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浪



摘要:目的 對比分析全髖關節置換術與半髖關節置換術在治療不穩定型老年股骨頸骨折的臨床療效。方法 回顧性分析2021年12月~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50例不穩定型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臨床資料,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參照組,每組各25例。觀察組行全髖關節置換術,參照組行半髖關節置換術,比較兩組手術情況、手術效果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參照組手術時長、術中出血量及術后引流量均顯著小于觀察組(P<0.05)。觀察組術后末次隨訪Harris評分優良率顯著高于參照組(P<0.05);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參照組(P<0.05)。結論 全髖關節置換術臨床效果更具備優越性,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相對較低,但手術時間相對較長、術中出血量相對較大,手術風險相對較高,適用對手術耐受性強、術后后期對活動需求較大、預期壽命較長的患者群體。半髖關節置換術手術時間較短、術中出血量較小,適合年紀較大、預期壽命短、不能長時間耐受手術的患者群體。
關鍵詞:不穩定型老年股骨頸骨折;全髖關節置換術;半髖關節置換術
行動遲緩、反應遲鈍、眩暈、癡呆、腦梗等因素均有可能導致老年人突然摔倒,而且老年人一般存在骨質疏松,一旦摔倒極易發生創傷性骨折。老年群體發生骨折較為普遍的為股骨頸骨折,該類骨折移位情況嚴重,可導致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下肢活動障礙、畸形、疼痛等癥狀,甚至可能還會導致骨頭無菌性壞死、骨折遷延不愈等,嚴重影響患者后期日常生活[1~2]。臨床上針對不穩定型老年股骨頸骨折,若采取保守治療或內固定術,治療效果比較有限,因此目前臨床上多采取髖關節置換術治療。髖關節置換術包括全髖關節置換術、半髖關節置換術,兩種不同術式均對髖關節功能受損有良好的治療作用,但分別有各自的優略勢[3~4]。本研究旨在對比分析全髖關節置換術與半髖關節置換術在治療不穩定型老年股骨頸骨折的臨床療效。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2021年12月~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50例不穩定型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不同的手術方式劃分為觀察組和參照組,每組各25例。觀察組男13例,女12例;年齡65~79歲,平均年齡(72.5±6.2)歲;左側9例,右側16例;骨折Garden分型:Ⅲ型10例,Ⅳ型15例。參照組男12例,女13例;年齡67~80歲,平均年齡(71.9±7.2)歲;左側10例,右側15例;骨折Garden分型:Ⅲ型12例,Ⅳ型13例。兩組入院后均行常規檢查及骨密度檢查,且全面評估手術風險,手術均由同一組醫師完成,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滿足《骨科學》中規定的老年股骨頸骨折判定標準;患者家屬均已知曉此次治療方式,并簽字確認;取得院內醫學倫理會批準。
排除標準:炎癥感染;心腦血管疾病;肌力不足。
1.2 方法
觀察組行全髖關節置換術。側臥位患側肢體放置上位,用腰托加棉墊固定驅體;以大轉子為中心劃弧形切口,沿大轉子后緣平行方向劃切,切口對著遠端延長至大轉子中心;隨后沿股骨干劃切至大轉子以遠10 cm,向下切開皮下組織及闊筋膜,沿皮膚切口的方向分離臀大肌纖維,自轉子間窩劃斷旋轉肌及關節囊,將其翻向臼緣顯露股骨頭,切除股骨頭;隨后植入髖臼假體,處理股骨并植入股骨假體。
參照組行半髖關節置換術。在大腿前外側作切口,顯露髖關節囊;切開髖關節囊,暴露股骨的頭頸部分,從小轉子上方約1 cm位置切斷股骨頸,取出股骨頭,然后清理髖關節腔;將特定的人工假體插入,確認假體型號合適,縫合關節囊和切口。
兩組均給予常規抗感染、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預防血栓治療。參照組術后2 d、全髖關節置換組術后3 d引流液顏色變清后拔除引流管。患者在麻醉作用消失后即可在醫師、護理人員、康復師指導下進行適當肌肉關節活動訓練,術后1~3 d可扶拐或在他人幫助下行床旁運動、練習行走。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手術情況:手術時長,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比較兩組手術效果:末次隨訪采用 Harris 評分標準分析臨床療效。比較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 24.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手術情況比較
參照組手術時長、術中出血量及術后引流量均顯著小于觀察組(P<0.05)。見表1。
2.2 兩組手術效果比較
觀察組術后末次隨訪Harris評分優良率為88.00%,顯著高于參照組的56.00%,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4.00%,顯著低于參照組的24.00%,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髖關節連接著軀干和下肢,由髖臼、股骨頭、關節囊以及韌帶組成,是維持人體活力的重要大關節。在臨床中,部分老年患者即使為八九十歲高齡,髖關節情況如果較好,運動機能往往保持得不錯,日常生活和外出社交活動都能正常進行[5~6]。髖關節一旦發生病變,股骨頸骨折會造成人體活動受限,甚至無法正常站立行走,將會嚴重拉低患者后期生活質量。非手術治療在髖關節功能恢復方面療效有限,患者通常在非手術治療(如治療疼痛或炎癥的調整藥物或使用器具)未能緩解關節炎疼痛癥狀后接受手術治療。老年群體骨質愈合能力較弱,內固定手術容易固定失敗,后期功能恢復難度較大,相對而言髖關節置換術更有效果。髖關節置換通過手術方式,采用人工髖關節假體來替換已被疾病破壞的髖關節,手術過程簡單,手術安全性也較高[7~8]。髖關節置換術可以有效減輕大多數髖關節炎引起的疼痛感,重新恢復髖關節功能,從而極大改善大多數手術患者的生存質量。因此,近年來臨床上髖關節置換術在治療不穩定型老年股骨頸骨折領域的應用率也在節節攀升,受到了越來越多患者的關注和認可[9~10]。髖關節置換術根據置換部位的不同,分為半髖關節置換術(僅置換股骨頭、股骨柄)以及全髖關節置換術(在半髖關節置換基礎上增加髖臼置換),兩種不同手術方案均補充了傳統藥物治療或內固定手術的不足之處。半髖關節置換主要是更換人工股骨頭,而髖臼側保留,手術時間較短,產生的風險性相對較低。全髖關節置換需同時更換人股骨和人工髖臼,術后更有利于髖關節的活動,但是手術操作時間相對較長,手術風險也會相對增加。
本研究結果顯示,參照組手術時長、術中出血量及術后引流量均顯著小于觀察組(P<0.05)。觀察組術后末次隨訪Harris評分優良率顯著高于參照組(P<0.05)。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參照組(P<0.05)。說明髖關節置換術治療不穩定型老年股骨頸骨折有著顯著療效。半髖關節置換術手術時間較短、術中出血量較少,主要適合功能損傷較重、年齡較大、不能長時間耐受手術的患者,如嚴重的股骨頸下型粉碎性骨折患者,或者是高齡的股骨頸頭下型骨折患者。全髖關節置換術手術時間更長,術中出血量更多,但術后并發癥更少,且功能恢復更好,適合于身體相對健康、年齡相對較輕、能夠耐受手術、對功能恢復需求較高的患者群體。臨床上在針對不穩定型老年股骨頸骨折制定手術方案時,應從患者身體條件、對手術的耐受程度、患者自身對后期功能恢復情況期待值等多個角度綜合分析,做好術前溝通談論與準備,精心設計手術操作,幫助患者恢復髖關節功能。
綜上所述,全髖關節置換術臨床效果更具備優越性,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相對較低,但手術時間相對較長、術中出血量相對較大,手術風險相對較高,適用對手術耐受性強、術后后期對活動需求較大、預期壽命較長的患者群體。半髖關節置換術手術時間較短、術中出血量較小,適合年紀較大、預期壽命短、不能長時間耐受手術的患者群體。
參考文獻
[1] 唐旭,田鵬,陳俊,陳帥.半髖與全髖關節置換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療效比較[J].臨床骨科雜志,2021,24(5):656-659.
[2] 徐鵬飛,胡孔和,陳文杰.全髖關節置換和半髖關節置換對創傷性股骨頸骨折患者隱性失血情況影響[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21,20(9):972-976.
[3] 范圣文,廖飛虎,朱敬超.全髖與半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效果對比[J].世界復合醫學,2019,5(2):47-49.
[4] 狄方輝.全髖關節置換與半髖關節置換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效果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9,14(4):61-62.
[5] 劉凱,喬劍波,楊德文等.半髖關節置換、全髖關節置換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療效對比[J].中國醫藥指南,2018,16(10):79.
[6] 羅小軍,雷國偉.半髖關節與全髖關節置換治療創傷性股骨頸骨折的臨床效果及有效性與安全性[J].名醫,2022(22):73-75.
[7] 張曉輝,洪煥祥,李建文.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與半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的臨床效果[J].醫療裝備,2019,32(22):134-135.
[8] 巫升鵬,黃忠福,黃廣昌等.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行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與半髖置換術對關節功能恢復的影響[J].透析與人工器官,2022,33(2):25-27.
[9] 張林,劉都,李剛等.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行不同髖關節置換術后髖關節功能和血液流變學指標變化[J].臨床誤診誤治,2022,35(12):48-52.
[10] 李樹明,陳榕,梁伯冉等.老年脆性股骨頸骨折治療現況[J].中華老年多器官疾病雜志,2022,21(11):868-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