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
摘要:鄂倫春族是居住在我國東北地區的少數民族之一,其經濟形態一直以狩獵為主。在長期的生產與社會實踐中,其創造了豐富的音樂文化,包含眾多口頭說唱藝術、民歌、舞蹈等藝術形式。在現代化推進過程中,鄂倫春族民歌文化傳承的自然進程出現了斷層,其發展與創新也面臨著嚴峻的考驗。文章從簡要論述鄂倫春民歌的傳承價值入手,重點分析了鄂倫春族民歌的傳承困境。研究表明,鄂倫春族民歌的傳承發展需要從“活態傳承”視角入手,加強非遺傳承人培養,培育鄂倫春民族文化自信,扎實推進非遺進校園活動,建立民族文化生態村,以此促進鄂倫春族民歌的傳承與現代化發展。
關鍵詞:鄂倫春族民歌? 傳承困境? 傳承對策
中圖分類號:J605
鄂倫春族民歌(贊達仁)具有旋律高亢激昂、悠揚跌宕的藝術特色,多以游獵生活、婚姻愛情、民間傳說、英雄人物等為題材進行創作,并在勸酒、定親、出嫁等民俗活動中傳唱。近年來,伴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開展,鄂倫春族民歌資源得到了進一步發掘、整理,以鄂倫春族真實生活為寫照,體現鄂倫春族人民性格特點與自然風貌的歌曲逐漸走進了人們的審美視野。在社會高度重視的背景下,雖然鄂倫春族民歌獲得了一定的傳承空間,但依然有不可忽視的傳承困境——當前鄂倫春族民歌的保護力度明顯不足,鄂倫春族民歌的文化樣態、表現形式等難以在現代社會中賡續,傳承人匱乏、資金支撐力不足、生活方式變遷導致鄂倫春族民歌文化日漸式微。基于此,如何從新時代視角入手,使鄂倫春族民歌的傳承價值得到重視,煥發鄂倫春族民歌的生機活力,并探索出適合鄂倫春族民歌的傳承與現代化發展道路,已經成為一項重要的研究課題。
一、鄂倫春族民歌的傳承價值
2008年,鄂倫春族民歌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鄂倫春族民歌傳承的內涵與外延也有所豐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文化的載體,是民族情感的寄托,也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民族智慧的結晶。社會的變遷勢必會引發民族文化的“變異”,在現代社會文化的改造下,在新時代的洗禮中,民族文化必然會揚棄某些不合時宜、難以融入當代社會環境的文化要素。因此,在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現代化演進中,應更加強調民族文化的獨特價值,而鄂倫春族民歌作為我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重要分支,展現出了我國少數民族文化的多樣性、獨特性與民族性的藝術特質。傳承鄂倫春族民歌,是在保留鄂倫春族民歌原有形式的前提下將時尚元素、其他文化的精粹融入其中,為民歌增添時尚新穎的色彩。這不僅可以讓民族文化在現代化發展中實現創新求變,而且還可以彰顯民族文化的深刻內涵。此外,由于鄂倫春族沒有本民族文字,狩獵生產與社會實踐都依靠口傳心授,因此,鄂倫春族民歌便成了鄂倫春族人民日常生活與生產的見證。
從鄂倫春族民歌的內容來看,其包括悲歌、情歌、兒歌等,表現形式上有著無詞與有詞之分。無詞民歌即興性較強,常常以襯詞,如:“哪衣呀,哪耶希哪──斯耶”等填充曲調;有詞民歌則是對現實生活的真實寫照,生動描繪出了鄂倫春族人民在興安嶺上打獵、吃肉、曬肉干,在家熟皮子、做裝飾等生活場景。在山場、密林、田地或場院中,鄂倫春族人民放聲高歌,曲調悠揚綿長、別具風味,若有貴客臨門,更是把酒言歡、載歌載舞,展現出了鄂倫春族人民熱情好歌、爽朗豪放的性格特點。由此可見,鄂倫春族民歌不僅是一種民族音樂形式,更是鄂倫春族的生活寫照以及傳遞情感的載體,因此,應保護并傳承鄂倫春族民歌,展現其原始風貌,重溫鄂倫春族人民與惡劣環境進行斗爭的歲月,重拾其勤儉樸素、奮發進取、奮勇拼搏的精神動力。
二、鄂倫春族民歌的傳承困境
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傳承與發展,與社會環境、經濟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鄂倫春族作為一個能歌善舞的狩獵民族,在漫長的歲月里,他們不但積累了與自然搏斗的豐富經驗,還創造了絢麗奪目的精神文化。在現代化進程不斷推進的社會背景下,鄂倫春族的世居環境、社會生產方式等發生了深刻變革,鄂倫春族民歌在傳承中也同樣面臨著諸多現實困境。
(一)傳承人的缺少加劇民族文化的消逝
鄂倫春族有民族語言但無民族文字,他們的文化傳承依賴代際相傳,也依靠著傳承人的口傳心授,其傳承范圍、傳播影響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傳承人的數量以及傳承人的文化意識、文化自覺性。在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中,現代社會文明逐漸滲透,這對鄂倫春族的生活生產方式、審美情趣等產生了深刻影響。鄂倫春族原本的漁獵、游獵文化逐漸萎縮,傳統民間故事、神話傳說、英雄人物事跡、生活生產方式、自然環境的原始面貌等對于當代鄂倫春族人而言愈發陌生,新的文化思想、審美意識、文化觀念深入人心,影響著鄂倫春族人的文化價值取向。與此同時,漢語的普及程度不斷增強,這也對鄂倫春族語言的保護與延續造成了一定的沖擊,在缺乏語言環境的情況下,以鄂倫春族語言演唱的民歌也很難被青年一代學習、學會。年齡在二十歲以下的鄂倫春族人鮮有會說鄂倫春語的,演唱鄂倫春族民歌也便無從談起。除此之外,近些年鄂倫春族老一輩民族藝術家相繼去世,健在者年齡較大,鄂倫春族民歌的保護與弘揚工作出現了“后繼無人”的現實困境,尤其是在社會生活、生產方式的現代化發展進程中,會唱鄂倫春族民歌、會跳鄂倫春族舞蹈的青年少之又少,依靠少數人的力量又難以對鄂倫春族民歌進行保護性傳承,在傳承人匱乏的現實困境下,鄂倫春族民歌文化逐漸消失。
(二)社會經濟變革導致傳承氛圍不佳
過去鄂倫春族人民以捕魚、狩獵為生,生活生產方式較為傳統,并且需要應對惡劣的自然環境,他們需要在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生中獲取生活所需的物質。雖然社會環境與信息化較為閉塞,但人們崇尚自然、尊重自然,沒有功利色彩,音樂的表達不受其他因素影響,音樂的作用主要是用以自娛。因此就衍生了鄂倫春族獨有的文化方式,在一些特殊場合中,人們會通過歌唱來表達對自然的情感和敬畏,以及對大自然美好的向往,祝愿人們風調雨順、身體康健,這也逐漸孕育了獨特的本民族音樂形式。該音樂形式兼有歌唱、舞蹈、敘事的特點,音調富有感情色彩,反映出一種古樸風貌。在此生活方式下,鄂倫春族人通過歌舞以表達情感、宣泄情緒,為看似枯燥乏味的生活增添了色彩,人們在田間、場院中載歌載舞,歌唱著對美好生活的希望、對親人愛人的情感、對英雄人物的贊頌,逐漸形成了贊達仁這種獨具民族特色的民歌藝術形式。但社會經濟的變革勢必會導致文化的變遷。社會開放程度不斷增強,各類文化思潮、文化觀念以及文化形式動搖了鄂倫春族人的文化自信力、文化自覺性,很多人將傳統民歌藝術視作落后、與社會脫節并且不符合當代審美語境的藝術,會唱現代流行歌曲的人越來越多,而會唱傳統民歌的人越來越少。這也反映出鄂倫春族民歌并沒有隨著時代的進步而獲得有效傳承與發展,對鄂倫春族民歌的發掘、保護與傳承依然停留在對傳統民歌形式、藝術樣態的單純重復、再現階段,導致鄂倫春族民歌的傳承面臨著重重困境。
(三)文化內涵弱化阻礙民歌文化的延續
推陳出新是傳統民族文化發展的必由之路,其指對傳統民族文化的內容進行有選擇的取舍,保留精華,去其糟粕,進而集中體現出傳統民族文化的藝術特質、民族色彩與深刻內涵。而如何對民族文化進行取舍,成為一個必須慎重考慮的問題,若處理不得當,會荒廢祖先留下的文化精髓,也會阻礙民族文化的創新發展。在取舍的背后,反映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性與現實存在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從現實存在的角度來看,鄂倫春族民歌所依存的祭禮等場合已經逐漸淡出了鄂倫春族人們的現實生活,但鄂倫春族民歌中所蘊含的精神品質、民族氣節是時代所需的精神動力。例如,鄂倫春族民歌中所體現的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與可持續發展理念相得益彰;鄂倫春族民歌對真、善、美的孜孜追求,也是當代民族音樂藝術實踐所需堅守的藝術理想。但鄂倫春族民歌的保護與傳承工作對民歌精神內涵的挖掘不夠深刻,大多數鄂倫春族民歌作品都只會出現在藝術舞臺之上,鮮有與審美教育、文化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價值觀教育等融為一體的情況,鄂倫春族民歌在校園內缺乏傳承空間,難以通過其獨特的精神品質、思想內涵等影響新一代人的審美價值取向與文化觀念。這一方面會導致鄂倫春族民歌受眾群體基礎薄弱,難以獲得人們的廣泛關注與喜愛,進而導致鄂倫春族民歌的傳承與發展受到阻礙;另一方面無法將鄂倫春族民歌滲透到人們的精神世界中,難以彰顯鄂倫春族民歌的文化價值,而缺乏價值的民族文化,勢必會被社會淘汰。
(四)經濟支撐薄弱制約民歌文化的發展
鄂倫春族民歌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不同,其最為顯著的特點之一便是其依托人而存在,并且需要一種“活態傳承”方式。鄂倫春族民歌的“活態傳承”,需要綜合保護、再現與還原鄂倫春族民歌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文化環境、社會環境與生活環境,在創新鄂倫春民歌表現形式與藝術樣態的基礎上,將其與當代生活、娛樂、休閑等方式結合為有機整體,以此促進鄂倫春族民歌的發展。但就目前實際情況而言,鄂倫春族民歌的“活態傳承”面臨著巨大的資金壓力。從自然環境層面來看,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以及對自然環境的破壞,使鄂倫春族民歌傳承所依托的物質基礎愈發薄弱,尤其是森林與動植物資源的銳減,導致鄂倫春族民歌的活態傳承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從基礎設施層面來看,鄂倫春族人居住的地理位置較為偏遠,交通不夠便利,生活方式滯后。而基礎設施的完善、人居環境的改善等都需要大量資金的支持,資金支撐能力薄弱也成為鄂倫春族民歌傳承的阻滯因素之一。從資金來源層面來看,社會資金的支持力度不足,資金來源渠道單一,尚未探索以金融助力鄂倫春族民歌發展與傳承人培養的有效路徑。加之鄂倫春族民歌尚未與鄉村文旅行業、康養業等新興產業融合,缺乏經濟增長點,難以從經濟層面拓寬鄂倫春族民歌的傳承途徑,進而制約了鄂倫春族民歌的現代化發展。
三、鄂倫春族民歌的傳承對策
鄂倫春族民歌作為鄂倫春民族文化的集中體現,在傳承與現代化發展中會不斷增強鄂倫春民族的凝聚力與自豪感,促進民族的團結進步以及社會的和諧穩定。面對社會變遷下的民歌傳承危機,需要樹立科學發展觀與可持續發展理念,找準傳承問題的癥結所在,并“對癥下藥”,助力鄂倫春族民歌突破傳承困境,獲得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一)加強對鄂倫春族音樂傳承人的培養
保護非遺傳承人,建設鄂倫春族民歌藝術實踐隊伍,是突破傳承困境、為鄂倫春族民歌傳承提供人才保障的必要條件。傳統的鄂倫春族民歌傳承模式以“師帶徒”為主,此種傳承模式的優勢在于不僅可以使學徒學會民歌演唱技藝,還能夠堅定學徒傳承與弘揚鄂倫春族民歌文化的理想信念,使傳承人的文化態度更加端正。因此,需要延續鄂倫春族民歌傳承的優良傳統,充分發揮“師帶徒”傳承模式的優勢,逐步完善國家+省+市+縣“四位一體”的傳承人保護體系,建立傳承人名錄,加大對鄂倫春族民歌傳承人的保護與培養力度,為傳承人開展文化傳習工作提供強有力的支持。與此同時,探索“職業型”的鄂倫春族民歌傳承人培養模式,以民間文化演藝團、歌舞團等社會文化團體為核心,以專業的文化服務機構為引領,由專業文化機構結合對鄂倫春族民歌的發掘、保護與傳承工作目標,向社會文化團體提供展演場地、專業技能指導,再由社會文化團體將鄂倫春族民歌的演唱技藝傳承給該團體的成員,進而在鄂倫春族民歌傳承人的培養上產生規模效應。除此之外,構建“業余愛好者型”傳承人培養模式。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積極開展文藝送下鄉、民歌比賽等大眾型活動,動員廣大群眾積極參與到鄂倫春族民歌傳唱活動中,為愛好鄂倫春族民歌的群眾提供展示自我的舞臺,將業余愛好者塑造為鄂倫春族民歌的傳承人。同時,業余愛好者的表演也能夠將鄂倫春族民歌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吸引更多人關注、欣賞鄂倫春族民歌,以此增強鄂倫春族民歌的傳承動力。
(二)創建鄂倫春族音樂傳承氛圍
鄂倫春族人民是鄂倫春族民歌文化的創造者,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者、傳承者與弘揚者,其在鄂倫春族民歌的傳承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社會經濟變革、民族文化變遷的背景下,若想使鄂倫春族民歌重新煥發生機,在更加廣闊的空間中得到傳承與傳播,需要筑牢民族文化自信,增強鄂倫春族人民的文化意識、文化自覺性。對于此,首先需要做好鄂倫春族民歌的發掘與保護工作,深入鄂倫春族人民的生產生活實際,與文化遺址附近的居民進行座談,向鄂倫春族老一輩民間藝術家虛心求教,整合散落在民間的鄂倫春族民歌曲目、曲調,充分挖掘鄂倫春族民歌的多樣化形態與獨特的藝術氣質。其次要開放線上反饋渠道,支持人們反映生活中存在的鄂倫春族民歌形式,依托網絡的開放性、便捷性以加大對鄂倫春族民歌文化資源的挖掘力度,并豐富鄂倫春族民歌文化資源的來源渠道,為鄂倫春族民歌的傳承奠定堅實、有力的基礎。最后要依托新媒體平臺加強對鄂倫春族民歌的宣傳。針對當代公眾的信息需求、信息瀏覽特點以及各類新媒體平臺的信息分發機制,制作富有藝術感染力、思想性與吸引力的新媒體視頻,全景式呈現鄂倫春族民歌的傳統韻味、現代創新與未來發展,喚醒鄂倫春族人民的歷史記憶,提高其對鄂倫春族民歌的重視程度,并激發鄂倫春族人民傳承民歌的創造性,使其主動思考民歌的現代化傳承方式,從而在社會中營造出濃郁的民歌傳承氛圍。
(三)挖掘鄂倫春族民歌的文化內涵
推進鄂倫春族民歌進校園,是突破鄂倫春族民歌文化內涵日漸消解困境的有效手段。首先,深度挖掘鄂倫春族民歌的文化內涵與傳承價值。作為鄂倫春族語言的音樂化載體,鄂倫春族民歌是鄂倫春族語言賡續的重要基礎。在保證學生學會、學好并會說漢語的前提下,可以將鄂倫春族語言作為“第二課堂”或通識課課程。將鄂倫春族民歌作為鄂倫春族語言課程的寶貴資源,使學生在學唱民歌中感受鄂倫春族語言的傳統韻味與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增強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既可以實現鄂倫春族民歌在語言課堂上的傳承,又能夠讓更多青少年會說鄂倫春族語言,會唱鄂倫春族民歌。其次,鄂倫春族民歌在美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鄂倫春族民歌的魅力,體現為藝術美、思想美、情感美與題材美。例如,富有節奏感且表情色彩豐富的鄂倫春族民歌很適合開展律動教學,引導學生在聆聽歌曲中律動身體,結合歌詞的含義做出肢體動作,使學生動手、動腳、動腦,進而全身心投入到民歌藝術欣賞與演繹中,以美的民歌節奏,浸潤學生美的心靈。再如,鄂倫春族民歌題材源于真實生活,體現出對真善美的歌頌與追求,可以將鄂倫春族民歌作為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資源,在培養學生審美素養的同時培植其愛國主義情懷、鄉土情懷。最后,將鄂倫春族民歌與價值觀教育結合為有機整體,凸顯鄂倫春族民歌對自然的敬畏,對生命的珍視,使學生在民歌文化的浸潤下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
(四)完善鄂倫春族音樂傳承金融支持政策
建立民族文化生態村,是實現鄂倫春族民歌“活態傳承”的有效路徑。在民族文化生態村建設中,要做好前期規劃設計,依托興安嶺的地緣優勢與豐富的自然資源,恢復、再現鄂倫春族人民居住的傳統村落,保護并重現鄂倫春族民歌所依存的民俗生活方式。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民俗活動已經難以融入當代社會,要有所取舍,如傳統的祭祀活動不符合社會主流價值觀,應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汲取傳統的音樂結構、節奏型等優秀的音樂元素,將其與現代流行歌曲、“古風”歌曲、民族器樂等相結合,通過對鄂倫春族民歌的創新以保證民歌的藝術樣態符合當代審美語境。與此同時,要圍繞民族文化生態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文旅產業發展等拓寬資金籌措渠道。針對非遺項目完善金融支持政策,為非遺項目“量身定制”金融服務與產品,在金融助力下逐步解決鄂倫春族民歌資金匱乏的難題。同時,在民族文化生態村建設中積極引入社會資本,通過實行稅收優惠政策、財政補貼政策等吸引優秀企業入駐民族文化生態村,一方面從創新的視角突破鄂倫春族民歌的傳承困境,通過鄂倫春族民歌與文創產業、文旅產業、康養產業的融合,為鄂倫春族民歌的傳承提供資金支持;另一方面則釋放鄂倫春族民歌的市場活力,通過合法、合規的運作以擴大鄂倫春族民歌市場的盈利空間,推動鄂倫春族民歌向好發展。
四、結語
鄂倫春族民歌,無論是從藝術性層面來看,還是從思想性層面來看,都有著高度的傳承價值。但在社會經濟變革、鄂倫春族生產生活方式轉變的背景下,鄂倫春族民歌的傳承面臨著重重阻礙,甚至出現了斷層。鑒于此,需要對鄂倫春族民歌的發掘、保護、創新與傳承予以高度重視,逐步完善鄂倫春族民歌傳承人的保護與培養機制,推動鄂倫春族民歌在校園、課堂上的廣泛傳承,并且增強鄂倫春族人民的文化自信,從經濟層面探索鄂倫春族民歌傳承發展的有效路徑。
參考文獻:
[1]王丙珍.鄂倫春族“摩蘇昆”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孟淑珍訪談錄[J].文化遺產,2022(02):151-158.
[2]李燁.民族互動中鄂倫春民歌的嬗變[J].戲劇之家,2022(07):82-84.
[3]秦婉麗,林紅梅.淺析鄂倫春族民歌音樂特征與發展[J].喜劇世界(上半月),2022(03):79-81.
[4]楚琳.鄂倫春族音樂的“原生態”保護與傳承[J].百科知識,2021(36):24-25+28.
[5]都永浩,左岫仙.鄂倫春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弘揚研究[J].黑龍江民族叢刊,2021(04):129-135.
[6]鐘國富,王鴻俊,陳龍.鄂倫春族民歌的傳承困境與對策研究[J].黑龍江民族叢刊,2021(04):154-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