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
2022年,我國65歲及以上老齡人口達到2.09億,占總人口的比例為14.9%。與此同時,由于我國近年來出生率不斷走低,人口自然增長率由正轉負,老年人口撫養比持續攀升,2021年以后已超過20%,人口結構壓力對養老金體系提出了巨大挑戰(見圖1)。
目前,我國已初步建立起包括基本養老保險、企業(職業)年金、個人養老金在內的“三支柱”養老金體系。但是,三大支柱結構性不平衡的問題仍較為突出,主要表現為對基本養老保險過度依賴,而第二、第三支柱發展不足。隨著國內居民養老需求不斷擴大,“第一支柱”——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收支壓力逐年增加,養老金替代率持續下降;而以企業年金為基礎的“第二支柱”存在覆蓋群體小和發展空間受限等問題,難以全面彌補基本養老金替代率不足的問題。因此,未來迫切需要進一步發揮“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對養老保障體系的補充支持作用。
2022年11月4日,《個人養老金投資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業務管理暫行規定》發布,并將首批129只養老目標基金納入個人養老金投資基金備選產品名錄。作為一種專門針對“第三支柱”設計的創新金融產品,其運作模式契合個人養老金投資的長期、連續、小額、風險敏感等特征。因此,推動養老目標基金市場高質量發展,對于更好地支持我國養老“第三支柱”構建,應對人口老齡化,夯實社會財富積累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養老目標基金是支持“第三支柱”構建的重要抓手
根據我國現有政策安排,個人養老金賬戶能夠投資的養老金融產品主要包括四大類:一是商業銀行提供的個人養老儲蓄;二是試點理財機構提供的養老理財產品;三是保險公司提供的專屬商業養老保險產品;四是納入名錄的養老目標基金。
相較于其他養老金融產品,養老目標基金的最大特點是能夠實現權益類資產的靈活配置,其中又可分為目標日期型基金(Target-Date Fund,TDF)和目標風險型基金(Target-Risk Fund,TRF)兩大類。目標日期型是指預先設定目標日期(一般是退休日期),根據投資人生命周期階段變化,按照“下滑路徑”(glide path)模型動態調整權益類資產配置比例,以實現預定風險收益目標的公募基金。目標風險基金則是指事先設定風險承受水平目標,并依據風險目標確定投資組合中各類資產配置權重的公募基金。
從設計思路對比來看,目標日期基金能夠顯著提升養老投資組合的多元化水平,降低參與者極端風險水平暴露,為投資者提供一站式養老解決方案;而目標風險基金則通過錨定風險偏好目標以限定波動率,在長時間跨度投資周期中為參與者提供特定風險收益特征的資產配置工具。
養老目標基金在個人養老金資產配置領域具有一系列獨特優勢。
管理架構有利于風險分散。個人養老金投資具有較強的風險敏感性,對波動性控制要求高。養老目標基金普遍采用“基金中基金”(FOF)形式運作,在此結構下,投資人能夠同時分享母基金和底層基金的雙重管理能力,通過投資于不同品種、風險偏好和區域的子基金組合,達到二次分散單一品種、單一投資管理人或單一投資區域風險的目的,從而平滑收益波動性。
資產組合配置契合長期屬性。個人養老金投資以追求長期增值、提高養老金實際替代率為目標,而非一味追求短期高收益。養老目標基金可以根據目標日期或風險偏好設置中長期投資組合,充分發揮公募基金在專業資產配置方面的優勢,從而有效避免投資者配置極端化、靜態化等問題,提升長期穩健回報。
投資靈活突出普惠金融特性。個人養老金投資通常單次參與金額較小,而養老目標基金的最低申購金額(一般為1元)低于普通理財產品和公募基金;且參與人可根據自身財務安排、靈活投資,無需像商業養老保險等進行固定年繳費。這使養老目標基金能夠以較低的門檻讓參與人發揮權益投資對資產增值的作用,契合制度建設初期年輕參與人的長期投資需求。
產品運作和信息披露規范透明。相較其他養老金融產品,公募基金對信息披露充分性要求更高,產品凈值每日更新,季報、半年報與年報等定期報告機制能較為及時地揭示投資運作情況。另外,不同于銀行理財或保險底層具有一定比例的非標資產,養老目標基金的底層資產均為標準化證券,運作規范性也更高,因而在安全可靠性上更加適應個人養老金長期投資的要求。
總體來說,養老目標基金是個人養老金資產配置的一項良好投資安排,能夠使投資者在金融投資專業知識不足和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進行相對科學合理的長期養老投資規劃和安排。與此同時,養老目標基金也能使養老“長錢”在更廣泛的市場范圍內進行投資,有助于改善我國資本市場的投資者結構,提高市場韌性和穩定性,促進價值投資與長期投資市場新生態的形成。隨著未來投資范圍進一步擴大,除了權益資產外,養老目標基金還有望參與或發起產業股權基金或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等,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長期優質資金。
美國養老目標基金助力“第三支柱”發展的經驗
從全球范圍看,主要發達國家已普遍構建了較為成熟的“三支柱”養老保障體系,特別是自愿參加、市場化運作的個人養老賬戶制度越來越受到重視。其中,美國以個人退休賬戶(IRA)為基礎的“第三支柱”模式,以公募養老目標基金為樞紐,構建起私人養老金市場和資本市場協調共進的良性循環,對我國有較強的借鑒意義。
1974年,美國頒布《雇員退休收入保障法案》,標志著個人退休賬戶制度(Individual Retirement Account,IRA)正式建立。設立之初,IRA旨在鼓勵美國未被納入“第二支柱”雇主養老金計劃的人群實現養老金積累。此后,IRA允許已參加雇員退休計劃的納稅人也可以選擇參與個人退休賬戶計劃,并衍生出羅斯IRA、雇主發起IRA等計劃,進一步擴大了“第三支柱”的覆蓋面。美國個人養老金市場發展迅速,截至2021年末總規模達13.91萬億美元,資產規模數倍于所有發達國家個人養老金資產總和。
隨著美國養老資產規模的快速擴張,20世紀80年代的養老金市場參與者都被如何調整退休賬戶的資產配置所困擾。在投資需求驅動下,1993年美國第一只定位于養老金投資的目標基金應運而生。經過近三十年的發展,養老目標基金已經發展成為美國養老金的重要投資渠道,有效地促進了美國養老第二和第三支柱的發展壯大。回溯其發展歷程,可以概括為三個階段。
起步階段:1993—2005年。1993年,巴克萊全球投資者公司在美國市場推出首支養老目標基金——BGI 2000基金。1996年 10月,美國最負盛名的基金管理公司——富達投資(Fidelity)發行了旗下第一只目標日期基金。此后,普信集團(T. Rowe Price)、先鋒集團(Vanguard Group)等基金巨頭也相繼發行了各自的首只養老目標基金產品。到2005年末,美國養老目標基金市場總規模首次超過2000億美元。在美國養老目標基金市場的起步階段,從主流產品設計和市場接受度來看,目標風險型產品作為一種特定風險敞口的工具型配置品種要更受歡迎,其規模和數量都大于目標日期型。
成長階段:2006—2016年。2006年,《養老金保護法案》的出臺是美國養老目標基金市場發展的重要轉折點。該法案引入了“合格默認投資選擇”(Qualified Default Investment Alternatives,QDIA)機制,即如果養老金計劃參與者未對賬戶資金的投資標的進行主動選擇,QDIA將把賬戶內的資金配置于某類默認基金投資組合。設置這一機制的初衷是解決兩類養老金計劃參與人的投資靜態化和極端化問題:一類是自身缺乏金融投資專業知識的人群;另一類是對參與個人賬戶投資缺乏興趣的人群。養老目標基金作為QDIA機制中的四類備選產品之一,由于其專業資產配置管理的優勢,成為了個人養老金投資最受歡迎的選擇,在2006年當年,市場總規模就超過了3000億美元,并在其后10年間呈現爆發式增長,到2016年末總規模已突破1.26萬億美元。值得注意的是,這一階段美國養老目標基金發展的重要特征是目標日期型基金的增長速度要顯著高于目標風險型基金。在2008年前后,目標日期型基金的總體數量和規模均超越了目標風險型基金,并逐步占據市場絕對主導地位。
成熟階段:2017年至今。這一階段,養老目標基金在美國個人養老金資產中的占比趨于穩定,維持在45%以上,市場格局已基本確定。截至2021年末,美國養老目標基金市場總規模已突破2.23萬億美元。其中,目標風險型基金的規模在2017年達到階段性高點3981.89億美元后增速顯著放緩,而目標日期型基金的規模則仍在不斷擴大,至2021年末已突破1.8萬億美元(見圖2)。目前,美國養老目標基金市場的主要管理機構有先鋒集團、富達投資、普信集團、美洲基金(American Funds)、摩根大通(JPMorgan)、美國教師退休基金會(TIAA-CREF)、信安基金(Principal Funds)等。其中,先鋒和富達作為領頭羊占據了行業半壁江山,其管理資產規模的市占率分別達到32%和22%。
當前我國養老目標基金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國養老目標基金自2018年誕生以來,經過四年多的發展,規模和數量都實現了較快增長,截至2022年末,我國養老目標基金總數共計205只,其中目標日期型90只,目標風險型115只,基金資產總規模達到了882.85億元(見圖3)。
不過,目前我國養老目標基金規模相較于公募基金26萬億元的總規模,占比還相對較小,相關產品開發和推廣還處于起步階段。加之個人養老金賬戶試點剛剛起步,事實上此前養老目標基金在銷售端和普通公募基金并無本質區別,因而在支持養老金“第三支柱”構建方面還存在一系列不足。
更為契合養老投資特點的目標日期型基金發展較慢。不同于美國養老目標基金中目標日期型占據絕對主導的市場格局,由于生命周期投資策略在我國基金投資者中的“受眾”有限,因而在納入個人養老金投資范圍以前,我國目標日期型基金的市場認可度偏低,發展速度和規模增長都遠不及目標風險型基金。截至2022年末,我國目標風險型基金規模為685.42億元,而目標日期型基金規模僅為197.43億元。但是,由于目標風險基金的設計初衷要求投資者對自身風險偏好有清楚的認識,并具備一定的資產配置能力和經驗,難以滿足多數非專業參與人的投資需求。而目標日期型基金的“下滑路徑”設計目標簡單明確,更契合個人養老金投資的長期理念。
雙重費率結構對長期持有回報的影響尚未有效克服。雖然FOF結構有利于養老目標基金的多元化投資管理和風險分散,但在實際運作中,由于母子基金具有雙重費率結構,可能增加投資者需要支付的投資成本,壓縮其利潤空間。雖然目前入選投資名錄的養老目標基金均設立了管理費率低于公募基金平均的Y份額,但綜合費率仍然高于美國主流養老目標基金的平均水平。由于個人養老金的投資期限通常較長,故仍然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其回報水平。與此同時,若基金管理人為規避雙重費率結構而采用內部FOF投資的形式,又不利于風險的分散化和組合配置的最優化。
基金產品線設計與投資策略制定不完善。目前,國內的養老目標基金由于發展時間較短,產品線仍不夠豐富,難以滿足不同年齡人群的需求;而投資策略也主要集中于關注波動風險,對通脹風險和長壽風險的考慮不足。例如,目標日期基金的投資周期多集中于2035—2045年,2050年及以后的數量較少(見圖4),“下滑路徑”普遍較低,而目標風險基金也多以偏債、穩健策略為主。橫向對比看,目前國內養老目標基金權益資產配置比例設計比美國頭部基金低20%及以上。考慮到個人養老金的長期配置屬性,權益資產配置不足可能制約發揮長期投資的時間復利效果,無法滿足未來新世代的長期替代率需求。
我國投資者對養老目標基金的認知度有待提高。由于養老目標基金通常要求一定的封閉持有期,且產品設計相對復雜,加之近年來我國證券市場波動較大,造成收益回撤,使處在發展初期的廣大個人投資者對其了解和接受程度還不夠高。雖然納入個人養老金投資范圍以后,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養老目標基金投資需求,但仍然需要加強相關宣傳和投資者教育配套,提升對國內市場的適應能力。
長期化和專業化的基金管理團隊比較缺乏。個人養老金投資實現長期保值增值的目標,對基金管理團隊的投研能力和經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養老目標基金經理需要比傳統公募基金經理有更強的資產配置能力,以平衡短期業績表現和長期收益目標。特別是目標日期基金,通常需要2—3人組成管理團隊,分別進行不同類型的資產配置。但由于發展時間較短,目前國內熟悉養老目標基金運作特征和流程的專業人才儲備還有待加強。此外,長期以來我國公募基金管理人員變動較為頻繁,95%的基金經理平均管理年限在5年及以下,管理團隊穩定性不足可能會制約長期投資理念的貫徹。
推動我國養老目標基金高質量發展的優化策略
從美國養老目標基金發展的經驗看,美國也經歷過早期由于認可度不足、制度不完善等因素導致發展較為緩慢的階段,但隨著養老目標基金從制度層面納入養老金投資范疇,市場規模實現了快速擴張。因此,我國公募基金管理機構也應當努力抓住養老“第三支柱”加快構建的機遇,不斷完善養老目標基金設計,提升投研能力,更好地適應個人養老金投資的資金配置需求。
進一步擴大目標日期型基金規模,完善多元化產品線布局。隨著個人養老金的啟動,對更為多元化、適應不同年齡段人群的目標日期基金的需求也將更為迫切。因此,應當明確以目標日期型基金為發展主線,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不斷豐富不同類型“下滑路徑”和風險控制目標的產品線布局,從而滿足不同年齡階段和風險偏好的客戶的要求。
不斷降低綜合費率成本,加強被動指數型產品開發。由于養老資金持有期長、規模體量大,對費用成本比較敏感。養老目標基金應當在現有水平上進一步降低費率水平,提升普惠金融特性。從美國的發展經驗看,先鋒、富達等頭部公司通過開發被動化指數投資產品,將目標日期基金整體費率水平降低了五分之四以上。因此,國內基金管理機構也可借助我國ETF市場不斷擴容的機會,加強被動指數型養老目標基金的開發和創新。
適度提高權益資產配置水平,打造特色資產配置方案。個人養老資金長期穩定的特性,通過養老目標基金入市后有助于資本市場穩定“慢牛”,與長線投資資金形成良性互動。參照美國的相關經驗,我國養老目標基金的權益資產配置比例還有較大提升空間。因此,未來基金管理機構可適當提高養老目標基金的權益資產配置比例,此外在產品布局中還可逐步將Reits、私募股權基金等另類資產納入配置方案,從而更好地提升長期回報水平,形成差異化特色競爭力。
精準描摹用戶畫像,增強國內投資者的適應性和接受度。由于我國養老目標基金發展時間較短,投資者數據積累較少,目前產品設計還主要是以國外主流的模型理論為基礎。未來基金管理機構在投資運作和市場拓展過程中,應當更加注重對我國投資者數據的積累和分析,從而精準描摹長尾用戶畫像。一方面,有助于設計出更適應我國居民個人養老金投資需求的產品;另一方面,也能更精準有效地做好投教宣傳工作,更好地提升產品的接受度。
加強專業投研隊伍的培養,加快金融科技手段的運用。養老目標基金的運作水平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管理人的投研能力。未來我國基金管理機構應當根據個人養老金的特點,不斷加強對專業養老投研團隊的培養,并建立科學的考核標準,克服因對短期規模及業績的追求而帶來的風格漂移等問題,保持投資團隊的整體連貫性與穩定性。與此同時,還應充分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手段,加快智能投顧和交易技術開發,不斷提升個人養老金客戶的投資體驗。
(作者單位: 中國建銀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博士后流動站)
責任編輯:孫 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