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
中職語文教學中引入國學經典教育,不僅能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激發其學習興趣,還能實現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弘揚,有利于學生正確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的形成。國學經典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人們的精神和心理有重大影響。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逐漸深入與實施,中職學校在語文教學中要注重國學經典教育的開展,完善語文課程體系,明確教學目標與方向,轉變以往的教學手段與觀念,通過國學經典教育的滲透,提高學生文化素養與道德修養,推進人類文明發展與進步。本文主要對中職語文教學中國學經典教育的重要性與現狀進行分析,并從實際情況出發,提出中職語文教學中國學經典教育策略。
一、國學經典相關概述
國學最早起源于先秦經典文化和諸子百家學說,幾乎涵蓋了中國歷史上各個朝代的文化內容,經過后人的整合與歸納,最終形成一套完整的學術體系。其實,國學可以指中國古代學說,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形成具有深遠影響,經過后期的發展與應用,逐漸形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觀念。國學經典主要指具有典范性、代表性、權威性的著作,比如,影響后人的《論語》《詩經》《史記》等,這些都被稱為國學經典[1]。
二、中職語文教學中國學經典教育的重要性
(一)促進學生發展
首先,國學經典的學習能夠幫助學生收獲知識和智慧,提高學生的學識,有效解決學生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從而提高社會競爭力,感受到成功的喜悅與滿足。其次,國學經典的學習能夠幫助學生實現文化知識積累,提高文化內涵與素養。國學經典包含各時期、各朝代的詩詞歌賦,學生通過對作者思想的感觸與體驗,不僅能積累文學知識,還能提升文學修養,借鑒作者寫作手法與技巧,逐漸提升寫作水平與能力,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最后,國學經典的學習有助于學生道德素養的提高,使學生深受國學經典內容的熏陶與感染,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中華優秀品質的影響,培養學生愛國情懷,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與自豪感,最終在未來發展道路上實現自身的價值。另外,國學經典中的詩詞歌賦,語言優美,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促使學生的情感更加細膩,從而用心體會其中的意境美,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
(二)促進文化教育發展
首先,中職學校肩負著培養人才的重要任務,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注重語言基礎知識的傳授,還要承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的任務,在語文教學中開展國學經典教育,能促進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與吸收,推動國家文化事業快速發展。其次,中職語文教學中開展國學經典教育能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國學經典蘊含著豐富的知識內涵,學生在實現基礎知識積累的同時,可提高語文學習積極性,從而提高語文素養。最后,針對中職學生的特點,開展國學經典教育能不斷熏陶和感染學生,讓學生學習與吸收其中的教育價值,從而改變自身不良行為與不良習慣,將精力放在學習上,推動語文教育事業的穩定發展[2]。
三、中職語文教學中國學經典教育現狀
(一)學生不重視
教學實踐結果顯示,很多中職學生對國學經典的概念認識不到位,忽視其重要性,進而在學習中會表現出被動與不積極,阻礙國學經典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國學經典中的語言文字具有抽象性,當學生無法解讀與理解其中的內涵時,又何談教學效果。如“十字箴言”,單從字面來看,學生無法準確掌握其中的內涵,因此需要將其進行轉化,讓其成為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并且便于學生理解和接受的內容,轉化過程要注重生動化和主題化,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從而提升學生對國學經典的重視程度,引起學生的共鳴。
(二)教學形式單一
中職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入國學經典內容時,經常忽視國學經典的意義與內涵,而是采取傳統教學形式,一字一句地翻譯國學經典內容,按部就班地闡述大概內容,使學生認為國學經典千篇一律、毫無新意,學習興趣逐漸降低,并且也無法凸顯出國學經典的個性和特點,教學形式過于單調乏味,不符合學生年齡特點與心理需求,嚴重影響教學質量與效率。
(三)教師素養有待提高
中職學校教師入職門檻相對較低,其考核內容與標準更加注重實踐技能方面,忽視理論以及文學知識素養的考核,但隨著國學經典教學活動的開展,對教師文學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全面、深入地了解文學經典內容,還要充分了解與掌握語文教材內容,挖掘其中蘊含的國學經典內容,以此作為切入點,展開高效性、針對性的教學活動。但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教學理念與思想相對落后,自身文化底蘊不足,無法為學生提供全面的指導,使學生在學習時感到吃力,逐漸失去學習興趣。
四、中職語文教學中國學經典教育策略
(一)設置國學經典校本教材,展開多元教學活動
通過對中職語文教材研究分析可知,每冊語文教材都會用一到兩個單元來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分別收錄了詩詞、古文等,但是僅僅依靠教材中的幾篇國學經典,根本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因此,教師就要適當補充國學經典篇目和內容,發揮國學經典教育的作用與價值。中職學校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分年段編訂國學經典教材,挑選一些具有代表性和教育意義的詩詞、古文、小說等,按照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原則,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逐漸提升學生對國學經典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例如,教師可以按照先后順序,將《關雎》《蒹葭》展示給學生,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另外,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強調理論與實際的聯系,貼近學生生活和社會實踐,同時,將國學經典內容與愛國主義教育相結合,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開展趣味性、故事性的教學活動。教師可利用課余時間,組織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進而培養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3]。例如,教師利用一節晚自習,組織學生展開國學經典熏陶,利用多媒體視頻播放《百家講壇》《中國詩詞大會》等精彩片段并進行整合與歸納,最終形成經典校本視頻,然后上傳到網絡學習平臺,讓學生自主學習與播放,增強學生的文化修養與內涵。
(二)明確國學經典教育目標,凸顯教學計劃性和目的性
現階段,國學經典學習浪潮逐漸興起,教育界將國學經典作為主導方向,助推不同教育機構國學課程的設置。在此形勢下,中職語文教師要積極指導學生學習國學經典,引導學生結合自身情況,理解與認識國學經典。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國學經典不能局限在課堂內,還要適當拓展與延伸,利用課外時間強化學生學習國學經典,實現自我學習能力的提升。因此,中職語文教師在國學經典教學活動中要制訂明確的教學計劃與方案,按照一定的目標與方向,開展具體教學活動。首先,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國學修養,通過自主學習與提升,獲取更多國學經典知識,加強國學經典閱讀,獲得更多的體驗與感受,從而在教學中發揮與體現出來。其次,教師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制訂相應的教學計劃與方案。由于中職學生文化基礎比較薄弱,教師要走近學生,全方位了解學生知識水平和身心發展特點,確保教學內容的適配性,引導學生展開自主學習,采用學生能夠理解的方式,加強對國學經典知識的講解與描述。
例如,在《論語》《弟子規》相關內容學習時,教師應指導學生對文章內容進行解讀與評論,加深學生對內容的理解,形成持久性記憶,降低學習難度。與此同時,教師會采取理解、閱讀、背誦的方式強化學生的記憶。當學生在接觸某一篇國學經典時,往往比較難理解,不知從何處入手,此時教師便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與思考去閱讀,在理解的基礎上獲得最佳的記憶效果。
(三)巧妙滲透國學經典,創造國學經典誦讀環境
中職語文教學中,根據課文和教材的具體內容,將國學經典教育滲透到課堂教學中,實現語文知識的拓展與遷移。目前,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采用“導學案”的教學方式,針對具體教學內容,分別設計了三個板塊:預習、學習、學會。在預習這個環節,針對文章體裁的不同,設計相應的國學經典教育。例如,在預習《論語》時,教師讓學生收集有關孔子和《論語》的相關資料和知識,系統了解孔子的思想。在學習詩詞內容時,學生可以結合相同題材的詩詞,進行同向類比和區分。又如,在《詩經》的學習中,教師可帶領學生回顧《詩經》中出現的諸多詩句,然后將《詩經》的創作背景與成就介紹給學生,讓學生感受到我國古代文化的魅力與光輝。國學經典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應轉變傳統機械背誦的學習方式,注重國學經典之間的聯系,從而實現有效滲透。
另外,環境對教學成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中職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營造良好的國學經典學習氛圍。例如,學校定期開展國學經典詩詞背誦比賽,在語文自習課上播放學生熟悉的國學經典片段。同時,教師還要加強對學生詩文誦讀的指導。古詩文具有一定的韻律性,讀起來朗朗上口,非常適合學生誦讀,通過把握抑揚頓挫的誦讀節奏,逐漸培養學生的誦讀興趣,引導學生深入體會國學經典內容。例如,在誦讀《天凈沙·秋思》時,教師為了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可以播放誦讀背景音樂,吸引學生快速融入情境中,進而展開深入的學習,讓學生在集體誦讀氛圍中感受與掌握國學經典內容[4]。
(四)調動學生情感體驗,加深國學經典理解
每個學生都是有血有肉、情感豐富的個體。教師在給學生豐富的情感滋養時,會帶動學生的情感體驗與感受,促使學生瞬間爆發想象力與創造力。教師作為學生情感升華與體驗的催化劑,為學生指明方向。因此,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文本中蘊含的思想感情,將文本中的思想、見解、故事以及語言等,帶著濃厚的情感去傳達、宣泄,讓學生與作品中的人物形成情感共識,進而達到忘我的境界。在文本學習中,學生進入文本情境,對文本內容進行賞析和評價,全身心融入文本畫面中,認真體會國學經典的意蘊。另外,作品是社會生活的真實反映,也是作者情感的流露。國學經典不僅是特殊時代的產物,還是智慧的結晶,帶著鮮明的個性與特征。作者創作過程中的情感經歷與獨特性格,通過多層次、多角度的方式展示出來,并融入作品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更全面的角度了解作者生活的時代和環境,走進作者的心靈世界,認真體會作品的深度和廣度。
(五)縱觀國學經典內容,實現文化梳理
國學經典中文學和文化內容博大精深。如《詩經》中的《氓》從側面反映出古時的婚戀習俗;《鴻門宴》中飲酒時座位排次情況,彰顯古代的禮儀與規范。每種習俗的背后,都具有源遠流長的文化背景,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將這些文化進行梳理,會加深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與認識。學習國學經典,可以通過“讀、說、評、觀、演、編”等多種方式來解讀與詮釋。“讀”就是讓學生用心朗讀經典,針對其中經典語段和對白,投入自己的情感,實現自身與作者情感的交流。“說”主要指通過讀書交流會、經典分享等活動,讓學生運用自己的話術描述經典內容,并且充分發揮學生想象力與創造力,實現思維的拓展。“評”就是評價經典內容,說出自己的看法與觀點。“觀”就是將經典搬上熒幕,讓學生觀看與欣賞。“演”就是對經典內容的表演,體會人物角色裝扮。“編”就是做到續寫和擴寫,感受經典中的美。
綜上所述,中職語文教學中國學經典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與意義,是激發學生學習動力的根本,同時也有利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教師應通過教材體系的構建與完善,創新教學內容與理念,注重教學活動與方式的開展,充分發揮國學經典的教育價值與作用,為學生未來發展做好基礎保障。
參考文獻:
[1]王祥禎.中職語文教學中國學經典教育現狀探微[J].現代職業教育,2022(8):61-63.
[2]申蕊.在中職語文教學中融入國學經典的策略分析[J].職業,2022(15):78-80.
[3]陳文.關于國學經典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滲透研究[J].人文之友,2020(2):273.
[4]亢笑.國學經典在中職語文教育中的應用分析[J].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與研究,2020(4):46.
(作者單位:山西省臨汾工商行政管理學校)
編輯: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