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在培養學生數學素養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用數學眼光觀察現實世界、用數學思維思考現實世界、用數學語言表達現實世界,而這些素養的形成需要教師做好每一次的教學準備,讓學生在日常學習中實現相應能力的獲取,進而實現綜合素養的不斷提升。本文從不同的教學方法入手,如打造教學情境、運用信息技術、實施課前預習等,分析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策略。
一、初中數學教學中落實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意義
(一)實現教師教學觀念的更新
在傳統的數學教學中,教師受應試教育、“填鴨式”教育等思想的影響,不斷加大對學生的要求,但是這些要求并非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教學應有的目的。從教學本身來講,實施教學活動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開闊視野,從而更好地成長,而在傳統的數學課堂上,這些并沒有得到很好的體現。所以,在當下的數學課堂中,教師應根據核心素養的要求,及時轉變和調整教學觀念,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開展教學活動,充分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讓學生可以快樂學習、高效學習。
(二)實現數學教學模式的優化
根據筆者觀察,在以往的數學課堂中,許多數學教師的教學過程并沒有學生的參與,主要是教師獨自講解。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的積極性不足、參與度不高,不僅會影響學生知識的學習與掌握,而且會影響教師的教學效率。因此,在新時期的數學課堂中,教師要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總結經驗、創新方法,融入情境教學法、任務驅動法等新型教學方法,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從而優化教學模式,既能夠展現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也能夠有效實現教學效率的提升。
(三)實現學生數學能力的提升
落實核心素養的過程主要是對學生的數學能力進行有效培養的過程,而在數學教學中落實核心素養培養時,教師運用的不同教學方法可以實現對學生不同能力的鍛煉。例如,講解幾何知識時運用信息技術,可以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合理布置學習任務,可以鍛煉學生的探究能力等。相應地,鍛煉學生的數學能力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深層記憶與掌握,還能促進學生自身綜合素養的提高。所以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核心,以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為主要方向,實施高效的數學教學活動。
二、初中數學教學中落實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措施
(一)有效打造教學情境,激活學生數學興趣
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由于數學內容本身的抽象性特征,使許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畏難心理,導致其不想學數學、不喜歡學數學。針對這種情況,教師需要從激活學生興趣的角度入手,創新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作為激活學生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熱情的有效方法,已經被許多數學教師認可并運用在日常教學中。
以人教版初中數學九年級上冊《圖形的旋轉》為例,在本次課程學習中,學生掌握三個層面的知識:一是借助對生活中旋轉現象的認知,歸納旋轉性質;二是能夠有效運用旋轉性質轉化圖形,解決實現問題;三是體會旋轉在生活中的運用價值,深化對旋轉的認識。對此,為了確保學生在課堂學習中保持高漲的興趣,教師可以采用情境教學法,為學生創設與圖形旋轉相關的教學情境。首先,教師可以為學生呈現一段關于俄羅斯方塊的視頻,讓學生觀察視頻中的圖形的運動規律。通過觀察學生發現,每次落下的方塊都需要經過一定的調整才能落在合適的位置上,而調整的方式主要以旋轉的形式居多。通過這樣的方式,教師便可以自然而然地引入旋轉知識的學習。其次,為了進一步讓學生認識旋轉,教師可以將話語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列舉一些生活中常見的與旋轉相關的現象。學生爭先恐后地說道,“鐘表指針的轉動是旋轉”“游樂場的摩天輪是旋轉”“直升機的螺旋槳是旋轉”等。在新知識引入階段,教師借助游戲展示與學生舉例便實現了關于旋轉知識的情境打造,將學生的注意力有效地集中到將要講述的知識內容上,有助于實現后續的高效教學。
在打造教學情境的過程中,教師要圍繞兩個關鍵點進行思考:一是情境所用素材是否與教學內容強相關,二是情境所用素材學生是否真正感興趣。只要滿足了這兩點,教師所創設的教學情境便可以實現激活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熱情的目的。
(二)有效運用信息技術,建立學生空間觀念
在學生應具備的數學核心素養中,建立空間觀念是重要素養之一,包括學生應建立起對空間物體形狀、大小、位置關系的認識;可以根據幾何圖形的抽象特征還原實際物體;可以正確認識圖形的運動與變化規律等。而實現對學生空間觀念的培養,教師需要運用信息技術,這是因為信息技術具有圖像呈現、空間模擬等特征,能夠對圖形進行立體化展現,幫助學生有效建立起空間觀念。
以人教版初中數學七年級上冊《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為例,在本次課程學習中,學生要根據設置的學習目標掌握以下知識內容:能夠從不同方面觀察幾何體,并可以畫出觀察到的平面圖形;能夠實現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的有效轉換,初步建立起空間意識。對此,在正式的實踐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建立起空間觀念,教師需要運用信息技術工具。首先,教師為學生播放“盲人摸象”的動畫短片,并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會得到不一樣的結果呢?”在盲人摸象這則故事中,每個人摸到的都是大象的一部分,只有將每個人的部分組合起來才是完整的大象,借此引發學生對單個平面與物體整體關系的思考,為空間觀念的建立做好鋪墊。其次,教師借助信息技術工具展示一個汽車模型,要求學生觀察并畫出該模型不同方向的平面圖。此時的汽車模型是副駕駛的車門面對著學生,那么,學生在畫平面圖的過程中,便可以根據自己對汽車模型的觀察與空間想象,分別畫出汽車的前面、后面、上面、駕駛側的平面圖形。而判斷學生是否初步具備了空間觀念,只需要看學生是否準確畫出汽車各個方向的平面圖形即可。對沒有正確畫出的學生,教師可以調整汽車的位置,以便讓學生更好地觀察。
運用信息技術不僅可以幫助教師有效展示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還可以在學生不清楚物體空間結構時,調整物體方向,從而讓學生可以更準確地觀察和想象,實現空間觀念的有效建立。
(三)有效實施課前預習,培養學生問題意識
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過程中,促進學生問題意識的形成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對數學學科來講,如果學生具備一定的問題意識,在學習的過程中便可以實現對數學知識與數學問題的有效思考,能夠跟隨教師的節奏深入掌握數學知識。因此,為了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需要布置課前預習內容,將學生的預習過程變得問題化、探究化,讓學生通過對問題的思考了解新知識、掌握新知識。
以人教版初中數學七年級下冊《實數》為例,為了在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有效思考,教師可以在課程開始前為學生設置預習內容。設置預習內容前,教師要為學生明確學習目標,以保證學生在預習中可以始終圍繞目標進行探索。學習目標如下:在實數范圍內理解什么是相反數,什么是倒數,什么是絕對值;認識到有理數的運算律和運算性質同樣適用于實數的運算;有效掌握實數的運算法則。基于此,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課前預習內容:在教材中找到實數性質的解釋,并結合例題嘗試理解;思考如何進行實數運算,實數運算有哪些運算律?嘗試在教材中找到并進行總結;思考實數平方根與立方根的性質。
在預習過程中,學生需要根據教材中的資料與自己搜索的素材完成對問題的理解與分析,并嘗試通過自己的思考與探索有效掌握實數知識。通過課前預習,學生可以根據教師布置的預習內容有效梳理與思考新課程知識,這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學生帶著問題進行新知識的學習有著重要意義,有助于實現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目的。
(四)有效布置學習任務,鍛煉學生探究能力
在正式的課堂教學中,為了突出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鍛煉和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教師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弱化自己的課堂影響力,讓學生對數學知識進行合作探究、自主探究。在此過程中,為了有效鍛煉學生的探究能力,教師可以從布置學習任務入手,讓學生圍繞學習任務進行有效探究,在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逐漸實現探究能力的提升。
以人教版初中數學七年級下冊《二元一次方程組》為例,在此次課程學習中,學生應知曉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與二元一次方程組;學會檢驗一對數是否為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能夠根據問題中的信息要素設出未知數,并列出相應的二元一次方程組。首先,教師為學生展示了兩組不同的二元一次方程,讓學生通過探究發現二元一次方程組的特點。
示例:(1)x+y=12;3x+5=23
(2)3x+2y=0;2x=1-3y
學生通過探究發現,上述兩組二元一次方程有兩個共同的特點:一是都有x和y兩個未知數,二是含有未知數的項的次數都是1。而學生通過探究獲得的信息既是二元一次方程的特點,也是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其次,教師布置相應的題目,讓學生對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進行探究性運用。
示例:判斷下列方程是否為二元一次方程
(1)4x+5y=z+9? ? (2)y+[23]x? ? ?(3)x+y2=0
(4)4-2xy=1? ? ? (5)7x+π=0
通過學生對題目的探究解答,教師可以判斷學生是否熟練掌握了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并根據學生的回答判斷學生是否對問題進行了有效探究。
最后,完成二元一次方程的學習后,教師要帶領學生認識二元一次方程組。在探究二元一次方程組的過程中,教師同樣采用提供示例引導學生分析的方法。
如{
{
學生通過對上述四個方程組的探究可以發現,在每個方程組中都有兩個不同的未知數且兩個方程都是一次方程。學生根據探究結果便可以獲得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概念。
在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過程中,教師借助布置學習任務的方法,引導學生探究新知識,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新知識的認識與記憶,而且可以實現學生問題探究能力的有效提升。
(五)有效組織合作學習,提高學生協作能力
根據筆者觀察,初中階段的學生在學習中喜歡獨來獨往,不喜歡與同學交流合作,而對學生來講,與他人分享自己對數學問題的觀點與想法,有助于實現數學能力的進一步提升。對此,教師可以采用合作學習法,組織學生交流與探討,為學生創造思想碰撞的機會,推動學生協作能力的進步。
以人教版初中數學七年級下冊《統計調查》為例,在第一課時的學習中,學生需要了解數據收集的目的,學會運用正確的方法收集與整理數據;能夠掌握扇形統計圖的使用,并對扇形統計圖中的數據做出準確描述;掌握全面調查的概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合作學習法,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學習,體會數據收集、整理、描述、制表的過程。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認識全面調查的概念時,提出一個問題:如果你是調查員,你會選擇怎樣的方法調查班級學生最喜愛的電視節目呢?并讓學生在小組內進行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有的學生認為:“班級學生不多,可以采用舉手表決的方式調查。”有的學生則不同意這種做法,認為:“舉手表決這種形式不具有普適性,如果調查的樣本數量過多或過于復雜,舉手表決便不是很高效。可以采用問卷的方法調查,省時又省力。”通過學生的合作交流可以發現,不同的學生對問題的認知存在不同的想法,而在不斷的碰撞中就會得到最高效的問題解決辦法。在這個問題中,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收集班級學生喜愛的電視節目數據,是高效且便捷的,同時學生根據收集的數據可以分析出班級學生最喜愛的電視節目以及最不喜愛的電視節目。
在合作學習中,不僅學生的思想可以得到有效發散,學生的協作能力也會得到切實鍛煉,這對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有重要作用。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落實核心素養的過程中,教師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使其與數學課程有效融合,這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活、核心能力的鍛煉與培養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初中數學教師必須幫助學生提高對數學學科的認識,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促進學生數學學習思維的轉變,讓學生實現全面成長。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