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朦朦 宋揚
【摘 要】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古詩文是其中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而古詩文教學與學生人格塑造的教育具有極其緊密的聯系,古詩文蘊含著導人向上的良好精神因素,會對初中生的情感世界產生重要的影響,在開展初中古詩文教學活動時,教師應充分發掘古詩文中的人格教育因素,對學生進行人格塑造的教育。讓學生能夠從中學習與體會到古詩文所構建的唯美意境,并能夠潛移默化地受到古詩文的影響,逐漸形成自身的健康人格。讓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提升自我的語文學習水平,從中獲得全面發展。
【關鍵詞】初中;古詩文教學;學生人格塑造;教育滲透;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03
引言
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是一個人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同時也是人格塑造的關鍵時期,初中語文教育是對學生開展養成教育的重要途徑,在初中語文教材中,古詩文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部分,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是塑造學生人格的最佳素材之一,在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方面能夠起到重要的作用。而通過初中古詩文教學與學生人格塑造的教育滲透,能夠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教學優勢,在教學過程中滲透人格塑造的教育,充分體現出古詩文教學的知識性與教育性。
一、初中古詩文教學與學生人格塑造的教育滲透的重要性
初中語文課教學較為注重對學生開展人文教育,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增強學生自身的文化認知,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成長,使學生能夠逐漸形成健全人格。而要真正做到此點,就應充分發揮出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人格塑造教育”特性,教師可通過開展古詩文教學,展現出古代詩文唯美的意境,真摯的情感,精煉的語言、優美的描寫,讓學生在學習古詩文的過程中能夠獲得良好熏陶,使心靈能夠更加純凈。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開展古詩文教學,可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展學生的知識,陶冶學生的情操,增強學生的人文修養[1]。學生通過誦讀古詩文,可從中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愽大精深、淵源流長,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教師應在古詩文當中,充分發掘古詩文中所蘊含的“人文教育”因素,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有意識地對學生開展“人格塑造教育”,教師可從思想意識、行為方式、愛國主義等方面進行“人格塑造教育”。初中古詩文教學與學生人格塑造的教育滲透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下述幾個方面。
(一)基于古詩文的文化價值,對學生進行“認知教育”
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這一時期是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重要階段。學生們處于此一時期,更加渴望認知與了解外界的人事物。而語文教學內容,則是學生了解外界的一個重要途徑。尤其是語文知識中的古詩文知識內容,是中華文化集大成者,不同歷史時期的古詩文,集中反映出時代背景、社會生活、民間民俗,從某種意義而言,文學作品也是社會生活的一種體現。教師可在開展古詩文教學時,可積極引導學生通過讀誦古詩文、深入理解古詩文的思想與內涵,使其能夠從古詩文中認知到不同歷史年代的社會生活,從宏觀的層面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與演變趨勢。教師通過讓學生從古詩文中認識生活,體會人生,對學生進行人格塑造的教育,讓學生能夠更好地接觸我國不同時期的社會生活,深切體會生活對一個人身心發展的重要影響,并讓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有意識地應用古詩文中所展現的正確生活方式與生活意趣,從而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思想教育[2]。
(二)基于古詩文的教育價值,陶冶學生的情操
在初中語文教材當中的古詩文作品,都是遴選思想意識正確、具有豐富情感的文學作品,這些古詩文作品或為歌詠山川大澤之美,或為記述詩人自身人生經歷,或為體現人生哲理,或為抒發詩人自身的志向,或為展現家國情懷。這些古詩文集中體現了古人們的人生追求、社會責任。對于初中生而言,通過深入學習理解古詩文,能夠更好地體會到古人是如何孜孜以求地去追尋真善美。如何去通過文字展現大千世界中的人事物。學生們通過學習古詩文,能夠受良好的熏陶與影響。古詩文中蘊含著重要的教育價值,教師應具備歷史發展的視角,客觀全面地去看待古詩文教學,科學合理地應用古詩文,結合學生的思想意識、行為方式,充分展現出古詩文中所蘊含的知識內容,提煉與升華古詩文的思想內涵,在陶冶學生的情操的同時,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從而有效地塑造學生健康的人格[3]。
(三)基于古詩文所具有的影響力,培養學生的審美價值
初中語文教育,也即是一種美育的形式,文學教育,可帶給人們良好的審美體驗,借助于文學的陶冶,能夠讓人們更加真切地獲得美的感受。并逐漸提升人們的審美能力。古詩文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學形式,為我國歷代的讀者們所推崇,這些古詩文也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通過古詩文的學習,能夠讓學生從古詩文中體會到其中的各種美好的事物,使其能夠從描寫山川的古詩文中感受到自然之美;能夠從描寫各種生活場景的古詩文中感受到生活之美;能夠從描寫親情、愛情的古詩文中感受到情感之美;能夠從精煉雋永古詩文中感受到語言之美,并在歷代優秀古詩文作品的熏陶與影響下,接受到美的教育,培養與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4]。
二、初中古詩文教學與學生人格塑造的教育滲透的策略
(一)開展有針對性的古詩文教學,滲透積極向上的人生觀
在我國歷代古詩文當中,具有較多描寫人生狀態,體現人生觀的詩文,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通過講解與詮釋這些古詩文,能夠讓學生感受到古詩文中所描寫的詩人的人生境遇,以及詩人對于人生的感悟。教師可在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融入到這些古詩文中,進行深入地思考學習。教師可通過開展有針對性的古詩文教學,滲透積極向上的人生觀,讓學生能夠從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引導,對學生進行人格塑造的教育,使學生能夠具備正確的健康的人格。
例如,在教《愛蓮說》一課時,教師可通過將古詩文教學與學生人格塑造的教育滲透,開展有針對性的古詩文教學,逐漸滲透積極向上的人生觀。首先,教師可引導學生概況這篇古詩文的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作者用較多的文字描寫了高雅圣潔的蓮花形象;第二部分,作者展現了比喻蓮花的語義,并通過以蓮作為自喻,充分體現出作者心中對于蓮花的摯愛與感悟。其次,教師可引導學生對于這篇古詩文進行內容剖析。在《愛蓮說》當中,作者引用“晉陶淵明獨愛菊”,教師可講解這樣的引經據典,是通過陶淵明不肯為五斗米折腰,歸隱田園,體現出這篇古詩文的題意:先賢陶淵明能夠以“獨愛菊”直抒自身的胸懷,我為何不能做到“獨愛蓮”呢?接下來作者描寫了“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從描寫唐代時期的人,對于牡丹的摯愛,通過這樣的對比描寫,引寫“蓮花的高雅圣潔”。并展現出作者周敦頤之所以“獨愛菊”。是想要在世間做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也即是要做一個謙謙君子。這樣的欲為蓮花、欲作君子之愿,固然是作者內心中的心靈獨白。而要真正地做到成為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在當時作者所視之的“污濁世間”中固守一種清白為人與避世獨居的心態,與其他人內心中羨慕牡丹花之富貴者的媚俗心態,兩者之間具有本質的區別。這樣的潔身自愛,是一種自我對于有若蓮花的“清凈自然”的期許,在這樣的期許當中,有著內心中對于一個人養成高潔品質的向往與追求。教師可通過這樣的古詩文教學,再巧妙地融入學生人格塑造的教育,并通過對這篇古詩文的銓釋與提煉升華,讓學生能夠從中懂得“如蓮清凈、自然天成”的高潔品質,是一種人生的追求,可使學生通過學習理解古詩文,逐漸養成自身健康的人格[5]。
(二)通過描寫大自然的古詩文,展現人性的純真與美好
我國古代的文人墨客,會從大自然中美麗的山水形態,感悟到天地自然之美,并尋找到與哲理、道德觀、對人事物認知等方面息息相關的特點,并借助于贊美自然風光,展現詩人的情感意識與道德情懷。而通過這樣的描寫大自然的古詩文,可較好地展現人性的純真與美好。教師再引導學生深入地進行古詩文學習,并懂得如何去展現人性的純真與美好。再讓學生從中學習到如何通過剖析人性,如何逐漸養成自身健康的人格[6]。
例如,在教《觀滄?!愤@一古詩文時,教師可在講解這首古詩文時,講述這首古詩文的作者曹操通過“觀滄海”借景抒情,詩人將眼前所見的壯闊海景與自身豪情壯志相融一體。從這首詩的寫作體裁來看,是一首典型的古體詩;而從表達方式來看,則是四言寫景詩。詩人首句中“東臨碣石,以觀滄海”,論述了“觀滄?!敝?。一個“觀”字,具有重要引領作用,展現出詩文中開闊豪邁的意境。“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則體現出詩人以其豐富的想象,展現了自身的豪情壯志。前面的詩文描寫,彰顯出大海的雄偉氣勢,而詩人展開了豐富的聯想,則體現出自身博大胸懷、遠大的志向。隱喻著好似大海容納百川之慱大,欲一統天下的宏大胸襟。這首古詩既生動形象地展現出大海的壯闊形象,同時,也用文字彰顯出大海的包容萬物的性格。在詩文中看似每一句都在描寫景物,從其本質來看,每一句也在進行抒情。詩人在詩中,通過描寫海景,也將自己融入到大海之中,詩人并不僅僅是描寫大海的形象,還用文字展現出大海的博大深遠、激蕩動態的個性。大海,原本僅僅是一種大自然的形態,并不是一個生命體,但是在詩中的大海卻展現出自身的性格。通過這樣的描寫,能夠更加真切地體現出大海的形態。從這篇古詩文中描寫大海這一自然意象,彰顯出詩人為國為民的胸襟,以大海的博大與包容,彰顯出詩人豪邁遠大的人格意境。而這樣的人格意境,也是對學生進行人格塑造的教育的最佳途徑。通過這樣的有針對性的人格塑造的教育,能夠讓學生們在感悟生命存在的重要意義的同時,也能夠促使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全面地進行古詩文學習,并能夠從古詩文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受到良好的啟發與教育[7]。
(三)通過描寫愛國主義的古詩文,充分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
眾所周知,古代詩歌是歷代詩人的心聲所系,只要讀者用心用情地進行感知,就能夠充分激發讀者內心的真摯情感,在初中語文教學的歷代古詩中,描寫愛國主義的詩詞較多,這些古詩中蘊含著豐富的愛國主義精神,這樣的愛國情感能夠深切地影響到學生,能夠潛移默化地讓學生受到愛國主義的熏陶。
例如,在教《使至塞上》一課時,在教學過程中,首先,教師應向學生們介紹唐代邊塞詩流派的成因,以及邊塞詩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并重點介紹唐代著名詩人王維所著的這首《使至塞上》,在這首古詩中,詩人通過描寫自己在出使塞上旅途中所見到的壯美的塞外風光,體現出詩人在朝廷中遭受到政治排擠,內心當中感到孤寂與悲傷,但是在大漠深處雄奇的景色中,詩人的內心受到大自然的熏陶與升華,由此而展現出的忘卻自身的遭遇,而具有的豁達情懷。在這首古詩中不僅體現出邊塞將士的生活,同時也展現出詩人對于戍邊在邊塞將士的崇敬之情,以及其中所蘊含的深層次地愛國情懷。在這首古詩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兩句流傳千古的名句,既展現出大漠的寬廣闊,長河的悠遠且長,讓人能夠從詩人的景物描寫中,充分體會到詩人所具有的開闊胸襟,“孤煙直”與“落日圓”這兩種意象,使整個的大漠畫面充滿了立體美感。“孤煙直”不僅描寫出大漠深處的人跡罕至,同時,也隱喻著戍邊將士的英雄氣概,而這些意象相互融合,形成了一種壯闊的大漠意境。其次,教師可引導學生對這首古詩進行概況總結與拓展學習,這首古詩是詩人王維在出塞旅途中所作。其不僅體現出詩人出使邊塞所具有的責任感,還從大漠中的壯觀的景物,頌揚了大唐的遼闊國土、軍力強盛,以及詩人內心當中對于戍邊將士崇敬之情,讓學生能夠更好地體會到這首古詩中所蘊含的愛國主義精神[8]。
三、結語
總之,在當前的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可立足于語文古詩文教學的實際情況,以及學生的學習能力,創設初中古詩文教學與學生人格塑造的教育滲透的策略,通過古詩文教學,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讓學生在古詩文學習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受到古詩文的良好的啟發與教育,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促進學生獲得身心健康的成長。
參考文獻:
[1]許愛玉.初中古詩文教學與學生人格塑造的教育滲透[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22(2).
[2]馬秀平.互聯網背景下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的策略分析[J].考試周刊,2021(96).
[3]裴順格.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教育實施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21(39).
[4]蔡培悅.初中古詩文教學中的人格教育策略研究[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20.
[5]胡海鷹.以人格教育為旨歸的初中古詩文教學研究[D].漢中:陜西理工大學,2020.
[6]郭山山.高中語文古詩文教學中的學生人格教育策略研究[D].天水:天水師范學院,2020.
[7]呂艷萍.基于初中古詩文教學的傳統文化認同教育實踐研究[D].烏魯木齊:新疆師范大學,2020.
[8]南珺.古詩文教學與中職學生人格美培養策略[J].家長,2019(22).
★通訊作者:宋揚
基金項目: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教育服務鄉村振興專項課題“鄉村振興戰略下青少年語文能力訓練體系構建研究”(項目編號:ZX2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