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人心向背、力量對比是決定黨和人民事業成敗的關鍵。統戰工作解決的是人心和力量問題,這不僅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得到了驗證,也在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中得到了體現。新時代新征程凝聚人心、匯聚力量,必須完善大統戰格局,在黨的全面領導下,鞏固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礎,找準統戰各領域工作的著眼點著力點。
[關鍵詞] 統一戰線;? 人心向背;? 大統戰格局
[中圖分類號] D613?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0529-1445(2023)06-0026-04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人心是最大的政治,統一戰線是凝聚人心、匯聚力量的強大法寶。完善大統戰工作格局,堅持大團結大聯合,動員全體中華兒女圍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一起來想、一起來干。”這就為我們在新時代新征程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圍繞黨的中心任務凝心聚力,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增強了我們做好統戰工作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行動自覺。
人心向背力量對比是決定事業成敗的關鍵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關系黨的生死存亡。贏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黨就能夠克服任何困難,就能夠無往而不勝。反之,我們將一事無成,甚至走向衰敗。”1這是中國共產黨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在一百多年的奮斗中得出的一條寶貴經驗。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因為人民創造了社會物質財富、社會精神財富而成為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基于這樣的唯物史觀,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向全世界宣告了共產黨人的政治立場:“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這一宣告既批判了過去一切社會運動的狹隘性,指出那些運動的目的只是為了少數人的利益,也闡明了共產黨領導的共產主義運動是真正反映最廣大人民意志和愿望的運動,依靠的是占人口絕大多數的現代工人即無產階級的力量。正是因為代表了這樣的利益、依靠著這樣的力量,共產主義者同盟、第一國際、第二國際才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書寫下了精彩的篇章,即使馬克思主義贏得了無產階級,成為了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指導思想,也使無產階級積累了革命斗爭經驗,推動著自身和全人類解放事業不斷發展。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證明了人民群眾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建立起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社會制度。此后,在蘇聯共產黨領導下,蘇聯人民很快建成了社會主義,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打敗了德國法西斯,戰后一度將蘇聯發展成為可以同美國抗衡的超級大國。可以說,蘇聯的成長和壯大,靠的是蘇聯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和蘇聯人民的團結奮斗。后來,蘇聯的衰敗直至解體,歸其根本也在于蘇聯共產黨的蛻化變質以及蘇聯人民與蘇聯共產黨的離心離德。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潮起潮落可以證明:“任何政黨的前途和命運最終都取決于人心向背。‘人心就是力量。”1
一百多年來,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夠領導人民進行偉大斗爭,在進取中突破、于挫折中奮起?寶貴的歷史經驗之一就是堅持人民至上。正是因為堅持人民至上,革命戰爭年代,黨為人民的利益流血犧牲,人民才筑成了紅軍時期的“銅墻鐵壁”,匯成了抗日戰爭中的“汪洋大海”,用小車推出了淮海戰役的勝利,用小船劃出了渡江戰役的勝利;和平建設時期,黨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為人民創造實實在在的幸福生活,感動了人民也贏得了人民,至今黨已發展成為擁有9600多萬名黨員、領導著14億多人口大國、具有重大全球影響力的世界第一大執政黨。
統戰工作解決的就是人心和力量問題
人類社會生活本來就是人類團結起來的聯合行動。進入近代以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西歐確立,其在推動生產力快速發展的同時,內在矛盾也逐漸顯露。工人為了改變自身處境,開始反抗資本家的剝削和壓迫。在斗爭中,他們自發產生了團結戰斗的要求。早期的國際性秘密工人組織——正義者同盟就提出了“四海之內,人人皆兄弟”的口號。后來,在馬克思、恩格斯幫助下,正義者同盟改組為共產主義者同盟,口號也提升為“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這就是無產階級內部的團結和聯合,即建立統一戰線。同時,馬克思、恩格斯認識到,無產階級自登上歷史舞臺起,就形成了不同的政黨和政治派別,共產黨如果不同已存在的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流派一道前進,就不能爭取到工人階級的大多數,所以,“共產黨人到處都努力爭取全世界民主政黨之間的團結和協調”。2這就是無產階級同其他階級、階層、黨派、社會力量之間的團結和聯合,亦即建立統一戰線。
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統一戰線的政策和策略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得到了正反兩方面的驗證。1848年歐洲革命失敗的原因之一是無產階級沒有把勞動人民中的一切階層都吸引到自己的方面來。1861年成立的第一國際目的是把歐美整個戰斗的無產階級聯合成一支大軍,但它沒有把各國的工人宗派團體擯諸門外,而是成了一個國際工人的統一戰線組織。巴黎公社失敗的原因之一就是沒有同外省的無產階級取得聯系,更沒有發動廣大農民參與革命。1889年成立的第二國際再次實現了國際社會主義者的大聯合,但后期出現了形形色色的修正主義。俄國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蘇維埃政權之所以能夠粉碎14國的聯合干涉,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西歐各國工人都站到了俄國無產階級一邊。1919年第三國際成立后,列寧意識到,要鞏固和擴大十月革命成果,無產階級必須盡最大努力去聯合同盟軍。隨即,列寧提出工人階級統一戰線的概念,還把“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口號發展為“全世界無產者和被壓迫民族聯合起來”,推動世界無產階級革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民主革命互相支持、互相配合。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隨著一系列國家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和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風起云涌,近代以來形成的帝國主義殖民體系瓦解。這些都是無產階級領導的國際反帝統一戰線的重大功績,是世界無產階級和被壓迫民族大團結大聯合的豐碩成果。
在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中,統一戰線也是克敵制勝、執政興國的重要法寶。1921年7月,黨的一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第一個決議強調了工人階級自身的團結統一,但對建立同盟軍還存在模糊認識。1922年7月,黨的二大通過的《關于“民主的聯合戰線”的決議案》成為黨的歷史上第一個關于統一戰線的專門文件。1923年6月,黨的三大決定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實現國共合作,建立國民革命聯合戰線,不僅推動了國民革命迅速席卷全國,也推動了中國共產黨登上更廣闊的政治舞臺。大革命失敗后,黨初步總結了統一戰線的經驗教訓,提出“必須與工會農會建立密切的關系,指導他們,使黨的工作中心轉移到這方面去”,1據此建立了反封建壓迫、反國民黨統治的工農民主統一戰線,發動廣大農民進行土地革命。然而,由于當時在黨內占主導地位的“左”傾教條主義不注意團結和爭取中間派別,以致“瑞金時代是最純潔、最清一色的了,但那時我們的事特別困難,結果是失敗了”。2抗日戰爭爆發后,在中國共產黨的積極努力下,以國共合作為中心,中國各族人民、各民主黨派、各愛國軍隊、各階層愛國人士以及海外華僑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和發展起來了,黨領導人民取得了近代以來抗擊外敵入侵的第一次完全勝利。解放戰爭期間,黨適時提出建立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主張,得到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社會賢達的積極響應,他們共同參加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人民民主統一戰線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通過調動黨內外、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推動中華民族實現了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進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統一戰線的范圍擴大至由中國大陸全體勞動者、愛國者組成的,以社會主義為政治基礎的聯盟和團結臺灣同胞、港澳同胞、海外僑胞,以擁護祖國統一為政基礎的愛國者聯盟。兩個聯盟精誠團結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和推進祖國統一大業作出了重大貢獻。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統一戰線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進行了深入思考,進一步加強對統戰工作的全面領導,推動形成大統戰工作格局,推動全國各族人民和海內外中華兒女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在大團結大聯合中匯聚起共同致力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偉力。
牢牢把握統戰工作的著眼點著力點
統戰工作解決的是人心和力量問題。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要凝聚人心、匯聚力量,形成同心共圓中國夢的強大合力,必須完善大統戰工作格局,在黨的全面領導下,鞏固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礎,找準統戰各領域工作的著眼點著力點。
作為黨的總路線總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統一戰線始終是黨領導的統一戰線。在2022年的中央統戰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統戰工作是全黨的工作,必須全黨重視,大家共同來做,構建黨委統一領導、統戰部門牽頭協調、有關方面各負其責的大統戰工作格局。”一是,“黨對統一戰線的領導主要是政治領導,即政治原則、政治方向、重大方針政策的領導,主要體現為黨委領導而不是部門領導、集體領導而不是個人領導”。各級黨委(黨組)要履行主體責任,把凝聚人心、匯聚力量作為想問題、作決策的重要原則,把統戰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班子成員要帶頭學習宣傳貫徹統一戰線的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帶頭參加統一戰線重要活動。二是,“統戰部門作為黨委主管統戰工作的職能部門,是黨委統戰工作的參謀機構、組織協調機構、具體執行機構、督促檢查機構,擔負著了解情況、掌握政策、協調關系、安排人事、增進共識、加強團結等重要職能”,據此應加強自身建設,特別是建設一支黨性堅強、能力過硬、學識豐富、作風優良的高素質統戰干部隊伍,更好地擔負起時代賦予的光榮使命。三是,各有關部門和人民團體都應明確,“民主黨派工作、黨外知識分子工作、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工作、民族工作、宗教工作、港澳工作、對臺工作、僑務工作,都是統戰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據此都應增強統戰意識,在黨委統一領導、統戰部門牽頭協調下,搞好分工協作,形成強大合力,共同做好統戰工作。
進入新時代,愛國統一戰線已發展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包括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擁護祖國統一和致力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愛國者的聯盟。這個聯盟之所以能夠存在,是因為聯盟有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礎。鞏固這一共同思想政治基礎,要以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思想基點。一是明確實現這個夢想,必須走中國道路,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一點已經為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發展史、中國共產黨歷史、新中國歷史所證明,為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所證明。二是明確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只要我們深入了解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史、中國革命史,就不難發現,如果沒有中國共產黨領導,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不可能取得今天這樣的成就,也不可能具有今天這樣的國際地位。”三是明確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然要求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海內外中華兒女都應關心支持祖國統一大業,堅守民族大義,堅定反“獨”促統。
聯盟的一致性是聯盟存在的基礎和前提,但聯盟的存在不只是因為它有一致性,還因為它有多樣性。必須正確處理一致性和多樣性關系,在大統戰工作格局中,找準統戰各領域工作的著眼點著力點。在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工作中,發揮我國社會主義新型政黨制度優勢,堅持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加強同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的團結合作,支持民主黨派加強自身建設、更好履行職能。在民族工作中,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在宗教工作中,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在黨外知識分子和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統戰工作中,以強化共同奮斗的政治引領為主線,以培養使用為重點,以組織起來為依托,把他們緊緊團結在黨的周圍,服務和貢獻于國家現代化建設。在非公有制經濟領域統戰工作中,做好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的工作,擔負起促進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的重任。在港澳臺海外統戰工作和僑務工作中,發展壯大愛國愛港愛澳力量,堅定支持臺灣島內愛國統一力量,推動形成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致力于民族復興的強大力量。只有把這些工作做好,才可以把不同黨派、不同民族、不同階層、不同群體、不同信仰以及生活在不同社會制度下的全體中華兒女團結起來,致力于現代化建設和民族復興的曠世偉業。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左鵬,中央社會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教研部主任、教授)
責任編輯 / 沈? ?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