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易曉雨
摘? ?要:初中生處于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家庭環境對于學生的興趣愛好、意志品質的塑造至關重要,在此階段充分發展學生的體育素養,必將使其受益終身。在“雙減”政策背景下,探索并提出讓學生及家長正確認識發展體育素養的重要性,加大學校體育資源開放的扶持力度,糾正觀念偏差、正確理解國家政策,構建體育教師參與的家校雙向溝通交流機制等有利于家校共育發展初中生體育素養的建議。
關鍵詞:“雙減”政策;家校共育;初中生;體育素養
中圖分類號:G623.8?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010X(2023)15-0014-03
202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簡稱“兩辦”)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指出學校體育高質量發展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服務學生全面發展、增強綜合素質為目標,堅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動青少年文化學習和體育鍛煉協調發展,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家庭環境對于學生興趣愛好、意志品質的塑造至關重要,家庭體育文化氛圍和支持程度是發展初中學生體育素養的重要保障。2021年7月,兩辦又頒布《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為學校、家長和學生構建新型家校共育關系,發展初中生體育素養注入了強勁動能。
一、“雙減”政策對于家校共育的影響
(一)共育目標走向“協同育人”
以前,中小學家校共育的目標多以提高學生考試成績為主,偏離了五育并舉、全面育人的目的。“雙減”政策目的在于,提升家校雙方對育人目標的認同度,使偏離育人目標的家校合作行為得到校正,促使家校合作走上育人本位、育人優先的正軌,將家校教育力量、教育資源、教育智慧凝聚到一起,真正實現育人共同目標。
(二)共育關系走向“平等共創”
以前,學校和班主任是育人工作的首任主體,在家校合作中,家長則處于配角地位,輔助學校、班主任做好教育教學工作。家長在家校合作中的主動、責任功能被嚴重弱化。“雙減”政策的目的在于,讓家校合作工作回歸民主合作的格局,使家長的育兒責任被夯實,理智的教育頭腦被喚醒,在家校共育中有更多的話語權,甚至決定權,使家校之間走向主體間合作、“平等共創”式合作。
(三)溝通銜接走向“互聯互動”
以前,教師大多作為家校溝通信息的發出者,家長作為家校溝通信息的接收者。家長雖偶有主動反饋,但大多是按照教師要求進行的模式化反饋。并且,受限于時間地點等因素,溝通難以深入,效果難以保證。“雙減”政策旨在將師生從繁重的課業負擔中解放出來,讓教師能夠去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全面發展,不斷提高自身家庭教育指導能力,學生能夠有更多的機會接受家庭教育。借助互聯網等通訊手段,家庭與學校的互動溝通更加順暢。
二、初中生體育素養的內涵和影響因素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版》將初中生體育素養的內涵概括為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運動能力指學生在參與體育運動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綜合能力;健康行為指學生增進身心健康和積極適應外部環境的綜合表現;體育品德指學生在體育運動中應當遵循的行為規范和體育倫理,以及形成的價值追求和精神風貌。體育素養的影響因素主要是學校和家庭。對于絕大多數學生來說,接受正規系統體育教育的主要渠道就是學校。學校對于體育課程的重視程度及課程設置,是發展初中學生體育素養的重要基礎。由此可見,家校共育是發展初中生體育素養的必由之路。
三、家校共育下發展初中生體育素養的困境
(一)客觀資源匱乏
發展初中生體育素養最基礎的客觀條件就是在體育運動中進行,家校共育需要學生能將學校習得的運動技能在離開學校之后,還能有場地器材進行鞏固練習,進而感受到體育所帶來的快樂。然而受限于學生家庭居住環境所包含的體育場地設施,找到既符合學生運動興趣,又能充分利用所屬場地環境,還能讓家長參與其中的運動項目實屬不易。由于家長陪同的不確定性和運動項目本身缺少娛樂屬性,導致家長很難持續、系統地參與到發展學生的體育素養活動中。此外,學校節假日體育資源的開放情況同樣不容樂觀。
(二)主觀認識偏差
“雙減”政策之前,大多數家長主要用文化課補習來填充學生的課余時間。“雙減”政策之后,對于校外學科類培訓進行了規范和整改,學生的課余時間被釋放,本可以充分發展興趣愛好和體育素養,但是由于少數家長對于“雙減”政策的認識理解不到位,依然為孩子選擇各種變相的培訓補習,或要求孩子必須在家中自習。有的家長能夠正確認識理解“雙減”政策,也愿意讓孩子發展體育素養,但目的指向略顯功利,除少數以孩子興趣特長為項目外,基本都是圍繞體育中考而展開。
(三)體育教師在家校共育中的缺位
教師與家長之間的溝通協調是家校共育中至關重要的環節,然而體育教師在當前的家校共育中處于缺位狀態。即便借助互聯網通訊,包括體育教師在內的各學科教師都在班級家長群中,但體育教師在各類群中完全處于從屬地位,大多數體育教師很少在群內發言,確需發言時,為了達到預期效果,也多由班主任轉達,家長主動私信體育教師的更是鳳毛菱角。究其原因,是長久以來對于體育學科的重視程度不夠,體育教師與家長的溝通缺乏慣例和經驗,難以真正融入家校溝通環節。
四、家校共育下發展初中生體育素養的建議
(一)正確認識發展體育素養的重要性
按照《河北省初中學業水平體育與健康科目考試方案》,初中學業水平體育與健康科目考試由過程性考核和現場測試兩部分組成,總分為50分,記入中考錄取總分。體育考核只是體現學生體育素養的方式之一,體育運動中所表現出來的速度、力量、靈敏等綜合能力,學習和生活中表現出來的積極、樂觀、向上等綜合表現,以及在體育運動中良好的習慣、價值追求和精神風貌等體育素養,是每位學生的“精神食糧”。學校應向學生和家長進行體育文化知識的講解和宣傳,使他們明白,上好體育課不僅是鍛煉身體的需要,也是調節身心健康,學好文化課的基礎。
(二)加大學校體育資源開放的扶持力度
學生所處的家庭環境各異,社會體育資源的完善與學生的需求也并非一朝一夕可以達成,這時學校的體育資源就顯得格外重要。學校體育資源對學生開放時,需要有更加明確、規范的指導性政策支持,對于開放的細則條款以及相應的應急預案應以文件的形式明確固定下來。如,正定縣滑冰館坐落在該縣第九中學院內,為國際標準冰面冰場,可舉辦冰球、花滑及短道速滑等賽事比賽。正定縣第九中學占據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大力開展冰上教學運動,該校初中一年級19個班每周都有一節冰上課,近千名學生全部實現上真冰運動課。
(三)正確認識理解國家教育方針政策
糾正觀念偏差絕非易事,需要逐步的引導。教育部門要將國家教育方針政策解讀傳達給每一位教師、學生和家長,將政策性語言轉化成每個人都能聽得懂的日常用語。對于學生的未來發展規劃,學校以專業的角度根據學生家庭的現實情況,在了解尊重學生意愿的基礎上,與家長共同謀劃。學校要將“雙減”政策實施以來學校對于培養學生目標策略的變化及時告知家長,同時收集整理家長對于政策的疑問以及育人方式的意見建議,使無論是學校、家長還是學生都能真正理解國家教育方針政策,樂于去貫徹執行。
(四)創建家長參與的體育教學模式
構建多元參與合作機制,通過學校、家庭、社會的共同參與產生聚合效應,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手段,探索多元參與融合的實踐路徑。實現體育課內學習與課外鍛煉相結合,將課外鍛煉模塊化,學生根據自身能力和需求選擇不同模塊進行練習。在家校協作中,應當以多元化評價方式對學生進行針對性評價,并為扮演不同身份的家長與教師采取不同的評價體系,以期在相應的評價體系中,促使學生的體育能力進步。
(五)構建體育教師參與的雙向溝通機制
想要改變體育學科在家長、學生中的刻板印象,使其真正感受到體育的魅力,享受體育所帶來的紅利,體育教師無疑是至關重要的一環。要首先破冰,主動聯系家長,將學生在體育課上的表現直接反饋給家長。通過自媒體平臺,體育教師將上課時學生的表現、精神面貌以及個人的心得體會展示給家長以及對學校體育感興趣的社會群體,營造開放、快樂、和諧的體育氛圍。學校要給予體育教師更多的自主權,在課程內容、環節設置上尊重體育教師的專業性,使學生通過體育課程既可以達到體育中考的要求,又能充分發展體育素養,并找到家校共育的結合點。
總之,發展初中生體育素養不僅關系到學生的健康成長,更涉及到新時期我國人才培養結構的優化,是事關國計民生的大事。教育工作者必須緊緊把握此次國家落實“雙減”政策的契機,完善體育資源配置,糾正認識偏差,積極主動作為,通過對話、協調、發展、融合,不斷拓展家校共育的深度和廣度,發展初中生體育素養,培育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張? ?然,張? ?楠.“雙減”政策下學校體育高質量發展的內在困境與優化路徑[J].體育文化導刊,2022,(09).
[2]何祥國.新形勢下家校共育工作的思考與實踐探索[J].中國校外教育,2017,(02).
[3]龍寶新,李海英.“雙減”背景下家校共育思維的轉變與落地[J].蘇州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2,(03).
[4]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22.
[5]祝晨晨.初中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策略的研究[J].青少年體育,2021,(03).
【責任編輯 劉夢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