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四部區分與劉勰的大文論觀

2023-07-05 15:00:58賈奮然
人文雜志 2023年6期

賈奮然

關鍵詞 文章本位 四部融通 大文論視域 精神之維 現代啟示

〔中圖分類號〕I206.2;I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47-662X(2023)06-0105-09

魏晉南朝四部區分,集部形成,文論話語大都將言說對象聚焦于集部文章。劉勰認同文章本體屬性,又強調在整體文化傳統中審視文章。他突破四部界域,將經傳史子重新納入文章視域中觀照,融合其文藝精髓和文化內蘊建構理想文學范式,①創建了“大文論”的學術視野和批評方法,② 促進了文學新變與文化精神的融合。本文詮釋《文心雕龍》的大文論構架,探討劉勰論文納入經史子類之緣由,論述其創立的以文章為本位,融通四部的大文論思想的內在理路、價值旨歸、民族特色和現代意義。

一、四部區分與劉勰論文立場

從漢代劉向、劉歆《七略》之“詩賦略”到魏晉南朝四部之分和總集編撰,中國古代集部形態逐步確立,文章本體特性也在四部區分和文筆之辨中得到較明確的闡發。此時文論大都擯除經史子類,獨立審視文章,如曹丕《典論·論文》論文之“四科八體”,陸機《文賦》論文之“十體”,皆不再囊括經子史類。荀勖《中經新簿》創新了不同于“七略”的四部分類目錄,其《雜撰文章家集敘》記載魏晉作家生平事跡,論及詩、賦、奏議、書記、論、駁等體,與曹丕、陸機的文章范圍大體相同。晉代總集編撰大體已在集部范圍內收錄文章:摯虞《文章流別集》以“文章”為名籠括眾體,論及詩、賦、樂府、頌、銘(碑銘)、誄、祝、哀策、哀辭、七體、對問、圖讖、史述贊等十三體(據輯佚文);李充《翰林》匯集撰文翰“成文”之作,論及詩、賦、贊、表、論、論難、駁議、奏議、誡、誥、盟、檄、書、封禪等十四體(據輯佚文)。雖然二書僅存殘文,我們不能確切求證其選文范圍,但摯虞《文章流別集》首次以“文章”和“集”命名,已有明確的集部意識;李充重分四部,將乙、丙兩部次序互換,以六藝為甲部,史記為乙部,諸子為丙部,詩賦為丁部,其《翰林》當選錄以“詩賦”為核心的“丁部”文章。題為南朝梁代任窻所撰《文章緣起》列舉八十四類文體始出之作,“標舉作品大致是六經之外、秦漢以來有明確的創作年代、創作者,有一定典范意義的獨立完整的篇章”。① 蕭子顯《南齊書·文學傳論》謂“文章者,蓋情性之風標,神明之律呂也”,②論及四言、五言、七言、賦、頌、章表、誄、諧辭等文體。蕭統《文選》則明確宣示不選“姬公之籍,孔父之書”,“老莊之作,管孟之流”,“記事之史,系年之書”,以“綜緝辭采”“錯比文華”,“事出于沈思,義歸乎翰藻”為選文標準,③分體三十七類,正式確立集部界域。

在魏晉南朝四部區分語境下,劉勰《文心雕龍》論文四部并包,重建了經史子集貫通的話語形態,《文心雕龍》的性質也因此顯得有些模糊。從歷代目錄歸類看,《文心雕龍》曾被納入集部總集類、別集類、文史類、詩文評類,子部子類或子雜類等,④今人對其定位眾說紛紜,有文學理論說,有文章學理論說,有文化學理論說,還有子書著作說,莫衷一是。但劉勰并非不明四部區分,他也沒有打算研究經學、史學、子學,《序志》篇鮮明地標明了自己的“論文”立場。

劉勰崇拜圣人和經書,他原本想通過注經“敷贊圣旨”,但考慮到東漢馬融、鄭玄等人對經書要義“弘之已精”,即使有“深解”,也“未足立家”,“唯文章之用,實經典枝條,五禮資之以成,六典因之致用,君臣所以炳煥,軍國所以昭明,詳其本源,莫非經典”(《序志》),故另辟蹊徑,轉為“論文”,通過論文來詮釋圣人旨趣。這是劉勰由“經論”向“文論”轉化的心路歷程,為此,他評述了前代文論的成果:

詳觀近代之論文者多矣:至于魏文述典,陳思序書,應玚文論,陸機文賦,仲洽流別,宏范翰林,各照隅隙,鮮觀衢路,或臧否當時之才,或銓品前修之文,或泛舉雅俗之旨,或撮題篇章之意。魏典密而不周,陳書辯而無當,應論華而疏略,陸賦巧而碎亂,流別精而少巧,翰林淺而寡要。又君山公之徒,吉甫士龍之輩,泛議文意,往往間出,并未能振葉以尋根,觀瀾而索源。⑤

劉勰列舉了魏晉文論經典并評說其優劣得失,涉及曹丕《典論·論文》、曹植《與楊德祖書》、陸機《文賦》、摯虞《文章流別論》、李充《翰林論》,應玚文論(不確),這些篇目在魏晉文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此外,劉勰又提及桓譚、劉楨、應貞、陸云等人亦間或“泛議文意”,但未具體舉篇。通檢《文心雕龍》全書,劉勰曾引證諸家觀點,如三處引用桓譚論文之語,《哀吊》:“相如之吊二世,全為賦體,桓譚以為其言惻愴,讀者嘆息。”《通變》:“桓君山云:予見新進麗文,美而無采;及見劉揚言辭,常輒有得。”《定勢》:“桓譚稱文家各有所慕,或好浮華而不知實核,或美眾多而不見要約。”(出處無考)又有三處引陸云論文語,《定勢》:“陸云自稱:往日論文,先辭而后情,尚勢而不取悅澤,及張公論文,則欲宗其言。”《章句》“陸云亦稱四言轉句,以四句為佳”,《養氣》“陸云嘆用思之困神”,此皆見《與兄平原書》。又有一處引劉楨論文語,《定勢》:“劉楨云:文之體指實強弱,使其辭已盡而勢有馀,天下一人耳,不可得也。”(出處無考)可見,劉勰論文立場是確定無疑的,從創作初衷看,他不是要寫文化學著作,也不是應時作子論,而是繼踵前代文論論文。

劉勰清晰地闡明了論文的宗旨和目的:其一是針砭時弊和建立文學理想。劉勰痛感晉宋以降,“文體解散,辭人愛奇,言貴浮詭,飾羽尚畫,文繡鞶帨,離本彌甚,將遂訛濫”(《序志》),他從經學中尋找建構新文學的思想依據,從子史中吸取文藝創作的有益營養,創建文學的理想范式和人文精神。其二,不滿于前代文論狹隘視域和窄小格局。魏晉文論開啟了文章本體批評,但“各照隅隙,鮮觀衢路,或臧否當時之才,或銓品前修之文,或泛舉雅俗之旨,或撮題篇章之意”(《序志》),拘囿于作家作品或理論枝節問題,缺乏全局觀照視野,未能振葉尋根,觀瀾索源。劉勰極力從整體文化視域中探索文學之根脈本原,重建文論話語的整體形態和文化精神。

關于劉勰的文學觀,蔡鍾翔認為劉勰持“泛文學”觀,《書記》中附列二十四種雜文,“把‘譜籍簿錄之類都納入‘文的范疇,幾乎囊括了一切用文字寫成的東西”;①范立紅認為劉勰持文、史、哲融為一體的“大文學”觀:②這些觀點無疑是符合事實的。但我們還應充分考慮魏晉南朝四部區分,集部確立語境下,劉勰的文學觀與先秦文史哲不分的大文觀的不同,他在肯定先秦大文觀時,也充分吸收了魏晉南朝重審美的觀念,并確立了鮮明的文章本位立場。陶禮天認為劉勰創立了以“為文之用心”為中心的“文之學”,劉勰所論文體雜多,都可納入“文體文學”論,這種觀點破解了純文學、雜文學之論,極具啟發性。③劉勰論文四部并包,但始終立足文章本位,一方面吸納經史子的文藝精髓建構理想文章范式,另一方面則竭力在文章中貫注經史子的文化精神。劉勰對文章本體內核有清晰認知。《文心雕龍》“上篇以上”,囊括四部泛大之文,剖析了經史子之含文的特性,透視了文章由實用向審美,由公文向私文轉化和聚合的軌跡;“下篇以下”則建構了完善的文章創造、文章形式和文章批評理論。其所論之“文”外延無限擴張,延伸至四部,內涵日漸縮小,追求文章本體內核,看似悖論,但實際并不矛盾。南朝駢文大盛,對語言形式美的追求幾欲滲透至所有文章體式中,立足于審美觀照文章,體現了時代普遍風氣。劉勰也充分認識到文學與經子史之間區域有別,但并非壁壘森嚴、不可逾越,四部同源共生,互涵互攝,構成了統一的知識景觀和人文精神。本于文化通觀的弘大視域,劉勰突破四部界限,廣泛地吸收經傳子史的文章精髓,針砭時弊,創立新說,建構了“體大而慮周”的文藝思想體系,這使其文論帶有子學性質,又具有了文化學特征。效果大于意圖,《文心雕龍》呈現出多文本的奇特效果,其豐富深刻的思想內涵使其獲得了超越時空的永久魅力。

二、兼容四部的大文論構架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建構了以道、經為本原,以《離騷》為經文貫通的文學風標,以集部之文為主體,以史、子冠筆類之首的大文論構架。

“文之樞紐”的《原道》《宗經》《征圣》三篇論經、文關系,提出文原于道,宗法經書,師范圣人的基本文學觀點。《原道》開篇云:“文之為德也大矣,與天地并生者,何哉”,仰觀“日月疊璧”之天文,俯察“山川煥綺”之地文,“傍及萬品,動植皆文”,所謂“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人文、文章出于“道之文”。本于“交錯為文”的文章本訓,劉勰推原文于道,建構了天、地、人、文的宇宙發生模式和文章生成模式;又通過“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的理論邏輯推演“文以明道”的道德模式,為文章確立了一個宏大的邏輯起點和文化基點。《宗經》云:“論說辭序,則《易》統其首;詔策章奏,則《書》發其源;賦頌歌贊,則《詩》立其本;銘誄箴祝,則《禮》總其端;紀傳盟檄,則《春秋》為根。”①劉勰歷史、邏輯地建構以經書為本原的中國文章學譜系,五經是圣人體法道心神理制作的大文章,與后世之文構成了根莖與枝葉的關系。紀昀評曰:“自漢以來,論文者罕能及此。彥和以此發端,所見在六朝文士之上。文以載道,明其當然;文原于道,明其本然,識其本乃不逐其末。首揭文體之尊,所以截斷眾流。”②劉勰在“本然”和“當然”意義上統一文道,并將文章上升至本體論高度,較之漢人依經立義、將文學依附經學,魏晉以降文學批評囿于集部,視野更開闊,識見更深遠,極大地提升了文章的終極意義和地位作用,這在當時文壇是獨特的,其見識的確超出漢魏六朝文士之上。

“文之樞紐”之《正緯》論緯書的文學價值。緯書是解經之書,在漢代極盛。劉勰認為緯書搞亂了經書,應該端正其意義。他“按經驗緯”,批評緯書在義理表現上“其偽有四”,即經正緯奇、經約緯繁、假托圣人、緯先于經,所謂“乖道謬典”“無益經典”,但肯定緯書“事豐奇偉,辭富膏腴”,在用事和文采方面皆“有助文章”。劉勰論文廣收博取,彌倫群言,但絕非“雜家”,他議論對象,無論經緯之學還是史子之論皆立足文章本位。王更生說,我們認定劉勰為“文評家”“文學理論家”“文學家”,但這些名號都不足以蓋棺定論,應尊稱他為“文學思想家”,才得其為文用心之“真”和用心之“全”,③此為確言。

劉勰將《辨騷》置于“文之樞紐”而非“論文敘筆”確有深意,體現了他“大文論”構架的獨特“用心”,目的是在為其論文確立以審美為內核又融通文化精神的標桿。以《離騷》為代表的《楚辭》在文學史中有特殊地位,《漢志·詩賦略序》云“屈原離讒憂國,皆作賦以風,咸有惻隱古詩之義”,④劉勰云《離騷》“固已軒翥詩人之后,奮飛辭家之前”。相對于《詩經》,《離騷》是《詩經》之流;而相對于辭賦家,《離騷》則成為有別于《詩經》的另一源頭。《離騷》的重要意義在于“雖取經意,亦自鑄偉辭”,即在貫通經學意旨基礎上進行文學創新,將“奇正華實”融成一體,是劉勰經、文貫通的范例。劉勰依經辨騷,論《楚辭》與經書的四同四異,但已然突破漢人宗經藩籬,從審美視角對《楚辭》的文學成就和藝術創新作了高度評價,稱頌其“氣往轢古,辭來切今,驚采絕艷,難與并能”,在文學精神和藝術形式上皆堪作典范。后世史書四部目錄中,《楚辭》也具有特殊地位,被冠集部之首,《隋志·楚辭序》評論楚辭“氣質高麗,雅致清遠,后之文人,咸不能逮”,⑤并將之單獨列出,與總集、別集并立,《新唐書》《宋史》《清史稿》《四庫全書》等皆沿襲其體例,這大體是受到劉勰論文框架的影響。

劉勰“論文敘筆”文體論中有《史傳》《諸子》兩篇,冠筆類之首。在四部區分的南朝,劉勰論文納入史、子,遭人詬病。紀昀高度肯定劉勰宗經思想,但對其論文辟專篇論史、子頗有微詞。紀評《史傳》云:“彥和妙解文理,而史事非其當行。此篇文句特煩,而約略依稀,無甚高論,特敷衍以足數耳。”①紀評《諸子》云:“此亦泛述成篇,不見發明。蓋子書之文,又各自一家,在此書原為讕入,故不能有所發揮。”② 作為《四庫全書》編撰官,紀昀熟識四部,他恪守四部封域,厘清學術流別,批評《文心雕龍》體例不純,雖有合理之處,但實未深諳劉勰“為文之用心”。劉勰將《史傳》《諸子》置于文體論中乃本于文章作法,更多地關注了史書和子書作為文體類型的文章學價值。中國文學根植于文史哲合一的整體文化傳統中,圣賢書辭原本就是根本于道、銜華佩實的大文章,是文學的源頭和典范。后世文章類型多發端于五經;而史、子亦文章大手筆,為文章寫作提供了諸多范型,從早期史著和先秦諸子中亦分化出眾多文章類型。

《史傳》云:“史者,使也。執筆左右,使之記也。”古代國之大事,王者之言,皆有史官記錄,所謂:“左史記事者,右史記言者。言經則《尚書》,事經則《春秋》。”史傳為載史之筆,體制宏大,《尚書》《春秋》分列“六藝”兩部,實為史籍,亦史學之源。《史傳》引《曲禮》云:“史載筆”。③ 筆類文章肇始于史筆,劉勰所論公牘、書牘等實用性文體,最早多載史籍。《宗經》云“詔策章奏,則《書》發其源”,“紀傳盟檄,則《春秋》為根”。詔策之類乃“王言之大,動入史策”(《詔策》),至漢代由尚書省掌管,成為獨立文章文體。《尚書》肇始記載王言誥誓之辭,《史記》《漢書》載入豐富的君王詔策誥令之文。章、表、奏、啟乃臣子“敷奏以言”,載于史籍,后移“書翰”,獨立成體;檄、移、盟在《左傳》和史部典籍中多有記載,為理辨辭斷之“壯筆”;封禪文記帝王祭祀天地典禮,是“樹骨于訓典之區,選言于宏富之路”(《封禪》)的大手筆,《史記·封禪書》專載帝王封禪事跡,記載了最早的封禪文。書牘、箋記出于《尚書》“書用識哉”(《書記》),春秋聘問之書多載《左傳》,后世出現私牘文,漸漸脫離公家之言。劉勰所論筆類諸多文體從史傳分化,逐漸成為獨立文章形式,因講究文采,且為“篇翰”,被納入集部。

《諸子》在文體論中有特殊地位。《漢志》將“諸子略”與“六藝略”并列,將諸子視為“《六經》之支與流裔”,體現了宗經觀念。劉勰分析了子書與經書的復雜關系。從發生學而言,子先于經。子之名目肇自《鬻子》,《道德經》“以冠百氏”,故劉勰云“鬻惟文友,李實孔師,圣賢并世,而經子異流矣”。先秦儒家原本諸子支派,戰國至漢代逐漸雜糅陰陽、道家、法家、名家等諸家思想發展壯大,至漢武帝立為官學,升為經典,此即“經子異流”。范文瀾正是在此意義上將《諸子》置于與《宗經》篇并列的位置,④由此也確立了子書(先秦諸子)的文源意義。先秦諸子較早奠定了論、說、小說等文體的基本形態,劉勰將論追溯到《論語》《莊子》之子論,又區分子與論的不同,所謂“博明萬事為子,適辨一理為論”(《諸子》)。先秦諸子是“博明萬事”之宏論,后世之論則演化為政論、史論、經論、文論等不同類型,為“適辨一理”之專論,這是論由子出的軌跡。《宗經》云“論說辭序,則《易》統其首”,劉勰所云“論出于經”與“論出于子”亦不矛盾,《易》作為儒家六藝之一,經歷了從子學上升為經學的過程,《易傳》雜糅儒道諸子之說解經,實與子論無異。說是游說辯理之文,出于戰國縱橫家說辭。縱橫之士陳辯政術,騁其巧辭,又由“唇舌”移于“刀筆”,形成獨立成體的“說”,陸機《文賦》亦云“說煒曄而譎誑”。⑤ 《諸子》又云“青史曲綴以街談”,《青史子》被《漢志》列為諸子十家九流之末的“小說家”,劉勰以小說體俗,未單獨論列,而先秦諸子是后世小說發生的重要來源已為學界共識。章學誠認為先秦諸子已盡備后世辭章之體,如“京、都諸賦,蘇、張縱橫六國,侈陳形勢之遺也;《上林》《羽獵》,安陵之從田,龍陽之同釣也;《客難》《解嘲》,屈原之《漁父》《卜居》,莊周之惠施問難也;韓非《儲說》,比事征偶,《連珠》之所肇也,而或以為始于傅毅之徒,非其質矣。孟子問齊王之大欲,歷舉輕暖肥甘,聲音采色,《七林》之所啟也,而或以為創之枚乘,忘其祖矣。鄒陽辨謗于梁王,江淹陳辭于建平,蘇秦之自解忠信而獲罪也。《過秦》《王命》《六代》《辨亡》諸論,抑揚往復,詩人諷諭之旨,孟、荀所以稱述先王儆時君也”。① 章氏舉例揭示了賦、對問、連珠、七、論等文體發生與諸子的關系,彰顯諸子對文體創生的重要意義。

劉勰論文兼及四部,充分關注了經史子集的血脈貫通的關系。史、子實則亦有文源意義,后世筆類文體多從其發端,故劉勰置史、子于筆類之首,這體現了其大文論構架的獨特視域。

三、四部融通的文學發展路徑

四部之分經歷了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先秦文史哲合而未分,子學騰躍,經學尚未昌明;漢代獨尊儒術,經學蔚為大觀,《漢志》經、子、集初步分流,史部依附經部,集部尚未完備形成;魏晉南朝,文學、歷史充分發展,荀勖、李充的目錄編撰中經、史分流,集部形態在別集、總集編撰中逐步完善,四部體例形成;至《隋志》正式確立四部之目。四部之分延伸至清代《四庫全書》,達到登峰造極,近代以后才逐漸被西方精密的學科分類體系取代。在南朝四部區分的學術視野中,《文選》標示“文”的界域,明確表示不選經史子類,張揚文章“沈思”“翰藻”之特性,促進了對文章本體特征的認知,這在當時具有積極意義。這種文學觀念在唐宋古文運動中受到抑制,至清代阮元“文言”說則進一步得到彰顯,近代以來與西方“純文學”觀念接軌而愈加暢行。但近代“純文學”觀念進一步縮減了蕭統確立的集部范圍,視域愈加狹窄,弊端顯露。

劉勰關于“文”概念有諸多層次:最宏大的文是天地之文,萬物之文;其次則是“繇辭炳曜”“文字始炳”的卦爻、文字之文,“政化貴文”“事跡貴文”“修身貴文”之人文;再次則是“洞性靈之奧區,極文章之骨髓”的經文;最后則是子、史文章;“論文敘筆”中各類文章:所有這些“文”皆屬于具有內在貫通性的“道之文”。劉勰觀照“文”的視角本于“交錯為文”的文章本訓,這內在性地構成了對文章形式美的肯定。《情采》云:“圣賢書辭,總稱文章,非采而何?”《宗經》云:“揚子比雕玉以作器,謂五經之含文也”。在劉勰看來“經史子皆文”與“經史子之含文”具有內在統一性。四部之分固然意味著經、子、史、集各有封域,如經部重經學義理,史部記史實人物,子部善哲理政辯,集部尚情感辭藻,但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四部以經學為根脈,史、子、集為流裔,彼此交融,血脈貫通,蘊含著天地人文的基本文化觀念和價值取向,共同構成了中華文化具有包容性和內生力的完整知識結構和思想譜系。呂思勉說:“中國文學,根柢皆在經史子中;近人言文學者,多徒知讀集,實為舍本而求末,故用力多而成功少。”②在歷史發展中觀照四部之分合,經書實則包含著今人所說的文學、歷史、哲學等文本形式,蘊含著豐富的文學性特征和人文精神,如《易》“假象喻意”之詩性思維、《書》典謨訓誥誓之體要、《詩》風賦比興雅頌之六義、《禮》“據事制范”之言說模式、《春秋》顯隱繁略之筆削等皆文學之范;先秦諸子“入道見志”,洋洋淵博,若《莊子》之汪洋恣肆,《孟子》之磅礴犀利,亦藝文之大觀;史書乃“貫乎百氏,被之千載,表征盛衰,殷鑒興廢”的大手筆,開敘事文學先河,《史記》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其文學性可與《離騷》媲美,《漢書》贊序“弘麗”,“儒雅彬彬,信有遺味”(《史傳》):這些皆為中國文學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若籠統地將經、史、子摒除在文學之外,中國文學的半壁江山和審美精髓亦將隨之不存。

古人十分重視經、文的貫通性,即使是在四部區分的魏晉南朝,人們不再將經學納入文學研究對象,但在文原觀念上還是肯定經書的源頭和典范意義,如摯虞《文章流別論》將詩、賦、頌等體推源《詩經》,將箴推源《左傳》中的《虞箴》,將誄推源《左傳》中的《孔子誄》。任窻《文章緣起》列舉八十四類文體的始出之作皆不涉經傳,但其序云“六經素有歌詩誄銘箴之類”。① 蕭統《文選序》宣示不選經子史類,但將詩、頌、賦追溯到《詩經》。

不僅經、文相通,文章寫作參照子、史也是十分必要的。蕭子顯云“夫委自天機,參之史傳,應思悱來,勿先構聚”,②文章宜將“委自天機”和“參之史傳”結合。蕭繹將“今人之學者”分為儒者、學者、筆者、文者四類,隱含著學術與文章的分野,又進一步將文章分為文、筆兩類,“至如文者,維須綺鄃紛披,宮徵靡曼,唇吻遒會,情靈搖蕩”,③洞察了文章的審美特征。但他認為雖然學術與文章區域有別,若固守疆域,不懂融會貫通,則會導致儒、學、筆、文發展為專門技能,④出現諸如“不便屬辭,守其章句”之陋儒,“但能識其事,不能通其理”的淺學,“退則非謂成篇,進則不云取義”的疏淺之筆,“止于辭賦”的雕蟲之文,⑤這是“學”與“文”的雙重衰敝。

蕭統雖明確標示集部界域,他還是對其選文范圍作了有限融通,截錄了經、子、史中部分文字,如:從經傳中選錄了《毛詩序》《尚書序》《春秋左傳序》等傳序三篇;從曹丕《典論》中截取了《論文》,從賈誼《新書》中截取《過秦論》;從《漢書》《晉紀》《后漢書》《宋書》等史書中選錄史論九篇,史贊四篇。《文選序》云“贊論之綜緝辭采,序述之錯比文華,事出于沈思,義歸乎翰藻,故與夫篇什,雜而集之”,⑥截錄的傳序、史論、史贊成為相對獨立的“篇翰”,且具沈思翰藻的文學性特點。

劉勰認同文章本體屬性,也充分關注四部合而未分時期經史子各自蘊含的文學性特征,以及經史子在后世發展中與文學融合的那部分特性,構筑了以文章為本位的四部融通的大文論批評視域,其大文論思想指涉以下兩方面。

其一是重建文學的完整譜系、人文內涵和文化精神,以“文道合一”為基本價值取向。劉勰將各類文體追根溯源至經傳子史的整體文化形態中,建構了以道、經為本原,旁通子、史的文章學譜系和文學批評視域,在四部融通中重建文學的民族文化精神。在他看來,文學若隔絕與經傳子史的血脈關系,則浮淺無根,缺乏內生力,此即晉、宋文學“離本彌甚,將遂訛濫”的癥結所在。劉勰還提出風骨、通變等理論范疇踐行文化與文學融通的理念。風骨是“鑄經典之范,翔集子史之術”與“洞曉情變,曲昭文體”的四部融通而創生的批評范疇。“風”源出《詩經》“六義”之首的風教,文之含“風”指作品蘊含情志意氣,從而產生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骨”出于《尚書》“辭尚體要”,以“結言端直”為要旨。“風清骨峻”,則“篇體光華”。劉勰主張取法經傳史子的文藝精髓,樹立文章骨鯁,在此基礎上將風骨與文采相結合。文章兼備風骨藻采,則猶精美之雕龍,“藻耀而高翔”,騰飛天宇。通變是“參古定法”與“望今制奇”的返本開新,《通變》云:“規略文統,宜宏大體:先博覽以精閱,總綱紀而攝契;然后拓衢路,置關鍵,長轡遠馭,從容按節,憑情以會通,負氣以適變,采如宛虹之奮鬐,光若長離之振翼,乃穎脫之文矣。”創造“穎脫之文”的路徑是“博覽以精閱”與“規略文統”的融合,即只有在廣泛吸收四部文章精髓的基礎上運用文思,才能創作出文采如曲虹高拱,光芒似朱鳥振翅的杰出作品。

其二是從四部中吸收文章寫作的有益養分和豐富資源,促進文學創新發展。首先,作家要從經史子集中獲得滋養,《神思》“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研閱以窮照,馴致以懌辭”,通過博覽群書以頤養情性、陶冶志趣,在觸景生情和興致勃發中,寫出情感飽滿而具有深度內蘊的文章,這種將知識學養與情景興會結合的創作模式與西方憑借靈感和激情寫作迥然有別。其次,要從四部中吸收文章精髓。《宗經》云:“文能宗經,體有六義:一則情深而不詭,二則風清而不雜,三則事信而不誕,四則義直而不回,五則體約而不蕪,六則文麗而不淫。”這是劉勰從經書中提煉出來的關于文章寫作的基本綱領。《易》“旨遠辭文,言中事隱”,《書》“言昭灼也”“文意曉然”,《詩》“詀風裁興,藻辭譎喻”,《禮》“據事制范,章條纖曲”,《春秋》“一字見義”“婉章志晦”(《宗經》);史書“原始要終”“尋繁領雜”“務信棄奇”“文質辨洽”(《史傳》)的筆法,子書“理懿而辭雅”“心奢而辭壯”“事核而言練”“氣偉而采奇”“文道合一”(《諸子》)的精神皆為文學書寫提供了可供借鑒的范式。再次,要從浩瀚淵博的四部中吸取豐富事典,加強文章的思想內蘊和藝術表現力。《事類》云“經典沈深,載籍浩瀚”,從經籍中適當運用事典可使文章表意委婉含蓄,雅致深隱,抵達“點鐵成金”境界。第四,從四部中吸收彬彬“麗藻”和技法文術。對偶出于“《易》之《文》《系》,圣人之妙思”(《麗辭》),比興出于“《詩》文宏奧,包韞六義”(《比興》),夸飾出于“《詩》《書》雅言,風格訓世”(《夸飾》),經傳史子的文法修辭也為后世文章構筑辭藻義理美提供了借鑒。

劉勰以融通古今的宏大氣魄,重建文學與文化的關聯域,從經史子中吸收營養以建構理想的文學范式,拓展了文學的文化學空間和歷史性維度,其開闊視域和深刻洞見不僅表現出針砭時弊的現實關懷,也顯示出超時空的未來指向性,為唐、宋以降的古文運動提供了啟示和借鑒。古文運動直指齊、梁以來駢文寫作的浮靡文風,重建文學與經史子的關系,其先驅者則是劉勰。韓愈自謂作文“沈浸頬郁,含英咀華,作為文章,其書滿家。上規姚姒,渾渾無涯,周誥殷盤,佶屈聱牙,《春秋》謹嚴,《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詩》正而葩;下逮《莊》《騷》,太史所錄,子云相如,同工異曲。”(《進學解》)①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云:“本之《書》以求其質,本之《詩》以求其恒,本之《禮》以求其宜,本之《春秋》以求其斷,本之《易》以求其動:此吾所以取道之原也。參之梁氏以厲其氣,參之《孟》《荀》以暢其支,參之《莊》《老》以肆其端,參之《國語》以博其趣,參之《離騷》以致其幽,參之太史公以著其潔,此吾所以旁推交通,而以之為文也。”②韓、柳突破了《文選》之文章界域,主張學習先秦兩漢古文,在四部“旁推交通”中重建文學傳統,以拯救形式主義文風籠罩下的衰敝文學。他們一方面涵泳經傳史子,從中求質、恒、宜、斷、動,力圖抵于道的境界,另一方面則參照吸納經史子集的文章精華進行新的創造,實現了文道合一的審美追求。

宋代總集編撰突破《文選》不選六藝、史傳、諸子的做法,大量在經傳子史中拓展文章經典,為文章寫作提供了更多范式。如真德秀《文章正宗》以經書為文章源頭,敘事類“獨取《左氏》《史》《漢》敘事之尤可喜者”,辭命類“獨取《春秋》內外傳所載周天子諭告諸侯之辭,列國往來應對之辭”,議論類“獨取《春秋》內外傳所載諫爭論說之辭”,③以為作文法式,以正文章體性,“總集之選錄《左傳》《國語》自是編始,遂為后來坊刻古文之例”。④ 清代《古文觀止》亦大量選取《左傳》《戰國策》《國語》《梁傳》《公羊傳》《禮記》中的篇章以為范式。曾國藩《經史百家雜鈔》博采經傳、諸子、歷史和文集的文章精華,成為囊括四部的經典文章選本,在“序例”中說:“余抄纂此編,每類必以六經冠其端。涓涓之水,以海為歸,無所于讓也。”①清代王之績《鐵立文起》亦云:“誠能宗經而參以史氏之精華,古今是非得失成熟于胸,見之言語,自廣而有據,施之筆墨,亦俊而不纖,所謂大家,其在斯乎?”②這些都是對劉勰四部融通的大文論思想的承傳發展。

近代以來,由于受到西方“純文學”觀念和精細學科分類的影響,“小文論”話語批評模式逐漸盛行。這首先表現在以西方現代“純文學”觀念剪裁切割中國文學話語的完整形態,導致文學批評范圍大幅縮小,如僅關注以詩歌、小說、戲曲和抒情性散文為核心的“純文學”文體,將公牘文、書牘文、銘誄文、哀祭文等具有民族文學特色的文章文體皆排除在文學研究范圍外,割裂了中國古代文學的完整形態,解構了中國文學的民族特性。其次,文學批評視域狹小,將文學、文論從整體文化傳統中剝離提純,建構“純文學”批評范式,文學研究成為專門化研究。如在古典文學和古代文論研究中忽視文學與經史子之間的涵攝關系,隔離了其與整體文化譜系之間的交融性、互滲性和統一性。現代意義上的學科分類精細,文論與文學區分,古典文學與現當代文學區分,許多學者據守自身領域深耕細作,缺少融通古今和打破學科壁壘的視野和格局。劉勰以文章為本位的四部融通思想和“大文論”的批評視域為我們重建具有中華特色的文學理論體系提供了諸多有益啟示。

四、結語

經史子集四部是互涵互攝、彼此交融和具有內在邏輯關系的完整文化形態,蘊涵著天地人文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四部之間并無不可跨越的巨大鴻溝和森嚴壁壘。劉勰在南朝四部區分和集部形成的語境中,立足文章本位,建構了經緯兼濟、史子旁通、詩騷結合的兼容四部的大文論框架。他提出經史子之含文,如《易》之假象喻意,《書》之辭尚體要,《詩》之風雅比興,《春秋》之顯隱繁略,《禮》之章條纖曲,緯書之事豐辭富,史書之文史彬彬,子書之文道兼濟,皆有益于文章。基于文章本位的四部融通的“大文論”路徑有二:吸納經史子的文章精髓建構理想文學范式;在文學中貫注經史子的文化精神。劉勰提出風骨、通變等批評范疇踐行文化與文學融通理念,竭力在整體文化視域中重構文論話語的歷史維度和精神價值。劉勰的大文論思想表現出強烈的時代批判精神,也具有指向未來的超前性特質,為唐宋以降的古文運動提供了變革路徑,其融合古今、貫通四部的思想對于我們今天建構具有民族特色的文論話語具有啟示意義。

作者單位: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

責任編輯:張翼馳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四虎在线观看视频高清无码 | 在线视频亚洲欧美| 一边摸一边做爽的视频17国产| 女人18毛片久久| 99久久亚洲精品影院|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99在线视频网站| 久久久久青草大香线综合精品| 国产精品亚洲日韩AⅤ在线观看| 一本二本三本不卡无码| 国产丰满大乳无码免费播放 | 嫩草国产在线| av手机版在线播放| 无码免费的亚洲视频|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 | 成人午夜视频免费看欧美| 亚洲人成亚洲精品| 国产视频一二三区| 国产三级精品三级在线观看| 18禁色诱爆乳网站| 国产又色又爽又黄| 欧美日韩北条麻妃一区二区| 女人18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天天综合网色中文字幕| 精品国产美女福到在线直播| 国模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第一色| 国产精品亚洲αv天堂无码| 国产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网站| 国产一级毛片高清完整视频版| 亚洲综合色在线| 日本欧美中文字幕精品亚洲|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观看| 成人在线亚洲| 成人a免费α片在线视频网站| 免费可以看的无遮挡av无码| 久久久久青草大香线综合精品| 久久婷婷综合色一区二区| 女同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午夜一级做a爰片久久毛片| 久久美女精品| 国产免费怡红院视频| 国产剧情伊人| 国产精品视频猛进猛出| 就去吻亚洲精品国产欧美| 91久久精品国产| 思思热在线视频精品| 99久久精品国产麻豆婷婷|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蜜桃AⅤ| 五月婷婷丁香色| 色悠久久久| 美女一级免费毛片| 国产天天色| 国产情侣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太粉嫩高中在线观看 | 在线精品自拍| 99久久性生片| 国产无码在线调教| 老司机久久99久久精品播放 | aⅴ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不卡视频| 国内精品小视频在线| 99免费视频观看| 欧美天堂在线| 永久天堂网Av| 熟女日韩精品2区| 中日韩欧亚无码视频| 国产精品部在线观看| 福利视频一区| 国产精品爆乳99久久| 一本久道久久综合多人|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不国产大片| 无码国产偷倩在线播放老年人| 欧美另类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嚕嚕亚洲av| 亚洲美女一级毛片|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不卡| 日韩福利视频导航| 亚洲久悠悠色悠在线播放| 丁香六月激情综合| 国产午夜人做人免费视频中文| 久久久久久高潮白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