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麗
摘 要:拓展課程教學方法是新時期初中語文教學中流行的一種教學方式,在初中語文新課改持續深入的背景下,要求教師提高課堂教學水平,提升對拓展教學的重視程度。拓展教學能夠令學生掌握豐富的語文知識,持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文章結合核心素養背景,進一步分析初中語文拓展課程教學現狀,依據拓展課程教學原則提出了有助于實施拓展課程教學工作的策略。
關鍵詞:核心素養;初中語文;拓展課程;教學原則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3)21-0066-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21.022
隨著新課程改革工作的進行,初中語文教學改革有所深入。現階段,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創新教學方法已廣受語文教育人員的關注。在眾多教學方式中,拓展教學應用意義極大,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因此,教師要把握拓展課程教學原則,通過學生能接受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內化拓展課程知識,打牢學生語文學習基礎。
一、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語文拓展課程教學意義
(一)鍛煉文本深研潛力,推進拓展教學發展
要想達到培養學生成才的目標,關鍵在于把培養核心素質和語文拓展教學結合起來,為培養學生優良語文學科素養做好鋪墊。例如,講解《安塞腰鼓》一課時,教師首先要充分運用課文拓展知識,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不斷挖掘文本潛能。教師可以運用陜北民間故事激發學生的興趣,將安塞腰鼓的歷史發展過程融入陜北民間故事,激發學生對探究課文尋找歷史線索的熱情,將“故事講解”作為課堂教學的拓展主線,開拓課堂知識學習思路。其次,教師要在培養核心素養的基礎上,把民族團結情感不斷灌輸到學生心中,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凝聚起國家榮譽感。通過運用陜北民間習俗開展民族團結教育,既能促進語文歷史文化拓展教學的發展,又能使學生逐漸提升文化傳承素養。
(二)提升知識積蓄容量,發展學生語文思維
在初中語文拓展教學策略指導下,教師可以通過拓展教學機會來充實知識容量,加速學生對知識的吸收效率,使學生的學習思維得到發展。一方面,語文拓展教學能使學生匯集散亂的知識內容,如教師在教《敬業與樂業》一課時,可以引用時代勞動模范的事跡幫學生理解敬業精神內涵,加深文本學習印象,讓時代故事與課文文本相互融合,這樣既能豐富語文學習素材,又能讓學生加快對知識的吸收。另一方面,在講解《社戲》一課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引入“社戲”的背景故事,使學生在課文中學習中國民間文化,從而開闊學生的文化視野,使學生的社會性思維得到穩定發展。
(三)拓展教學提升素養,促進學生舉一反三
語文拓展教學不應只局限于課堂,還可以在課余時間進行拓展。初中語文拓展教學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在課堂上進行,另一種是在教室之外拓展。課堂拓展式教學是指教材的延伸式學習,教師注重對學生深刻領悟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培養。比如,教學《背影》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描繪出自己印象最深的一個人的背影,并解釋為什么對這個背影有深刻的印象。通過這種拓展式教學,可以加深學生對朱自清《背影》一課的理解,更好地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確保學生在學習時保持充沛精力及活躍思維,針對所學知識能舉一反三。
二、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語文拓展課程教學現狀分析
(一)語文拓展活動形式比較單一
在語文教學中,拓展性學習是加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理解與掌握程度的必要途徑,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擴大知識面。因此,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和目標的不同,采取相應的拓展活動,才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然而,就目前語文教學現狀而言,教師在組織和設計語文課堂拓展活動時,形式多單一,影響了最終的教學效果。
(二)語文拓展活動存在目標偏離的問題
通過對素質教育的滲透,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僅僅是拓展和擴展活動的目標。但一部分教師卻將素質教育和拓展教育“畫等號”,最終淪為純粹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真正體現語文教學目標。在上述種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語文教師亟待創新拓展延伸教學內容,以確保語文課堂的質量與效果能夠得到提高。
三、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語文拓展課程教學有效策略
(一)拓展教材文本,強化學生記憶
初中語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由專業人員精心挑選,教材不僅是教師教學的工具,更是學生學習的有效利器,在教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以《海燕》一課為例,本課程的目的是使學生體會象征、擬人、反復等寫作技巧,從而了解作者如何利用技巧來表現自身的情感,使學生能夠真切地體會到“海燕”精神,指引學生養成勇敢、樂觀、向上的精神品格。在教學這節課時,教師可以把學生學過的《在山的那邊》擴展到實際教學中,這樣既能激發學生對象征、擬人、反復的記憶,又能使學生對這節課的閱讀有一定的心理準備。也就是說利用以往學過的課文,既能節省備課時間,又能達到遷移知識的目標,擴大教學范圍。此外,教師還可以從未學過的課文中挑選出一些可以拓展的內容,不僅能使學生對所學內容有更好的了解,還能達到預習目的,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但應該指出的一點是,不管教師選擇的是已學內容還是未學內容,都要注意二者的關系,以便真正實現拓展知識教學的效果[1]。
(二)拓展閱讀內容,鍛煉學生思維
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挖掘故事情節來擴展其內容,使學生能夠充分發揮想象力,通過續寫、仿寫、改編等方式提高學生的創作意識和創造力,從而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本,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舉例來講,教學《孔乙己》一課時,教師就應注重拓展閱讀內容。這是一篇反映封建時代知識分子悲慘遭遇的文章,但卻沒有說明孔乙己的“生死”,在基本講授結束后,教師可向學生提出要求,請學生根據課文結尾的描述,推測孔乙己的結局。有些學生會認為孔乙己因為吃不飽肚子而餓死,有些學生會覺得孔乙己因沒有自食其力而被殺,還有學生認為是孔乙己走后遇到了一個恩人,讓他繼續讀書,孔乙己也很勤奮,終于有了功名,實現了人生目標。不管學生說出了哪一種結果,這種拓展方法均能加深學生對文本知識的認知,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從而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三)拓展寫作背景,充實學生情感
在初中階段,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理解力和認知力,但仍難以掌握與現實生活相距甚遠的知識。在初中語文教學時,一些課文與學生生活并不貼近,導致學生對知識和情感的掌握并不精確,這時教師可以從文本語境中進行延伸,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感受作者的思想,豐富學生的感情。比如,教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課,不論是從布局上,還是從細節上看,這篇課文都很有價值。因為課文內容繁雜,初中生難以透徹地理解,所以教師可以向學生解釋此篇課文的寫作背景:那時正值國內革命高潮,魯迅作為一名愛國青年學生,與反動分子進行了一場激烈戰斗,被人污蔑和排斥,魯迅先生陷入了孤獨和痛苦的境地,他開始回憶自己的童年。只有這樣,才能引發學生對自身童年的回憶,令學生產生與作者感同身受的情緒,切實地感受到自己童年生活的幸福,獲得更多語文情感體驗[2]。
(四)遷移語文知識,打通內外通道
拓展教學具有較強的可遷移性,教學理論與知識均可轉移。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要使學生能夠靈活地掌握及使用知識,尤其要在知識層次上建立起多層次認知,使學生能“學以致用”。同時,在課堂內外的有效銜接中,可以充分反映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化教學中,聯系生活與語文知識,如季節、山川河流、日常生活等都可以被應用到語文課堂教學中。通過運用生動的語言要素,語文教學與課外活動相結合,使學生自覺地認識到知識傳遞的重要性,使學生的認知更加豐富,積累到更多的語言知識[3]。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主動拓寬語言課堂的廣度與深度,為學生提供開闊的學習視野,提高語文認知能力。
例如,在教學《自然之語》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加入一些生活元素,使課堂與生活的關系更加緊密,從而培養學生的知識轉移能力。特別是在語文課文教學時,教師可以將“觀察自己感興趣的自然語言”的問題留給學生,讓學生回到家后好好地觀察,并在下一節課之前進行討論。
(五)結合文本內容,融合智慧教學
只有深入研究語文文本,才能取得理想化的拓展學習效果。在初中語文拓展教學中,教師要根據課文內容,結合智慧教學方法進行拓展。比如教學《壺口瀑布》一課,教師首先要努力提高學生的欣賞能力,投影出壺口瀑布的影像,激發學生對壯觀的瀑布美景的興趣,進而生發想象。其次,教師要指導學生深入學習,找到描寫瀑布場景的文本,并加以剖析,以此提高學生對景色的欣賞和評估能力。此外,教師可以利用微課形式,指導學生分析課文素材,把課文和錄像內容進行比較,從而形成交互式學習。在課堂上,教師要延伸語言知識,說出壺口瀑布的成因,使學生體悟大自然之力所塑造的風景之美。在學生有興趣時,教師還可以將其擴展到地理、語言等方面,使學生能夠將地理和語文結合起來,形成類似的知識支持性教學,使學生語文學習和記憶更加深入[4]。
(六)把握拓展時機,加深理解效果
語文學科的拓展教學是指在學習過程中,針對學科整體特征,教師主動地對學生進行發散和創新思維的培養。一節語文課的拓展教學常使學生感到新鮮,但并非每一節語文課都需要拓展教學,教師要在適當時機進行擴展。具體來講,可以通過以下時機展開拓展教學。
第一,當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強烈興趣時拓展教學。學生對熟悉的事物會失去興趣,并形成固定性思維。在課堂上,學生已經看過很多次教科書,對教材記憶也很熟悉,所以課文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所以,要在課文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的興趣擴大教學范圍,提高教學的趣味性,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5]。比如教學《鄉愁》時,可借助郵票、船票等實物,將思念之情具體地表現出來,就能讓學生在今后的寫作中模仿這種方式抒發自身的感情。同時,還可以在學生興致高昂時為其提供一些新素材,讓學生能夠更好地了解作者的情感。第二,當學生情緒被觸及時拓展教學。初中語文教科書經過長時間的甄別和修改,大部分作品均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和研究,課文中也有很多可以激發學生情緒的內容,教師要在學生感情濃厚時,利用拓展教學內容,讓學生對語文作品有更深刻的了解。比如,《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寫的是詩人臨別時依依不舍的情形,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地要經歷離別,對本詩的講解與學生親身經歷相關聯,詩句的戀戀不舍就會更能打動學生。第三,當學生出現閱讀困難時拓展教學。初中生見識相對淺顯,在理解上往往會遇到一些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最好的教學方法就是由教師從淺到深,讓學生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從而擴大語文的知識范圍,消除語文閱讀障礙。有些初中語文教材與現實生活相距甚遠,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了諸多困難。為了讓學生能夠在一定情境中體會到課文趣味,在課文教學中,可以適當地使用一些“鋪墊”方法,以此激發學生思維,加深學生對教材的理解。
(七)信息手段拓展,加強探究興趣
在常規化教學中,教師應主動探索思維教學及創新教學方法,運用現代科技和媒體設備,強化與學生的溝通,把教學細節融入日常生活,通過對初中生語文學習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初中生語文學習興趣得到有效提高。如今,很多初中生都有智能手機,教師可以利用微信、釘釘等網絡平臺,通過網絡進行延伸式教學,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
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在微信群里就某一知識點、某篇課文、某首詩詞等進行交流,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集體談論難點,進一步活躍班級氣氛,讓學生產生積極參與感和探究熱情。同時,教師也可以在課堂上留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在課后進行“埋線索”和“預設鋪墊”。例如,通過網絡和微信群等方式,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交流。在討論時,教師要注重優化課堂氛圍,引導學生自由地發表觀點,提出建議和經驗,使班級氛圍變得熱烈起來,師生之間的交流也會因此變得更頻繁,使學生在探究中提高知識理解程度,掌握更多拓展性知識。在拓展語文日常教學內容方面,教師要盡量找到一些比較新穎的教學方法,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展開閱讀拓展教學,注意與學生間的協作,提高學生認知,增強語文學習效果。
綜上所述,若想推動初中語文教學工作縱深發展,教師應做好課堂優化工作,明確課堂教學重點,提煉眾多趣味教學元素,以便有效激活學生的內在興趣,提升整體教學質量。為了達到優良的拓展教學效果,教師需要應用多元化拓展手段,比如結合文本拓展以及信息技術手段拓展等。但無論應用哪一種教學手段,都需要精確把握拓展教學時機,使得語文拓展教學收到理想成效,進而培養學生語文學習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陶蕾.淺析初中語文課程拓展教學的探究與應用[J].中華辭賦,2018(11):157.
[2] 陳軍.初中語文拓展性課程開發的有效性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8(27):64.
[3] 魏李飛.初中語文拓展性課程群建設的困境、策略及保障[J].遼寧教育,2018(7):37.
[4] 翟愛華.課外拓展課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促進作用[J].新作文(語文教學研究),2018(2):80.
[5] 徐慧梅.初中語文拓展性課程的實施策略探討[J].名師在線,2018(2):56.
[責任編輯 胡雅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