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星源
摘?要:師生關系是學校場域中最基本的人際關系,它決定著師生的生存狀態和學校教育教學質量?!耙鄮熞嘤选睅熒P系是指師生之間,既是師,又是友。高校師生在校園社會空間中共生共存互惠共進。建立“亦師亦友”師生關系具有現實意義。當前高校師生關系中存在師生疏離、交流不暢、隱性沖突等問題。建立“亦師亦友”師生關系,不僅需要教師自覺提升師德和師能,而且學校要強化師生責任監管,同時需要大學生轉變學習態度與方式。
關鍵詞:亦師亦友;師生關系;言傳身教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2.076
師生關系是學校場域中最基本的人際關系,它決定著師生的生存狀態和學校教育教學的質量?!按髮W是研究和傳授科學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長的世界,是個體之間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學術勃發的世界”。良好師生關系建立至關重要。當前高校大部分師生相處和諧,但也存在一些問題,有必要對其研究?!耙鄮熞嘤选?,既是高校師生關系和諧的具體化,也是師生共同期望的存在。因此,本文基于高校師生關系現狀調查的基礎上,探討“亦師亦友”師生關系建立,以期對師生主體的發展具有裨益。
1?共生與互惠:高?!耙鄮熞嘤选睅熒P系的內涵與意義
高校師生是學校場域中基于交往實現共同成長與發展的交互主體。教師奉獻其智力力量和榜樣精神,學生在其示范和精神感召下,汲取其發展所必須的知識而獲得成長;教師在與學生的對話中,反思其不足,進而改進,獲得發展。由此,從本質上看,高校師生之間是共生與互惠關系,體現在“亦師亦友”關系中。
1.1?高?!耙鄮熞嘤选睅熒P系的本質內涵
高?!耙鄮熞嘤选睅熒P系是指師生之間既是師也是友,即作為師者的人,在承擔高校教師角色時,能把學生作朋友來對待;作為高校學習者的人,在承擔學生角色時,將師者作為朋友來進行交往。當教師把學生作摯友,會給予平等對話;當學生把教師作朋友,會與其深度交流。同時教師受到學生尊重和愛戴,學生受到教師關愛?!耙鄮熞嘤选辈皇菬o原則的“親密無間”,而是不管師生情有多厚,都不能抹去因角色不同所產生的差別。師生“亦師亦友”彰顯的是信任和責任,是彼此的共進與尊重。第一,是以立德樹人為旨歸的教育性關系。教師協助學生掌握專業知識,形成專業能力,獲得健全人格和道德品質。師生之間就學問與思想,相互討論、切磋、質疑。第二,是以教育情為紐帶以互信為基礎的校園共在性關系。師生共同生活于高校中構成教育教學活動的主體,雙向交往中實現主體間性。師者基于對學生的教育情感而關懷,認知其發展中的無限能量,并以其亮點、特點進行激勵;學生基于對教師的信任而敞開心懷吸取成長資源,對話討論理解。第三,是以“互認”為前提的共生交往關系。高校師生在交往中彼此認同,師者承認學生的個體性、差異性,生者認同師者的學識、教學風格、行為方式等,師生之間互尊、互信,相互成就,共同成長。
1.2?高?!耙鄮熞嘤选睅熒P系建立的現實意義
高校教師要“做學生錘煉品格的引路人,做學生創新思維的引路人,做學生奉獻祖國的引路人”,大學生要汲取知識,增長才干,因此建立“亦師亦友”師生關系具有現實意義。首先,它是對傳統優秀師生關系文化的傳承與弘揚??鬃优c弟子之間的尊師愛生傳統;韓愈提出的“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我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等。近代教育家梅貽琦提出“學校猶水也,師生猶魚也,其行動猶游泳也,大魚前導,小魚尾隨,是從游也。從游既久,其濡染觀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為而成”等。在今天高校培育卓越人才的教育教學活中,建立“亦師亦友”師生關系是對傳統優秀師生關系文化的創新性發展與傳承。其次,它是數字化時代高校教育教學的現實需要。數字化技術給高校教育教學帶來優越性的同時也帶來了挑戰?;ヂ摼W這個大書寫平臺和新媒體所特有的表現力、開放性切合追求自我表現的大學生心理。魚目混珠的網絡信息、虛擬空間的各種思想,鉤織出當下高校教育教學的內社會背景,迫切需要建立“亦師亦友”關系,以師者的嚴助力學生學業進步,以友者的愛同學生交心,立德樹人。再者,它是互聯網時代大學生的需求。今天網絡已成為大學生日常和學習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當虛擬世界的“萬花筒”與現實世界的真實性相遇,所帶來的失落感等需要排解和情感支持。他們自主意識強,但心靈相對脆弱等,需要師者合理引導,需要友者給以心靈上的慰藉。
2?當前高校師生關系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為厘清高校師生關系中存在的問題,運用自編問卷和訪談提綱對某省的8所不同類別的本科院校的大學生進行調查,其中發放問卷2000份,收回1968份,有效問卷1961份。運用SPSS21.0進行數據分析,基于數據和訪談質性分析,結果表明,當前本科院校師生關系總體上和諧,但也存在不足。主要表現如下。
2.1?情感上淡漠,存在功利化傾向
高校是迸發學術的地方,課堂是思想碰撞的空間,缺少情感和關愛,難以激活思維和培育創新精神。師者身教重于言教,應以德行示范,以共在精神引領學生成長。大學生應充滿積極的探索精神和力量,在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有機結合中形成高階思維,在對知識的轉化中明晰所學在社會生活中的意義。但在現實的高校中,部分師生間情感淡漠,其根本原因在于功利化。一些教師不愿和學生探討知識,未做到愛課程和體察學生需要。因為教學成效的潛在性,不能給其帶來利益,致使一些教師備課上不充分,不在學生發展上花功夫。還有些教師將教和學、育人與學問分離,既不能成為大學生效仿的榜樣,又不能熏染其精神,因為精神、靈魂間的碰撞與默契,需要情感、溫度與氣息。由于學生評教關系評先評優等,一些教師為得到好評,課堂上迎合學生,忘記職業操守。有些大學生學習投機取巧,傾向于實用技術,課堂上缺乏能動性,排斥基礎理論學習;有些既不重師也不重道,更不真誠待人。之所以這樣,除與利己主義有關外,還與一些教師的功利心相關聯。調查顯示,認為和教師關系好,課程分數就會高些,解決事情較為容易些的占20.56%,同學或同學家長給教師送禮的或不好說的占36.12%。另外師生間情感淡化,也受市場經濟和社會不良風氣影響。
2.2?師生交流漸少,疏遠化傾向明顯
當今大學課堂間問疑解惑場景,被課間低頭看手機、無問候和交流所代替,不停地記錄或用手機拍下來不及抄錄的內容成為課堂上的一道“風景”。師生關系平淡、交流減少,疏遠傾向較為明顯。在學生問卷調查中,“你的任課教師課間會主動與班上同學交流嗎?”選擇從不或很少的占32.01%?!罢n后你主動向教師請教問題嗎?”偶爾或很少的占52.32%。“你有問題或困難時,向誰求助?”12.3%的同學選擇教師。在對學生的訪談中,認為教師講課隨意,只管講,不管聽懂否;有些教師課堂上和學生交流多些,但課下不交流;通過電話咨詢問題以忙為理由而掛斷等類似的問題較多。普遍認為“老師上完課就走了,課后基本上沒有聯系”。調查中也發現,現在的大學生不愿與教師交流的比例遠大于教師不愿和學生交流的比例。師生交流少、疏遠化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師的專業能力和師德師風。一些教師在追逐利益和實惠中,很少關心和體察學生,且因用在教學能力的提升上打折扣,致使知識教學明顯,智慧教學不足。在受訪學生中,有63.2%的學生認為,任課教師都比較忙,沒有時間和精力與學生交流;有30.1%的學生認為,自己的任課教師課堂上主要講授知識;有50.23%的學生認為,教師只管講課,不管其它。再者學生獲取知識的多渠道化,優質講課資源的網絡化,使師生線下交流日漸式微,有些學生追求實用或不愿深思而放松專業基礎課程學習也是師生疏遠的原因之一。
2.3?管理上不當,隱性沖突相對多
教師對學生的管理是教師應盡的義務。在高校的課堂教學中,有些教師疏于管理,任學生放任自流;也有些教師過于嚴格,以“掛科”要挾那些不聽話的學生。不當的管理增加師生之間的沖突,盡管沖突有一定的積極功能,但對于成年的大學生來說,消極效應會更突出些。近年隨著數字化技術和互聯網對高校教育教學的強勢影響,師生間的顯性沖突減少,而隱性沖突較為普遍。隱性沖突是學生因對教師的不滿而產生的消極行為的表達,表面上沒有明顯的語言和行為對立,但心理和思想上有種對抗意識,學生消極地對待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或要求,如課堂上聊天說話或干其它的,對教師的要求置若罔聞等。盡管隱性沖突不至于使教師停下正在進行的講課活動,但確實影響教師的講課情緒以及其它學生的聽課行為,進而嚴重影響課堂教學質量。目前有些高校教師的課堂上,這種隱性沖突已較為普遍。根據調查數據來看,有97.5%的學生沒有和教師發生過肢體沖突,有15.8%的學生和教師發生過言語沖突(包括因價值觀、觀點分歧等產生的爭執),有54.14%的學生與教師發生過隱性沖突。高校師生隱性沖突的相對普遍化,如不能巧妙化解這種矛盾,會進一步加劇師生的疏遠,進而影響心理情感和教學效果。
3?共生與互惠:高?!耙鄮熞嘤选睅熒P系建立的方略
大學是傳承知識的圣地,是陶冶人的文化品性、升華人的精神境界、調動人的生命潛能的精神殿堂,需要師生“亦師亦友”來實現。“開悟”大學生需要教師專業能力,交流需要信任和情感,合理地管理贏得尊重,因此建立“亦師亦友”關系,需要高校教師提升師德師能,學校強化責任監管,大學生要轉變學習態度與方式。
3.1?教師要自覺強化師德修養,提升專業水平
高校是育人才的場所,是從事高深學問的空間。師生“亦師亦友”,基于知識而交往,相互作用與影響,大學生“開悟”的同時教師進入高層次“精神境界”。第一,教師要有師生共生共存互惠的意識。本質上雙方相依互存,共同生活在高校社會空間中,以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為方式而存在。作為成人的大學生已具有獨立思考能力,教師以知識為基礎、以共在的方式與其討論、對話,激活思維,做學生高階思維形成、獨立精神生產的“助產士”。同時,也要意識到,與大學生的對話,是心靈之間的碰撞和不同思想的交流,是探索精神的喚醒和獨特智慧的生發。第二,自覺提升師德修養,做學生的摯友?!皫熣撸酥7丁?。作為高校教師,要執著于教書育人,要有熱愛教育的定力和淡泊名利的堅守,摒棄功利心,關心體察學生,欣賞、合理地管理學生,做學生的摯友,以平等的眼光處理教育教學中的問題,培育學生的獨立性和創造性思維。通過學習自覺提升思想道德修養與境界,堅守“教書和育人相統一,言傳和身教相統一”,用人格魅力和思維方式構筑高校獨特文化,使其耳濡目染,見賢思齊。第三,提升專業能力,改進教學方式。教師是立校之本,專業能力和學識是贏得學生欽佩根本。教師要借助于閱讀、反思、研究等方式自覺提升專業能力,改進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其養成科學的思維、積極的求知和創新態度。
3.2?學校要加強師生責任監管,完善考核評價制度
高校“亦師亦友”師生關系的建立,學校是強力后盾,需要學校加強師生責任管理,完善考核評價制度。第一,營造“師友”觀校園文化。師生關系文化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學校要通過多種方式,如通過標語、新傳媒、校園廣播等宣傳,營造“師友”關系文化。讓“大魚前導,小魚尾隨”充滿高校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完成肩負的責任與任務,學生奮發圖強,尋求真理。第二,加強師生責任監管工作。將師生責任的監管工作落實到位,做實、做細、做優,進行有計劃、有步驟、有實效地監督和管理,助力高校師生有效履行各自的責任和義務,并使其成為自我責任的監管者?!敖處熂缲撍茉祆`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薄扒嗄耆艘Ⅷ欩]之志,做奮斗者?!睂W校要強化師生各自的責任,使其在自覺擔負起時代重任過程中,自我監督,自我管理,自我提升與超越。第三,要進一步完善考核評價制度。根據學科類別和課程性質,選擇多種評價方法,使評價結果更符合學習投入??梢罁蒲谢蚪虒W優勢分類別多方法對教師進行考評,既可激勵其在各自優勢方面有更突出發展,又可增加教師自信心而更加努力工作。改變過度依靠量化指標考核機制與標準,引導教師正確對待科研和教學、學生正確對待分數,讓考評成為師生盡職盡責的動力。
3.3?學生要繼承優良傳統,靜心學習提升自我
高校大學生心智已成熟,能夠獨立判斷和進行自我管理,具有自主性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在“亦師亦友”關系建立中,應該有所作為。第一,要繼承優秀的師生關系文化傳統。我國具有優秀師生關系文化傳統,師生“亦師亦友”關系文化源遠流長。先秦孔子的“師友”觀、唐代柳宗元的“交以為師”和明代李贄的“以師為友,以友為師”觀等,是“亦師亦友”師生關系的典范。近代梅貽琦提出的“從游”說,陶行知提出的“先生創造學生,學生也創造先生”等,都是優秀師生關系文化傳統,今天的大學生應繼承和發揚。第二,以學業為重,安心靜心學習。“青年人正處于學習的黃金時期,應該把學習作為首要任務,作為一種責任、一種精神追求、一種生活方式?!备淖兏≡辍⑺俪蓪W習心理,將功利和利己思想轉化為踏實求學的行為。安心靜心學習,“要惜時如金、孜孜不倦,下一番心無旁騖、靜謐自怡的功夫,又要突出主干、擇其精要,努力做到又博又專,愈博愈專”。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要主動地將整個身心投入到學習中,努力讀書、潛心做學問。第三,要自我提升品質,塑造良好品格?!皬V大青年學生生逢其時,也重任在肩,既是追夢者,也是圓夢人。”大學生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人生信仰,要有理想信念、家國情懷,要有堅定意志、擔當和奮斗精神,能吃苦耐勞,文明誠信,勇于敢于肩負責任?!安艦榈轮Y,德為才之帥?!贝髮W生要加強自我教育,提升品質,升華人格,積極主動與教師對話,珍惜教師的勞動成果,感恩教師的辛勤付出,做時代的真正的逐夢者。
參考文獻
[1]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鄒進,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1:150.
[2]習近平.努力培養出更多更好的人才——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市八一學??疾鞎r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911.
[3]劉述禮,黃延復.梅貽琦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02.
[4]唐慧,寧志剛.再塑大學文化與重振大學精神的思考[J].中國高??萍?,2014,(06):2224.
[5]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中國教育報,20161219.
[6]習近平.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報,20180911.
[7]習近平.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