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真珠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1]《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標準(2020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文化傳承與參與”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其中一個方面,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初步具有對中華文化的理解和吸收、傳承和發展的能力,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閩都文化,是由閩江下游和閩東地區一帶及其他地區操福州方言的居民共同創造的,源遠流長、傳承至今、獨具特色的一支地域文化。[2]因此,作為福州本地中職學校,應當充分利用閩都文化資源內的人文因素、情感體驗,引導學生理解、品讀、欣賞和感悟閩都文化內涵,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增強學生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基于此,分析閩都文化融入中職語文課堂的可行性,并提出融入文本教學、調整教學方式、拓展寫作素材、豐富思政內涵等教學策略,激發學生語文學習興趣,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增強學生對閩都文化的情感認同,堅定文化自信,引導學生成為傳承和弘揚閩都文化的踐行者。
一、閩都文化融入中職語文課堂時存在的困境
(一)中職學生對閩都文化了解較少
中職學生語文基礎薄弱,識記能力、理解能力、表達能力、觀察能力、合作能力等較差,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尚且不足。在語文教學中,一些教師往往“就教材學教材”,缺少從閩都生活土壤中挖掘豐富的地域文化資源作為教學資源。一項對1160名師生開展閩都文化育人狀況的調研報告顯示,非常了解閩都文化的學生只有20%,大多數學生對閩都文化不了解或只是略知一二。[3]語文教學中,受地域文化教育缺失的影響,大多數福州本地學生無法在學習中聯系與生活息息相關的閩都文化,無法產生情感共鳴。
(二)教師對閩都文化育人認同不足
《課程標準》提出,教師要指導學生在語文學習活動中了解本地區的自然風光、文化遺產、風俗民情、方言俚語,嘗試開發具有地域特色的學習資源,提高語文實踐能力,提升人文素養。事實上,大部分學校的教師總是把語文課本當作唯一的教學資源,盡管語文教材中確實有值得學生慢慢品鑒的散文、小說、詩詞、文言文等,但其內容終歸與實際生活脫節,容易陷入“填鴨式”“滿堂灌”教學,導致學生缺乏自主學習動力,課堂育人實效較差,難以適應新時代職業教育育人要求。筆者走訪調查福州本地7所中職學校顯示,目前還沒有學校教師結合當地實際開發閩都文化語文校本教材。
(三)考試評價對閩都文化的沖擊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中高職銜接更為有效、緊密,中職學生升學渠道更為暢通。為提高學生升學率,滿足考綱要求,多數師生陷于“題海戰術”,缺乏文化素養培養意識。以福建省為例,為滿足學生學業水平考試達標和升學要求,《福建省中等職業學校公共基礎知識語文學業水平考試大綱》對考試范圍和要求、重點篇目做了詳細要求,然而考試的重點篇目未涉及與閩都文化有關的課文。因此,閩都文化資源難以“名正言順”進入中職語文課堂教學視野。
中職語文課堂教學存在的困境與職教發展新形勢和課程標準要求還存在較大距離。發掘區域本土文化資源優勢,提出在中職語文課堂中融入閩都文化的策略,有助于學校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性,達成學科育人目標,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二、閩都文化融入中職語文課堂的可行性
(一)閩都文化資源可豐富中職語文課堂教學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中職語文課堂教學不能再局限在語文課本中,而要結合職業教育特點,立足學生的職業發展需要,開發和利用地方資源。福州作為福建省的省會城市,傳承千年的閩都文化是福州的根之所系、脈之所存,其不僅與福州人的生活息息相關,而且孕育了一批批出類拔萃的人才,這也為中職語文教學提供了充足的養料。教師在開展中職語文課堂教學時融入豐富多彩的閩都文化,才能立足現實生活,融入職業道德、職業精神教育,實現語文知識、傳統文化和生活應用的統一,強化語文核心素養培養,進而滿足學生未來職業發展需要,適應新時代對人才的要求。
(二)閩都文化可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中職階段是學生人格塑造的重要時期。閩都文化的精華不僅在于知識寬廣,更在于人文精神涵養。閩都文化蘊含的愛國自強、開放包容、開拓創新和精益求精等精神以及名人事跡及成長歷程,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學生心靈成長,這正是語文課堂教學實現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徑。以三坊七巷為例,近代以來,這里走出了一百多位名垂青史的人物,如林則徐、林紓、嚴復、林覺民、林徽因、冰心等,這些人的“精氣神”是閩都文化的精髓所在。因而,教師把閩都文化融入中職語文課堂教學中,不僅能使學生在濃厚的文化浸潤中獲得充足養分,產生情感價值認同,獲得情感體驗,而且能涵養中職學生堅定的政治信仰、職業核心素養、技術創新素養和工匠精神,還能激發學生效力地方發展的深厚情感,進而實現人才培養的目標。
(三)閩都文化可以助力文化傳承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在教學中融入閩都文化可以提高中職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和針對性,增強語文學科的魅力,發揮其學科育人功能。首先,教師可以開展語文課堂教學實踐活動,引導學生課外搜集資料、課堂分組探討、制定活動評價標準,最后小組匯報展示;還可依托各類閩都文化展覽館、名人紀念館、民俗陳列館等場所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把閩都文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其次,把閩都文化元素注入校園文化活動,開發和編寫校本教材,發揮學生專業技能特色,引導學生深入社區、駐地村、企業等開展閩都文化創新創業實踐活動。再次,借助互聯網新媒體平臺,把閩都文化基因植入育人全過程,不斷探索新時代中職學校技術育人和文化育人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育人新模式,形成育人品牌,增強文化自信,傳承閩都文化,弘揚時代精神。
三、將閩都文化引入中職語文課堂的策略
(一)融入文本教學
首先,鼓勵語文教師結合學生專業特點、興趣和愛好等,把閩都文化引進文本教學,尋找本土文化與文本的連接點。如季羨林先生的《月是故鄉明》,文中季老先生借故鄉的一輪明月表達了思鄉之情,抒發了一個赤子對家鄉的愛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家鄉,教師可以讓學生說說想起家鄉時都會想起家鄉的什么事物,如福州古厝、榕樹、茉莉花、坊巷、閩劇等。學生結合自己的人生體驗去理解文中語句,就會倍感熟悉和親切。讓閩都文化走進文本教學,再從文本延伸到現實,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可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增強其鄉土情懷,助力鄉村建設與發展。其次,編寫適合學生的閩都文化校本讀物。用本土文化豐富課堂教學,更貼近生活化學習,學生會更容易理解。這樣語文教學將更具吸引力。學生通過學習會更多地了解家鄉文化,增強對閩都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增強文化自信,更好地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二)調整教學方式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借助豐富的閩都文化教育資源調整教學方式,改變原來傳統的“滿堂灌”“填鴨式”教學模式。如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題課堂教學實踐活動,可讓學生以“身邊的傳統文化”為切入點,小組合作收集閩都文化材料。課堂上通過多媒體播放三坊七巷、名人故居、民俗陳列館等宣傳片,創設直觀情境,及時啟發和引導,使學生身臨其境,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還可結合福州本土特色傳統節日“拗九節”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通過觀看閩劇表演等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使學生在情境體驗中感受語文學習的快樂;可以通過參觀三坊七巷的林覺民故居進行現場教學,引導學生朗讀其《與妻書》,并在朗讀中領會林覺民先生“為天下人謀永福”而不惜犧牲個人生命的情懷等。這樣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思想情操、品德修為、理想追求等,提高學生對閩都文化的認知度和情感認同,激發學生了解家鄉、建設家鄉、報效家鄉的情感。
(三)拓展寫作素材
作文是學生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觀點表述、情感抒發的重要手段,但也是中職生的“熱障”。他們寫作時要么無從下手,要么內容空洞、情感缺失,無法表達觀點和抒發內心情感。葉圣陶先生說:“學生的作文離不開生活,要想方設法讓學生去尋找作文的源頭,有了源頭,才會不斷地傾瀉出真實的文思之水來。”因此,教師在寫作教學中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熟悉閩都文化資源,如在講解李樂薇的《我的空中樓閣》時,引導學生學習“定景換點”“定點換景”的寫作手法。此時,可適當引導學生從課文延伸到熟悉的福州的重要景點,從福州本土文化中發掘豐富的寫作素材,如三坊七巷、雙杭街、榕樹、閩江、鼓山等。學生從中選取描寫角度,培養觀察能力,習得寫作手法的同時,獲得文化的啟迪。在講解賈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時,引導學生學習由表及里、先主后次的說明順序。課堂教學中,還可攝取閩都文化中“福州三寶”(脫胎漆器、油紙傘、角梳)為實例,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說明文的說明順序,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感悟閩都工藝文化的匠人之道,樹牢學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四)豐富思政內涵
福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脈源遠流長,文化遺產蔚為大觀,2200多年的建城史孕育發展了極富地域特色的閩都文化。閩都文化所蘊含的愛國自強、開放包容、開拓創新和精益求精等精神,是涵養學生堅定政治信仰、職業核心素養、技術創新素養和工匠精神的肥沃土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將閩都文化中的“三坊七巷文化”“船政文化”“曇石山文化”“壽山石文化”等融入進去,發揮閩都歷史名人資源的育人功能,如林則徐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林覺民的“為天下人謀永福”等,激發學生愛國自強的熱忱與激情;從王審知到葉向高、沈葆楨、冰心等諸多閩都先賢身上學習如何吸收多元文化以創新改造本土文化,培養學生開放包容的胸懷。“開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則徐、“強國保種”的嚴復以及首任船政大臣沈葆楨,是開拓創新精神的絕佳詮釋。壽山石文化和船政文化中蘊含了豐富的工匠精神,值得學生認真汲取。閩都文化所蘊含的愛國自強、開放包容、開拓創新和精益求精等精神,無不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體現,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和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將其有效融入語文課堂教學中,可以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激發學生的愛鄉愛國情懷,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達到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目的。
四、結語
閩都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蘊含著極為豐富的文化精神內涵,教師需要對閩都文化資源進行篩選、加工、整合,將其融入語文課堂教學,可以對學生的人格塑造、價值觀培養、人文素養提高、審美情趣培養、思維方式創新等方面形成積極影響;引導學生了解閩都文化的魅力,從閩都文化中尋根塑魂,讓閩都文化成為學生成長發展的精神源泉和語文核心素養的培育點,可以打造更有底蘊、更有成效的中職語文課堂。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22年10月16日)[J].求是,2022(21):4-23.
[2]張蘭英.地域文化資源在高職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探析:以閩都文化為例[J].福建電視廣播大學學報,2018(5):10-13.
[3]趙強,黃晶,吳炳麟.中職校閩都文化育人策略調查報告[J].文教資料,2019(11):97-98,94.
(作者單位:福建省民政學校)
編輯:常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