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娟
摘? 要:在高層次人才的培養過程中,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提質增效,是助力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具體體現。現階段,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存在學習動機趨向功利化、心理健康狀況堪憂、評價標準異化、傳統文化精神失落以及長效性機制不夠完善等多重挑戰。研究生培養須以立德樹人為引領,提升科研能力和道德素養、健全考核評價體系、塑造人文環境以及打造教育共同體以期助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發展和質量提升。
關鍵詞:立德樹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C416?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3)12-0173-04
2020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迫切需要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層次人才。”[1]教育在社會發展和民族命運的興衰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不僅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成效的衡量標準,也是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2]高校在該目標的指引下,深入了解新時代研究生思政教育的發展狀況以及現實困境,從而積極探索思政教育的創新發展路徑,以此助推研究生對思想理論知識的深刻把握,培育研究生崇高的精神境界和良好的道德品質,塑造健全的人格。
一、立德樹人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
(一)思想政治教育在立德樹人過程中的主導地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3]顯然,這一重要論述是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維度出發,深刻闡釋了思想政治教育提升育人實效、服務人民、服務黨和國家的重要意義。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旨是教育和宣傳中國共產黨的理論、方針和政策等,以此幫助人們堅定政治立場、確立正確的政治信仰。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彰顯了為人民、為黨和國家培養人才等價值取向,其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過程中發揮不可替代的靈魂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始終堅持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社會主義道德原則,引導人們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4]。研究生群體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直接關系到學生的正確政治立場和政治方向,健康價值觀取向,以及高尚精神風貌的養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抓好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深化學生對馬克思主義歷史必然性和科學真理性、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的認識,教育他們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觀察世界、分析世界。”[5]基于此,思想政治教育在鑄魂育人中發揮著重要價值和不可替代的主導作用。
(二)立德樹人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價值引領
立德樹人內涵豐富,關涉“立什么樣的德、樹什么樣的人、怎樣樹人、為誰樹人”等根本性問題。其中最首要的就是培養具有社會主義道德的人,著力于提升人的德性素養。黨的十九大精神號召高校全力積極地推進素質教育,以此促進教育公平,“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6]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中,教育者以立德樹人為主線,引領大學生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信念,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這深刻體現了立德樹人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積極意蘊。
(三)立德樹人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相輔相成
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孤立地存在,而是要全方位地、有機地融入實現立德樹人目標的全過程,防止個人品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社會公德與實際相脫離。“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在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進程中,如果拋開思想政治教育,就會成為無源之水,難以圓滿完成。反之,離開立德樹人為根本目標的引領,則會導致教育偏離社會主義方向。習近平總書記早已作出重要指示:“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方向要同我國發展的現實目標和未來方向緊密聯系在一起。”[7]毋庸置疑,在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質量的過程中,立德樹人彰顯了政治底色,是引領航向的“指南針”。在實現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進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塑造時代精神,是奮勇前行的“舵手”。二者相輔相成,共同為促進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尤其為提升研究生的自主意識、創新精神等思想理論水平“保駕護航”。
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和質量提升的當下挑戰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8]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實事求是地提出的重要戰略部署。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發展的關鍵在于強化“問題意識”,對當前亟待解決的困境進行科學的診斷和深刻剖析,從而對癥下藥,創新改革,使貫徹立德樹人基本目標得到有效保障。當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存在研究生學習動機趨向功利化、心理健康狀況堪憂等內部挑戰,同時也存在評價標準異化、傳統文化精神失落以及長效性機制不夠完善等外部挑戰。
(一)學習動機趨向功利化
部分研究生沒有明確的學習動機,對自身未來的規劃是迷茫的,從而表現出消極的學習態度,沒有在科研上刻苦鉆研的精神。在整個社會大環境趨向功利化的影響下,例如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部分研究生人生觀和價值觀也隨之出現了功利化的傾向。再者,以教育工作者為本的單向度灌輸,一定程度上忽視了與學生之間的雙向度的交流互動,脫離了本應該關心的現實問題,由此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不足,實際問題得不到真正破解的局面。
(二)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
進入研究生階段,學生需要面臨的問題也隨之增多。學業方面的要求相較于本科階段更加嚴謹,需要靜下心來,刻苦鉆研。這對身處于心浮氣躁大環境的現代人而言,本身就是一種挑戰。此外,還有諸如學業、婚戀、人際交往、家庭生活及經濟來源等等因素都使得研究生往往背負了較大的心理壓力,嚴重的會出現焦慮不安、神經衰弱、強迫癥狀和抑郁情緒等心理障礙。這些情況如果得不到及時有效的疏導,很有可能會造成研究生心理的扭曲,對其成長產生消極影響。尤其身處飛速發展的信息時代,面對紛繁復雜的世界以及各種魚龍混雜的社會思潮等等,高校學生應該相信什么、不相信什么,怎樣甄別這些社會思潮,是當前需要面對的一項重要課題。
(三)評價標準的異化
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評價標準異化的現象時常存在。例如人們單純地把學習成績好、分數高等指標等同于德性修養評價的標準,這不僅有失偏頗,還易于造成“主觀片面”忽視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面。再比如,社會在對什么是人才的評價上往往以身份標簽有無含金量、官階的高低、財富的多少等作為評判標準,而把人本身發展而言至關重要的道德修養置之度外。毋庸諱言,這些異化的評價指標又進一步助長了拜金主義、道德滑坡等不良現象的滋生,可謂惡性循環,嚴重干擾了社會評價的“正能量生態氛圍”。從某種程度上說,這直接影響了研究生對社會現象與社會問題的認知和理性判斷。因此,如何正確地理解一些當下的社會問題與現象,離不開思想政治教育所暗含的衡量標尺和“立德樹人”所提供的方向引領。
(四)傳統文化精神的失落
思所以危則安矣,思所以亂則治矣。當前,國內外各種極端分裂勢力和思想觀念暗潮涌動,試圖在意識形態領域進行滲透,破壞各民族共同認可的思想文化基礎。在國外,西方宣揚和推行“普世價值論”“文明威脅論”以及“歷史虛無主義”等。這些偏激的觀點無不戴著所謂“科學”“客觀”的面具,實則在宣揚西方資本主義的價值觀,以極其隱蔽的方式侵蝕我國的意識形態領域,“俘虜”人們的精神世界,妄圖改變國民的價值觀。如果不加以制止,則可能會出現信仰危機等更為嚴重的問題。為此,思想政治教育不能逃避這些問題,必須敢于進行思想斗爭,揭示其謬誤的本質[9]。研究生需要不斷增強中華文化認同,彰顯各民族共有的身份歸屬和責任意識,通過建設民族文化夯實群眾基礎,形成和諧的社會主義文化氛圍。
(五)保障融通發展的長效性機制不夠健全
真正建立長效機制保障融通發展的實效舉措還不夠完善,多數停留在理念探索層面。眾所周知,道德修養的形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短期內難以取得成效。思想政治教育通常就某些重大事件或重要時間節點展開教育活動,往往忽視了日常生活中的可持續發展動力。恰恰相反,思想政治教育更需要發揮的是潛移默化的育人作用,而這種春風化雨的育人過程,并不是只言片語能表達清楚的。滲透性、長效性的機制設置不夠完善,很可能會使思想政治教育只停留在表面,而未能由表及里達到真正的效果,使其與立德樹人割裂開來,削弱立德樹人的價值和意義。
三、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和質量提升的路徑
(一)以立德樹人為最終指向,提升科研能力
在就業形勢嚴峻的大環境下,提升自身的知識儲備是應對現實困境的必要條件。“打鐵還需自身硬”“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于自身而言,研究生要以立德樹人為基準,樹立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做到自立自強,對教育內容進行學理透視、深耕研究,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眾人拾柴火焰高”“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于社會而言,研究生應該團結協作、互相學習,積極幫助身邊同學。其次,立足于研究生的現實困惑與思想需求,與老師雙向互動、雙向進步,及時溝通,找準本專業內感興趣的方向,并堅持刻苦鉆研,同時積極參加相關的學術活動。“位卑未敢忘憂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研究生應主動關心國家大事,不斷提高學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和政治覺悟。
(二)以立德樹人為價值引領,提升道德素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掌握了這把總鑰匙,再來看看社會萬象、人生歷程,一切是非、正誤、主次,一切真假、善惡、美丑,自然就洞若觀火、清澈明了,自然就能作出正確判斷、作出正確選擇。”[10]高校要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對研究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的教育,進而幫助研究生樹立永遠跟黨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堅定信念;以社會責任感教育和宣傳為基點,幫助研究生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在推動業務工作的同時落實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強化研究生的心理素質,養成積極的心理狀態。
(三)健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考核評價體系
在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是推動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精神動力,是中國各族同胞凝心聚力的紐帶,其承擔著重要的責任與義務,應向國民宣揚堅不可摧的中華民族精神、源遠流長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矢志不渝的愛國主義情懷和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等等。可見,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股無形的力量,只要在心底生根發芽,就會開出美麗芬芳的花,照亮前行的路。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教化,在現實中往往難以量化,它可能以助人為樂、團結友愛的形式表現出來;也可能是尊老愛幼、敬業奉獻的彰顯。因此,亟待構建健全的評價體系,以實際工作成效作為評價標準,通過搭建研究生互動交流平臺以收集各類信息,并設置信息反饋系統使其作為該評價體系的載體,制定適宜的激勵政策,并在政策上給予其支持,提高“三全育人”的實效性。此外,還可以通過黨的理論教育制度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常態化,構建體系多元、效用一致的層級育人體系[11]。
(四)塑造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環境
通過舉辦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凝練獨具特色的大學精神,營造校園和諧、濃厚的文化氛圍。同時,積極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12]在學校搭建文化交流平臺,既增加了師生互動的機會,也能培養學生彼此間的深厚友誼,還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文化交流。培育中華文化認同,既要尊重差異,包容民族文化的多樣性,還要匯聚和提煉各族人民在交往交流交融中的文化共識。
在文化交流互鑒的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要積極引導研究生深刻認識到黨的部署政策與中華傳統文化是一脈相承的,要引領莘莘學子與時俱進、緊跟時代潮流,在繼承發揚優秀文化的同時勇于創新,不斷提升文化底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事關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則問題上,必須增強主動性、掌握主動權、打好主動仗。”[13]針對上文提到的風險挑戰,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失為一項切實可行的舉措,敢于和各種錯誤思潮作斗爭,排除干擾,消除雜音,正本清源,在心靈深處構筑起自覺抵御西方價值觀侵蝕的“防火墻”,切實在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貫徹思想政治教育。
(五)構建以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相結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共同體
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就要從教育課程的根本上發力,通過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相結合的方式,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繼承性和創新性的統一。辯證地發展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突出二者“合力育人”的作用。在宣講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注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普及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宣揚,將實踐案例與理論銜接,助力研究生更好地理解理論知識,樹立堅定的政治信仰,加強人文精神和國民素養的培育。此外,在堅持思想育人與立德樹人同向同行的基礎上,鼓勵專業課老師與思想政治教育課老師相互交流溝通、交叉聽課等方式加強二者之間的雙向合作,構建促進研究生專業能力與道德素養雙向提升的育人共同體,加快高校立德樹人的進程,推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和質量提升。
參考文獻:
[1] 適應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需要 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層次人才[N]. 中國青年報,2020-07-30(01).
[2] 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N]. 光明日報,2016-12-09.
[3]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二)第2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6.
[4] 張華立. 從百年黨史中汲取奮進力量 肩負起鞏固壯大主流輿論的歷史使命[J]. 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22(01):21-24.
[5] 習近平. 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 人民日報,2018-05-03.
[6] 堅持立德樹人 全力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N]. 中國青年報,2022-05-18.
[7] 努力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引起熱烈反響[N]. 人民日報,2016-12-09.
[8] 高校思政工作如何“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N]. 光明日報,2019-02-20(05).
[9] 范寶舟,趙蔚. 論思想政治教育與立德樹人的辯證關系[J]. 思想理論教育,2021(06):50-56.
[10] 習近平. 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 人民日報,2014-05-04.
[11] 潘思伊,周國嬌. 高校黨組織思想建設與立德樹人融通發展探究[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14):79-81.
[12] 中共中央宣傳部.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2019版[M]. 北京:學習出版社,2019.
[13]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5.
(薦稿人:郭祖金,西南林業大學教授)
(責任編輯:陳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