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構建現代化首都都市圈,在治理北京“大城市病”、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加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具有新時代的重要意蘊。自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以來,首都都市圈建設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在產業、交通、生態環境等協同發展領域取得了階段性成效。新征程上,強化總體戰略布局、形成全新治理格局、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和打通互聯互通鏈路,是高水平構建現代化首都都市圈的路徑選擇。
[關鍵詞] 新時代;? 首都都市圈;? 區域協調發展;? 中國式現代化
[中圖分類號] D616?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0529-1445(2023)06-0067-04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以城市群、都市圈為依托構建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格局”。都市圈是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輻射帶動功能強的大城市為中心、以1小時通勤圈為基本范圍的城鎮化空間形態。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考察工作時指出,要“面向未來打造新的首都經濟圈”,后來又多次強調要“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構建現代化首都都市圈,是發揮北京“一核”輻射帶動作用、優化城市空間格局、提升區域協調發展水平、推動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建設的堅強支撐。黨的十九大以來,“京津冀協同發展取得新的顯著成效,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初見成效,雄安新區建設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果,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質量發展步伐加快”,1首都都市圈建設發生了重要的歷史性巨變。新征程上,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深入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應從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高度上謀劃,從高水平建設的發展格局上統籌,遵循都市圈發展規律,順應產業升級、人口流動和空間演進趨勢,加快譜寫新時代首都都市圈高水平建設、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構建現代化首都都市圈的戰略意蘊
從國外城鎮空間演化規律來看,伴隨工業化、城市化發展,都市圈成為大中城市跨邊界延展、周邊地區不斷被城市化的空間組合形態。在我國,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超大特大城市均已形成了都市圈發展格局。現代化首都都市圈,是指以首都發展為統領,以首都北京為中心,依托首都豐富的科技資源和現代化產業體系的輻射帶動,推動構建北京與環京地區實現經濟社會全面現代化轉型、同城化融合的新型都市圈。經過多年協同發展,首都都市圈已初步形成了三個圈層:一是通勤圈,依托北京向外50公里左右的環京周邊地區打造環京產研一體化圈層,包括廊坊北三縣、固安、涿州、武清等地;二是功能圈,依托北京向外100公里到雄安、天津打造京津雄產業功能互補圈層;三是產業圈,依托北京向外150公里到保定、唐山、張家口、承德、滄州等城市打造節點城市產業配套圈層。新時代對首都都市圈建設提出新要求、給予新期待、賦予新內涵。
從北京自身來看,首都都市圈建設有利于貫徹落實首都城市戰略定位、治理北京“大城市病”和破解中心城市資源環境承載力不足的歷史難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北京地位高、體量大、實力強、變化快、素質好,是其主要特點和優勢,同時不斷發展的北京又面臨令人揪心的很多問題。把各方面優勢發揮出來,把各種問題治理好,要處理好國家戰略要求和自身發展的關系,在服務國家大局中提高發展水平。”1構建現代化首都都市圈,統籌發展和安全,有利于貫徹落實首都城市“四個中心”功能定位和提升“四個服務”水平。要充分發揮北京“一核”輻射帶動作用,以非首都功能疏解和產業轉移聯動為抓手,推動超大城市空間優化布局,為加快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提供空間支撐。
從京津冀城市群來看,構建現代化首都都市圈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應有之義。北京只有將自身納入京津冀的戰略空間加以考量,才能打通發展的大動脈,才能更有力地發揮北京優勢,更廣泛地激活北京要素資源。2017年3月2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通知,決定設立河北雄安新區。目前,首都都市圈已經形成北京“一核兩翼”的空間結構,首都建設和發展空間得到拓展,京津冀城市群主干構架已見雛形。現代化首都都市圈的建設與發展,有利于推動京津冀空間結構不斷優化,加快北京城市副中心與河北雄安新區建設,形成首都都市圈兩翼聯動新格局。
從全國來看,為全國其他都市圈體制機制創新、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新樣板、新標桿。2023年5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座談會上指出:“黨中央關于京津冀等重大區域發展戰略是符合我國新時代高質量發展需要的,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有效途徑。”北京作為人口規模巨大的超大城市,充分發揮新時代大國首都先行先試、示范引領、輻射帶動的領頭羊作用,以都市圈建設為重要空間支撐,率先探索人口規模巨大、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和平發展道路的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經驗、新方案,為全國其他都市圈的現代化轉型提供新智慧、新力量,充分彰顯首都都市圈新時代的發展特質和標桿意義。
從全球來看,為發展中國家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建設現代化都市圈和世界級城市群樹立新典范、提供新方案。《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建設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一方面,首都都市圈立足京津冀、面向全國、走向世界,推動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國際交往中心、全球消費中心城市、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等建設,助推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建設,更好地參與全球新一輪科技競爭與產業競爭。另一方面,首都都市圈率先探索新時代都市圈、城市群發展新路徑,代表了人類文明進步和全球城市空間演化的新方向,向國際社會展示了大國首都的中國式現代化新成果與新經驗,具有全球性的重要典范意義。
現代化首都都市圈實現快速轉型發展
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經濟實力顯著增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著力加快推進產業對接協作,理順三地產業發展鏈條,形成區域間產業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聯動機制,對接產業規劃,不搞同構性、同質化發展。”2為了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北京成為全國第一個提出“減量發展”的城市,發布全國第一個以治理“大城市病”為目標的新增產業禁限目錄。自2017年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北京“堅持以疏解非首都功能為核心,扎實開展‘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累計疏解提質一般制造業企業2093家、區域性專業市場和物流中心640個”,1央企二三級企業、北京市屬國企及跨國企業總部等陸續搬遷入駐城市副中心及環京地區。河北雄安新區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項目,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現代服務業、綠色生態農業等產業。據北京市統計局發布的《數說京津冀協同發展九年成效系列報告》數據,2022年上半年,首都都市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86萬億元,占京津冀地區的4成。首都都市圈各城市之間加快產業對接、分工協作,實現由“轉移承接”向“產業鏈合作”轉變與升級,都市圈經濟整體實力和創新能力顯著增強。
交通一體化不斷推進,同城化效應加速形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北京如何解決好海量人口的出行問題是個大難題。要把解決交通擁堵問題放在城市發展的重要位置,加快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的綜合交通體系。”2交通一體化是首都都市圈建設的重要“動脈”。隨著京張、京雄、京唐、京濱等高鐵或城際鐵路的相繼開通,“軌道上的都市圈”不斷鞏固提升。首都都市圈內國際機場一體化運營,高速路網持續加密,打通了“大動脈”,暢通了“微循環”。此外,首都都市圈加強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促進優質公共服務資源均衡配置。北京40多所學校、5家醫療衛生機構持續對接支持雄安新區相關機構,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工作取得積極成效,推動優質公共服務資源向都市圈延伸,首都都市圈人民共享發展成果,獲得感和幸福感不斷增強。
生態環境不斷改善,“雙碳”工作有序推進。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首都都市圈加強環境污染聯防聯控,減碳降碳固碳能力穩步提升,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有序推進。2021年,首都都市圈PM2.5年均濃度全部步入“30+”階段。2022年以來,PM2.5平均濃度繼續同比下降。面向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新要求,首都都市圈加快綠色低碳轉型,強化燃煤治理、工業減排、機動車油品升級、散亂污企業關停、執法聯動等舉措,推動產業、能源、交通運輸等結構升級優化,單位GDP碳排放強度不斷下降。2021年,北京在全國率先實行碳排放總量強度“雙控”機制,持續推進碳市場建設,助力碳達峰碳中和工作。
高水平構建現代化首都都市圈的路徑選擇
強化總體戰略布局。貫徹落實首都城市戰略定位,深入實施《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和《京津冀協同發展綱要》,加快制定新時代首都都市圈發展規劃,為統籌推進都市圈同城化發展、優化空間格局提供方向指引。加強戰略性謀劃,體現空間感、層次感、輻射感,爭取國家層面對首都都市圈建設的統籌協調與戰略指導,明確通勤圈、功能圈、產業圈“三圈”建設邊界、功能定位及其產業分工。堅持系統性布局,強化同城化、一體化發展的空間布局,加強通州—北三縣—武清、大興—固安、房山—涿州、延慶—懷來等跨界城鎮群的規劃協同。堅持整體性推進,重點推動通州和北三縣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等的具體規劃與項目落地,形成職住協同、功能互補、產業配套的首都都市圈新型空間結構。
形成全新治理格局。要加快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推動要素市場一體化,構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體制機制,加快公共服務一體化改革。一是發揮首都北京的主導作用,聯合環京周邊各級政府,成立首都都市圈建設領導小組,形成強有力的都市圈統籌協調機構。二是建立首都都市圈跨域協同治理機制。比如,依法賦予通州區與北三縣部分省(市)級經濟社會管理權限,逐步落實“統一規劃、統一政策、統一標準、統一管控”,提升區域一體化發展水平。優化首都都市圈一體化綜合治理體制機制,制定首都都市圈營商環境一體化發展框架,消除行政區域壁壘,推進政務服務同事同標、跨域通辦、同城共享,提升首都都市圈精細化、智能化、協同化治理水平,加快推進首都都市圈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
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利用首都科技創新資源集聚優勢,推廣中關村一區多園、“研發在北京—轉化在周邊”等協同模式與創新經驗,加快打造世界一流的高科技都市圈和區域創新新高地。一是適應全球創新范式變革趨勢,以創新為引擎統籌布局首都都市圈內科技創新區、創新要素平臺,推動北京重大科技成果在首都都市圈內轉化和落地。二是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以數字經濟和科技創新賦能首都都市圈發展。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利用好行政、市場、科技等手段,加強北京與周邊產業分工、互補、聯動,暢通區域市場循環,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的攻堅戰。三是適應非首都功能疏解要求,以拓展腹地為支撐,以完善政策為保障,創新財稅分成模式,注重績效導向與價值實現。加快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資金鏈等多鏈融合,提升首都都市圈內中小城市的產業承接能力和自主創新能力,從根本上解決傳統上的產業同質化競爭、科技成果轉化周邊接不住等難題,打造首都都市圈高質量發展的新增長極。
打通互聯互通鏈路。一是推動北京市郊鐵路、城際鐵路等向北三縣、武清、固安、涿州等地區延伸,提高軌道交通密度,構建以軌道交通為主體的首都都市圈綜合交通體系。二是建立都市圈現代化的基礎設施配套和公共服務供給體系。推廣北京城區與通州在教育、醫療等領域的結對幫扶經驗模式,提高首都都市圈內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一體化配置標準,推動學校跨市域合作辦學,推進醫聯體建設,推動京津養老項目向河北具備條件的地區延伸布局,統一首都都市圈養老服務標準和政策,構建首都都市圈一體化社會保障體系。三是建設現代化的環保設施和新型能源設施,推動生態環境聯防聯治。面向“雙碳”目標,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和新能源產業,提升生態承載力和森林碳匯能力,助推首都都市圈低碳高質量發展。以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公共服務普惠共享、生態環境聯防聯控、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為重要保障,提升首都都市圈的全球科技創新力、產業競爭力、社會影響力和文化軟實力,為構建以首都為核心的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提供強大支撐。
(本文是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科研重點課題“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的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研究”〈項目編號:2022A6966〉、首都高端智庫重點課題“高水平建設現代化首都都市圈理論綜述與實踐借鑒”〈項目編號:BZK-2022WT-01〉、全國宣傳思想文化青年英才資助項目“世界級城市群視域下京津冀低碳創新體系研究”〈項目編號:ZBBM11297-02001319〉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曹政,付臣歡.現代化首都都市圈加快構建[N].北京日報,2023-02-24.
(作者簡介:陸小成,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城市問題研究所所長)
責任編輯 / 申?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