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芳
人際交往是人與人情感溝通和思想傳遞的重要方式。交往能力是社會對幼兒的基本要求,滿足了幼兒發展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個體綜合素質,幼兒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進行信息及情感交流,構建新型的人際關系。學齡前幼兒社會經驗較少,不懂得如何與他人相處,因此培養幼兒的交往能力具有重要意義。游戲化教學是一種以游戲活動為基礎的教學模式,主要目的是引導幼兒學會共同活動,提升自身的交往能力。基于此,本文以幼兒園游戲教學為例,對幼兒社交能力的發展路徑展開分析,并提出有效策略。
社交能力是幼兒應具備的基本能力,幼兒在生活中需要學會與他人交往。人是社會生活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學齡前幼兒缺少社會閱歷和經驗,不知道如何與他人相處,培養幼兒的社交能力一方面能夠促進幼兒與他人交流,另一方面能夠提高幼兒的社會適應力,為幼兒今后的生存和生活奠定良好基礎。
一、幼兒園游戲教學對幼兒社交能力發展的意義
(一)激發幼兒的能動性
游戲教學可以激發幼兒的能動性。由于幼兒年齡較小,對抽象的事物通常難以理解,游戲可以將抽象的事物簡單化,例如,家長或教師僅通過語言給幼兒講解警察抓捕犯人的過程,幼兒可能難以理解,但是如果利用警察抓小偷的游戲進行演示,幼兒就可以明白“警察是好人,小偷是壞人,我們應該打擊壞人”這個淺顯又深奧的道理。另外,幼兒天性愛玩,對直觀簡單的東西更感興趣,因此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幫助幼兒提高社會交往能力符合幼兒的天性,可以有效激發幼兒的學習積極性,讓幼兒不僅喜歡學,而且愿意在學習過程中思考,從而提高游戲教學效果。
(二)豐富幼兒的社交經驗
利用游戲教學發展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可以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例如,角色雙方分別扮演超市營業員和顧客,如果幼兒想買一個玩具,那么就要向“超市營業員”說明自己想要的物品名稱和物品特點,在對話的過程中講究禮貌和技巧,讓對方能聽明白自己的需求,既鍛煉了幼兒的語言能力,也可以使幼兒熟悉購物流程和購物環節,從游戲中獲取生活所需的知識經驗。游戲教學包括很多內容,都是社會現實映射在游戲中的情境,可以有效地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當幼兒在實際生活中碰到此類事情時,可以更快地代入角色,對突發情況快速反應,從而提高幼兒在實際生活中的社交能力。
(三)促進幼兒語言表達能力提升
3~6歲是幼兒語言發展的黃金階段,幼兒在角色游戲中各種不同的場景模擬與同伴的交往行為,對社交技能的提升有促進作用,也為幼兒傾聽和語言表達能力的實踐提供了機會。游戲主題的確定和角色的分配都需要幼兒與同伴協作來完成,角色扮演可以促進幼兒社交互動,也可以鍛煉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與交際能力。對在語言溝通和表達方面存在障礙或不愿意表達的幼兒,游戲角色的互換會帶動其進入語言環境,促進其改善語言表達行為。在輕松愉悅的游戲氛圍中,幼兒會更積極主動,語言表達也會輕松自如,無形中就會帶動社交能力的提升。
二、幼兒發展社會交往能力的影響因素
(一)幼兒的認知水平
幼兒社會交往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受幼兒認知水平、生活環境和心理變化的綜合影響。幼兒的認知水平高,對人際關系的洞察能力就更強,能夠準確察覺人的喜怒哀樂,分析各種不同情緒的原因,便于后期與人交往時采用不同的應對策略。如果幼兒的認知水平較低,對人際關系的感知能力就會較差,那么在社會交往中對某一事物或某一事件的認知時間就會較長,做出正確反應的概率也就較低,從而影響社會交往能力的順利形成。根據幼兒的認知水平進行個性化教育是培養其社會交往能力的重要策略。
(二)幼兒的社交環境
幼兒社會交往能力的形成與環境因素有密切聯系,主要受家庭環境、學校環境和朋輩群體的影響。家庭是幼兒接觸最多的場所,父母、爺爺、奶奶和兄弟姐妹是他們最熟悉的人,如果家庭關系不好,經常出現吵架、冷戰甚至打架的情況,那么幼兒就會對人際關系產生陌生感和冷漠感,認為每個人的關系都是這樣,最終導致幼兒社會交往能力弱化。如果幼兒的家庭關系和睦,父慈母愛,那么幼兒就會產生與人親近的沖動,樂于主動與人溝通和交往,能夠善意地與陌生人交流,有利于促進社會交往能力的形成。學校環境是幼兒主要的學習環境,包括學校設施、同伴和教師等,幼兒的學習活動大部分時間在此環境內進行,因此學校環境的和諧與否也影響著幼兒社會交往能力的形成。朋輩群體是指與幼兒年齡相仿的同伴,朋輩群體的喜好、性格和雙方的交往方式等也深刻地影響著幼兒社會交往能力的形成,家長要對幼兒的朋輩群體進行關注,引導幼兒的正確交往行為。
(三)幼兒的移情能力
幼兒的移情能力是指體驗對方感受,根據自身感受理解不同情感,產生與他人情感共鳴的能力。社會交往能力要求情感共鳴,很多社會行為都伴隨著同情、認可等情感,因此幼兒的移情能力深刻影響著社會交往能力的形成。如果幼兒的移情能力強,那么就可以更容易地換位思考,將對方的感受融于己身,從而產生同情、認可等心理感受,進而促進社會交往能力的形成。如果幼兒的移情能力較弱,無法理解別人的遭遇,難以產生情感共鳴,那么就不會因為對方的喜怒哀樂而產生情緒變化,出現“無所謂”“不明白”的心態,最終導致其難以融入群體或在集體內找不到存在感,社會交往能力的形成也會大打折扣。
三、利用游戲教學發展幼兒社會交往能力的策略
(一)引導幼兒明確游戲目標
目標具有引領作用,開展游戲活動要確立發展幼兒交往合作能力的目標,引導幼兒參與到游戲活動中來,為教師進行指導提供依據,進而促進幼兒合作與交往行為的發生,在游戲活動中自然而然地增強合作意識,形成社交能力。組織與開展游戲前,教師需要為每個活動區制定合作交往目標,引導幼兒合作,使游戲行為不再盲目,而是在教師的啟發和引導下積極主動地選擇伙伴進行合作和語言交流,共同完成游戲任務。
例如,在“我喜歡的玩具”語言活動中,為了引導幼兒合作游戲,使幼兒明確自身在游戲中的角色,教師要設置游戲目標,以達成教育任務。語言表達能力一般的幼兒,可以選擇自己最熟悉的玩具進行講述,并在伙伴面前表達自己的想法;對語言表達能力稍強一些的幼兒,教師可以要求其大膽主動地參與講述游戲,并與伙伴交流意見,討論與玩具有關的話題;對那些在語言發展方面較為突出的幼兒,教師可以要求其將自己的語言經驗分享給同伴,并大膽發表自己的不同意見,鼓勵幼兒以“小老師”的身份影響伙伴,帶動伙伴與自己交流合作。在目標的引領和教師的有效指導下,幼兒通過自身努力就可以在合作游戲中獲得成功和滿足,從而提升語言交往能力。
(二)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
游戲活動為幼兒提供了大量的交往機會,但是由于缺乏豐富的生活經驗與知識經驗,幼兒在實際游戲過程中語言交往以及交往的內容都比較單調,不利于提高交往質量。針對這種情況,教師要想辦法幫助幼兒積累生活經驗與知識經驗,以促進幼兒創新,提高幼兒社會交往的質量。例如,教師可以帶領幼兒走出幼兒園,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如參加附近社區組織的公益活動、參觀附近的菜市場和小區、參觀當地的博物館、民俗館、圖書館等,開闊幼兒的視野,讓幼兒獲得最直接的經驗;教師要積極開發并合理利用家長資源,積極鼓勵家長利用業余時間帶幼兒去超市購物、到菜市場買菜、去圖書館看書等,讓幼兒在家長的陪伴下感受身邊的人和事,以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培養幼兒觀察各行各業勞動內容的習慣,為后續開展相關游戲活動增加幼兒生活經驗的廣度;教師還可以引導幼兒回憶日常生活中的實踐活動,鼓勵家長積極配合幼兒園的活動,如親子活動、家長開放日、六一活動等,在家校互動和親子互動中發展幼兒的情感認知,為提高幼兒的社交能力打下良好基礎。
(三)選擇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游戲內容
游戲和幼兒具有很強的契合性,借助游戲培養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具有重要意義。選擇符合幼兒當下認知水平的游戲非常重要,最好是幼兒經歷或熟悉的場景,讓游戲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例如,在“娃娃家”角色游戲中,剛開始的時候,小班幼兒多是獨立游戲,一人一家,一段時間后,“家庭”壯大了,有爸爸、媽媽和孩子,爸爸需要外出掙錢,媽媽在家里照顧孩子、做家務,這些角色的分配和協調大多數都由幼兒自己完成,教師更多的情況下是一個“觀察者”,在幼兒合作游戲出現問題時適時出現,協助幼兒解決問題,當然協商結果需要得到幼兒認可。這些游戲內容簡單,便于幼兒理解,有利于培養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
(四)設計具有針對性的教學內容
游戲可以很好地吸引幼兒的注意力,隨著能力的提升,幼兒對社會的認知和需求越來越大,教師可以利用游戲豐富幼兒的知識儲備,設計針對性的教學內容,強化幼兒的語言交往能力。幼兒園可以根據幼兒的年齡、性別、興趣、愛好等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情感教育游戲計劃,包括游戲目的、規則、時間、場地等內容。在游戲過程中,教師要及時給予幼兒表揚、鼓勵和引導,幫助幼兒建立積極的情感體驗,引導幼兒學會合作,如互相幫助、分享和傾聽等。通過合作,有利于培養幼兒的團隊精神,增強幼兒的社交能力。例如,在“我們的小區”建構活動中,幼兒要討論小區設計方案,通過協商確定最終方案,在這個過程中,有的幼兒的建議會被采納,有的會被放棄,每個幼兒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和能力水平選擇承擔的任務,最終通過團隊協作完成整個建構活動。
游戲是幼兒的全部,運用游戲的教育手段可以有效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促進語言表達能力的有效提升。通過游戲角色之間的交流,幼兒主動發展游戲內容,體現了幼兒的課堂主體地位,滿足當前的教育理念。教師通過觀察幼兒游戲,掌握近階段的幼兒發展水平,及時發現問題并進行針對性的教育引導,促進幼兒能力的提升。游戲雖然以幼兒自主的方式展開,但是教師可以給幼兒布置一些問題和任務,安排一些層次清晰、符合幼兒現階段能力的游戲內容,利用角色扮演的游戲,增加幼兒與同齡人之間的交流和溝通,使幼兒的語言交往能力朝著良好的方向發展。幼兒對游戲的熱情度很高,教師利用角色游戲可以快速提升幼兒的興趣,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欲望。在游戲內容的安排方面,教師要選擇幼兒感興趣的元素,如旅游,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旅游經歷展開游戲活動,增強幼兒活動熱情的同時,幫助其對社會以及世界展開進一步探索,滿足幼兒強烈的求知欲望,通過同伴之間的交流,增強幼兒語言交往能力,促進幼兒綜合素質的提升。
(五)注重游戲過程和游戲結果的評價與分享
要想利用角色游戲鍛煉幼兒的社交能力,教師要注重對游戲過程和游戲結果的評價與分享。如果做完游戲就任由幼兒活動,那么游戲的意義就不能完全地體現出來,幼兒雖然體驗了游戲過程且在游戲中進行了實時的語言訓練和技能訓練,但是幼兒的總結能力較差,如果再次遇到類似情況可能無法順利完成社交活動。例如,在超市購物與在藥店買藥,兩種場景雖然相似但并不相同,如果不進行總結,幼兒有可能用同樣的方式對待不同的場景,按照同樣的溝通方式和交流方法展開交談,不利于幼兒社交能力的鍛煉。因此,教師對社交對象、社交環境和社交方法等進行總結,可以促使幼兒學會在不同的社交場合應用合適的社交方法,從而全方位提高幼兒的社交能力。
四、結語
總而言之,幼兒通過教師創造的環境融入角色中,相當于進入了一個小型的社會活動,與其他幼兒合作,對促進自身的發展具有積極意義。在游戲環境中,幼兒需要根據游戲細節推進游戲進程,在交流與合作中掌握社交技能。同時,教師要做一名觀察者和引導者,適時介入,針對性地幫助幼兒解決問題,及時給予幼兒鼓勵與贊揚,從而更好地培養幼兒的社交能力,促使幼兒順利地融入社會。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