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曉悅
說起語文作業,很多人會想到抄寫、默寫、寫作文、做閱讀理解等,但這些作業往往忽視了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與培養,也缺少分層設計以適應不同學生的需求?!半p減”背景下,我們必須改變以往機械的、一刀切的作業形式,同時也需要創新一些作業形式來適應學生高素質發展的需求。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我將作業分成課前、課中與課后三個部分,充分發揮出了作業的學情分析、診斷、評價、鞏固等作用。
一、課前作業,提供學習支架
部編版語文教材一個單元的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都是統一的,于是我常常進行單元整合,設計課前導學作業,助力學生自主開啟新單元的學習。這樣既有利于教師了解學情,把握課堂教學的起點,也能為提高課堂效率奠定基礎。
以部編教材三年級下冊的第三單元為例,該單元圍繞中華傳統文化選編了三首古詩和三篇課文,并加入了以傳統節日為主題的綜合性學習?;谡n程標準及本單元的學習目標,我在課前導學作業上設計了以“向全世界介紹燦爛而悠久的中華文化”為主題的系列單元學習任務。
任務一:和古人一起過節。要求學生自讀古詩,借助注釋看看古人都過了什么節日,怎么過,在不理解的地方做好記號;搜集自己最喜歡的傳統節日的相關資料。
任務二:偉大的貢獻——造紙術。要求學生預習時在書上圈出我們的祖先在哪些東西上寫過字,并嘗試思考“造紙術的發明,是中國對世界的偉大貢獻之一”這個說法是否夸張。
任務三:世界聞名的趙州橋。要求學生閱讀課文自主思考:一座橋是如何做到一千四百多年都屹立不倒的?為什么會吸引那么多中外游客前來參觀?
任務四:一幅名揚中外的畫。要求學生借助課文向別人介紹這幅畫,并搜集資料,了解還有哪些名揚中外的中華瑰寶,試著介紹。
以上預習任務旨在引導學生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同時貫穿了一個能力要求,即如何圍繞一個意思寫清楚一段話。除了上述主要任務,還有基礎加油站等設計,比如讀音連線、詞語對對碰等,引導學生在完成預習任務后自主檢測。
基于單元統整,將一個單元的課前自主預習任務設計出來,能幫助學生了解整個單元的學習目標與主題,在預習時有思考的方向,養成邊讀邊思考的習慣。提前給學生一個學習支架,讓學生的主動學習、合作擁有更大的空間。
二、課中作業,鞏固閱讀策略
小學生注意力的集中時間有限,基于學生的專注力情況和課前預習的成果,我嘗試在30分鐘內將每堂課的新授內容講解完成,留下10分鐘時間給學生當堂寫作業。
課堂上的10分鐘能完成哪些作業呢?例如,看拼音寫詞語、形近字找朋友等基礎檢測題以及一些拓展類的作業,引導學生在運用中鞏固能力。鞏固不是機械地抄寫,而是要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課堂上學了什么閱讀策略,就重點練習這一個閱讀策略,即每節課著重練習一項能力。此外,我在設計10分鐘練習的時候,總是考慮到能力的分層,將練習分為必做題和選做題,這樣一來學習困難的學生壓力也會小一點,而那些學有余力的學生在完成簡單的內容后,往往也會很樂意挑戰選做題來進一步提升自己。例如小馬同學一開始只能完成必做題,他的目標就是提高必做題的準確率,而必做題簡單,只要預習扎實、聽課認真,做好很容易,于是他漸漸地就有時間、有能力挑戰選做題了。
當然,這10分鐘的作業并不局限于此,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做一些實踐類的作業。例如,教學四年級上冊“口語交際:講歷史人物故事”一課時,我是這樣設計的:學生在4人小組內輪流講一個歷史人物的故事,每個人最多不超過3分鐘,其余學生邊聽邊根據要求進行打分。這樣一來,課堂上這不起眼的10分鐘充分發揮出了它的價值——查漏補缺,鞏固基礎,學以致用,樹立學生自信心。
三、課后作業,搭建學習舞臺
很多教師會把閱讀當作常規家庭作業布置下去,但又缺少必要的指導與反饋,這項作業就很難落到實處。“雙減”政策下,我抓住語文學習的根本——閱讀,精簡作業,要求全班學生共讀一本書,每天給出相應的閱讀進度建議,并且配合一周2~3次的閱讀小練筆。一說到小練筆,學生們就來了興趣,好奇今天又有什么新花招,也希望能夠在每周一次的班級大講壇活動中一展文采,將自己的練筆讀給大家聽,期待得到小伙伴的贊賞。
事實上,教師的花招再多,也有江郎才盡的時候,最終還是得依靠學生們。后來,我常常提前公布下一次閱讀練筆涉及的相關章節,向學生征集小練筆的主題,擇優入選。于是,閱讀練筆有了更多的趣味性。比如小韓同學讀完《蠶馬》的故事后為文中女孩的結局感到遺憾,于是提議我們變身小作家,一起來續寫故事或改編結局。又如喜歡漫畫的小杜同學讀完《鯀腹生禹》《天帝賜息壤》《力擒五支祈》《三過家門而不入》后,號召大家展開一次漫畫比賽,用漫畫的形式展示出禹的一生。再如喜歡上網的小孫同學號召大家和《愚公移山》中的愚公來一次微信聊天,以現代小學生的視角發出疑問:愚公為什么要移山?面對眾人的嘲笑和不解為什么堅持?愚公是不是真的愚蠢,智叟是不是真的聰明?然后把微信聊天的內容記錄下來。這樣的課后作業,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將課外閱讀落到實處的同時,也為學生搭建了展示與交流的舞臺。
“雙減”為作業設計打開了新的思路,讓我們反思傳統作業形式的優劣,留其精華去其糟粕,圍繞現代社會的育人目標,不斷創新作業形式,讓學生樂學、會學,使其充分發展語文閱讀能力的同時,體會語文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