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欣欣
河南省委工作會議于2021年提出“創新驅動、科教興省、實施人才強省戰略”,以創新為動力,以科技促發展,以人才強省為落腳點,促進河南省快速高質量發展。2022年2月印發《2022年高質量推進“人人持證、技能河南”建設工作方案》,強調提高技能人才持證率、就業率、增收率。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人才是企業發展的動力,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關鍵,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對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結合當前形勢、企業需求和高職院校現狀,本文以“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為背景,進行高職院校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拓展技能型人才培養新模式,提高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對河南高技能型人才培養具有重要意義。
一、當前高職院校技能型人才培養現狀分析
(一)技能型人才現狀分析
技能是立身之本,人才是創新的源泉,加強和提升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提升技能型人才的綜合素質,能夠促進當地經濟快速發展,但作為人口大省的河南,當前技能人才數量有限。相關數據顯示,2022年在省政府和各級機構的大力倡導下,河南省共開展職業技能培訓432.3萬人次,新增技能人才(持證)403.2萬人次,新增高技能人才(持證)140.8萬人次。全省高技能人才達392萬余人(其中高級勞動者318.7萬人,技師63萬人,高級技師10.4萬人),占技能人才總量1415.6萬人的27.7%。技能型人才數量正在不斷增加,但相對于經濟的發展速度,對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斷變化和增加,因而持續提高人才技能水平,培養高技能型人才是當前工作的重點。
(二)產教融合背景下技能型人才培養現狀
隨著近年來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當前企業產業結構不斷升級,以及經營形式的大調整,對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高職院校成為培養技能型人才的主要輸出地。為更好地適應企業的需要,培養符合企業需求、與行業崗位相匹配的人才,在高職院校實施產教融合,將企業引入校園,讓課堂教學與企業實際相結合,讓學生體驗真實的企業場景,感受企業的現場活動,是當前高職院校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但在高職院校培訓過程中,由于各項政策在每個行業的針對性不同,有關部門或組織對企業和高職院校的合作認識不深刻,企業在用人需求、員工培訓、技能提升等方面要求不同,企業在與高職院校合作的過程中可以有選擇地進行,雙方之間的合作膚淺,沒有將產教深度融合落到實處,產教融合只是浮于表面,真正關鍵的技術、技能培養沒有落到實處,高職院校培養出來的人才與崗位需求差距明顯或不符合企業需要,影響實際操作效果。因此,在技能型人才培養實施過程中,產教不能深度融合,沒有結合企業的實際需要進行技能人才的培養,影響技能型人才質量的提高,最終高職院校培養的人才不能滿足企業的需求,培養出來的技能型人才不符合崗位需求。
(三)高職院校技能型人才培養現狀分析
高職院校是職業教育的主要載體,直接面對市場上技術人才的需求,因此培養可以綜合運用現代科學理論和技術手段,同時熟悉當前經濟發展狀況,了解企業管理且兼具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是高職院校的目標。高職院校能夠發展的關鍵在于是否具有合適的人才培養模式,目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中常用的是工學結合下新的學徒制教育、校企合作辦學模式,以及高職院校自身不完善和外部市場環境復雜造成的寬松培養模式。盡管當前高職院校的培養模式正在不斷創新,但是因為前期對于企業需求、崗位標準、行業規范的了解程度有限,人才在培養過程中與企業、行業結合較少,培養出來的技能型人才水平參差不齊,技能型人才的質量有待進一步提升。
二、高職院校技能型人才培養建議
(一)了解人才培養需求,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才培養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和新時代人才培養的重要性,要圍繞培養誰、如何培養、為誰培養的根本問題,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作為技能型人才培養的主要陣地,高職院校應該充分了解社會需求、熟悉行業標準與規范,深入研討崗位需求,在做好市場調研的基礎上進行專業建設、課程開設、專業知識學習,真正做到將學生培養與社會需求相結合,同時增加學生到企業實踐學習的機會,讓學生能夠在企業進行深入學習,促進學生更好地就業,縮小就業與崗位之間的差異,促進職業教育更好發展。
(二)創新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隨著國家職業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高職院校將以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為目標,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進行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以適應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目標。課堂教學作為教學活動的中心環節,其優劣情況直接影響整個教學質量,所以在進行人才培養的過程中,要不斷創新課堂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學習由被動變主動,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主體,從根本上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高職院校應該加強對教師的培訓,讓教師通過學習了解最新的教育理念,共同探討新的教學方法。鼓勵教師積極參加教學類比賽,提高教師專業技能水平,在比賽中鍛煉教師的基本功,同時以比賽為抓手,促進教師課堂創新和改革。鼓勵教師借助信息化手段和工具,通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促進課堂教學多樣化,吸引學生的關注。為了適應經濟發展和企業的需要,高職院校教師需要不斷更新專業知識,提高個人認知,增強學習意識,不斷嘗試和創新,尋找更適合技能型人才培養的教學方法,善于創新和突破,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實現高效教學。
(三)崗課賽證深度融合,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根據當前數字化時代的需要,結合企業發展人才的需求,以人才培養為目標,構建崗課賽證深度融合的人才培養框架。崗課賽證模式的構成,以培養適應企業需求和崗位需求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為目標,以學生勝任崗位工作的綜合能力培養為主線,通過多形式、多樣化的社會需求調查活動,以工學結合、雙元教育為切入點和突破口,以項目導向、任務驅動等形式,加強學生專業核心素養的培養,對理論、實踐教學的內容、形式等方面進行深入的教學改革。將課程設置與崗位、職業技能等級標準、行業技能競賽等有機結合,以“1+X”證書為標準制定專業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和人才評價方案,根據“X”技能證書重點考核學生的專業技能、職業精神等,實現課堂證書的融合。以企業崗位典型任務為依據開發課程標準和課程教學項目,將企業典型工作任務的能力要求、構成要素和工作過程轉變為課程教學項目,開發基于崗位的課程資源,實現產教深度融合。引入行業組織中的專業技能競賽,以競賽為導向變革課堂教學模式,實現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的融合,同時聯合行業組織、企業、高校等主體,搭建創新創業平臺,促進課程教學模式和人才評價方法的創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精神,實現學創融合。通過崗課賽證的充分融合,讓學生根據崗位針對性學習,在課堂上提升自我,在比賽中突破自我,通過證書考取實現個人目標,最終達到技能型人才的全方面發展與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得到最終實現。
(四)政府、學校、行業、企業深度融合,構建人才培養新平臺
高職院校要加強與企業、政府的合作,擴大學生參與實踐的范圍,加強校園外學生技能的培養,并幫助學生在實踐中做好職業規劃,促進學生更好地就業,達到人才培養的目標。地方政府部門要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積極構建政策支持制度和保障機制,利用政策和制度提高學校、企業參與合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重視協同培育,推動校企政的深度合作和規范化發展。要充分發揮政府、學校、行業企業的資源優勢,積極構建資源共享平臺和路徑,構建優勢互補、深度合作的共同培育模式。通過構建政校行企對接機制,優化政府、學校和行業企業深度合作模式,推進合作方式改革創新,充分調動企業參與聯合培訓的積極性,發揮企業在高職院校人才培養中的資源優勢,在政府制度的保障下,企業和學校深度融合,構建技能人才培育新平臺,有效提升高職院校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效率。
三、結 語
隨著當前經濟的快速發展,數字化時代信息的快速傳播,職業教育緊跟時代步伐,與時俱進,不斷更新和獲取社會企業信息,創新教育模式,創新培養方式,適應社會需求,與就業崗位接軌,才能夠培養出符合時代發展的高技能型人才,促進企業發展,適應社會需要。
(課題:河南省社科聯項目“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背景下,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項目編號:SKL-2022-2049〉)
文博小知識
歐 陽 中 石
歐陽中石(1928—2020),我國著名書法家、教育家、戲曲家、學者。作為書法家,他曾兩次獲得中國書法蘭亭獎;作為教育家,他是我國第一位書法博士生導師,在他和同事的不懈努力下,首都師范大學成為我國第一所擁有完善書法高等學歷教育體系的學府;作為戲曲家,他被人贊為“疑是奚君又重來”;作為學者,他在邏輯、音韻、戲劇、書學、語文教育學等領域均有較高造詣。
(來源:“學習強國”學習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