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一鑫
摘? 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也是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反復強調的重要精神內核。因此,深化“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思政工作教育理念,明確教育改革主要方向,對我國高等院校的高質量、高標準發展意義重大。文章闡述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與高校思政教育的聯系;明確其高校思政工作的內涵與實質;論述了“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實踐邏輯及其融入思政工作的的現實路徑。
關鍵詞:以人民為中心;思政工作;發展;實踐邏輯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3)12-0062-04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現階段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遵循和重要內容。在高校教育實踐中,教師要始終堅定“以學生為中心”的基本理念,全面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將這一理念落實到教育實處,貫徹“以生為本”的人才培養方案,解決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1]。高校作為培養人才的重要陣地,在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要圍繞“以人民為中心”思想展開,并將其貫穿于思政工作的各個重要環節,將“以學生為中心”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一、“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與高校思政教育的聯系
首先,“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為高校思政教育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教育和人才是國家發展的重要基石,我國高等院校的教育理念注重以學生發展教育為目標,以培養人才為核心。“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僅深化了教育服務宗旨,也詮釋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緊密聯系學生本身,彰顯學生主體價值,加強對學生創造性、動能性的培養,促進學生成長為“德智兼備,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高等院校若只偏重于理論教育,而忽視思政教育或實踐教學,則無法稱之為理想教學,最終也無法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
其次,“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為一流本科高校、一流專業的建設發展提供了動力。這一思想體現出了馬克思主義的價值立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高等院校的實施主體為教師和學生,高校教師不僅是教學的主導者,也肩負著育德育人的重要職能,高校教育的發展與教師主體是密切相關的[2]。大學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建設者,也是受教育的主體,大學生思政工作水平不僅能直接體現學校教育效果的優劣,也決定了高等教育的未來發展。
二、“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高校思政工作內涵與實質
高等院校作為國家教育發展的重要戰略陣地,不僅肩負著為社會輸送人才的重要責任,也是推動實踐黨政重要思想的主要渠道。當前,國家正在大力推進應用型本科高校的建設發展,如何辦好令人民滿意的高質量院校,高校教育如何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必要支撐,一直以來都是社會關注的焦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實踐“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最佳平臺,這也要求在新時代應積極創辦擁有中國特色、新時代特征的高標準高等教育,創辦讓民眾滿意的教育[3]。
“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要求加強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重視,即“以學生為中心”。實現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這一舉措需要落到實處,既要積極維護學生應有的權益,保障學生健康全面發展,更要深化“為人民服務”的高等院校教育宗旨,實現高等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除此之外,也應始終將“以學生為中心”擺在首位,落實創辦一流應用型本科高校、一流專業建設發展,實現“以生為本”的高校發展戰略總最終目標,滿足人民在新時代發展中對高標準、高質量教育的需求。
“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需要落地轉化,融于思政課堂。這要求高校要從根本上把握好總體建設目標,開展令人民滿意的教育。一切從學生學習的實際需求出發,努力創建適宜學生成長、成才的教育環境,立足于高校教育的實際問題,全面落實對人才的培養目標。此外,也應采取科學的評價方式對學生能力及學習效果等進行評價,教師需要緊密結合時代發展,創新完善各項課程建設,著力將學生培養成有能力、有素養、有擔當的新時代青年。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能夠反映出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性。這主要體現在通過思政課教師的教育引導,大學生能夠深化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認識,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并養成高尚品格,正確了解把握時代發展等。高校思政教育需要明確“以人民為中心”“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結合實際從“人民即學生”這一角度貫徹實施,按照學生學習特點因材施教,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提升,使思政教育的效果更加顯現,此外,將為學生服務作為思政教育最終目的,通過滿足學生切實利益,推動學生思想、學習能力等綜合發展,實現高質量教育效果。
三、“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高校思政工作實踐邏輯
高校教育工作者要落實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思政教育工作,將學生培養成對國家、社會有用的人才,需要樹立好科學的思政育人目標,完善創新課程體系,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育人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開展實踐育人工作:
第一,設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目標,做好思政課守正創新。思政育人目標要以提升學生獲得感為基本依據,教師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理論及實踐教學中,應在理論講解的基礎上豐富擴充思政課程教育內容,結合時代發展,立足新時期學生的發展主要需求。一方面,教師應明確思政課程教育的主要目的,使學生提升幸福感和獲得感,使其在學習中具備堅定的理想信念以及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加深愛國情懷和責任,讓學生通過思政課程做到有收獲、有成長[4]。高校思政課程要想落實好這一教育目的,就需要從學生主體出發,以提升學生學習體驗感、獲得感為依據,明確“學生為本”是思政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另一方面,教師應時常深入學生群體進行調研,這樣有助于了解多數學生的學習需求,從多角度構建教學內容,增強學生的學習幸福感和獲得感。從學生關注的社會話題如時事問題、人際關系、職業發展等內容為案例引入,讓學生成為思考主體、參與主體以及獲益主體,切實突出“以學生為中心”的重要教育理念。
第二,高校教師要做好思政課程的教學改革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涉及多方面的教育內容,是一個復雜、分散的學科,是在任何教育階段都需要不斷完善和創新的工作內容。因此,教師在進行思政課程的講授時,要合理吸納綜合其他學科教育內容構建課程體系,也要投入大量精力做好教學設計,而教學范圍在展現豐富的同時,也需要更具針對性。其一,在課程改革創新研究過程中,可將“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進行宣傳并講解,融入思政課程的實證教學,這樣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思想水平,開拓學生視野,還可以使學生準確了解國家社會發展,達到提升教育實效性和針對性的效果。其二,結合時政熱點進行補充講解,調動學生興趣,引發學生思考,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對教材理論內容進行補充豐富,這樣既能擴大思政教育廣度和深度,又能培養學生并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學習現代化的發展。
第三,加強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培訓體系的構建。教師和學生是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力量和基礎,也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實施的主客體。若將高校視作一個社會群體,則高校教師和學生就是人民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教育若想要持續發展,就需要滿足并提升人民的基本需求。大學生的部分利益需要教師來保障,而教師的利益則需要高校完成落實,有好的教師作為園丁澆灌“花朵”,構建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才能推進人才培養。因此,要想引導學生“扣好第一粒扣子”,就需要發揮好教師立德樹人的重要職責。加強對思政教師的教學能力考核,完善豐富教師思政育人能力的培訓體系,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作為教師教學的中心指導思想等。同時,也要加強培訓教師從各個角度分析當下的思政教育實情的能力,教師應依據學生的學習效果做好教學分析和相關研究,最終將成果應用于教學。深化思政教師“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著力解決好“教育為學生,教育為人民”的問題。同時,鼓勵教師完善豐富學生思想、培養學生辯證思維教學的實踐工作的能力,構建思政教師培訓體系,發揮好新時代教師“立德樹人”的重要作用。
第四,夯實“以人民為中心”思想基礎,做好課程實踐教學工作。“以人民為中心”重要思想的形成與發展有著豐富的實踐基礎,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也是中國共產黨在各項工作實踐中總結凝練出的重要工作理念,是為人民謀幸福的信念基礎。“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有著極強的建設引導性和實際操作性作用。因此,要保障教育的實效性,將“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為基礎,將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緊緊結合,把引導學生成長成才,促進學生學習技能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緊密結合,幫助學生樹立理想目標,使學生切身參與融入其中,成為思政教育的實踐者和受益者。一方面,思政課實踐教學要滿足教育發展規律,體現出實效性與針對性。讓學生在社會中成長與思考,用真實的社會體驗提升思想認識。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處于高速發展時期,新時代高校學生肩負著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的偉大使命,因此,高校思政工作要遵循人才成長需求,讓其到社會中觀察,在職業中體驗,在參與中成長與收獲[5]。
另一方面,高校及教師應積極組織學生進行學科調研,讓學生在基層工作中收獲領悟,論證課堂中所思所學,理解思政課程相關知識意義,客觀公正地看待社會發展,具備堅定的理想信念,不斷進行實踐學習并探尋成長價值。思政課程也要為學生發展提供支撐,在實踐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課堂既要夯實理論基礎,與時俱進,讓學生真正了解領悟革命前輩的精神,也要讓學生明確心中訴求,為學生提供思想層面的指導,與學生探討交流,以榜樣帶動等方式,鑄造學生高尚思想,讓思想政治教育成為激勵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支撐和力量。
四、“以人民為中心”思想融入思政工作的現實路徑
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將“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理念融于校園,創建營造良好的思政育人氛圍。校方也需推動“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創新高校思想教育環境。這不僅要求高校及教師將學生視為發展中心,還應將學生利益置于整個校園生活各領域的重要位置。
首先,發揮教師思政工作引領作用。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推進高校教育發展的基本要求,對于提升高校教育教學質量,推進高校專業課程體系完善,解決教育發展等問題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和引領價值。做好思想教育工作的基礎在于教師,關鍵在于如何調動教師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和創新性。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在實踐教學中,要始終堅持將學生放在教學首位,明確學生的實際發展需求,用時代思想和觀點創新思政教育內容。不應僅將教學落腳于課程育人,不能只依靠課堂理論教學,而是要用發展的眼光貼合社會實際,做好教學研究并反思教學,樹立理論清晰、信仰堅定、制度明確的教育理念,以發展思想促進教學實踐轉變。同時也應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培養,保護教師學術研究成果,完善激勵機制等。
其次,需要突出“以學生為中心”理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情感、思想認知教育,以大學生為教育對象。因此,高校思政工作在開展過程中,需要切實體現出“以學生為中心”。針對學生社會發展訴求和專業課程學習需求,豐富完善課程教育內容、評價體系以及技能培養。聯合開展技能實踐培訓交流,解決學生社會就業發展問題。鼓勵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帶動社會科技的創新與發展。這既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重要體現,也是高校教育發展的目標和定位。高校是培養人才的基地,必須緊緊把握滿足人民需求的基本特征,為國家社會培養高素質人才。積極組織開展社會調研、主題實踐活動等,加強學生作為受教育主體的積極性和參與度。
最后,開展“以人民為中心”的相關實踐活動,完善實踐育人目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回歸到實際生活中,體現出對學生的關注,才能讓大學生領悟到其中的現實價值。應積極組織大學生參與鄉村振興活動或參加鄉鎮、社區的相關“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教育宣傳,組織大學生參與助農、特殊教育關愛等社會公益活動。通過切實體驗與參與,讓大學生深入了解“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重要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僅要將“以人民為中心”作為指導思想,還要從學生未來發展角度出發,把握學生學習以及發展需求,豐富學生思想并做好心靈塑造的植根教育工作。
五、結語
“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形成與發展經過了實踐的反復驗證,也是新時期對馬克思主義人民觀的豐富與發展。“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結合社會實際,吸取中國傳統文化精髓,在黨和人民的不斷探索實踐中形成,并延伸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踐行這一思想的重要陣地,要想真正發揮高校思政課程育人價值,就必須將“以人民為中心”思想貫徹于思政教育中的各個環節,形成“以人民為中心”,“以學生為中心”的工作服務意識,從重管理向強服務思想和行動進行轉變,提高教育服務意識和責任意識,樹立正確的師生觀和教育觀,在思政工作和教學改革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創建良好的教育教學環境,全力保障新時代大學生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牧華,李若一. 論以人民為中心的教育價值取向與政策路徑[J]. 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48(03):133-145.
[2] 葉煜,王廣海. “立德樹人”視域下對體育專業從事高校思政工作的研究[J]. 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2,35(22):109-110.
[3] 蔣華. 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思考與探索[J]. 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22,44(S2):79-81.
[4] 陳陽,羅晶,朱意. 偉大建黨精神融入高校思政工作的邏輯機理與實踐探索[J].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22,34(05):63-66.
[5] 馬琳,何澤凡. 黨史學習教育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常態化發展路徑研究[J]. 山西能源學院學報,2022,35(02):27-29.
(薦稿人:劉宗勁,武漢商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莫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