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涵 林奕


摘?要:無錫運河沿岸傳統建筑是江南運河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有著人水共生的“橋巷相融”空間和“水弄堂”式布局,表現傳統江南社會的歷史風貌,兼具實用性和藝術性等特點。目前運河沿岸傳統建筑相關的商業化開發日益受到重視,但傳統建筑數量正在減少,需要積極采取措施進行保護,當地正探索可持續保護的方法。保護運河沿岸傳統建筑藝術需要進一步發揮傳統建筑的價值,使人們充分認識其存在的意義;進行建筑的數字化復原和主題性數字產品的開發;利用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結合的方式積極宣傳運河沿岸傳統建筑藝術與相關保護內容。
關鍵詞:建筑;特點;現狀;保護
中圖分類號:F2?????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2.007
0?引言
京杭大運河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造就了運河沿岸城市的繁榮,無錫便是因運河而興盛的歷史文化名城。無錫先民因河建城,依河而居,創造了江南水鄉建筑風格。隨著“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商貿旅游的興盛和無錫城市綜合發展的需要,無錫的傳統建筑藝術日益受到有關部門、投資者和無錫居民的重視。不過由于諸多原因,多數運河沿岸傳統建筑已經不復存在,因此保護現存的傳統建筑藝術,并找到其與現代化城市建設兼容的方法是推動江南傳統文化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之一。這里的建筑藝術主要指古運河無錫段以及相關聯水道沿岸的傳統建筑樣式,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江南水鄉的古典住宅、店鋪等為主。
1?無錫運河沿岸傳統建筑的特點
1.1?人水共生的“橋巷相融”空間和“水弄堂”式布局
“人水共生”是無錫運河沿岸傳統建筑的一大特色,無錫舊城區以古運河為主,眾多河汊為輔,是典型的“橋巷相融”空間和“水弄堂”式的江南水鄉建筑風格??臻g的形制隨著居民的生活狀態而發生改變,呈現出相連的建筑區塊,主要包含各種大小不同的橋、沿河房屋建筑,并與彎曲有序的河流穿插在一起。此類建筑空間一般會包含街巷內的商鋪,例如茶館,利用整合狹小空間的方式,使人產生開闊的體驗感。
弄堂,即小巷,是江浙地區的民居形式,由連排老房所構成,并與清末的石庫門建筑有著密切的關系。傳統弄堂的路面材料大都是磚石、碎石或鵝卵石,無錫水弄堂則是以縱橫交錯的水道為行路,以船為出行工具,與水城威尼斯的城市布局相似。水弄堂周圍有街道、寺廟、橋梁、碼頭、驛站、窯廠等眾多歷史人文景觀。
無錫運河沿岸建筑布局緊湊,而江南夏季氣候潮濕炎熱,所以門窗較大,前后門采取貫通的形式,便于通風換氣。為了防潮,無錫沿河建筑與傳統民居多采用木制結構不同,一層建筑多為磚石結構,門窗等構件使用木質材料。二層建筑多為一樓磚石結構二樓木質結構,屋頂鋪設材料主要考慮方便排水,主要包括大瓦小瓦與筒瓦同時配套滴水瓦、花邊瓦和勾頭瓦。目前最為知名的無錫江南運河沿岸傳統建筑群是清名橋街區,現有的清名橋景區古運河長約1.6公里,河面寬約20米,被譽為“開鑿最早、在全國惟一穿城而過、最具原生態風貌和文物古跡”而廣受好評,是中國大運河“申遺”項目。清明橋段的京杭運河有2500年的歷史,還有3200年前開鑿的中國最早的運河——伯瀆河與之交匯,形成“Y”字河道。
1.2?表現了傳統江南社會的歷史風貌
無錫運河沿岸房屋大都是典型的江南建筑,運河沿岸的傳統建筑顯示出明顯的等級性,富人官宦與平民家庭從建筑上便可明顯區分。鄉紳商賈以及官僚建造的傳統住宅,院落的裝飾表現得大都精致細膩,成為江南傳統建筑裝飾中為世人所矚目的部分,最有代表性的是榮瑞馨宅、薛福成故居等,此類建筑往往與園林合二而一。院子的大門大多建有雙角起翹的元寶形屋脊,屋頂覆蓋青瓦。這類的住宅內部空間基本上是由木材制成,木雕的使用占據了絕大多數空間。民居建筑屬于相對較低級別的建筑類型,因此通常使用“硬山”和“懸山”兩種類型的屋頂。相對于官僚、富人住宅和江南園林來說,在屋頂處理方面要簡單得多,并且形狀也受這兩種屋頂形狀的限制。但是民間工匠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和建筑材料盡可能地發揮想象力,在基本形式基礎上創建出形狀不同的屋頂,極大地豐富建筑物的外部形式,展示無錫運河沿岸住宅自由靈活的民居風格。民居額枋下的刮落,常用鏤空的木格或雕花板做成,也可由細小的木條搭接而成,用作裝飾或劃分室內空間。
1.3?兼具實用性和藝術性
無錫運河沿岸的建筑大都以傳統的“間”為基本單位。房子通常是奇數,多數是三間或五間。各個建筑物通過走廊相連,與墻壁形成一個封閉的庭院,在墻壁上形成通風窗,利于通風。房屋的前窗和后窗一般是敞開的,這種住宅適應當地潮濕的環氣候環境,兼具美觀與舒適。(圖1)
無錫運河沿岸傳統建筑外觀的普遍特點是黑瓦、白墻,磚石木構(圖2),以旱街和水街為主。水街上的橋是連通兩岸旱街的紐帶,它在河沿的廊柱間設有可依欄干的長條凳,形成一條水榭式街廊。過街樓也是運河邊常見建筑,連通街兩邊樓房成一體而不礙交通。江南水鄉居民背水臨街,一般樓下臨街處為前,面水處為后,居民左右鄰接以風火墻相隔斷,留出適當距離作通道河渠用于交通。臨水居民宅院式房屋居多,宅院的高墻大門后有天井、樓房,宅院一般有兩組、三組不等,內有廳堂、廂房、穿堂、天井、后院等。同時,運河兩岸建筑很多是店鋪與民居的結合建筑,水鄉民居臨街的建筑大多為前店后宅,也有不少民居是下店上宅,盡可能利用河道空間的同時也為居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方便。民居、商鋪、作坊以及其他建筑物組合排列,使街道充滿濃郁的水鄉生活氣息,構成獨特的整體建筑風貌。
運河沿岸不少宅落設有前后兩個天井,天井的露天地板大多鋪有石板或磚塊。屋頂斜坡向內稍微彎曲以利于排水。大中型房屋正殿的山脊上裝飾龍和鳳等花紋。窗口類型很多,格子雕刻品種繁多,工藝精湛。建筑內部多有高大的屏風墻,屋檐檐口采用滴水瓦,屋頂建有屋脊,屋脊兩側一般建有代表美好寓意的屋脊頭。門廳上刻有雕花柱,橫梁由“門”字形圓柱支撐,下方為一塊青石以及一塊方石,梁墊上也有花卉雕飾,造型獨特別致,刻工精細。瓦片為水鄉建筑中最常見的材料,青磚交錯疊加,豐富卻看著不雜亂。
2?無錫運河沿岸傳統建筑的現狀
2.1?相關的商業化開發日益受到重視
水鄉文旅資源的開發利用日益受到地方政府和企業的重視,運河周邊建筑是無錫眾多文旅項目的重要基礎資源之一。旅游業的興起帶動了運河周圍經濟發展,增加了運河周邊居民的就業率和收入,促進了古運河沿線航道環境的改善。
但是,過度商業開發也帶來了明顯的問題,如古鎮游客承載能力不足,巨大的游客數量增加了維護成本。景區商業氛圍過重,商業形式雷同,只有少部分的區域還保留原始的場景樣貌。如今不少人更多看重的是建筑的商業價值而不是其擁有的文化價值。
2.2?傳統建筑數量正在減少,需要積極采取措施進行保護
與揚州、蘇州、杭州等地相比,無錫運河沿岸的傳統建筑存世數量并不算多,并且仍有不斷減少的趨勢,從整體外觀上看無錫已經是一座鋼筋水泥構成的現代化城市,很難辨識老城區的樣貌。
無錫古運河沿岸建筑的減少,首要原因是木料老化。雖然修建運河沿岸建筑用到了磚石材料,但木質仍然占了建筑的很大比重。由于材料的特性,受環境的影響也比較大,木料相對于石料更容易被侵蝕,隨著時間推移,很多運河沿岸建筑的木質部分已經腐朽,如南長街的沿河民居。
隨著環境的變遷和社會的不斷發展,無錫城區經歷了多次改造。雖然有關部門強調了相關保護工作的重要性,并采取了相應的舉措。但是古運河流經無錫市區繁華地帶,隨著高樓大廈拔地而起,極具文化和藝術價值的運河文化古建筑還是大量被拆除。特別是三里橋、北大街、大窯路等原本著名的城區景觀不復存在。此外,無錫多年來進行了填湖、填河,城區大部分水域已經被填平,水鄉建筑群存在的環境基礎已經消失。
2.3?當地正探索可持續保護方法
無錫市設置了許多相關文化項目,促進大運河文化傳播。例如無錫市政府頒布《世界級運河文化遺產(無錫段)旅游廊道建設實施方案》,推進惠山古鎮整治修復和榮巷歷史街區維護修繕,建立環城古運河環境文化提升工程,沿京杭大運河建設直湖港濕地公園、江南運河文化公園、雅西社區公園、北尖公園、雙河尖公園、運河公園、惠山古鎮三期、運河灣、梁溪河口公園、太湖廣場、南尖公園、大運河科技生態公園等新“運河十二景”,打造一批獨具運河韻味、多元體驗的生態、文化、科創景觀。
3?優化措施,保護運河沿岸傳統建筑藝術
3.1?進一步發揮傳統建筑的價值,使人們充分認識其存在的意義
傳統建筑是寶貴的物質和精神文化遺產,尤其是那些承載了民族特色的古代建筑。不過,傳統建筑與其他文物不同,它們不能鎖在玻璃柜或者保險箱中,如果封閉處理,反而會造成腐朽、蟲蛀等問題。鑒于這些特性,傳統建筑在利用時除了發揮其在文化領域的作用外,還可適當發揮其在物質功能上的作用,從而促進對其更有效的保護。事實證明,得到較好維護的往往是合理開發了其旅游、展覽等商業價值,擁有較高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傳統建筑藝術。
目前有些單位和企業在對運河沿岸建筑進行維修時,隨意更新建筑的材料、工藝,弄出現代仿古建筑。甚至將原有的真建筑大規模拆除,造出鋼筋水泥的房屋,用化學工藝在新屋上刻意做舊,對游客和民眾則宣稱這是文物建筑?!吨腥A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明確規定,文物保護單位中的古建筑一般可作為博物館、保管所或參觀游覽場所,占用機構“必須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負責保護建筑物及其附屬文物的安全,不得損毀、改建、添建或者拆除”。由此可見,對于古建筑的利用也是有條件的控制性使用,只有控制性使用才是合理利用。
3.2?進行建筑的數字化復原和主題性數字產品的開發
基于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的數字化產品開發和應用是對運河沿岸傳統建筑藝術進行傳承與保護的新方法。隨著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發展,數字化技術逐漸在文化保護領域得到廣泛應用。目前許多專業機構和組織已經開始對歷史文化遺產進行了有效的數字化保護,如故宮等。對于保存完好的傳統建筑可以通過掃描、拍照、三維建模將珍貴的數據保留下來,數據采集后即可根據業務需求和應用場景梳理標簽指標體系,并轉化為數字資產,用虛擬映像對外公開展示,避免接觸實體造成的實物損壞。一些已經損壞的建筑也可以通過數字重建來還原其本來面貌,并可應用于復制和在線展覽。
拓展數字化產品的類型,建立符合用戶需求的場景資料數據庫,明確數據與任務關系,構建富有邏輯框架的運河建筑主題數字產品開發體系。無錫古運河沿岸文化的數字化推廣應當建立以古運河沿岸建筑文化為核心的互聯網創新平臺,把運河文化植入到虛擬建筑的表達與建筑漫游表現中,充分體現運河歷史,將中華文化的精髓與現代科學技術有效結合。
整合數據資源,結合5G、新能源等新型基礎建設方式,打通傳統文化藝術保護與城市規劃、園林建設、水陸交通、思想文明建設的數據藩籬。應用無人機傾斜攝影、高精度測量、振動傳感、紅外線成像、3D全息成像等現代技術,有效推進非接觸方式多源信息采集,實現運河傳統建筑保護基礎信息的數字化管理和多媒體展示。
3.3?利用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結合的方式積極宣傳運河沿岸傳統建筑藝術與相關保護內容
無錫運河沿岸傳統建筑藝術需要各類信息平臺的大力宣傳,只有這樣才能讓更多的人了解運河沿岸傳統建筑藝術對運河文化的意義。對運河沿岸傳統建筑的宣傳除了地方政府出臺條例和政策,還需要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例如用短視屏講述運河故事,以交互形式展示運河建筑文化,助力運河文化傳播。以“線上+線下”模式,“建筑+互聯網+文化”模式傳承與發揚運河傳統文化。
4?結語
京杭大運河流經全國多個省市,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無錫運河沿岸傳統建筑藝術是江南運河文化的代表之一,展現給人們的是中國水鄉文化的特色。做好運河沿岸建筑藝術的保護體現的是保護大運河文化的初心,也是大運河遺產可持續傳承、科學化利用、國際化展示的需要,更是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表現。
參考文獻
[1]余津萱.江南聚落與民居的形成要素研究[J].建筑與文化,2020,(7):249250.
[2]馮之漪.無錫水弄堂橋巷空間切片的修復與再生[J].美術大觀,2017,(3):130131.
[3]劉森林.中國古代民居建筑等級制度[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101103.
[4]任廣軍.無錫古運河文化基因探微[J].江南論壇,2020,(10):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