色,簸箕形,灰陶質,質地光滑細膩;硯首較窄,硯尾較寬且立有兩足,硯首至硯尾呈斜梯狀以便儲墨。澄泥硯取之于水,成之以火。制作澄泥硯所用的泥沙,質地較軟,難經高溫燒制,而低溫燒制的成品硬度又不夠,所以燒制的火候成為關鍵,然而澄泥硯所用的泥必須是黃河中下游的泥,水流越急的地方,泥就越細膩,猶如嬰兒皮膚一般,而且具有貯水不涸、歷寒不冰、發墨而不損毫等特點,因此前人多有贊譽。
抄手石硯(圖5),宋代,通高3厘米,長15.5厘米,寬 9.8厘米。河南博物院舊藏。此硯大體呈長方形,硯面無研磨痕跡,硯首窄硯尾寬,硯堂略呈斜坡狀。抄手硯是宋代流行的一種硯型,是從唐代的箕形硯演變而來,之所以稱抄手硯是因為硯的底部從后端向前端挖空,兩邊為墻足,可用手抄入底部將硯托起。宋代抄手硯端方四直,內斂靜雅,注重整體氣韻,蘊含深厚文化內涵。
雕獅球端硯(圖6),清代,長20厘米,寬14厘米,高2厘米。河南省鄭州市征集。此硯大體呈長方形,硯質細膩滑潤,且有兩眼,上有雙獅戲球的淺浮雕文飾,硯面有使用痕跡,可謂硯之上品。端硯又名端溪硯,因產于古端州(今廣東肇慶市)而得名。端硯石質細膩,石品絢麗,易發墨且貯水不耗,因賞用兼優,被譽為群硯之首。千余年來,制硯藝人利用端州石材,巧妙構思,精雕細做,成就無數名品佳硯;歷代文人鐫詩題銘、言志抒懷,彰顯詩、書、畫、金石造詣,賦予端硯豐厚的文化內涵。
人形灰陶硯(圖7),清代,通長 15.3厘米,寬 9 厘米。河南省鄭州市撥交。此硯為仰面站立人形狀。從人物整體特征來看,面部清晰,五官清秀,身著寬松長袍,應為一文官形象,人物腹部有一圓形硯池。此硯構思巧妙,造型獨特,人物面部和衣紋刻畫精細,體現了深厚的人文氣息。
“盤谷寺”石硯(圖8),清代,高6.4厘米,長22.3厘米,寬12.3厘米。此硯由長方形硯蓋、硯、硯座三部分組成,硯蓋有宋代陸游七言詩《閑居自述》中的“花如解笑還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兩句款識,硯座底部刻有山水、怪石、廟宇樓閣等圖案,右上角刻有“讀書所以明禮修身制事也”“磨崖碑”;硯上雕刻有蟹抓荷葉圖;下部有“盤谷寺”三字。盤谷寺是河南省濟源市重要的古建群之一,位于濟源市東北克井鎮大社村北的太行山南麓。該寺創建于北魏太和三年(479 年),是河南北部最早的寺院之一。硯石出源地還有個非常美麗的傳說。傳說盤古出世時踢破的蛋殼,被埋在了太行山下,慢慢變成了細膩光滑的石頭,用這種石頭可以制成不滲水的硯臺,由此成就了著名的“盤谷硯”。
青玉荷葉形硯(圖9),清代,長 11.2厘米,寬9.3 厘米。河南省文物隊撥交。硯大體呈不規則荷葉狀,荷葉邊沿自然向內翻卷;硯堂平展,墨池下陷,硯池有朱砂痕跡;硯背面 ( 底部 ) 雕有精細的荷葉紋理。此硯玉質瑩潤,觸手溫潤滑嫩,包漿豐澤厚重。整器構思巧妙,造型端莊,雕工精湛細膩,繁簡得當,雕工與藝術達到了完美統一。尤其是明清時期,用青玉雕琢成的荷葉狀筆洗深得文人墨客的青睞。
青玉蟬形硯(圖10),清代,長14.5厘米,寬 9.2厘米。硯整體呈蟬形狀,面上飾蟬羽紋,蟬頭部有圓眼。兩羽翼用陰線刻數道,中間素面為硯堂,底部素光。那深挖的硯池,成為奇巧洞開的蟬眼;開闊的硯堂,象征渾圓飽滿的蟬身。蟬形硯是仿生形硯的經典形制,出現于宋代,盛行于明代,清代依然繼續流行,是歷代仿生硯中最普遍、傳承最多的一種硯式。它是唐代箕形硯、宋代抄手硯的繼承與發展。蟬形硯代表了古硯造型上的一次飛躍,是硯林中的佳品、珍寶中的典范。
上述河南博物院收藏的十方臺硯,時代上跨越漢、隋、唐、宋、清等朝代,質地上包括石質、陶質、瓷質和玉質,裝飾上體現了雕塑、書畫、歷史等文化藝術,有的端莊典雅、工藝考究,有的簡單樸素、不事雕琢,這些硯承載著中原文明的歷史記憶,彰顯中原地域文化信息,成為中華文明發展歷史長河的重要文化見證。古人說“寧可三日不洗面,不可三日不洗硯”,足見硯在古人心中的地位。硯雖小,卻是一個綜合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的集合體,歷千載不衰,傳萬代不朽,是我國藝術長河中一顆璀璨的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