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欣 鮑敬敬 高健
美育是培養學生人文素養及審美的重要途徑,高校美育是美育與高等教育的交叉結合,是對心靈的美化,使其審美觀更健康,道德情操更高尚。新時期,高校美育工作也面臨諸多挑戰與問題,如何創新突破已成為高校亟須解決的問題。
《美育維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段虹、徐苗苗著,2022年1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一書從美育視角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闡述了美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以及其價值功能、理論基礎與實現路徑,為研究高校美育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思路一:建構“美育+專業”的課程體系
正如《美育維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書所言,高校美育必須建構完整而科學的課程體系,以及相應的評價指標和評價體系,作為“美育學”,其應具備美育基本理論、藝術修養、思想史及實踐等知識體系。當然,僅有這還不夠,還應具有社會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學、美學等學科知識、內容及方法論,使其成為綜合性的交叉學科。
培養人才、科研、傳承和創新文化、服務社會等是高校的基本職能,利用其學科門類及專家學者,進而組建交叉學科的團隊,探索、論證美育學的學科門類與學科方向,據此開發出全新的美育教材,使美育更加專業化、學科化和規范化。
思路二:以美育+傳統文化生成新價值取向
美育教育具有特殊性和專業性。高校美育傳播的載體主要是藝術教育,并輔以相關藝術活動。《美育維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書指出,藝術課程是高校美育的重要課程,高校要加大其課程占比,使學生能夠在課堂中最大限度地接觸和了解美學。這與傳統高等教育內容和形式較為一致,終極目標都是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為此,高校美育要充分理解和挖掘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美學價值因素,借助審美教育,明確藝術教育與美育培養的差異,遵循高等教育發展規律,將傳統文化的美學因素融入美育培養中,并將獲取美的能力滲透到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高校要秉承立德樹人和培根鑄魂的人才培養目標,探索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與個人創新能力互相融合的新模式,把學生的理想信念、價值觀念、人生目標等與美學教育相結合,使其互相促進,充分發揮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優勢及美學魅力,全面塑造學生個體,培育出擁有超高社會責任感和適應社會發展的新時代青年。
思路三:打造教改+師資+實踐的新培養格局
社會的多元化發展帶來的審美和文化的多元化,這對高校人才培養的要求更高。高校不斷探索培育美育人才,并持續深入實踐,以基于自身發展實際選擇適合本校發展的美育新模式。而改革課堂教學、優化師資隊伍和注重社會實踐是開創美育培養新格局的關鍵要素。
《美育維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書認為,全程育人要以課堂教學為依托,構建完善的藝術教育體系,并延伸此教育體系。在培養藝術專業學生審美能力的同時,在全校推廣審美教育體系,使其成為比較完善的美育課程教育體系。學習傳統藝術是塑造美育思維的基本條件,高校要依托建構完善的美學概念及藝術理論幫助學生掌握美學知識,提高其專業知識學習能力,進而提升其藝術素養。但對美育培養而言,高校要充分利用思政課程和通識課程對學生審美人格的影響去培養其創新精神。高校美育課程教學體系要以培養藝術鑒賞力為根本,使學生在課程學習和藝術欣賞中感受文化魅力和藝術魅力,進而更深入地理解美和感受美,在潤物細無聲中塑造其精神人格。
當然,任何教育都離不開優秀師資,美育同樣如此。高校要深挖專家教授、管理人員中的優秀人才,打造多元化優質師資隊伍,實現專業課教育、日常生活教育的協同發展與專兼結合,進而創新美育培養新模式。此外,高校還應注重與企業、行業協同助力,豐富美育實踐平臺,積極推動同校外文化機構的合作,拓展實習和實訓平臺,并緊抓社會人才需求,及時調整培養策略,發現高校美育培養的不足與優勢,制定針對性的改革創新,利用平臺構建新實踐體系,進而打開高校全程美育培養的新格局。
總之,《美育維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書論述嚴謹,內容豐富,為新時代高校美育教育提出了新思路,更為高校美育教育研究帶來重要啟發。
[課題名稱:新時代高校美育育人路徑創新實踐研究(項目編號:SQ2023219)成果]
(喬欣/河北科技大學講師;鮑敬敬/河北師范大學博士在讀,河北科技大學講師;高健/河北科技大學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