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德秀
方程就是在問題中找數量關系,設立未知數,然后構建相應的等量關系式,從而通過相應的變化求解。可以說,方程是數學代數領域的一個重要內容,它為后期數學建模的開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基礎。方程的運用是順向思維的體現,在面對復雜問題時,運用逆向思維可能會浪費時間,且容易出錯,但如果運用方程來解決,只需要厘清數量關系就能解決了。對小學數學方程教學,教師需要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既容易接受又可以真正加以運用。針對這個目標我提出以下幾個教學方法。
一、將概念生活化,便于學生理解
方程中未知數和等式的數量關系是一種新的概念,而小學生接受能力不強,如果教師直接給出概念和口頭上的解釋,他們可能較難接受,因此,對未知數的引用,教師可以運用蘋果、粉筆這些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東西,同時以四則運算為例,對其進行舉例和分析。例如:“老師分給小明4個蘋果,分給小紅3個蘋果,分給小剛2個蘋果,給小麗的蘋果數量我們不知道,但小明和小紅的蘋果數量加起來與小剛加小麗的蘋果數量一樣多。這里我們就可以用一個字母x代替小麗擁有蘋果的數量。請同學們將式子列出來。”利用這樣的方式,讓學生對未知數和等量關系式的概念有一個最初的認識。
二、進行大量練習,做到熟能生巧
能否正確列出方程的關鍵在于能不能找到正確的等量關系。等學生理解了方程的概念,知道方程是什么的時候,就需要讓學生對攜帶未知數的等量關系式進行大量練習。例如在“白貓有15只,花貓的數量比白貓數量的兩倍還多3只,問花貓有多少只”題目中,讓學生設未知數,并列出相應等量關系式。
三、編制順口溜,方便學生記憶
當學生已經熟悉未知數與等量關系式,并且能熟練列出來,教師就可以教學生如何解方程了。解方程對剛接觸方程的小學生來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想要單純靠學生自己去理解解方程的方法,教學效果可能不好,教師可以為學生總結一些解方程的口訣和規律,讓學生根據口訣解方程。
方法一:等號兩端同運算,未知端與兩邊反,結果代入方程驗。這是讓學生在計算過程中對兩邊進行同運算,在未知數的那一端,看到加,就想到減,等號兩端同時減去已知數;若在未知數的一端看到減,就想到加,等號兩邊同時加上已知數;乘除同理。最后得出的結果要代入原方程進行檢驗。方法二:方程等號像座橋,過橋就要變符號。這是移項法,每項從等號一邊移到另一邊,要變符號,原來是加就變為減,原來是乘就要變為除,最后得到結果代入方程檢驗。
四、加深課程內容,感受簡易方程的魅力
有些學生覺得方程不僅沒什么用,反而加重了運算的復雜程度。如果不用方程,只要厘清邏輯關系,再進行逆運算,結果馬上就出來了。因此,教師在教學安排中可以加大方程的練習程度,也可以在課上引導學生做一些稍復雜的解方程題目,讓學生分別用方程和普通方法去解,感受簡便方程的魅力。
綜上所述,教師可以先用比較生動形象的例子來引入方程的相關概念,然后找出一些以前用普通方法做過的題目,讓學生分析其數量關系,并確定未知數,加深學生對方程的理解。等學生能自主列出關系式時,再通過編制順口溜的方法教學生方程的解法,并進行大量的練習加深印象。最后通過與普通方法對比,讓學生重視方程,鼓勵學生多加運用方程。這樣從開始學習到熟悉到能夠運用,每個環節的基本功都打扎實,學生就一定能夠學好簡易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