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治宏
非遺文化博大精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傳統文化寶庫中的珍貴鄉土財富。學校可以充分利用校本課程這個平臺傳承這些地域性非遺文化,對延續歷史文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非遺傳承與學科課程有機融合有助于發展小學生的核心素養,聚焦深度學習,打通學生從“知識”到“素養”再到“技能”的通道,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有助于培養“合格+特長”學生,堅定“四個自信”。開展研學旅行活動,寓教于游,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也是傳承和弘揚地域文化的重要途徑。
一、營造氛圍,創設非遺文化傳承濃厚情境
(一)自主了解非遺相關知識。
我國各地域的非遺資源各具地方特色,教師可以采用“走出去”等多種途徑,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探究,初步感知非遺的相關知識,培養學生科學的探究精神,熟知家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布狀況。例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課余時間,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寒暑假開展“我了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敦煌非物質文化遺產知多少”等調查研究活動;春節安排學生參觀民俗博物館,參與打春牛、觀看打鐵花等民俗活動;休息日引導學生主動去探尋家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和種類,用自己的眼光去認識身邊的非遺文化。
(二)非遺文化進校園
教師可以采用“請進來”的方式,積極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非遺文化進校園活動,有計劃、系統性地拓展學生的非遺視野,激發學生的興趣。例如,課題組積極與莫高窟陳列中心對接,在校園中開展壁畫保護與修復圖片展,讓學生感受敦煌文化的無窮魅力和藝術工作者的艱辛;積極與文化部門對接,邀請敦煌剪紙技藝傳承人、書法家協會會員、舞蹈家協會會員等入校與師生共同開展相關主題講座、研討、交流等活動。通過校內外聯動,讓學生全面深入地認知敦煌非遺文化,切身感受敦煌非遺文化的多樣性,了解敦煌壁畫、剪紙、抄經以及彩塑等多種非遺制作技藝,加深對敦煌本土非遺文化的認識,有效激發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二、搭建平臺,積極推進學生探究社團建設工作
(一)嚴格抓實課程建設工作
學校嚴格抓實三級課程管理,落實國家課程方案,開足、開齊國家和地方課程,并著力推進校本課程建設工作,做到專課專用。結合地域特點和學校實際,制定《校本課程實施方案》并不斷完善,細化過程管理,做到有安排、有檢查、有考核評價機制,切實抓好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興趣愛好工作,突出課程育人成效。
(二)精心打造學生特色探究社團
首先,學校引領學有所長的教師,主要是音樂、體育、美術、英語等專業性較強的學科教師,發揮自身專業優勢,積極推進學生探究社團建設工作,包括合唱、舞蹈、田徑、繪畫、陶藝、英語口語交際等活動;其次,學校從師資中挑選業務能力強、在某一領域有一定興趣愛好的教師,組建了書法、十字繡、課本劇表演、經典誦讀等學生探究社團;再次,發現對本土非遺文化有興趣的教師,選派其參加相關培訓,如參觀莫高里工匠村、非遺文化傳習所等非遺傳承基地,厚植非遺傳承情懷,逐步開展敦煌剪紙、敦煌故事、創意美術、飛天素描等地域色彩濃厚的學生探究社團,對非遺傳承工作開始了初步摸索和實踐;最后,依據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個人意愿,教師指導學生自主選報探究社團,學校教導處抓好宏觀調控,確保各學生探究社團人數大體均衡,抓實過程管理,定時間、定內容、定活動場地、定輔導教師,堅持每周開展一次活動,學生的興趣極為濃厚,神情專注,既陶冶了師生的情操,豐富了校園生活,又傳承了技藝。
(三)有機整合非遺課程資源
學校引領各學科教師,挖掘各學科課程中的非遺資源,課題組成員分工合作,將細致梳理出的語文、道德與法治、科學等學科教材中蘊含的非遺文化進行系統歸類、有機整合,極大地方便了科任教師指導學生全面認識和了解家鄉的非遺文化,更接地氣。結合教學實際,教師指導學生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非遺文化項目進行探究。這樣,帶著具體探究任務學習,既激發了學生參與非遺文化實踐探索活動的欲望和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又為精準發現培養非遺文化小小傳承人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四)積極推進研發非遺文化校本教材工作
根據社團發展實際需求,學校在不斷完善社團必需設施、設備的基礎上,還要求各學生探究社團負責人邊實踐邊改進、邊總結邊完善,結合實際辦學條件、學生年齡特點和自己的實踐經驗,使碎片化的知識系統化,更具層次性和可操作性,不斷完善社團教學計劃和教學方案,鼓勵條件成熟的輔導教師積極創編校本教材,并將該項研究性學習成果納入教師學期績效量化考核管理工作。教師自主創編的校本教材,經學校校本課程管理領導小組審核通過后,由學校統一印制成書,供該社團的學生免費使用,極大地調動起了社團輔導教師的工作積極性。
三、深度學習,助力非遺文化傳承
(一)學校積極創造條件,有力推進非遺傳承深度探究學習工作
首先,重視開闊學生學習視野,設計特色鮮明的相關主題實踐活動、組織開展研學旅行類活動并周密制定活動方案,讓學生通過耳濡目染、身臨其境的探究活動親身感受非遺文化的魅力,了解制作技藝過程,體會勞動人民的智慧,進一步堅定學生傳承技藝的決心和信心。其次,學校要求非遺等各學生探究社團經常開展作品交流展示活動,有利于學生互相學習、互相交流、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學校堅持每學期末舉辦一次學生探究社團考核評價活動。
(二)內引外聯,開展深度互動交流
第一,學校積極與北京市老舍研究會建立聯系,制定了合作框架協議,讓老舍戲劇文化沿著長城流淌,積極開展線上交流培訓活動。北京市老舍研究會組織專家每周對戲劇社團的學生進行一次線上培訓,學生從一招一式學起,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已經有模有樣。同時,學校充分重視利用好身邊的戲劇人才資源,聯系文旅部門,邀請本地經驗豐富的戲劇人才入?,F場指導戲劇學生探究社團的建設工作,在開展的課本劇展演類活動中,戲劇社團的學生顯得得心應手,可以很快進入角色。
第二,學校積極與縣域內非遺技藝傳承人對接,邀請其定期入校指導或參與學校相關校本課程的授課和教研,面對面與社團的學生交流,答疑解惑,推進了深度學習。
第三,積極開展職業體驗類教育活動,學生饒有興趣地積極參與戲劇表演、繪畫、剪紙、抄經以及敦煌彩塑制作等多種非遺技藝傳承活動,進一步加深了對厚重的老舍戲劇文化和極為豐富的敦煌本土非遺文化的認知與理解,有效激發了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三)與學科素養有機結合,有效提升學生核心素養
學科核心素養強調的不是知識和技能,而是獲得知識的能力,是每個學生必須具備的最關鍵、最重要的基礎素養。因此,在小學階段,各學科教師應注重培養每個學生獲得該門學科知識的能力,方法比結果更重要。學生特長的培養和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要以興趣為抓手,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興趣愛好,抓實過程管理,持之以恒才會有成效。所以,學生探究社團建設工作要與厚植學科素養建設工作有機融合,共同發力,真正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有效發展和培養學生的特長。只有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才能真正成長為“合格+特長”的人才。
通過引領學生參加非遺傳承等各類探究社團活動,給學生“搭梯子”,學習掌握一技之長。在該學生探究社團活動周期內,學校可以適時組織開展考核評價等級認定工作,充分肯定學生的社團學業成績,激勵學生不斷進步。學生熟練掌握一定的技能后,就可以為其提供小試牛刀的機會,組織學生參加藝術展演、科技創新大賽等各類競賽活動,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展現自己的作品,勇于登臺亮相,獲得成功的體驗。學校的辦學特色也得到了進一步彰顯。
四、結語
非遺文化傳承融合于學生探究社團建設工作中,與學科課程建設有機融合,使校本課程建設熠熠生輝,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賡續非遺文化傳承,完全可以依托校本課程進行,這也是對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有益補充,不但豐富了課程資源,也豐富了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給學生的全面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
注: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非遺文化傳承與學科有機融合的校本化實踐研究”(項目編號:GS[2022]GHB0731)階段性研究成果。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