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曉靜 崔希堯
【摘要】在日趨多元化的媒介背景下,電視節目“一元主體”的模式逐漸式微,認識受眾的中心性與主體性顯得日益重要。融媒時代的訪談節目,將節目文本與用戶需求精細化對接,倡導主體間的平等對話、廣泛融合和自由切磋,實現在取得較好市場收益和觀眾口碑的同時,打破文化類節目在大眾媒體傳播中的弱勢局面。通過觀察發現,此類節目在生產流程和傳播范式上,存在著不容忽視的薄弱之處。故基于受眾心理視角,探賾訪談節目的轉型特征與受眾之間的需求—滿足關系,指出節目傳播鏈條的問題癥結,希冀推動訪談節目達到發展的最佳狀態。
【關鍵詞】受眾心理;訪談節目;傳播—反饋
一、前言
基于受眾碎片化收視習慣的需要,融媒時代出現了“訪談■”節目的新趨勢,即訪談節目吸納大量非訪談節目元素,呈現出多元融合的新態勢。新模態解構傳統訪談節目形態,讓節目交流從有限空間中的自述式和對話式拓展到無際空間中的身體敘事、場景敘事、他者敘事等表達載體上[1],構建了訪談節目由靜態至動態的通路。然而由于探索時間有限,該模態的生產流程及傳播范式仍有待完善,故本文聚焦受眾需求視角,試圖回答以下問題:該模態的優點以及如何滿足受眾的需求?目前發展中的漏洞與不足,應采取哪些應對策略?
二、新模態的邏輯轉向與實踐路徑
隨著更注重話語平等的傳播時代的到來,傳播者越發重視受眾的主體性,同時信息飽膩、持續輸出的新媒體信息平臺也促進了受眾個體思維的覺醒,使其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傳播活動中,根據自身需求能動地尋找目標信息。過去的訪談節目雖功勛顯著卻積弊甚多,硬性灌輸、說教色彩濃厚等問題成為發展的主要瓶頸。融媒時代,訪談節目積極開展革新,在引導的基礎上融入服務意識,在堅守“把關人”職責的同時,以產品的不同特質滿足受眾的不同訴求?;诖耍疚膹男麄鞑呗?、節目呈現、情感內核、敘事架構四個維度聚焦訪談節目的邏輯轉向,深度探析其與受眾需求之間的鏈接關系。
(一)視覺化宣傳策略 滿足觀眾注意需求
信息時代,注意力資源成為稀缺資源。針對這一現象,赫伯特·西蒙從信息超載的角度進行了闡釋,認為信息消耗了接受者的注意力,豐富的信息造成了注意力的稀缺和匱乏。[2]在信息的無限性與注意力有限性的結構性矛盾下,受眾的瀏覽方式也被互聯網注意力經濟所形塑,逐漸形成了一種全新的注意力模式。在這種注意力模式下,受眾更加喜歡多重信息流動,喜歡刺激性的東西。[3]基于此,訪談節目遵循該模式的邏輯,借助網生化宣傳策略吸引受眾的注意力,實現在“平面”時代匯聚更多的注意力。
標題是對節目的凝煉表達,《DV計劃》的節目標題以網生詞語和網生化的表達方式吸引觀眾注意。其中“凡爾賽”最初作為法國宮殿的專屬能指,后經過網友改編進入中國語境,意指以低調的方式進行炫耀的話語模式。[4]“切克鬧”由英音Check it out演變而來,可理解為“聽聽看”。將此類詞語嵌入標題,節目意在通過主動融入,打破圈層壁壘與區隔,增強小眾趣味人群的心理認同感,既維系了以趣緣為紐帶的小眾群體在虛擬空間的弱關系,也為用戶注意力需求的滿足提供了渠道和媒介。但如果一味追求視覺刺激,則會阻塞節目與觀眾間的深度互動,影響節目形塑觀眾的思想力。同時非主流字體、火星文符號這樣的網生化表達,多集中于年輕群體中,原是其溫和的風格特征背后對于主流文化潛在的抵抗,與節目主流價值觀和意識形態都大異其趣。
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凝聚了向上、向善、向美、向真的主流價值取向,是訪談節目突破價值困境的關鍵所在。解決上述問題的根本,就是要明確主流價值導向,把握主流價值判斷,貫徹主流價值實踐,發揮主流價值引領,同時以開放、寬容的姿態悅納現代小眾審美趣味,在兼收并蓄、協同發展中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現代小眾審美趣味的完美糅合。
(二)全息融合表演 滿足觀眾想象需求
傳統的訪談節目以靜態交流為主,但由于言語缺乏形象性,因此受眾無法獲得相應的具身化體驗,其思維和想象都受到了一定限制。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訪談節目的結構由單一性演變為多元性,其中訪談與紀錄片的糅合最為常見。紀錄片式訪談就是將嘉賓的日常生活全息影像或幕后生產置于公共領域,呈現不加修飾的畫面素材。作為一種想象代理,紀錄片式訪談能夠為觀眾帶來更強烈的“期待視野”,使其自覺沉浸到節目所設置的情境中,勾勒描繪對他者的心中畫像,滿足受眾的參與式生產愿望。然而,形式上的親民性轉變,勢必帶來審美標準的降低和專業品質的流失。表現上,Vlog(視頻博客)的“自拍”狀態消解了傳統廣播電視行業生產的美學邏輯,基礎設施及技術區隔的限制形塑了鏡頭語言的粗糙化,生活化訪談沖淡了嘉賓的名人光環,消減了節目價值的深度。一味關注形式的轉變,打破了媒體職業邊界與權威所構筑的客觀性法則,使節目的專業性和公共性受到挑戰。戈夫曼理論認為,所有的社會角色的行為實際上都是在表演。[5]即使節目不斷標榜自身的紀實性與真實性,但面對無處不在的攝像機和事先已知的受眾觀看性質,其后臺行為本就具有前臺表演性。因此就節目真實性而言,紀錄片式訪談節目更多的是一種表演性真實。
綜上,多元賦能使各種節目體裁成為訪談的衍生節目素材庫,在1+1>2的邏輯中,有力地擊碎了訪談節目的傳播困境。但從需求側出發,訪談節目應堅持對內容質量的審核把關,堅守專業底線和職業底線,加深主持人和嘉賓的情感融入程度,增強鏡頭語言的表達能力和敘事技巧。同時應以超越性的審美呈現,培育受眾的審美鑒賞水平,使人們在觀看節目的同時得到心靈和視覺的雙重審美享受。
(三)窄向化情感表達 滿足觀眾情緒需求
在消費主義的裹挾下,個體情緒與個體間的差異性被逐漸放大,為逃避現實世界的困境,他們在互聯網資本制造的異托邦中,通過移情、逃避等形式來緩解精神和情感上的匱乏,但是這些事實上并不能解決他們在現實中所面臨的精神和情感困境。[6]而訪談節目以交談的思想性為旨歸,能夠通過他者經驗的投射,驅動受眾吸收內化為自我的精神食糧,達到消減其負面情感的作用。
融媒時代,訪談節目更加注重情感的表達方式,以主持人符號為介質,用更加日?;囊暯呛涂谡Z化的口吻,建構起從節目到觀眾的情感通路,實現節目情感在個體心靈中的彌散與發酵。對比《楊瀾訪談錄》和《楊瀾訪談錄逐風者》兩檔節目,前者中楊瀾多穿著西服套裝,意在打造穩重端莊的呈現風格。而在后者中,則更傾向用襯衫符號塑造輕松日常的溝通場域,以拉近和受眾的心理距離,引發受眾的情感共振。同時除了耳熟能詳的傳統訪談節目主持人,互聯網時代也催生出一批以許知遠、姜思達為代表的新晉主持人。他們更善于運用“平民視角”,在潛移默化間實現和受眾理性與情感的多維互動,正如布萊希特的話劇打破了舞臺和觀眾之間的“第四堵墻”一般,許知遠的拖鞋也將一場屏幕內正式的談話降格為日常鄰舍間的聊天。可以說,作為觀眾情緒需求的對象化存在,轉型后的訪談節目更擅長運用主持人元素,通過運用他者的情感投射,喚醒或激發受眾潛藏的情緒需求,避免公眾在消極情緒的主導下進行現實規劃,通過傳遞積極能量、抵消大眾消極情緒,凸顯訪談節目“解壓閥”和“減震器”的社會功能。
(四)嵌片化敘事結構 滿足觀眾實現需求
融媒時代,信息的傳播逐漸碎片化。知識傳播方式的改變、時間結構的彈性化、對學習者信息素養要求的提高和加速社會帶來的生活遽變都是碎片化傳播產生的原因。[7]巴里·威爾曼認為新媒介即新社區、社區居民即網絡化的個人、運行機制即網絡化的個人主義[8],從理論層面闡釋了碎片化思維的合理性?;诖耍L談節目的敘事結構與表意機制也發生了相應的變革。傳統訪談節目的對話與對話之間、對話與節目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且這種影響關系決定了各個部分的意義。變革后的訪談節目解構了這種關系,打破原生的敘事邏輯與結構,抽取出獨立對話內容,形成一個個情節性、片段性的獨立表達舞臺。使受眾能夠分時、分地、分領域、分平臺彈性化地參與節目,通過觀看增加對事物的共同認知,獲得來自不同知識領域的收視饋贈。
克萊·舍基將這種受眾利用空閑時間的自我實現定義為認知盈余,即個人將空閑時間轉化為可獲得性價值。從“凝視”到“散視”,訪談節目運用切片式的敘事模式,講述節目嘉賓個體經驗或故事,為受眾閑暇時間內的自我修正提供有益啟發,實現從平庸到卓越的提升。例如網絡訪談節目《十三邀》采取了多版本剪輯的傳播模式,在不同平臺投放不同版本的內容,以迎合受眾多樣化的需求。其中投放在新浪微博端的版本以5分鐘內的短視頻為主,視頻內容節選自訪談過程中的精彩段落,節目中利用組接與重構的方式,對原始素材進行選擇和取舍,制作出具有高度概括性與觀點性的視頻,實現了受眾在碎片化瀏覽的同時也能夠最大限度地體會到節目的深度和價值,滿足其自我實現與提升的需求愿景。
三、受眾反饋:訪談節目傳播新圖景
需求與反饋兩個看似不同的概念,其內核都是順應觀眾的主體地位,前者自上而下,后者強調自下而上的過程,唯有通過兩者的共同構筑,才能實現訪談節目產消者之間的雙向互動。
德弗勒的傳播互動模式強調傳受雙方的互動行為,特點在于加入了受眾反饋的要素、渠道與環節,為訪談節目傳播機制的改革帶來一定的啟發。因此,下文以德弗勒模式為基礎,嘗試構建全媒體時代訪談節目傳播的新模式,改變訪談節目觀眾在屏幕背后的失語狀態,推動打造以互動為中心的訪談節目傳播新圖景。
(一)傳播主體:信源及信宿的形成
信源即信息生產者,信宿即信息接受者。在訪談節目中,信源即節目制作者,信宿即節目觀眾。如何使節目制作者優化傳播能力、擴大受眾輻射范圍,成為訪談節目改革進程的首要落腳點。
1.傳播者:建設全媒體人才隊伍
人才始終是媒體融合發展的重要命題,相較于傳統報刊或廣播電視等單介質媒體而言,媒體融合對于從業者能力、思維及實踐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正如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所言,要大力培養全媒體人才,實現更加積極、開放、有效的人才引進政策。訪談節目也應積極強化自己的專業人才團隊,對內要注重現有主力人才的全媒體重塑,培育其面向媒介前沿的專業能力,包括但不限于獨立策劃能力、媒體內容產品運營與研發創新能力、滿足用戶全媒體視聽需求的審美能力、適應互聯網時代的數據敏感力、多元化的跨學科知識體系等,同時鼓勵其協同發展的創作意識,即合作意識,從而實現人才的合力對節目內容創新的驅動作用。對外要加大技術型人才的引入力度,提升技術人才增量,深化采編部門與技術部門之間的融合程度,實現技術與業務的相互促進。因此,在媒體融合的競爭中,訪談節目若要彰顯自身的價值屬性,要堅持以具備多元業務矩陣、契合受眾新需求、深諳新媒體發展規律的全媒體人才團隊作為支撐,有效推動節目的守正創新與縱深發展。
2.受眾:多維度延展的反饋樣本
在競爭激烈的傳播市場中,訪談節目若要獲得長足發展,就必須注重汲取受眾的及時反饋,在支持與批評聲中實現節目的優化升級。從德弗勒模式中可知,反饋要素與傳播主體密切相關,因此,若想獲取更加多元有效的信息,可以從傳播主體的角度出發,優化主體樣本的容量與構成,促進反饋信息的有效性與全面性。在節目反饋樣本的擴容上,可將個體關系網絡作為突破口,利用信息傳播的“周圍人效應”,以極具話題性的內容觸發受眾共振共鳴,通過個體的向外分享,影響其周圍人對于節目的關注程度,實現節目傳播效果的“最后一公里”。而在節目樣本結構上,訪談節目的受眾以青年用戶為主,因此,可以按照不同分類標準劃分為:吸引不同人口學特征、不同社會圈層、不同趣緣的潛在用戶,使其在觀看中對節目產生內化性認同,將其轉化為訪談節目的固定受眾群體,優化節目反饋的樣本結構。綜上,在豐富反饋樣本的實踐策略上,節目可通過形塑以社群或個體為中心的傳播路徑,吸收更多人融入節目成為受眾群體,實現反饋樣本的豐富化與多樣化,將觀眾的思想力轉化為訪談節目的凝聚力,從而推動節目的傳播力。
(二)傳播渠道:重塑節目傳播生態鏈
德弗勒互動模式中將反饋作為重要傳播環節提出,表現出傳受雙方互動的重要性。[9]訪談節目也要打破線性傳播的窠臼,將受眾反饋納入整體的制作流程,構建“生產—傳播—接受—反饋”的生態鏈條,同時創造性地利用技術元素重塑人們的信息接受場景,消除傳播過程中的阻礙因素。受眾的實感體悟是節目傳播效果的“元尺度”,建立順暢的反饋渠道,能夠為受眾提供自由表達的公共領域,從根本上驅動節目的持續創新與發展。而在渠道的建立上,隨著時代的發展,互聯網可能是最接近公共領域的場域[10],加之當代人的數字化生存特征,因此,訪談節目可將互聯網作為首要實踐場域,通過建立公共反饋平臺,使公眾在觀看節目或自我迷思時,可以透過思想的交流與碰撞來建構主體,保障自我的思想性與獨立性。在梅羅維茨的媒介情境視域下,客觀的物質存在通過具體的場景構建實現信息傳播,并對受眾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11]基于此,訪談節目應以數字技術為支撐,重塑受眾的信息接受場景,在“引導+服務”與“媒體+技術”的雙重攻勢下,將內容精準抵達用戶心中,實現節目傳播障礙的結構性跨越。
(三)傳播環節:構筑社會化的互動方式
與以往的研究相比,德弗勒模式增加了反饋的要素、環節與渠道,但該模式同樣存在缺陷,即沒有考慮到系統外部的復雜環境對傳播效果的影響。因此,訪談節目既要探究多元互動形式,思考如何放大觀眾表達的聲量,同時也要導入更多社會性元素,強化節目的社會屬性。在互動形式的探究上,可分為節目播出前和播出后。播出前,節目組可以通過現實空間與網絡平臺結合的方式,借助問卷調查、半結構式訪談等方式集思廣益搜集選題。秉持開拓的社會性思維,既可以從媒介視角出發為觀眾提供社會選題參考,亦可以將觀眾日?;乃饺俗h題作為選題來源,增進選題的社會性、話題性和時代性。播出后,傳播者可通過設立話題標簽或留言區、設置問題彈幕等手段進行多元互動,推動用戶由“數字觀眾”向“意見觀眾”轉變,運用群體敘事將反饋平臺變為節目的第二次生產傳播區??梢哉f,訪談節目以展現微觀個案為基礎,既讓公眾看到遠離自我生活半徑的個體生命體驗,滿足其窺私欲與環境監測的需求,同時也通過“潤物細無聲”的引導,對社會問題進行重新認知與批判,成為觀照社會的重要動力。
四、結語
隨著時代的進步,訪談節目的發展也進入了深水區,出現了“訪談”的節目走勢,雖有力地擊碎了過去“單一化”的傳播困境,但在節目生產、消費環節的反思仍有待深入。本文從觀眾的心理需求出發,深度分析了訪談節目轉型發展中的問題,指出觀眾反饋之于訪談節目的重要性,并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希冀日后能夠有更多有養分、有“鈣質”的訪談節目,燭照人們的前行之路,滋養人們的精神與心靈。
參考文獻:
[1]蔣寧平,易莎.“談話”的退隱與形態的多元:類型學視域中電視談話節目的嬗變[J].中國電視,2022(2):27-31.
[2]周宣辰,程倩.注意力經濟下網絡意識形態面臨的挑戰及應對[J].江海學刊,2022(3):144-150.
[3]汪永濤.Z世代網絡文學的閱讀方式:以注意力經濟為視角[J].中國青年研究,2022(10):87-94.
[4]陳怡寧.“凡爾賽文學”中戲仿與對抗的分析[J].青年記者,2021(8):100-101.
[5]王晴鋒.從擬劇論到框架分析:戈夫曼思想的演進或延續?[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6):83-91.
[6]汪永濤.Z世代網絡文學的閱讀方式:以注意力經濟為視角[J].中國青年研究,2022(10):87-94.
[7]王帥,張雨強.網絡賦能碎片化學習:特征、成因及策略[J].成人教育,2022(8):21-27.
[8]張麗,劉念.互文敘事與感官重塑:融媒體時代的新聞文本特征[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1(9):91-97.
[9]李璐.德弗勒互動模式下數字公益廣告傳播路徑研究[J].中國廣告,2022(2):57-64.
[10]張明新,方飛.媒介、關系與互動:理解互聯網“公眾”[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1(12):144-148.
[11]姚文豐.媒介情境視域下地鐵廣告的場景建構、情境合并與受眾的行為變遷[J].科技傳播,2022(15):78-80.
(崔曉靜為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崔希堯為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在讀碩士生)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