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婭容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激勵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運用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激發受教育者的動機以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激勵要遵循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相結合的原則、內在激勵和外在激勵相結合的原則、適時激勵和適度激勵相結合的原則。目標激勵法、信任激勵法、強化激勵法、獎懲激勵法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激勵的主要方法。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激勵;動機
中圖分類號:G416?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3)12-0169-04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學的激勵理論是激發人提高自身素質內在動力的重要環節。只有激發出人們不斷進步的內在動力,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激勵的界定
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激勵是一個合成詞匯,內含了“心理激勵”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兩個關鍵概念。對這兩個概念的闡釋是界定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激勵的前提。
(一)心理激勵的內涵
美國管理學家貝雷爾森(B. Berelson)和斯坦尼爾(Gary A. Steiner)認為:“一切內心要爭取的條件、希望、愿望、動力都構成了對人的激勵。它是人類活動的一種內心狀態。人的一切行動都是由某種動機引起的,動機是一種精神狀態,它對人的行動起激發、推動和加強的作用”[1]。楊芷英、王希永在其編著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一書中將激勵界定為:“所謂激勵就是持續地激發人的動機使其心理活動始終保持在興奮的狀態之中。所以激勵又稱為動機激發。”[2]王樹茂在《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學》一書中指出:“激勵,顧名思義就是激發和鼓勵。人只有在受到激發和鼓勵的情況下,才能發揮最大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才能產生最高的工作效率。”[3]綜上所述,學術界將激勵界定為“激發人的動機的心理過程”。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心理激勵”的概念。心理激勵是指組織或個體采取一定手段來激發人的動機,以實現組織或個體目標的活動。心理激勵和激勵這兩個概念是同一內涵的不同表述,都是指激發人的動機的心理過程,只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這一研究范圍內,前者的表述更為恰當。
(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激勵的內涵
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激勵就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利用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來激發人們提升思想、政治、道德素質和促進全面發展的內在動力的實踐活動[4]。一是強調以人為本。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激勵這一過程中,教育者居于主體地位,是活動的發動者、組織者和實施者。受教育者居于客體地位,是活動的接受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也是相互轉化、相互作用的關系。二是以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尤其是心理激勵的理論和方法作為中間環節和重要步驟。如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洛克的目標導向理論、迪爾的綜合激勵模式等。這些理論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激勵的指導理論。三是以提升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質和促進全面發展作為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激勵這一活動從根本上來說還是為了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心理激勵只是其手段和方法。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激勵原則
(一)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相結合的原則
這一原則的提出基于人的需要。在一定社會中,人的需要可以分為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物質需要是指對吃、喝、睡等生存的基本需要和對金錢、衣服、住所等生活的需要。精神需要是指獲得愛和尊重以及自我實現等的需要。心理學認為,需要是人產生動機的重要因素,是個體積極性的原動力。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激勵過程中,要激發個體提升自身素質和促進全面發展的動力,就必須重視人的需要,也即人的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
我國目前絕大部分人的生存需要得到的保障,物質生活需要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滿足,雖還未完全滿足,但絕大部分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越來越高。因此,我國目前絕大部分人處于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都未完全滿足的狀態,在這樣的情況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激勵就要將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結合起來。對于不同的個體而言,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的程度不一,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激勵激勵力量和激勵效果也就不一。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因人而異地選擇激勵方法,將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靈活地結合起來。
(二)內在激勵與外在激勵相結合的原則
內在激勵來源于個體內心的激勵力量,通常來自個體對成就的追求、對尊重和愛的需要、對自我實現的需要、對所從事工作或學習的興趣和熱愛等[5]。外在激勵是指源于個體外界的激勵力量,是外界施加給個體的激勵力量,其激勵物通常包括獎金、榮譽、獎狀等。內在激勵由于來自個體內心,其目的在于個體內心目標的實現,因此相對內在激勵來說更為持久、永恒。外在激勵是外界給予個體的激勵力量,個體行動的目的在于獲取激勵物,其行動的原因在于激勵物對個體有誘惑作用或激勵物能滿足其需求。外在激勵相對來說比較短暫,隨著激勵物的獲得,外在激勵就暫時失去了作用。但由于外在激勵的激勵物通常對個體具有誘惑作用或是個體所需之物,因此能夠極大地激發個體的行為動機。
個體的內在激勵受到環境等其他因素的影響,存在時弱時強的問題。因此個體的內在激勵需要外在激勵來加強。教育者要細致地觀察和分析受教育者的內心狀態,及時發現受教育者內在激勵力量不強的時候,對受教育者進行及時的激勵。教育者對受教育者施加的激勵此時可以轉化為受教育者自身的內在激勵,從而起到了強化受教育者內在激勵力量的作用。外界利用獎金、獎章等激勵物來對個體進行激勵,從根本來說也是為了激發個體的內在動力,而個體內在動力的產生必須來自個體內心,因此,外界施加的外在激勵最終是要轉化為內在激勵的。
教育者要根據受教育者的實際情況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靈活運用內在激勵和外在激勵相結合的原則。比如有的個體內在激勵和外在激勵都不太強,教育者要采取多種方式不斷嘗試,以找到能有效激勵該個體的激勵方法。有的個體內在激勵不強而外在激勵強,這時教育者可采取外在激勵的方式盡可能地滿足受教育者的需求。同時,也要采取內在激勵的方式來激發受教育者的內在動力,如擺事實、講道理,從受教育者實際情況出發進行有效的內在激勵。美國心理學家斯滕伯格在《教育心理學》著作中指出,一般獲得高成就的人都是源于內在激勵,當個體以外在激勵物為目的,且這種激勵物是獎品、金錢、獎金等有形的激勵形式時有可能會削弱個體的內在動力,即這種形式的激勵不如來源于個體內心的內在激勵所造成的行動效果更好[6]。因此,教育者要盡可能地使用內在激勵的方式幫助個體建立起一套內在激勵系統,從而促進個體獲得更大的成就。
(三)適時激勵與適度激勵相結合的原則
適時激勵是指教育者在激勵受教育者時激勵的時機要恰當。激勵時機恰當取決于教育者制定的目標的難易程度、受教育者的自身能力和素質、受教育者的內在激勵的強弱。如果教育者制定的目標較難實現、受教育者的自身能力不高、受教育者的內在激勵力量不強,則受教育者完成目標可能需要很長的時間,這時教育者要根據這一情況及時地在完成目標的期間對受教育者進行激勵,及時關注受教育者的內心狀態和行為狀態,在其行為動機不強的時候及時給予激勵。
適度激勵是指激勵的量要適度。激勵量的適度可以從內在激勵和外在激勵兩方面來闡述。從內在激勵來說,激勵量的適度是指教育者通過講道理、擺事實即用語言激勵受教育者時,激勵的時間長短要適中,激勵的內容要適度,要充分分析受教育者的實際情況進行激勵。如果激勵量過大可能引起受教育者反感、厭煩等情緒,從而使內在激勵起不到效果。就外在激勵來說,激勵量的適度主要指激勵物的適度,如獎金的適量、獎品的大小、獎狀的分量等都要適度。
第一,適時激勵和適度激勵是相輔相成、辯證統一的關系。適度激勵離不開適時激勵,適度激勵內在包含著適時激勵。適度激勵是指激勵的量要適度,就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激勵過程來說,激勵的量適度就包含激勵的時間適度。因此,適時激勵和適度激勵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共同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激勵過程。
第二,要因人而異地使用適時激勵和適度激勵相結合的原則。適時激勵和適度激勵的基礎都在于目標實現的難易程度、受教育者的內在激勵力量強弱、受教育者自身能力高低等。要根據每個受教育者的不同情況來進行適時激勵和適度激勵。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激勵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激勵方法就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激勵過程中為加強人們的內心動機以促進人的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所采用的方式或手段。比如榜樣激勵法、競爭激勵法、情感激勵法、民主激勵法等。
(一)目標激勵法
美國心理學家洛克認為,行為是指在動機支配下向一定目標努力的實踐過程。因此,目標的設置有利于激發個體的行動,激發個體內心的行為動力。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激勵過程中,目標激勵法在激發個體產生提升自身素質的行動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激勵過程,目標的設置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目標的設置要遵循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相結合的原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激勵過程中,目標的設置一定要對個體有價值。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個人目標,還有社會、國家層面的目標。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從而為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事業作出貢獻。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激勵從根本上來說也是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激勵過程中,在目標的設置時必須體現社會價值。
第二,目標的設置要遵循層次性原則。中期目標的設立有利于在受教育者完成近期目標后及時確立新的目標,從而進行及時有效的激勵。組織目標的設立有利于激勵組織中的個體朝著共同的目標努力,起到激勵個體的作用。同時,目標設置的層次性原則還體現在針對不同個體設置不同層次的目標。每個個體的自身能力、思想素質等有所差別,因此在設置目標時要因人而異地設置不同層次的目標。
(二)信任激勵法
信任激勵法是指教育者通過對受教育者給予尊重、相信、支持、任用等方式來激發受教育者動機的激勵方法。受教育者會努力完成任務以不辜負教育者給予的信任,在努力完成任務后,受教育者的尊重需要、自我實現需要等得到了進一步滿足。這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因而,教育者的信任能有效增強受教育者的行為的自信心,從而激發其行動的動力。斯滕伯格的自我效能感理論就持這樣的觀點。自我效能感越高,則個體的動力越強。自我效能感主要來源于個體的經驗、他人對自己的評價等[7]。因此,教育者對受教育者的信任能強化受教育者的自我效能感,從而激發其行動的動力。信任激勵法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激勵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民主激勵法,情感激勵法、關懷激勵法等都是在信任激勵法的基礎上展開的。在使用這一方法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教育者要充分尊重受教育者。教育者相信受教育者自身能力、思想覺悟,從而積極為受教育者提供施展才華、完成任務的平臺和機會,積極給受教育者布置任務,激發其積極性。
第二,教育者對受教育者的信任應一以貫之。在受教育者未完成任務時,教育者應繼續信任受教育者。如果在受教育者失敗后教育者采取放棄分配任務給他或不尊重受教育者的行為,那么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就會因此受挫,挫傷其行為的積極性。
(三)強化激勵法
強化激勵法是指教育者在受教育者行為發生后及時給予其肯定或否定以強化受教育者動機的激勵方法。強化激勵包括正強化和負強化兩方面的激勵。正強化的激勵主要指肯定、贊賞、表揚受教育者以強化其正確行為;負強化的激勵主要指否定、批評受教育者以制止其錯誤行為,從而使其行為朝著正確方向發展。在心理激勵過程中,強化激勵法的使用要遵循以下原則:
第一,正強化和負強化相結合的原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激勵過程中,不同的個體會出現各種不同的情況。如有的個體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動力不足因而懈怠地對待任務;有的個體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做出了錯誤的行為。這些都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實現。在這些情況下教育者就要對受教育者進行負強化,以使受教育者認識到錯誤并改正,從而起到激勵受教育者的行為朝著正確方向發展的目的。此外,還有的個體在實現目標的過程做了正確的事,這時教育者就應及時給予受教育者以肯定、贊揚。
第二,盡量使用正強化激勵,盡可能減少負強化激勵。教育者對受教育者施加的正強化有利于增強受教育者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從而有利于其實現目標,而負強化有可能會挫傷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激勵過程中,正強化的使用頻率應多于負強化。
(四)獎懲激勵法
獎懲激勵法是指在受教育者完成任務之后,教育者對受教育者任務完成結果的獎勵或懲罰,以激勵受教育者的心理激勵方法。獎懲激勵法包括獎勵和懲罰兩方面。獎勵主要包括獎金、住房、工資、福利等物質獎勵和獎狀、獎章、榮譽稱號等精神獎勵,有利于激發受教者的積極性。懲罰主要包括批評、罰金等,嚴重者還包括行政處分、法律處分等方式。懲罰能夠使受教育者認識自身錯誤從而進行改正,提高其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獎勵和懲罰都有激發受教育者內心動力的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激勵過程中,獎懲激勵法的使用要遵循以下原則:
第一,獎懲激勵要客觀。獎懲激勵一定要建立在實事求是地分析受教育者的行為基礎之上。對受教育者所取得的進步、成績、貢獻要進行獎勵;對受教育者所犯的錯誤要進行懲罰。不能夸大受教育者的成績,也不能夸大受教育者的錯誤,必須采取適度的激勵力度,做到獎懲激勵的客觀公正。第二,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相結合。將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相結合能同時滿足人的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從而更有效地激發受教育者內心動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心理激勵要遵循一定的原則,在此基礎上靈活地選用激勵的具體方法,以促進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順利開展和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 王仕民.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概論[M]. 中山:中山大學出版社,2015:100.
[2] 楊芷英,王希永.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M]. 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113-114.
[3] 王樹茂. 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學[M]. 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6:231.
[4] 康淑嶺. 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J]. 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2(24):103.
[5] 張守連,張星亮.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的心理機制和提升路徑探析[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14):85-87.
[6] 劉蓉.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力量[J]. 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0(33):98.
[7] 黃宗芬. 積極心理團體輔導視角下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的緣起、生成與提升意識形態話語權初探[J]. 江蘇高教,2020(09):92-96.
(薦稿人:周琪,西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西南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責任編輯:陳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