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精神文明建設大環境下,人民群眾生活形式更加豐富,從而使得舞臺創作內容也越來越完善,這與群眾精神需求以及生活需要是完全相符的。舞臺技術創新能夠為藝術創作提供推動力,為其提供現代化舞美以及技術加持,能夠很好地迎合年輕人的藝術品位,獲得了大眾熱烈追捧以及喜愛,在豫劇、黃梅戲以及京劇等舞臺創作中得到了相對廣泛的應用,可以增加觀眾的實際視聽體驗。本文主要就舞臺技術在舞臺藝術創作中的運用與創新展開詳細論述。
關鍵詞:舞臺技術;舞臺藝術創作;運用;創新
中圖分類號:J81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3)02-0-03
在國民經濟日益健康向上發展的背景下,人們生活水平正在緊跟時代步伐,逐漸呈現持續提升的趨勢,其文化消費也發生著轉變。舞臺技術的先進化發展,能夠為舞臺創作多元化表現形式提供技術支持,提升藝術表現力,在一定程度上增強舞臺觀賞的生動性,給人們帶來最佳的視覺與感覺體驗。基于此,舞臺創作藝術必須積極探索新的舞臺技術,對燈光以及布景等進行創新,并將多媒體技術融入其中,為舞臺創作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撐。
一、舞臺技術的概念
從本質上進行分析,舞臺是表演人員重要的表現場所,能夠為演員提供廣闊的表演空間。通常情況下,舞臺可以包括多種形式,比如中心舞臺以及鏡框舞臺等,是劇場建筑關鍵構成部分之一[1]。具體來說,舞臺技術主要是為表演人員服務的,包括布景技術、懸吊技術,以及燈光技術等,借助這些技術手段,可以對舞臺布景氛圍進行創新營造,從而更好地輔助以及配合演員情感,在舞臺技術科學運用的基礎上,完善舞臺藝術創作,大大提升表演藝術的感染力。目前,舞臺技術能夠應用到大量室內舞臺以及露天舞臺中,甚至在多媒體舞臺也可以得到廣泛應用。從藝術創作思想入手,為了增強觀眾鑒賞力以及舞臺表演的可視性,舞臺技術能夠分為舞臺構成、旋轉、數字燈光以及布景吊桿等,而且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其應用形式會越來越多。如果能夠將這些舞臺技術科學有效地應用到實際創作過程中,則會增強舞臺創作的靈活性、自由性以及專業性,可以為觀眾帶來更強的視覺感受。
二、舞臺技術在舞臺藝術創作中運用的重要性
(一)豐富舞臺藝術形式
從某種程度上講,舞臺技術創新能夠提升舞臺藝術所具有的表現力,使表演過程更加自由。對于傳統舞臺表演來說,時間以及空間敘述都具備較強的限制性,表演者自身的想象力以及演出可能性會受到嚴重制約,很難為觀眾展現主動靈活的舞臺表演,而且人物塑造也不夠豐滿,進而使得觀眾想象空間相對狹小,心理意識相對單一,僅僅憑借演員肢體動作以及語言臺詞,很難增強舞臺藝術敘述觀感。在舞臺創作中,若是可以實現虛擬現實技術以及先進舞臺技術等的有效融入,就能夠為表演者的舞臺藝術發揮提供更大可能性,不斷拓寬舞臺藝術范疇,從而對舞臺創作的藝術實施重新定義[2]。比如,在《朱莉小姐》舞臺設計過程中,設計者突破傳統敘事方式,借助影像藝術放大人物面部表情以及其他細節,采用主觀視點鏡頭,可以更清晰地將畫面呈現給廣大觀眾,從而使觀眾“親身”感受舞臺角色內心的變化,豐富舞臺藝術實際表現形式,增加舞臺藝術視覺內涵。
(二)激發舞臺藝術魅力
就舞臺創作藝術主體而言,主要包括“觀眾”與“演員”兩個組成部分,二者是缺一不可的。基于此,舞臺技術創新應轉變觀演關系,也就是說要突破“觀演割裂感”,借助多樣化舞臺設計,使觀眾更加深入地理解舞臺藝術內涵,將舞臺演員表演有效地從“臺框之內”脫離出來,強化觀眾感官體驗[3]。從某種程度上講,二維空間下的背景搭建,可以大大提升觀演互動性,進而激發舞臺藝術魅力。在實際舞臺創作中,創造者可以借助黑匣子以及伸出式舞臺等增強觀演間的滲透性,從而更好地利用舞臺設計,大膽突破演出限制,給觀眾帶來身臨其境之感,科學創設虛幻并存空間,特殊情況下可以實現多媒體技術以及投影影像等的結合,準確捕捉演員動作,充分釋放舞臺本體魅力,大大提升觀眾實踐感以及參與感。
(三)增強舞臺藝術感染力
實際上,任何藝術作品若要產生良好效果,首先要做的就是提升舞臺感染力,從而更好地吸引觀眾,增強其注意力,有效捕捉人的眼神,滿足受眾對于舞臺表演的新期待,真正凸顯出舞臺表演的魅力,突破舞臺表現的空間概念,積極渲染舞臺創作中人物情感以及演繹氛圍,使觀演空間更加真實。對于觀眾來說,他們不僅僅是觀看整個舞臺創作效果,還要全身心投入,充分激發自身的審美主動性,最大限度從嶄新角度真正解讀作品,并且逐漸從被動欣賞轉化為主動參與,強化舞臺創作氣氛[4]。比如,在由悲劇《麥克白》改編的舞臺藝術《不眠之夜》中,舞臺創作者融合了希區柯克的驚悚黑暗風格,于觀演入口處設置了狹小暗道,有助于營造黑暗以及憂慮的氛圍,當掀開簾子后,會伴隨爵士樂,然后出現一個燈光相對昏暗的酒吧,可以將觀眾盡快帶入演出情景中,不斷激發觀眾的探索欲望。接下來,演員實施移動式表演,并借助巧妙的舞臺設計,給予觀眾與眾不同的體驗,還可以喚起觀眾觀賞中的“有意注意”,增強藝術感染力。
(四)促進傳統文化弘揚
舞臺創造藝術具有非常強的綜合性以及傾向性,要求各種藝術手段融合到一起,充分表達作品文化內涵。將多元化舞臺技術有效應用到舞臺設計中,可以體現一定的文化傳承,借助“以假替真”的方式,增強舞臺創作中人物形象的鮮活性,不管是人的語言以及舞臺布景,還是舞臺音響以及舞臺器樂等都能夠突出藝術美感,有助于對傳統優秀文化實施深加工。比如,《牡丹亭》舞臺創作設計中,創作者借助現代化手段,在電腦調音臺、激光布景以及投影布景等的輔助下,實現了先聲奪人,可以快速吸引觀眾眼球,增強燈光層次感,有助于中國戲劇舞臺進一步走向世界,更好地弘揚我國傳統優秀文化[5]。
三、舞臺技術在舞臺藝術創作中的運用創新
(一)舞臺燈光的運用創新
燈光在優秀舞臺創作中的作用是非常關鍵的。借助對燈光的科學控制,舞臺情景展現會更加清晰,可以最大程度上給予觀影者良好的觀影感受,加深其對故事情節的了解,進而實現與故事中人物的感同身受。具體來說,舞臺創作藝術中的舞臺燈光應用需要重視燈光變換速度與切換時間。與此同時,舞臺創作者還應該嚴格把控一些燈光細節點,包括燈光色彩、持續時間與燈光角度等。從某種程度上講,舞臺燈光調配與舞臺創作氛圍息息相關,最佳的亮色點以及感染點,可以有效烘托表演者的自身表演[6]。比如,舞臺藝術表演中為演員打面光的時候,技術人員可以借助燈光變換色彩,及時調整燈光明暗,從而起到無限放大人物內心情感的作用,增強人物表現的層次性,從而更好地借助燈光技術推動劇情發展。
(二)舞臺音響的運用創新
在舞臺創作表演期間,音響的作用顯得非常突出。人們之所以將舞臺音響作為舞臺創作過程中非常關鍵的因素,原因在于借助舞臺音響的合理利用,實現音響“虛”與“實”的融合,可以增強觀影效果,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讓更多觀眾熱愛甚至“沉迷”舞臺表演。對于實際的舞臺表演來說,“實”一般是指借助音響對現實生活中的常見聲音進行模擬,然后將聲音有效“復制”到表演舞臺上,進而產生以假亂真之感,達到增強舞臺創作真實性的目的。“虛”通常是指在舞臺音響科學利用的背景下,逐漸升華現實生活的不同聲音,憑借舞臺音效表達,增強現實生活實際聲音的音樂化。總之,在“虛”“實”結合的表達方式下,舞臺人物情感可以更好地呈現給觀影者,有助于提升觀影者自身觀影感受。
(三)舞臺布景的運用創新
舞臺布景是舞臺技術應用的重中之重,原因在于借助舞臺布景,觀眾能夠清楚故事發生的相應背景、環境與地點等關鍵信息。如果觀眾能夠深入了解這些關鍵信息,就能夠更好地理解故事情節。在舞臺創作表演中,舞臺表演者往往不會特意交代故事的背景,只是交代人物間的關系與二者的感情線[7]。所以說,舞臺布景技術在整個表演創新期間發揮著非常關鍵的作用。此外,若舞臺布景的布置相對合理恰當,還能夠烘托舞臺表演藝術,豐富舞臺創作作品的現實內涵。
從中可知,為了更好地實現舞臺創作上的創新,關鍵在于實現舞臺布景技術創新。在科學技術水平得到持續發展的背景下,多媒體技術在傳統舞臺創作中的應用更加廣泛,可以為舞臺布景技術發展提供更大的發揮空間。與此同時,先進的多媒體技術在舞臺創作中的合理應用,還可以促使舞臺表演向著現代化水平發展。此外,多媒體技術輔助下的舞臺創作布景與傳統布景方式存在較大差異,借助新型多媒體技術,舞臺布景效果會更好,可以呈現出舞臺創作的虛實結合效果,從而更加準確地傳達舞臺表演信息,給觀眾帶來身臨其境的感受,增強其觀影體驗感。在各種新媒體技術的幫助下,舞臺表演類別會得到有效擴大。比如,傳統舞臺創作表演中因道具設備相對簡陋,一些虛幻類型的作品很少有機會得到嘗試,而借助新型舞臺布景,可以不斷突破時間以及空間上的壁壘,給予舞臺演員更大的發揮空間,有助于擴大舞臺表演類型,進而增加舞臺表演的受眾范圍。
(四)3D全息舞臺投影技術的運用創新
“戲劇影像”主要是指借助高清錄制技術,實現現場舞臺表演的完整錄制,然后再轉移到熒幕中,最終實施放映。若是為了讓更多觀眾觀看舞臺表演,不斷擴大舞臺表演藝術傳播范圍,一般不需全息投影就可以,只需要采用Live形式就能夠實現。不過,將3D全息技術應用到舞臺創作中,更好地為表演添彩,切忌不要偏離舞臺根本[8]。比如,莎士比亞的《暴風雨》舞臺創作表演中,皇莎藝術總監與英特爾團隊合作,在古典舞臺戲劇表演中應用了實時數碼動效技術,借助動作捕捉以及3D實時投影,實現了舞臺效果的虛實共演。之所以選擇《暴風雨》作為高科技以及戲劇相融合的實驗樣本,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莎士比亞創作本身。《暴風雨》作為莎士比亞完整作品中的最后一部,主要講述了荒島上遭到手足背叛的一個魔法師的故事,屬于傳奇劇范疇。對于戲劇形式而言,是一次重大創新,然而在戲劇舞臺表演中,舞臺特效以及布景會受到嚴重局限。在17世紀初期,怎樣在舞臺創作中,有效展現《暴風雨》中的魔法召喚,難度是非常大的。然而與四百年前相比,不同之處在于當今科學技術能夠為這種想象力豐富以及魔幻色彩濃郁的舞臺創作提供施展空間。在現代舞臺創作表演中,影像技術能夠讓《暴風雨》中的愛麗兒分身飛舞以及化為海浪,可以讓演員不斷超出身體形態進行舞臺表演,而且還能夠從感官上有效還原島上的神奇以及奇特的音樂,在3D投影技術科學應用的基礎上,實現舞臺與真人共演。但是,舞臺特效與電影特效存在較大差異,舞臺“現場”性決定了特效不能夠NG,而且也沒有后期,對于各方配合性的要求相對較高。基于此,不同領域專家需要通力合作,致力于在不斷努力的前提下促使技術以及工具痕跡的逐步消失,從而實現與舞臺表演的自然融合。此外,一個非常重要的細節在于炫酷高科技不能喧賓奪主,《暴風雨》舞臺表演不能夠舍棄莎士比亞作品的語言魅力。《暴風雨》的主演西蒙·拉塞爾·比爾,重回到RSC舞臺上,演員本身塑造的人物形象比特技更驚艷。演員的告別獨白能夠剝離所有特效,只需要一束聚光燈就能夠展現所有的人物情感,當熱鬧結束以及精靈隱去,表演舞臺依然歸還給演員與臺詞本身。總而言之,《暴風雨》中的3D炫技能夠給人驚喜,但并意味著科技應用將發展為舞臺創作的核心,畢竟舞臺表演要求與受眾產生情感共鳴。從某種程度上講,劇本深度以及演員真誠才是最打動人的,先進科學技術的應用需發揮輔助作用。
四、結束語
舞臺技術創新以及應用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舞臺演出感染力,豐富其表現形式,徹底打破舞臺空間概念,有效滿足觀眾期待,從而更好地渲染舞臺表演人物情感以及演繹氛圍,真正創造真實性相對較強的觀演空間。基于此,在今后舞臺創作過程中,相關工作人員需促進全息3D技術以及舞臺布景技術等的有效創新應用,從根本上增強舞臺美感以及真實性,從而為舞臺表演注入新的活力;與此同時,舞臺創作中的技術創新必須要從舞臺創作整體出發,致力于提升觀眾獲得感,不斷融入大量個性化元素,并結合舞臺創作作品的情節發展,實現舞臺燈光以及布景等的相輔相成,強調燈光應用的表現力,從而使舞臺藝術獲得重大突破。
參考文獻:
[1]馬海濱.演播廳燈光技術在舞臺藝術創作中的創新及實踐分析[J].電視技術,2022,46(08):131-134.
[2]費導元.舞臺技術在戲劇舞臺藝術創作中的運用與創新研究[J].文化產業,2021(36):109-111.
[3]趙利利.舞臺技術在戲劇舞臺藝術創作中的創新與應用[J].科技傳播,2020,12(17):123-124.
[4]白國亮,白佳鷺.基于全息技術在戲劇舞臺藝術中的創新與實踐[J].電聲技術,2019,43(10):52-53+59.
[5]沈億民.淺析舞臺技術在戲劇舞臺藝術創作中的運用與創新[J].藝術科技,2018,31(12):100.
[6]張瑤.舞臺技術在戲劇舞臺藝術創作中的運用與創新[J].戲劇之家,2018(25):44.
[7]趙文偉.戲劇舞臺藝術創作中舞臺技術的創新及運用[J].大眾文藝,2015(10):265.
[8]周慧晶.舞臺技術在戲劇舞臺藝術創作中的運用與創新[J].赤子(上中旬),2015(04):92.
作者簡介:王婷婷(1976-),女,遼寧丹東人,本科,國家二級演員,從事舞臺表演策劃、編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