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瑋
摘 要:廣州木偶藝術作為廣東木偶戲大家族的重要成員,至今仍然顯示出頑強的生命力。廣東省木偶藝術劇院,作為當下廣州木偶藝術發展的主要陣地,是集木偶演出、木偶制作、木偶教學、木偶展覽為一體的單位,其木偶造型逼真、技藝傳神;劇目豐富,風格多樣;且劇團注重傳承創新,重視培育新人。廣州木偶藝術,作為我國藝苑中帶有鮮明地域特征的戲劇形式,作為廣東戲劇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值得我們給予其文獻文物與發展現狀足夠的重視。
關鍵詞:廣州木偶藝術;發展現狀;廣東省木偶藝術劇院
中圖分類號:J8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3)03-0-03
木偶戲流傳至今,一直被地方戲尊稱為“戲兄”,它是我國戲劇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關于木偶戲何時傳至廣東,目前仍待考證,有關史料記載:“戲劇之在海南,在元代已有手托木頭班,來自潮州。海南之有戲劇,當即肇于此時。明之中葉,土人仿之,而劇遂興,故今之土劇班,稱木頭班為師兄。”(中華民國二十二年印《海南島志》)據此,木偶戲至遲在元代已傳入廣東。
廣東木偶戲種類繁多,“有杖頭木偶、提線木偶、鐵枝木偶、布袋木偶等。分布活動于粵語、潮語、瓊語、客家話、雷州話等方言區。多數使用所在方言區的戲曲劇種的舞臺語言和音樂唱腔演出,也有一些使用當地的土話和民間歌謠演唱。各個種類的木偶雕制、操縱技藝以及藝術風格,彼此有異,豐富多彩,但都是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傳統民間藝術。”[1]廣州木偶戲作為廣東木偶戲大家族的重要成員,曾活躍于廣州荔灣、西關、黃沙一帶,至今仍然顯示出頑強的生命力。
一、廣州木偶藝術的起源
根據《廣州市志》記載:“廣州的木偶戲藝術是從浙江、福建輾轉粵西等地傳入的,有杖頭木偶、布袋木偶和提線木偶三大品種,有逾100多年的歷史。”[2]廣州的木偶戲,早期是活躍在廣州街頭的一種藝術表演。“與現在木偶藝術劇院的大型表演相比,以前的木偶表演的規模要小得多,多數是私人班,分單人班、三人班、五人班,最多的也就是十多人班。一般來說,木偶藝人都是肩挑著一擔箱,即一箱裝著木偶,另一箱裝著鑼鼓等拉雜的東西,走村串寨,或在村中屋旁的空地,或在屋廳中央擺放一張方桌,即成為木偶表演的舞臺。當時的表演也比較簡單,多以單人木偶戲為主,只需一兩個演員就可以表演一個節目了。這些民間木偶藝人大都是自演自唱,音樂唱腔多采用山歌曲調、廣東的粵劇曲牌、粵曲小調、漢劇等。”[2]到了20世紀50年代,廣東省木偶劇團于廣州成立。劇團以粵西的“轟天樂”“勝鳳儀”“勝如意”等木偶戲班為基礎,以鄭壽山、葉文芳、李新等老藝人為骨干,林堃為首任團長。早期劇團的成員,雖多是粵西民間木偶劇團人員,但從此廣州的木偶表演從私人表演、街頭表演,轉成了國營體制的表演形式。劇團于建團之初,還成立了杖頭木偶演出隊、布袋木偶演出隊和提線木偶演出隊,先后編演了兩個大型神話杖頭木偶戲《芙蓉仙子》和《孫悟空三借芭蕉扇》,表演享譽海內外。2002年,廣東省木偶劇團在廣州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在海珠區建立了廣州木偶藝術中心,創建了木偶演出、制作、教學等系列活動基地。2008年,廣東省木偶藝術劇院有限公司(原廣東省木偶劇團)成立,成為集木偶演出、木偶制作、木偶教學、木偶展覽為一體的單位,并于2019年11月獲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廣東木偶戲”保護單位資格。劇院先后排演了近四百部各種類型的木偶劇,不少劇目曾在二十多個國家地區出演,在國內外木偶藝術比賽中獲得120多個獎項。其代表劇目有《芙蓉仙子》《孫悟空三調芭蕉扇》《八層半》《真假孫悟空》《哪吒》《垃圾大戰》等。廣東省木偶藝術劇院成為廣州木偶藝術表演的主要代表單位,廣州也成為廣東木偶藝術的主要弘揚之地。
二、廣州木偶藝術的發展
廣州木偶藝術的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技藝精湛。木偶表演時,一般由演員一邊操縱木偶,一邊配以音樂演唱,成為一種民眾喜愛的藝術形式。
(一)木偶造型逼真、表演技藝傳神
廣州木偶藝術歷來以造型逼真見長。早在廣東省木偶劇團建團之初,葉文芳師傅雕刻的木偶,即以造型逼真、雕刻精細見長。葉文芳先生制作的木偶雖然看起來簡單,實則工藝精致,如其制作的木偶在眨眼睛的時候,左右眼珠還能動起來,這樣的技術是少有的。一直以來,廣東省木偶藝術劇院的木偶制作工藝在全國都享有盛譽,劇團的雕刻師善于設計并運用好木偶的固定表情。在制作木偶時,雕刻師會在理解劇本主題、內容的基礎上,結合導演的意圖,通過對木偶眉眼、四肢的雕刻與動作的設計,充分地體現劇中人物的個性特點,力求木偶的形象、動作貼近真人真物。木偶在演員的操控下,仿佛也注入了人物的靈魂,表演起來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廣州木偶造型逼真,與每個木偶的精細制作過程密不可分,其制作時間也比較長。正如廣東省木偶藝術劇院的木偶制作,在不受打擾的情況下,從木偶到服裝頭飾,一個完整的木偶制作一般需要一個月。每當木偶損壞,都會被送到制作部進行維修;每個木偶都能用上十幾年,就算不能再用了也不會把它丟掉,而是像文物一樣好好保存下來。
廣東省木偶藝術劇院注重對木偶制作的傳統繼承與改革創新。傳統的木偶是用木、竹為主要材料雕刻、制作而成的。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的制作材料已經不能很好地滿足木偶表演的需要。根據廣東省木偶藝術劇院的工作人員介紹,近十幾年來,木偶制作師傅還會制作紙胎木偶,即先采用粘土雕塑木偶造型,并制作成模具,后用紙張進行層層裱糊,接著脫胎晾干,拼接成形。這種紙胎木偶具有重量輕、內部空間大的優點,表演時可以容納更多的機關裝置,能夠更好地滿足木偶表演的需要。近年來,隨著新技術、新工藝的發展,除了粘土、紙張,還有樹脂、塑料、橡膠、鋼絲、海綿等材料也被運用到木偶制作的過程中,一批批新材料、新工藝的使用,使廣州木偶的表演更加生動靈活、豐富多彩。
廣東省木偶藝術劇院不僅注重木偶造型的逼真、創新,在舞臺表演方面也體現了細膩傳神的表演特點。在表演過程中,配合現代的聲、光、電多媒體技術等手段,有些木偶會噴火,有的還會拔劍、打牌叉,動作逼真、活靈活現。例如,杖頭木偶長綢舞《人偶情》,木偶會表演長綢舞。《三打白骨精》中的木偶變臉、變服裝等,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總體上,廣東省木偶藝術劇院的木偶表演以杖頭木偶為主,兼容提線木偶、鐵枝木偶,體現了嶺南木偶造型逼真、表演細膩傳神等特點,具有很高的藝術造詣與觀賞性。
(二)木偶劇目豐富,兼具多種風格
廣東省木偶藝術劇院的木偶戲以杖頭木偶(又稱托棍木偶)為主,同時發展提線木偶、鐵枝木偶,主要由湛江木偶戲傳承下來。題材方面以神話木偶劇和人偶童話劇居多;劇目品種豐富,深受觀眾特別是少年兒童的歡迎。代表劇目有《嶺南木偶表演精品薈萃》《拇指姑娘》《魔鏡·白雪公主》《八層半》《再見灰姑娘》《哪吒》《真假孫悟空》《匹諾曹歷險記》《芙蓉仙子》《張羽煮海》《孫悟空三調芭蕉扇》《哪吒鬧海》《丑小鴨》等。演出時,木偶伴奏多用錄制好的音樂;主要道具為杖頭木偶、提線木偶、鐵枝木偶、木偶頭套等。木偶演員在表演杖頭、提線、鐵枝木偶戲的時候多穿統一的黑色衣褲、黑色鞋子,女生束馬尾;在表演人偶戲的時候則穿專門的木偶戲服,帶木偶頭套。其中長綢木偶戲則穿與木偶相搭配的衣服,如白底藍邊帶花戲服;木偶服飾根據角色變換而變換,多以古裝為主。
豐富的劇目中,不僅包含了生動有趣的劇情,同時兼具多種表演風格。據廣東省木偶藝術劇院負責人介紹:“以20世紀50年代成立的廣東木偶劇團為例,當時就分成年人和少年兒童兩個木偶劇組,前者演粵劇,占劇團演出的主要份額,后者主要在幼兒園和小學演人偶歌舞劇,規模較小。”[3]廣東省木偶藝術劇院極具粵劇程式的表演風格在中國木偶藝術中獨樹一幟,享譽世界。但是隨著近十幾年各種多媒體文化的沖擊,粵劇出現式微,粵劇木偶戲的觀眾群體也隨之流失。近年來,人偶童話劇的表演相對更有市場,且在表演中還會融入木偶雜耍、互動舞蹈,并配以跌宕起伏的音樂。廣東省木偶藝術劇院試著以更加多樣化的表演風格,吸引更多的觀眾,特別是年輕觀眾。
(三)注重傳承創新、重視培育新人
近年來,雖受市場等多方面的沖擊,廣東省木偶藝術劇院仍在積極探索廣州木偶戲的傳承與創新。早在前些年,劇院曾多次赴國外演出,如《嶺南木偶藝術精品薈萃》(包括杖頭木偶《孫悟空三打白骨精》、鐵枝木偶《龍鳳呈祥》、黑幕人偶戲《漁翁與白鶴》、鐵枝木偶互動體驗節目《彈吉他的小矮人》、杖頭木偶《東坡問月》、黑幕夢幻舞蹈《新疆舞》、提線木偶《鐘馗》、杖頭木偶《帽翅功與扇子功》、杖頭木偶《打牌叉》、杖頭木偶長綢舞《人偶情》)已到多個國家演出;大型神話木偶劇《真假孫悟空》也是劇院的代表性劇目,曾在暑期為廣州兒童和家長提供了多次很好的交流平臺。對于廣東省木偶藝術劇院而言,基本上節假日就是演出旺季,而工作日則為淡季,所以,木偶演出一般安排在周末,周一至周四則進行節目排練和演員培訓。逢年過節演出場次則更為緊湊;在非節假日時,還會遠渡重洋到國外演出。演出多屬于商業性質,演出場合不分婚喪嫁娶,視市場需求而定。
廣東省木偶藝術劇院不僅注重表演,還注重木偶表演的培育問題,開設了相關的兒童木偶培訓班。上課老師均是藝術院校畢業的,保證了課程專業性;同時豐富多彩的形體、朗誦、表演訓練也加大了課程的趣味性。木偶戲表演是一個綜合藝術的呈現,需要學習的內容很多,如表演、聲樂、歌舞和戲劇等課程。木偶培訓班的開設,不僅讓孩子了解了一定的專業知識,而且培養了孩子對木偶戲的興趣。除了開設培訓班之外,廣東省木偶藝術劇院還注重對劇院內部的木偶戲新人的培訓。這些新人剛開始對木偶戲并不了解,大多是在進入劇團后才慢慢學習木偶戲知識的,進而慢慢愛上木偶戲這門藝術的。在新人培訓中,劇院的師傅會教新人操作木偶。看似沒有重量的木偶,往往一個重達幾十斤。演員們不僅要舉穩,還要同時進行木偶操作。
三、廣州木偶藝術的現狀
近幾年,廣州木偶藝術的演出市場狀況不容樂觀。大眾媒體的沖擊,受眾的減少,是木偶戲發展的瓶頸之一。長期以來,木偶戲的表演形式過于單一、陳舊,劇目也缺乏新意。雖然像廣東省木偶藝術劇院,在傳承發展過程中,一直通過表演舞臺、表演技藝、表演劇目等創新,努力地尋求改革、突破,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面對現代社會快節奏的多元化的生活方式,木偶表演的受眾群體還是有限的。
另外,關于木偶戲的表演技藝需加緊開展傳承活動,培養木偶戲表演的藝人、愛好者的任務也迫在眉睫。廣東省木偶藝術劇院作為目前廣州木偶藝術的主要陣地,盡管劇院正積極培養木偶表演的新人,但隨著社會的發展,木偶表演這一行要發揚光大,實屬不易。木偶表演是一項綜合藝術,表演者不僅要掌握唱念做打等各類基本功,還要學習各種木偶操作技巧。這需要表演者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甚至為之投入一輩子。但在現實社會中,因為對木偶有著深厚感情,并把木偶戲作為終身事業的年輕人越來越少。加上木偶表演的收入待遇一般,相對來說,廣東省木偶藝術劇院的演出收入跟不少地方木偶劇院比起來算是不錯的,但相比于其他行業就顯得不那么豐厚。這就較難吸引年輕人加入木偶表演行列。
作為一門古老的戲劇門類,廣州木偶戲要在時下眾多大眾娛樂方式上謀求一席之地,在舞臺、技藝、劇目等方面還要繼續努力地尋求突破與轉變、傳承與創新。一方面,傳統的根不能丟,正如廣東省木偶藝術劇院有限公司董事長張遠明所言“傳統木偶戲作為一個品種應該保留下來,一代代地傳承下去”[3]。在傳承傳統的基礎上,還可利用廣州木偶表演上所蘊含的嶺南文化特色進行相應的發掘,將其與粵劇表演、粵語講古等傳統民間藝術結合起來,統籌發展,以弘揚嶺南傳統文化。另一方面,在表演內容上還可貼合時代氣息,使表演內容多樣化、生活化,在技藝上謀求創新,以適應當下社會文化的發展方向。
此外,作為一門傳承了幾百年的民間戲劇藝術,廣州木偶藝術有著極為豐富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有關部門應采取有效措施對其相關文獻文物資料進行全面調查,建立資料檔案庫,以便有關學者對其生存空間和發展規律進行總結和研究。針對木偶戲表演隊伍、演創作品和觀眾減少的現狀,政府部門應給予資金扶持,并制定有關政策從多方面扶持木偶藝術行業的發展。
四、結束語
廣州木偶藝術作為廣東木偶戲大家族的重要成員,至今仍然顯示出頑強的生命力。正如廣東省木偶藝術劇院,作為廣州木偶藝術發展的主要代表,雖然目前劇院的發展面臨一些挑戰,但總體而言,其發展前景是良好的。政府的扶持以及年輕一代的加入使得廣州木偶藝術的發展市場充滿希望;更重要的是,廣東省木偶藝術劇院在劇目編排、舞臺設計等方面大膽傳承與創新,木偶的制作日益精美、現代人偶劇和傳統木偶戲的結合更是讓廣州木偶藝術生機勃勃,也為廣東其他地區木偶戲的保護與發展提供了參考。
參考文獻:
[1]易云.廣東的木偶戲和皮影戲[J].廣東藝術,1997(02):8.
[2]陳云先.淺談嶺南木偶表演藝術中的互動性[J].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25(06):36-37.
[3]梁卓慧,羅敏.木偶劇市場沖擊下的傳承與創新[N].民營經濟報,2012-09-13(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