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華金
作業是學生鞏固知識、加深理解課文內容、提高核心素養的有效手段,是促進學生語文學習方式變革的一個重要方面。“雙減”后的小學語文作業設計要以人為本,依據課程標準,遵循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在情感上激發興趣、在形式上力求創新、在學科間追求融合,讓學生在作業中再次思考、再次感悟,有效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語文作業是語文課堂學習的有效延伸,能夠鞏固所學知識,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提高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雙減”政策落地后,學校校本教研格外重視語文作業設計的問題研究。如何優化小學語文作業設計呢?筆者認為要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特點,以學生為主體,依據課標,契合學生的全面發展需要,抓住語文學科特質,精準把握作業設計這個減“量”落地的關鍵點,讓學生在作業中自主探究,喜歡上作業,不再將作業當成一種負擔,從而更好地鞏固語文知識。
一、情感上激趣:陶陶然樂在其中
北宋大儒張載說:“人若志趣不遠,心不在焉,雖學無成。”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原動力,在完成作業方面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教師要設計層次分明、新穎別致、富有彈性、個性飛揚的作業,讓學生興趣盎然地參與其中,聚精會神地完成作業,既鞏固了基礎知識,培養了能力,又在思維能力和語言運用等方面得到了提升。要想激發學生作業興趣,首先,教師要從思想上提高認識,讓學生明白作業的目的,自覺地完成作業;其次,教師要將體現核心素養方面的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讓語文作業在內容和形式上趣味橫生,深深地吸引學生,調動學生完成作業的熱情。
“雙減”政策落地后,小學低年級學段取消了書面作業。學生輕松之余,并不能無所事事,教師可以根據實際設計一些既能減負增效,又能讓學生感興趣的作業。如閱讀必讀書目、背誦古詩、做精美的小手工、制作手抄報等,學生可以獨立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教師也可以引導家長為學生拍一段背誦課文或古詩詞的視頻,上傳至班級群,達到分享和交流的目的。
大部分語文教師感嘆作文難教。作文是反映生活的一種形式,用語言文字表達生活主題。語文教師要注意激發學生興趣,指導學生觀察生活、體驗生活、記錄生活,讓生活中的喜怒哀樂流淌在學生的習作中,如草叢中螞蟻軍團搬運食物、校運會上百米賽跑、六一游園活動的忘情投入、研學途中的別樣風景等都可以成為學生習作抒發情感的內容。有了真實生活體驗,加上情感的真摯投入,學生的習作大部分文筆流暢、敘述詳細、描寫到位,可以說篇篇有特點、篇篇是佳作。
語文學習不應局限于課堂,語文作業的布置也要形式多樣。教學詩歌時,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想象詩歌意境,為詩歌配畫;教學散文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配樂朗讀;教學口語交際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演講、辯論等;教學生字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互換角色,發現自身的錯誤和不足。作業趣味十足,學生才能樂在其中。
二、形式上創新:為有源頭活水來
(一)作業題型多樣
目前小學語文作業包括預習、摘抄、聽寫、周記、小練筆以及各學校自主設計的校本作業等,這些作業關注基礎、關注表達,兼顧閱讀素養與寫作能力的提升,但設計類型單一,幾乎課課一致,缺乏形式與內容的創新。所以不拘形式、努力創新,讓語文作業多姿多彩是作業改革的重點。
1.題型創新。
語文基礎性作業,往往以抄寫詞句為主,機械重復,分量重。“雙減”后,語文作業的設計題型有創新,更注重人文性。選擇題,判斷題,填空題,連線題,簡答題,既要認真審題,更要專心思考,學生書寫的文字少了,獨立思考的時間足了,有效地在作業中鞏固知識,培養思考能力。
2.自主選擇。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學習活動中主動發現、主動探索,不僅要自主閱讀、獨立思考,還可以自主設計作業。這個過程需要教師給予適當引導,幫助學生設計有質量的作業,以鞏固課堂教學成果。例如,在五年級上冊《少年中國說》一課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設計本課作業。對這樣一篇感情充沛、氣勢如虹的文章,有的學生選擇配樂朗誦或小組合作朗讀;有的學生落實課后思考題,通過上網、查閱資料、走進社區采訪等形式,收集為國家富強而奮斗的杰出人物故事,合作制作一份手抄報;有的學生選擇其中的名句寫成書法作品,在班級展出;有的學生以“少年強則中國強”為主題,收集名人少年故事,在小組內開故事會等,教師要尊重每一個學生的選擇,鼓勵學生量力而行,高質量地完成自己設計的作業。
3.適度拓展。
設置拓展作業是新課程改革倡導的學習方式之一,是教與學的有機延伸,是教學與生活相結合的重要途徑。拓展性作業沒有固定的模式,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精心設計不同的作業,作業內容要關注語文核心素養的落實與提升,尤其要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學生的全面發展。
例如,在教學六年級上冊《京劇趣談》一課時,教師布置了一項作業:欣賞一出(一段)京劇表演。這種作業對學生毫無壓力,有的與家長一起走進劇場,欣賞《霸王別姬》;有的打開電視,觀看《定軍山》;有的利用手機上網搜索《花木蘭》;有的走進社區和敬老院,與志愿者一起表演《群英會》……京劇虛實相生、動靜結合、唱腔優美、服飾艷麗,深深地吸引和感染著學生。這樣富有新意的拓展性作業學生尤其喜歡,大部分都能高質量地完成,在欣賞京劇表演的過程中,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對京劇的熱愛。
(二)作業多維開放
“雙減”政策的提出對教學質量有了更高要求,對教師業務水平和教學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要主動更新觀念,參加集體備課,創設生動高效的課堂,語文作業設計也要見機而行,突破以往機械重復的桎梏,向著個性與開放的維度發展。
1.個性表達。
學生完成拓展性作業時,往往可以用多種方式自主表達。為了高質量完成作業任務,學生需要調動腦海中已有的知識,進行有效整合,將自己對作業的理解個性化地表達出來。例如,學習完六年級上冊的《橋》一課后,除了基礎性作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學習央視“感動中國”頒獎詞的手法,為老支書寫一篇頒獎詞。有的學生寫道:大雨傾盆、洪水獰笑,您像一座大山,用瘦小的身軀架起了一座生命之橋。您從容鎮靜、舍己為人,點亮了一個共產黨員頂天立地、無私奉獻的高風亮節!向您致敬!
2.彈性分層。
一個班級中的學生能力參差不齊,完成作業的水平也存在很大差異。教師設計語文作業時要關注學習能力不同層次的學生,可以采用“基礎(必做)+提高(自選)”的模式。基礎性作業要求全班學生完成,提高性作業學生可以根據自身能力自主選擇。這樣,既有基礎作保障,又兼顧了能力提升,保證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在作業中得到更好的發展。例如,學習完六年級上冊《月光曲》一課后,筆者設計了不同層次的語文作業。
【語言積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九自然段,并背誦下來。
【觀察月光】
①在橫線上填上合適的詞語。? ? 的月光? ? 的月光? ? 的月光。
②寫出兩句有“月光”的詩句。? ? 、? ? 。
③補充比喻句。
月光如? ? ,靜靜地瀉在院中的花草上。
月光像? ? ,灑向大地。
【交流故事】搜集并交流貝多芬的其他故事。
【自我挑戰】(三選一完成)
①選擇一段喜歡的音樂,認真傾聽,展開想象,把想到的情景寫下來(課后選做題)。
②演唱一首自己最拿手的歌,錄成視頻,在班級群共享。
③音樂人人喜愛,選擇你最喜歡的一首歌制成一張推薦卡,分享到班級群,如表1所示。
表1
[音樂推薦卡
歌名:
詞作者:
曲作者:
推薦理由:?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四類作業,學困生完成【語言積累】,挑戰【觀察月光】和【交流故事】,中等生完成【語言積累】和【觀察月光】,挑戰【交流故事】和【自我挑戰】,優秀生努力完成【交流故事】和【自我挑戰】,為中等生和學困生做榜樣。這樣的拓展性作業設計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發展需求,讓學生興趣盎然地參與作業,延續了課堂所學,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思維。
3.注重實踐。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上”。語文作業要積極引導學生深入生活,廣泛接觸社會,參與豐富的語文實踐活動,將對生活的體驗和認知與語文有機地結合起來,在實踐中提高語用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精讀課文和略讀課文的特點,關注文章體裁,設計核心視域下“聽、說、讀、寫、畫、做、演、唱、查、剪、貼”等不同形式的作業,讓學生在實踐中不斷激發參與的動力和積極性,啟發思維,促進成長。
例如,學習了《臘八粥》一課后,教師讓學生學習制作自己家鄉最有名的一道美食,并寫下來;學習了《為人民服務》一課后,教師讓學生走進社區,采訪為人民服務的時代楷模;學習了《金色的魚鉤》一課后,教師讓學生收集更多長征途中的感人故事,拓展閱讀,將故事講給別人聽;學習了《草船借箭》一課后,教師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編排課本劇;學習了《父愛之舟》一課后,教師讓學生在恰當的時機為父親洗一次腳;綜合性學習了《難忘小學生活》后,教師讓學生制作《成長紀念冊》,編輯屬于自己的《優秀作文選》……通過這些身臨其境的實踐活動,既豐富了學生的閱歷,又促進了學生知識的綜合運用。
(三)作業協作完成
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標準倡導的一種新的學習方式,以學生間合作互動的方式參與語文學習活動,共同完成學習任務。語文作業也可以采用合作的方式完成,學生在合作中交流想法,共同解決問題,實現生命的成長。例如,合作完成一份手抄報、合作創作一幅畫、合作編排課本劇、合作完成集體誦讀、合作寫一份倡議書等,學生在平等、友好的合作中分享智慧,達成目標。當然,作業需要講評,教師要及時對作業進行講評,指出作業的優缺點,明確學生今后合作努力的方向,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三、學科間融合:水乳交融促生成
語文作業與其他學科巧妙融合,融入其他學科的積極因素,變得更有趣、更開放,學生會更主動地完成作業,作業效果也會更好。
(一)與美術學科融合,促進內容理解
學習是一個綜合的過程,語文學科與美術學科之間的聯系是很緊密的。設計作業時,教師要考慮學科間的聯系,架起學科間的橋梁,效果會事半功倍。大部分小學生都喜歡畫畫,用畫畫的形式表現古詩意境和課文補白是不錯的方法。例如,學習了六年級上冊的古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后,教師可以布置為古詩配畫的作業。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盡情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用豐富的色彩描繪“黑云翻墨、白雨入船、風吹云散、水天相連”的美麗景象。這樣的作業既加深了學生對詩意的理解,也培養了學生的審美情趣,一舉兩得。
(二)與音樂學科融合,讓作業有聲有色
音樂是一杯清茶,語文作業如果融合一段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動聽的音樂,一定令人神清氣爽,學習效果不言而喻。例如,學習完六年級上冊的《草原》一課后,筆者布置如下作業:唱一首歌唱草原的歌曲或跳一段蒙古族舞蹈,并拍成視頻,在班級交流。學生興趣濃厚,《我和草原有個約定》《歌在飛》《自由飛翔》《套馬桿》《我是你的格桑花》《天籟之愛》等動聽的旋律在班級回蕩,優美的舞步在班級展示。學生會感到語文作業竟如此美妙!
(三)與科學學科融合,為習作提供支撐
語文教材涉及各學科知識,與科學課巧妙聯結,可以幫助學生輕松地完成習作。例如,科學課上的小實驗,教師指導學生仔細觀察,注意實驗操作步驟,并記錄實驗過程發生的有趣現象,不僅完成了科學實驗任務,也豐富了生活,積累了習作素材。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傳授給學生觀察的方法,指導其思考、記錄、分析,學生一定能寫出優秀的實驗小作文。
四、結語
在落實“雙減”、通往減負增效的路上,教師一直在努力。語文作業設計的探索也將不斷深入,只要教師以興趣為先,調動學生的學習欲望,不斷創新作業題型,多維度開放,注重學科間的融合,設計出來的作業,學生一定喜聞樂見并積極參與,用自己的智慧完成每一次作業,從而在愉快的作業之旅中提升核心素養,健康快樂地成長。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