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振國,胡為祖,左 武
(1.安徽職業技術學院,安徽 合肥 230011;2.安徽省特種設備協會,安徽 合肥 230051;3.青島雙星股份有限公司,山東 青島 266400)
職業本科教育是職業教育在本科層次的延伸,是按照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以工作實踐領域的職業能力要求為人才培養的邏輯起點而進行的本科教育[1,2]。職業本科院校的試點是中國特色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新探索,積極推動新時代高等院校開展職業本科教育是提高職業教育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3,4]。職業本科教育是對我國職業教育層次的補充,職業本科試點建設不同于普通應用型大學建設,它的基本結構是知識、技能、素質三位一體緊密結合。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2018 年年底,教育部發文在全國開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試點工作。職業本科教育是填補我國職業教育“空白”之舉,先后批準21所高職院校開展本科教育試點,部分省市高職院校結合自身特點與條件進行“升本”準備,高職本科教育改革呈現良好發展態勢。
高職教育與職業本科教育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高職教育到職業本科教育過渡過程中,做好專業教學改革具有重要意義。在當前教育模式下,接受高職教育的學生是側重“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他們更多的是從事基礎性工作,理論知識儲備不足,所以不能充分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職業本科教育則不同,它是取高職教育與普通本科教育優勢所長,既注重理論知識的灌輸,又加強實踐能力的培養,學生能以更好的技能為社會和企業服務。這是高職教育與職業本科教育的最大區別,在高職教育向職業本科教育過渡階段,充分激活高職教育的內生動力,破解存在的各種困境,尤其是專業教學改革方面。模具制造與自動化是普通高等學校模具類專業,屬于模具設計制造類大專業,從事由簡單到復雜產品的模具加工工藝編制、模具零件加工、機電設備安裝調試、生產線維護、生產現場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現以安徽職業技術學院模具制造與自動化專業為例,闡述由高職教育到職業本科教育過渡背景下,專業教學改革的困境和具體對策。
職業本科教育是隨著社會發展對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層次提出的新要求。在培養層次上,職業本科不是高職專科簡單的學制延長和“普通本科+技能”的簡單結合,其獨特性體現在與高職專科相比,職業本科教育對理論知識要求更高,需要學生具有初步的科研能力。但是高職院校的模具制造與自動化專業在這方面相對薄弱,教師教學和學生實訓都側重于實際操作能力,科研理論相對落后,實際上高職模具類專業學生對自身定位也是僅限于“動手操作”,這從根本上限制了高職模具制造與自動化專業學生理論知識的提升。職業本科模具類專業具有獨特的學科優勢,模具類專業在當前制造業企業各類專業中占有較高的地位,具有較強的生存和發展空間,然而高職模具制造與自動化專業在從事理論研究中處于弱勢地位,甚至有“傳統觀念”錯誤認為高職教育模具制造與自動化專業就是苦力工,究其原因主要是本專業的認可度不足,想要過渡到職業本科教育還有一定的距離。
與職業本科相比,高職專業在科研能力方面弱化了理論研究,強化應用型科學研究能力和工程設計、調試能力。尤其是模具制造與自動化專業的教學更是如此,本專業以“模具制造”為基礎,強化模具專業動手操作能力,弱化了模具理論的研究工作。
人才培養模式是培養學生的專業指南,包含課程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一套完善、準確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對于教師在培養學生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職業本科的專業建設目前還沒有統一的標準,這需要不同的學校根據轉型升級或者當地區域經濟的需要提出適合自身的標準[5]。高職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是按照一般高職教育性質進行編制,體現不出職業本科中“實踐+科研”的雙重屬性,與職業本科中的突出學生在實踐中凝練基礎科研能力的要求有差距,尤其是在培養目標和專業建設標準上。當前大多數高職院校模具制造與自動化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是“重實訓輕理論”,實訓內容安排比較多,如金工實習、鉗工實習、機床拆裝、模具制圖等,較少涉及對于模具專業的理論研究,這些都是來自于人才培養方案,因此在模具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上應進行完善優化,加強學生對模具原理、設計基礎等理論的研究,培養學生“實踐+科研”的能力。
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的發展趨勢,也得到了社會的認可,校企合作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滿足企業對于高技能人才的合作需求,達到互利共贏局面[6]。校企合作是高職教育向職業本科教育過渡中的重要參與元素,校企合作的突出特點是在企業項目驅動式教學過程中動手操作能力的練習,職業本科階段則根據社會和企業對職業人才的需要,既要加強學生在校企合作中的實踐操作能力,同時還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分析研究能力。職業本科教育更加全面,不僅要求學生掌握理論技能,同時還要求學生能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問題。
模具制造與自動化專業在校企合作中還有一定不足,根據畢業生就業調查報告顯示,企業對畢業生在工作崗位上的理論科研水平還有一定的要求,但是目前大多數畢業生還沒有達到企業相關崗位所要求的基礎科研水平。
在各類學校的教育過程中,考核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學環節,是檢驗學生學習效果和教師教學效果的主要方式,高職階段向本科階段過渡的考核,是課程體系銜接的關鍵點,是人才培養階段性考核的標桿[7,8]。高職階段學生課程的考核要求簡單,學期末考核主要為試卷分和平時表現分考核,平時表現則主要為學生的考勤和作業,缺乏對學生動手實踐操作的考核,不能較好地調動學生的理論鉆研積極性,也不能拓寬學生動手實踐操作的知識視野。職業本科教育學生考核機制比較完善,考核內容更側重“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踐操作能力。考核體系更加多元化,以“企業需求”為導向,綜合考查學生的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能力。模具制造與自動化專業延續以往其它專業的考核方式,考核方式簡單、考核機制不夠完善。
高職教育到職業本科教育過渡背景下,專業建設主要從課程體系研究中出發,在課程體系設計上,體現“能力素質本位和職業技術技能本位”思想,注重對學生基本理論知識、職業素養培養、職業能力訓練、職業技術水準的綜合培養。遵循以專業為主線進行課程配置原則,構建基礎理論知識、專業基礎課、專業技術課、職業素養課的課程體系模塊。堅持學術性與職業性融合,理論課與實踐課并重。設置課程的價值取向為注重工作過程性知識掌握和實踐能力養成,設置課程的技術路線從工作需要出發,以技術活動為主線課程體系及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根據不同行業和職業就業要求,制定課程標準、實習標準、取得某種職業證書標準,建立職業證書與大賽獲獎等對應課程免修或學分認定制度。堅持“理論+專業+能力+綜合素質”的培養思路,做到理論加實踐、實踐加創新能力培養,構建特色課程體系。
模具制造與自動化專業在適應職業本科教學改革的“實踐性”原則基礎上,應以“校內+校外”為基礎,其中校內的實踐以實訓實踐為主要方式,對于理論性較強的課程,課程實踐不僅可以進一步提升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同時還可以通過實踐檢驗學生知識的薄弱環節,為后續教學環節提供反饋。校外則是以產教融合的校企合作為依托,及時將企業、社會的新理念、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納入教學標準和教學內容,強化學生實習實訓等要求,探索教學模式與考試方案改革,加強在線精品課程、教材與信息化資源建設,共同組建實訓室,達到資源優化和共享,具體包含以下方面。
(1)實驗教學。在實驗教學過程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完成實驗。實驗中出現的問題,更多的讓學生自己找原因,最終由教師進行分析總結。以前的實驗考核以實驗報告書面形式為主,現改變考核方式,在實驗過程中增加討論,讓學生更好地參與實驗過程,培養學生思考解決問題能力。
(2)實訓實踐。為了提高實訓實踐的質量,首先對實訓的時間進行合理安排,教授完相應理論課程后,安排相關環節的實訓實踐,使兩者教學過程緊密結合;其次根據校辦工廠實際條件,加入一些較為先進的制造方法,拓寬學生的視野。
(3)企業參與。通過對以往參加學校實訓實踐的學生調研發現,校辦工廠由于各種原因實踐條件存在較多的局限性,為了提高實踐效果,一是與相關企業進行聯系,實地參觀企業,對工廠的設備、制造工藝、技術進行了解;二是邀請一些大型企業的技術人員以講座的形式向學生介紹先進制造方法。
在完善考核機制方面,高等職業本科教育學生考核機制更加完善,突破傳統高職教育的“卷面分+平時考核分”二元機制,提倡全過程考核。
職業本科背景下,對于模具制造與自動化專業,專業教育改革的重點是創造“實踐+科研”學習氛圍,針對目前存在的困境,提出“三步走”專業教育改革目標,即人才培養模式的重構與優化、對標企業需求的理論與實踐原則、培養考核機制的創新。圖1所示為職業本科“三步走”教學法。
圖1 職業本科“三步走”教學法
當前教育模式下,優化和重構符合職業本科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要防止2 種極端方式:一是將職業本科教育的人才培養定義為“高職教育plus”,直接在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方案上增加一些選項;二是直接模仿普通本科教育的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一些簡單修改。這2 種方式都是錯誤的,職業本科教育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要突出“理論+實踐”的職業本科特色。
模具制造與自動化專業的職業本科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要突出“雙管齊下”的特色,既要加強理論科研水平的提升,又要求學生掌握運用理論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實踐操作能力,加強對學生理論知識、職業素養、技術能力、職業水平的全面建設,將企業需求的職業性和理論性進行有機結合,對標企業當前技術需求,將授課標準、課程體系建設進行整體優化,同時要注重突出職業本科的“職業”特性,增強模具屬性的“1+X”證書的實踐內容,強化企業項目驅動教學方式、“線上+線下”教學模式,如模具三維建模“1+X”證書、模具制圖“1+X”證書等。
職業本科的最大特色是職業性和實踐性強,能夠最大程度滿足企業和社會對于技術人才的需求,與普通本科相比,職業本科的學生在實踐操作能力、實際解決問題能力上都有優勢,能快速融入具體工作當中,并可以運用理論所學指導具體實踐。對于職業本科的學生培養,要堅持“理論與實踐”、“職業與實踐”的雙向有機統一,確立文化理論課程在職業本科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實踐教學在職業本科教育中的中心地位、職業特點在職業本科教育中的指導地位。
對于模具制造與自動化專業,適應職業本科教學改革的“實踐性”原則應以“校內+校外”為基礎,其中校內的實踐以實訓實踐為主要方式,校外則是以產教融合的校企合作為依托,在職業本科教育過程中,需要重視校企合作等人才培養模式[9,10]。企業和社會是職業本科教育的歸口,企業中存在的新技術、新理念、新工藝都要成為職業本科教育的規范和依據,增強學生在這方面的實踐操作能力,加強學校與企業之間的信息交流,建立校企合作實踐場所。
職業本科教育與一般高職教育存在的最大區別就是培養考核機制。職業本科要求學生不僅要有實踐操作的技能,還要有基礎的理論科研能力,因此在突破當前高職學生考核方案的過程中,要增加針對本科職業教育的考核。考核方案應注重理論科研和實踐操作的有機統一,將實踐操作中獲得的理論技能提升到科研水平,這是考核的創新點和著力點。這種考核機制需要提前將考核項目進行合理賦權,然后再進行包含“生生互評”、“平臺評測”、“企業導師評測”、“本科導師評測”、“教師總評”的五維一體考核評價機制,如表1所示。
表1 職業本科五維一體考核
模具制造與自動化專業的職業本科是和普通本科同等重要的人才培養方式,高職院校升格職業本科是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方式,在高職教育到職業本科教育過渡的背景下,專業教學改革勢在必行。“三步走”專業教學改革目標明確,內在邏輯嚴密,其中人才培養模式優化是總體目標的“訂章程”,對標企業需求是總體目標的“照章辦”,強化考核機制是總體目標的“強監管”,三者缺一不可且順序不能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