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婉瑩

【活動背景】
青春期是個體在心理上逐漸減少對成人的依賴,走向獨立的心理斷乳期。在這一階段,父母和老師對他們的影響逐漸減弱,他們更重視自己能否被同伴接納,能否與同伴建立友誼,獲得同伴的理解和認可。然而,初中生在與同伴相處的過程中,由于自身認知情感發展的不成熟,以及經驗閱歷的匱乏,既容易為了結交朋友屈從于同伴壓力,犧牲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又容易為了保護自己而過度敏感,不善于考慮他人的感受,這兩種情形都容易給初中生帶來人際困擾。在心理課堂上通過活動的形式,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人際邊界情況,學習建立和維護合適的人際邊界,可以幫助他們在友誼中學習如何正確地關愛自己,以及關愛他人。
【活動目標】
引導學生初步了解自己的人際邊界情況,學習在同伴交往中建立和維護合適的人際邊界。
【活動對象】
初一學生
【活動時長】
一課時
【活動過程】
一、視頻賞析,引發思考
教師開場白:初中生正處于成長和探索自我的階段,大家需要朋友來陪伴自己度過這一階段,朋友在我們遇到挑戰時提供支持或幫助,并幫助我們不斷學習如何理解和關心他人。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討友誼這個話題。我想先邀請同學們觀看一個視頻,看完后我們交流兩個和視頻有關的問題。
(該視頻的名字是《I wanna be your friend》,視頻講述了小泥偶希望通過改變自己,結交朋友的故事。故事中有多個細節可以看出,小泥偶的多次改變,實際上已經違背了他自己的意愿,令他感到不舒服、不自在。)
問題一:視頻中,小泥偶為了交朋友,采取了哪些行動?
問題二:小泥偶通過這樣的方式交朋友,他的心情如何?你是從哪個細節看出來的?
學生分享。
師小結:同學們都說得很好。在剛才的視頻里,我們看到小泥偶為了結交朋友會去模仿對方的行為,甚至改變自己的外貌、喜好等,但這些改變卻又并不是他所喜歡的。
設計意圖:通過視頻,導入友誼的主題。也讓學生了解到,在人際交往中有的人會選擇屈從同伴壓力改變自身,為接下來啟發學生覺察自身在同伴相處中的狀態做鋪墊。
二、人際邊界,心理科普
(一)人際小調查
師:請同學們回想一下,在平時和同伴相處的過程中,你有沒有為了建立和維持友誼而委屈自己呢?下列的情景在你的生活中出現過嗎?如果有,請真誠地舉起手,我們看看有多少人有共鳴。
1.你覺得朋友的做法讓你不舒服,但是你忍住了,什么也沒有說。
2.你覺得朋友的要求超過了你的承受能力,但是你接受了,什么也沒有說。
師:看來出現類似情況的同學不在少數。在人際相處中,當對方的情緒、愿望或要求和我們自己的不一致時,我們有時候會把對方的需求放在自己的需求前面,壓抑自己的需求,這種“委屈自己”的決定往往是我們自己作出的,在這種情形下,我們的內心是憤怒、委屈、郁悶、忐忑的。這種情形就是:我們允許他人侵犯了我們的人際邊界。
(二)人際邊界的形態
師:人際邊界就是人際交往時個體的界限。例如,如果總是允許他人來侵犯你的邊界,或把自己的邊界主動淡化,這就是人際邊界弱的表現。平時我們可能聽過的“都是自己人,分那么清干什么”“你的事就是我的事”,這些用語都表達了弱化人際邊界的傾向。也有人在人際相處中非常注重維護自己的利益,我行我素,不愿意妥協,這是一種邊界強的體現。還有人在人際相處中知道關照自己的需要,也懂得尊重他人的需要,處理人際問題時有適當的彈性,這樣的人具有適中的邊界。
小組討論:人際邊界弱和人際邊界強,會給自己帶來什么好處和壞處?
學生分享。教師歸納總結(見表1)。
(三)人際邊界的自我覺察
師:思考一下,根據你以往和同伴相處的經驗,你大多數情況下是哪種人際邊界形態呢?在這種形態下,用1~2個詞來形容你的感受。(教師可選擇自己在青少年時期的經歷,進行適當的自我暴露,來促進學生真誠表達)。
生1:我覺得自己的邊界還算適中。我對自己比較滿意。
生2:我的邊界可能有點弱,因為我經常管不住自己的嘴,什么話都和別人說,說了以后又會被別人說出去,我就會不開心,甚至有點受傷、后悔。
生3:我的邊界也有點弱,總是會因為和他人的交往而傷害自己,我希望自己的邊界能稍微強一點,來保護自己在人際交往中不受傷害。我其實對這種情況比較無奈。
生4:我對熟悉的朋友邊界適中或者偶爾有點弱,對不認識的人邊界強。我覺得挺好的,對此很滿意。
設計意圖:從團隊的小調查,到人際邊界知識的介紹,再到個體的邊界狀態的覺察,由淺入深,層層遞進,讓學生感受到由邊界形態不當引發的人際困擾是普遍的,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減少羞恥感,愿意在團隊中進行自我覺察和分享。
三、學以致用,建立邊界
師:人際邊界過弱,或者過強,都有可能在人際相處中給自己帶來困擾。我們從人際邊界的角度出發,分析以下場景并討論:
1.各個場景里的主人公人際邊界如何?
2.這會導致什么問題?
3.怎么做能幫助他們建立恰當的邊界形態?
場景一:小A有幾個好朋友,他們相約周末一起出去吃飯,大家覺得天氣冷了適合吃火鍋,小A腸胃有點不舒服,不想吃火鍋,但是為了不掃興,他還是和大家一起去了。
場景二:小B跟好朋友小C說自己喜歡班里的某某同學,小C為了幫助小B,在班里制造了小B和某某同學的緋聞,以觀察該同學的反應,結果小B非常生氣,再也不跟小C說自己的心里話了。
場景三:小D喜歡和別人“勾肩搭背”,覺得這樣是關系好的表現。課間的時候,小D看到小E在前面,就跳上去抱了他一下,結果沒想到小E突然發火了,朝他吼道:“你干什么?”小D百思不得其解,不知道小E為什么討厭他。
生5:我覺得場景一中的小A需要考慮自己的需求,如果腸胃已經不舒服了,還在可以提出異議的時候悶不做聲,為了“不掃興”去吃火鍋,這不僅對身體健康不利,也對人際交往沒有好處。
教師:具體而言,對人際交往有哪些不利的地方呢?
生5:小A這種為了“不掃興”而勉強自己的行為是人際邊界弱的表現。就像之前課上說的,吃火鍋吃得不舒服了,他可能會覺得委屈,心里不舒服,和朋友們在一起也會不愉快。
教師:所以人際交往中需要注意考慮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生6:場景二中,小C就是侵犯了小B的人際邊界,讓小B心中不快。
師:那么大家覺得這個場景中的兩人應該怎么處理這件事,才能緩解矛盾呢?
生7:小B在分享的時候應該告訴小C,類似“你是我的好朋友,我想和你分享一件事,但你不要外傳”這種話。
生8:或者小B在緋聞傳出后,應該和小C說“你的這種做法讓我覺得無法接受”,劃定界限;場景三中的小E也可以跟小D說類似的話,不過態度可以和緩一些。
生9:我感覺場景三和場景二有些類似,都是一個人際邊界強的人和一個人際邊界弱的人產生的矛盾。
教師:非常好。剛剛大家主要都在針對人際邊界被侵犯的人提出意見,那么對于侵犯了他人人際邊界的小C和小D,他們可以怎樣做呢?
生10:他們應該在做出行動之前想到別人有他自己的人際邊界,比如“我這樣做對方會不會不舒服”之類的。
教師總結:在友誼中,怎樣建立和守護恰當的人際邊界?
1.學會將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放在首位,自尊與自愛才會讓人際關系變得更好;
2.分辨出哪些是你無法接受的行為,并真誠地向同伴表達;
3.當自己的界限被侵犯時:學會明確、禮貌地拒絕;
4.允許他人有自己的人際邊界,尊重別人的感受和需要,不侵犯他人的邊界。
設計意圖:學生在案例討論的過程中,學習在日常生活中怎樣合適地建立和守護邊界,幫助自己解決實際的人際困擾。
四、名家之言,總結升華
師:借用叔本華的一句話總結我們今天的課:人就像寒冬里的刺猬,互相靠得太近,會被刺痛;彼此離得太遠,又會感覺寒冷。祝愿同學們在同伴相處中,學會建立和守護自己的最佳邊界,擁有舒適的人際關系!
【活動反思】
活動亮點:本節心理活動課以受初中生喜愛的動畫視頻導入,討論的是他們最重視、又最容易感到困惑的“友誼”話題,學生興趣濃厚,樂于參與。通過分析人際邊界的強和弱分別帶來的好處和壞處,幫助學生打開思路,辯證、全面地考慮問題。通過對自身人際邊界的覺察,對自身感受的分享,以及典型案例的交流探討,幫助學生學以致用,嘗試解決實際情境中的人際難題。整節課既關注學生情緒感受的一面,又注重引領學生進行理性認知,改變行為,在情感與理性層面互相交融,相得益彰,案例也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探究同學們容易產生困惑的生活場景,容易走進學生的內心,啟發學生進行深度思考。
活動反思:在教學中發現,不同的班級在第三部分的案例討論上花費的時間差異較大。有的班級學生觀點碰撞多,僅夠討論兩個案例。有的班級在討論完案例后,還有富余時間。因此,在實際教學中可以根據具體情況作調整,在學生有意愿的情況下,可以安排適當的時間,請學生討論提出生活中與人際邊界有關的困擾,并共同在課堂上探討解決方案。這樣的改進會更符合學生需要,相信學生會獲益更多。
參考文獻
[1]俞芬. “游戲思想”牽引的邊界意識問題[J].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0(25):63-64.
[2]武志紅. 你如何發出聲音,你又如何回應?——人際溝通中的回應技巧[J]. 心理技術與應用,2014,2(6):63-64.
編輯/黃偲聰 終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