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潔
摘要:技能型社會賦予了本科層次職業院校的社會職能新內涵,要求本科層次職業院校根植職業性和高層次性教學,培養高層次技術技能型人才;根植技術集成和應用創新,發展科學技術;根植多元化需求,服務社會。然而,本科層次職業院校在這三方面存在內生性不足,約束其社會職能有效發揮,亟需通過加速“三教”改革,暢通教學職業性和高層次性融通;加強校企合作,提高技術集成和應用創新效能;聚焦優勢資源,彰顯社會服務特色等途徑突破困局。
關鍵詞:技能型社會;本科層次職業院校;社會職能
中圖分類號: G719.2文獻標識碼: A
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我國經濟產業結構正處于由勞動密集型轉型升級為技術密集型的關鍵時期。為有效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切實提質增效勞動力技能開發,建設技能型社會的戰略和理念于2021年4月的全國職業教育大會上應運而生。同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頒發《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預計到“2035年基本建成技能型社會”。并且,2022年5月1日正式實施的新《職業教育法》亦明確將“建立技能型社會”作為立法宗旨之一。本科層次職業教育作為高層次的職業教育,為技能勞動力的學歷提升提供了發展通道,為技能的深入研發提供了實踐場域,是推動技能型社會建設的重要支撐主體和切入點[1]。更為重要的是,本科層次職業院校作為職業教育類型教育體系中的新興組織,無論是其生存的合法性還是未來發展的廣闊空間都與技能型社會的發展密不可分。因此,本科層次職業院校如何突破技能型社會內在訴求下社會職能發揮的困境,是職業教育理論研究值得關注的重要命題。
一、技能型社會對本科層次職業院校的內在訴求
技能型社會是經濟社會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產物,需要本科層次職業院校從高層次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科學技術發展和社會需求服務幾方面提供教育支撐。
(一)培養高層次技術技能型人才
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人才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由此可見,技能型社會亟需本科層次職業院校為其培養高層次技術技能型人才。
高層次技術技能型人才是技能型社會建設的強大推動主體。人才是技能型社會推動技術技能的形成與發展的主體,其中,高層次技術技能型人才是最活躍的生產力。高層次技術技能型人才相對普通技術技能型人才來說,其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更強,方能更好推進技能型社會在建成過程中實現新突破,促進技術技能形成與發展的源泉充分涌流。但是,由于學歷型社會異化發展導致的“學歷至上”等社會認知誤區,與能力掛鉤更為親近的“技術技能”由于教育文憑限制,導致技能學習者在人才市場中缺乏競爭力,從而造成社會民眾對技術技能的認可度下降和接受技術技能學習的意愿也大打折扣,進而造成技能型社會高層次技術技能型人才缺乏形成惡性循環。中國人力資源市場信息檢驗中心2018年調查數據顯示,我國勞動力市場中高級技師、高級技能、高級工程師的求職人數與崗位空缺數的比率分別為1∶2.01、1∶2.39、1∶2.01[2]。高層次技術技能型人才數量的缺位加劇了技能型社會建設的人才資源矛盾,成為影響技能型社會建設的根本問題。因此,本科層次職業院校作為實施高層次職業教育的組織機構,應當以培養高層次技術技能型人才作為首要社會職能,為技能型社會建設提供人才資源支撐。
(二)發展科學技術
發展科學技術是技能型社會建設的基本要義。目前,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灰犀牛”“黑天鵝”事件不再縹緲無形。在世界局勢撲朔迷離的境況下,各國在科學技術領域競爭愈發激烈,國家擁有的科學技術是否具備高端性和前沿性成為社會安全和穩定的關鍵保障力量。因此,只有通過獨立自主發展和創新科學技術,緊緊瞄準世界科學技術發展前沿,實現關鍵性技術和核心性技術的突破,技能型社會才能爆發堅實力量和實現高質量發展。
發展科學技術是技能型社會建設的前進動力。科學技術的創新是發展的第一動力,是技能型社會建設的核心[3]。科學技術的發展與創新掌握著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命脈,是助力我國高新技術由“他支持”向“自支持”轉型的題中應有之義。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高速發展,“中國制造”舉世聞名,但是諸多核心技術仍是國外引進,其關鍵因素在于我國自主創新能力不足。我國建設“技能型社會”這一偉大創舉的目的之一就是促進技術技能形成,實現科學技術集成創新。科學技術的集成、創新會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注入內生動力,進而反哺技能型社會建設。
(三)服務社會需求
服務社會需求,是本科層次職業院校賦能技能型社會建設的實踐價值體現。社會需求參與了技能型社會建設的價值決定,技能型社會建設的價值離不開社會需求,只有借助于社會需求才能實現。同樣,社會需求也參與了本科層次職業院校生存的價值決定,本科層次職業院校的生存與發展方向需要與社會需求緊密掛鉤。因此,本科層次職業院校作為技能型社會建設的重要支撐組織機構,亟需強化服務社會需求的社會職能意識。另外,本科層次職業院校相對于普通高校,其與社會的互動性更強,若與社會需求相脫節,只高居象牙塔中閉門造車,其發展必然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從而缺乏實際價值。
社會發展繽紛復雜,社會需求也日趨多元化。譬如,經濟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科學技術的發展方向多元化,導致技術技能型人才的能力需求多元化,本科層次職業院校服務的方式也隨之需要多元化。綜上,技能型社會建設需要本科層次職業院校需要以社會的多元需求為出發點,主動投身到服務社會需求的行動中,在其中迸發璀璨的生命力,實現與社會需求同頻共振,與技能型社會建設攜手前進。
二、本科層次職業院校的社會職能
本科層次職業院校的職業屬性使其比普通本科大學與社會的聯系更為緊密,社會職能的重要性更為明顯。本科層次職業院校的社會職能是聯結技能型社會和本科層次職業院校的重要紐帶,是本科層次職業院校滿足技能型社會建設訴求的具體體現。因此,本科層次職業院校需依據技能型社會對其的內在訴求,具化自身的社會職能。
(一)根植職業性和高層次性教學,培養高層次技術技能型人才
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具有職業性和高層次性的基本屬性[4],與應用型本科教育、專科層次職業教育的屬性存在交疊,導致人才培養在類型和層次上較為相似。教學作為是人才培養的根本途徑,是本科層次職業院校、應用型本科院校和專科層次職業院校在人才培養類型和層次方面實現差異化的總抓手。因此,本科層次職業院校教學必須兼顧職業性和高層次性兩大基本屬性,推動高層次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實現。
本科層次職業院校和應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養方面屬于同一層次、不同類型。本科層次職業院校和應用型本科院校均屬于本科層次的高校,具有高層次性,但是,應用型本科院校屬于普通高等學校,其專業設置是以學科為導向,實施“應用型”人才培養,其核心教學內容的邏輯起點是學科知識,實質為學科教育[5],而本科層次職業院校屬于職業院校,其專業設置是以職業為導向,實施“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其核心教學內容的邏輯起點是職業技能,實質為職業技能教育。因此,本科層次職業院校需與應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養類型上區分開來,在教學方面始終以職業技術技能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將職業性一以貫之,突顯其職業性屬性。
本科層次職業院校和專科層次職業院校在人才培養方面屬于同一類型、不同層次。本科層次職業院校和專科層次職業院校均屬于職業教育,具有職業性,但是在職業教育體系中,本科層次職業院校主要是培養本科層次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其在強調學生的職業技術技能培養的同時,也強調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培養,畢業生擁有學位證,而專科層次職業院校主要是培養專科層次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其重點強調學生的職業技術技能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培養方面相對較弱,畢業生沒有學位證。因此,本科層次職業院校需與專科層次職業院校在人才培養層次上區分開來,在教學方面需更加強調在技術運用方面的復雜性和綜合性能力,在理論和實踐知識體系建構方面需更加深厚、系統,使學生具有跨崗跨職的復合能力、適應能力和創造力,突顯其高層次性屬性。
(二)根植技術集成和應用創新,發展科學技術
創新是發展第一動力。本科層次職業院校發展科學技術是面向生產的[6],在科學技術發展創新方面需要根植技術集成創新和技術應用創新。關于技術集成創新,本科層次職業院校須緊密圍繞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一些關鍵性、重要性技術難題,在已有的技術基礎上,將不同領域的技術進行整合和重組,創造出新的、具有更高附加值的技術產品和服務。例如,在智能手機的開發過程中,技術集成創新體現在對移動通信、計算機技術、互聯網技術等多個領域的技術進行整合,創造出功能更加強大、用戶體驗更好的智能手機產品。關于技術應用創新,本科層次職業院校須發揮自身資源優勢,結合區域經濟發展現狀,將已有的技術應用到新的場景或者新的領域或是開發出具有新功能或者新應用的技術產品和服務。例如,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開發出的智能語音識別系統,可以應用于智能家居、智能客服、智能駕駛等多個領域。
總的來說,技術集成創新強調整合和重組不同領域的技術,創造出更高附加值的技術產品和服務;技術應用創新則強調將已有的技術應用到新的場景和領域,開發出具有新功能和新應用的技術產品和服務。兩者的創新方式略有不同,但都是本科層次職業院校促進科學技術進步和推動產業發展的重要手段。
(三)根植多元化需求,服務社會
社會多元化需求是社會發展和進步的重要動力,是推動社會變革和發展的重要因素。本科層次職業院校根植社會的多元化需求來服務社會,是綻放其社會活力的重要表征。社會多元化需求指的是不同群體、不同領域、不同層次的人們對于社會發展、生活質量、個人發展等方面的多樣化需求,體現在各個方面。例如,在就業方面,不同行業、不同職業的人們對于工作機會、職業發展、崗位能力等方面的需求存在多元化差異;在教育方面,不同領域、不同層次的群體對于教育資源、教育方式、教育內容等方面的需求也存在多元化差異;在生活服務方面,不同群體、不同地域的人群對于醫療、養老、文化娛樂等方面的需求也是多元化的。因此,針對社會多元化需求,本科層次職業院校需要開展不同的服務和創新,以滿足不同群體、不同領域、不同層次的需求[7],促進技能型社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本科層次職業院校在服務社會的多元化需求時,必須以自身現有資源為基礎,理性利用自身資源優勢,堅持特色發展。特色發展是其在教育生態系統中彰顯競爭力的優勢所在,命脈所系。依據生物學界的“生態位理論”觀點,生物群落中每一個物種均有自己獨特的位置,即生態位。生態位上的物種數量越多,該生態位上的物種獲取資源的競爭壓力越高。反之,生態位上的物種數量越少,該生態位上的物種獲取資源的競爭壓力越低。因此,本科層次職業院校應利用自身資源,在服務社會多元化需求時形成自身服務鏈,與其他院校服務社會需求方向形成差異化,這對其未來的生存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三、本科層次職業院校社會職能的內生困境
本科層次職業院校屬于新興的院校類型,大多源于高職院校升格,辦學經驗上依舊保留了高職院校的底色[8],在教學、技術創新和服務社會等方面的內生性不足,造成其社會職能難以有效發揮。
(一)教學的職業性和高層次性融通阻塞
教學融通職業性和高層次性,是本科層次職業院校人才培養高質量的根本遵循。但是,正處于向上生長中的本科層次職業院校在其教學過程中尚且難以融通職業性和高層次性,主要源于以下三個方面:
在教師方面,具有融通職業性和高層次性教學能力的師資匱乏。教師是教學的主體,融通職業性和高層次性的教學對教師的能力具有更高要求,教師需兼具“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素質,并且擅長靈活運用“理論+實操”相結合的教學方式,也就是所謂的“雙師型”教師。但是,目前本科層次職業院校的教師隊伍總體質量不理想,“雙師型”教師、高級職稱和專職教師數量少、學歷偏低等問題甚是普遍[9]。
在教材方面,具有融通職業性和高層次性的新式教材匱乏。教材是教學的載體,由于內容編寫、修訂、出版和發行等眾多因素交雜影響,其翻新周期較長[10],導致眾多本科層次職業院校還在沿用專科辦學階段的教材,教材內容滿足不了其“高層次性”屬性的要求。另外,教材內容未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變化及時更新,與現實崗位要求的技能知識存在一定的脫節現象[11],達不到“職業性”屬性的要求。
在教法方面,具有融通職業性和高層次性的適切教法匱乏。教法是教學的媒介,是聯結教師、學生、教材的重要紐帶,極大影響著教學質量。由于每一對教師和學生的磁場都具有差異性,且知識也在不斷更新,使適切的教法難以形成,從而導致學生所獲得的能力達不到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的職業性和高層次性屬性要求。
(二)技術集成和應用創新效能不足
《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指出“支持符合條件的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單位試辦職業教育本科專業”,這意味著本科層次職業院校的主要產生于優秀高職院校的升格,成功升格為本科層次職業院校的試點院校在科研方面相較于其前身變化并不大。雖然本科層次職業院校已經開始將發展科學技術作為院校科研的總抓手,技術集成創新和技術應用創新的意識已經明顯加強,但是技術集成創新和技術應用創新的現實成效卻依舊不理想,科技創新轉化服務平臺不健全制約其技術集成和應用創新的效能。
科技創新轉化服務平臺是本科層次職業院校助力科學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的重要平臺,但是部分本科層次職業院校在科技創新轉化服務平臺的建設邏輯方面含混不清,成果取向偏移,盲目效仿普通高校的建設邏輯,以知識生產邏輯、以學科知識體系為組織架構,尚未根植于技術集成和應用創新,而是將課題立項與期刊論文發表的數量視為教師科研產出的重要評價指標,導致注重技術研發的教師在職稱評選等方面比不上注重論文發表的教師,致使教師只重課題申報與論文發表,選擇性忽視了科技研發成果的轉化。同時,本科層次職業院校還居于象牙塔中,與產業界和研究機構的合作相對薄弱,難以形成良好的產學研合作機制[12]。在專利申報方面割斷與外部科研院所和企業的交流合作,獨自申請,造成專利與區域產業發展不吻合,無法有效作用于區域產業,實現成果轉化,制約了技術集成和應用創新的發展。
(三)服務多元化社會需求特色欠缺
本科層次職業院校應以多元化的社會需求為“風向標”,同時需以自身資源為基石來服務社會需求,形成自身服務特色。但是,目前大學趨同化發展現象十分顯著[13],資源重疊嚴重,部分本科層次職業院校在服務社會方面隨大流,忽視自身資源的特殊性與有限性,盲目追求所謂的“全”,造成服務方向缺乏特色,千校一面。溯其根源,主要是本科層次職業院校未能合理利用自身擁有的顯性資源和未能充分挖掘自身蘊藏的隱性資源。
在顯性資源利用方面,本科層次職業院校未充分將自身看得見的、摸得著的優勢資源整合成具有系統性的、全方位的“輸入—輸出”的循環圈,形成區域內的一大服務特色典范。譬如,本科層次職業院校在進行教育鏈與產業鏈對接時,院校專業群建設未能系統性、全方位精準對接相應產業鏈的上游鏈、中游鏈和下游鏈,也無法服務產業鏈在設計、生產、銷售、服務、管理與培訓等多方面的需求,造成顯性資源的特色優勢效力發揮不充分。
在隱性資源挖掘方面,本科層次職業院校的洞察能力和創新能力有所欠缺,難以有力挖掘自身資源的潛在可能性,發展新型特色,形成新的優勢資源。部分本科層次職業院校過于依賴傳統,墨守成規,將自身的發展拘泥于現有發展趨勢,缺乏創新。同時,本科層次職業院校的洞察力不足,無法在國家政策文件和社會發展潮流中探索出新路子,形成自身的新特色,實現優勢資源創生。
四、本科層次職業院校社會職能的破困之策
面對本科層次職業院校的社會職能難以有效發揮的內生性不足,院校必須科學合理規劃自身發展路徑,突破其社會職能發揮之困境,助力“建設技能型社會”的美好愿景實現。
(一)加速“三教”改革,促進教學職業性和高層次性融通
“三教”改革作為推動本科層次職業院校人才培養高質量發展的有力舉措,是暢通教學職業性和高層次性的重要抓手。形成以教師改革為主導,以教材改革為載體,以教法改革為媒介的改革機制[14],將有力推動本科層次職業院校高層次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適切性。
在教師改革方面,本科層次職業院校要積極激勵現有教師走“雙師型”教師道路,明確雙師型教師的各項能力指標。同時,本科層次職業院校要加強與企業的交流與合作,搭建合作交流平臺,為院校教師進企業,企業高級工程師進院校,二者實現雙向交流,一起承擔教學活動提供有力保障,從而提升院校“雙師型”教師比例。
在教材改革方面,本科層次職業院校要積極組建一支實力強勁的企業前線高級專業技術人員、院校骨干教師和教研資深專家相結合的教材編撰團隊,共同研討教材內容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的選取與融合和教材內容組織序列的知識邏輯順序,開發一批符合行業技術標準、切實契合企業生產流程、吻合院校教學進度以及融合學生學習特點的教材。
在教法改革方面,本科層次職業院校要積極引導教師轉變傳統教學觀念,積極引進一些富有成效的教法,使教師在認真分析自己的教學風格、學生的學習特性以及知識的迭代更新的基礎上,不斷探索創造一條適切的教法之路,讓學生在富有趣味的學習過程中,實現“理論+技能”的復合能力。
(二)加強校企合作,提高技術集成和應用創新效能
本科層次職業院校應和區域企業密切合作,充分挖掘自身優勢與特色,整合雙方資源,凝聚雙方優勢,建設開放協同的科技創新轉化服務平臺。院校和企業在建設科技創新轉化服務平臺前,必須明確其服務院校和企業實現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主要目的,避免成果導向偏離。為使建設高質量平臺,需采取以下行動:一是院校和企業需及時洞悉國家戰略布局及敏銳捕捉地方產業新發展趨勢,著眼企業發展的現實困境與重要領域,申請相關課題與項目,明晰平臺建設方向。二是院校和企業要充分整合雙方人力資源,團結力量,發揮雙方優勢,依托專業群建設,建立共同攻堅克難的科技研發團隊,提升院校和企業的科技水平,實現科技集成和應用創新。三是院校亟需扭轉將課題申報、論文發表視為績效評價核心的觀念,需以技術集成創新和技術應用創新為核心評價與考核指標,激勵教師大力開展技術集成和應用創新。在院校與企業合力協作實現技術集成和應用創新過程中,一方面企業的競爭力和生產力可以得到增效,從而推動區域經濟興盛發展;另一方面本科層次職業院校的教師通過和企業合作伙伴永續而高效的研發成果轉化活動,在科研成果創新與轉化方面不斷優化自身,與時俱進,更新教學理念與內容,進而高質量反哺人才培養。
(三)聚焦優勢資源,彰顯社會服務特色
本科層次職業院校可以依據自身的優勢資源,打造自身服務社會的特色,提升服務的質量和實效性,具體步驟如下:一是評估自身資源。院校可以對自身教學、科研、人才和設施等方面的資源進行評估,找出自己的特色和優勢。二是確定服務方向和內容。根據自身的特色和優勢,結合市場需求和社會需求,確定服務方向和內容。在確定服務方向和內容時,要考慮到服務的專業性、實用性和可持續性,以及服務的市場價值和社會效益。三是建立服務平臺和團隊。根據服務方向和內容,建立相應的服務平臺和團隊,提供專業的服務。服務平臺可以是線上或線下,團隊可以是教師、學生或專業服務機構,需要具備專業的知識和技能,以及良好的服務態度和服務意識。四是加強宣傳和推廣。服務平臺和團隊建立后,需要加強宣傳和推廣,提高知名度和影響力,吸引更多的用戶和客戶。可以通過宣傳材料、媒體報道、口碑推薦等方式,擴大影響力和用戶數量。五是不斷創新和改進。服務社會是一項持續的工作,需要不斷創新和改進,提高社會服務的質量和效率。院校可以通過用戶反饋和市場調研等方式,了解服務的不足之處和改進方向,不斷完善和優化社會服務。
參考文獻
[1]張元寶.技能型社會建設的教育支持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21(25):54-60.
[2]張學,周鑒.本科層次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定位、邏輯與理路[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2(18):39-45.
[3]李夢卿,余靜.我國技能型社會建設的時代背景、價值追求與實施路徑[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24): 5-11+25.
[4]郭麗君,廖思敏.通專融合: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發展的路徑選擇[J].職業技術教育,2022(16):59-64.
[5]王毓.職業本科:人才培養定位與實現路徑選擇[J].職業技術教育,2013(16):26-29.
[6]鄢彩玲.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的定位、內涵與發展策略——基于技術哲學視角的分析[J].職教論壇,2021(10):33-37.
[7]劉曉,王海英.技能型社會下職業教育公共服務的現實訴求、體系構建與實施路徑[J].現代教育管理,2022(6):90-98.
[8]石偉平.穩步發展職業本科教育助推技能社會建設[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1(5):42-44.
[9]鄢彩玲.建設職業教育本科的問題與解決思路探索——基于德國經驗借鑒[J].中國電化教育, 2021(12):65-71.
[10]查英華,蘇曉萍.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能力本位新形態教材建設的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2(26):46-51.
[11]陸宇正,湯霓.技能型社會視域下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困境與路徑[J].教育與職業,2022(9):21-27.
[12]馬燕.發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動因、問題與出路[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4(20):14-18.
[13]孫占利,郭建如.地方行業特色大學趨同化發展的反思[J].中國高校科技,2021(4):9-12.
[14]徐蘭,鄧映峰.“三教”改革賦能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路徑研究——基于產業數字化轉型背景[J].職教論壇,2022(7):52-58.
The Dilemma and Breakthrough of Social Function Implementation
in Undergraduate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killed SocietySUN Jie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128, China)Abstract: Skilled society endows undergraduate vocational colleges with new connotations of social functions, requiring them to establish the following social functions: rooting in vocational and high-level teaching to cultivate high-level technical and skilled talents; rooting in technology integration and application innovation to develop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rooting in diverse needs to serve the society. However, undergraduate vocational colleges have endogenous deficiencies in these three aspects and are hindered in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ir social functions. It is essential to take the following measures to break through the dilemma: accelerating the reform of the three Ts — teachers,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eaching methods, to smooth the integration of vocational and high-level teaching; strengthening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echnology integration and application innovation; focusing on superior resources to highligh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 services.
Key words: skilled society; undergraduate vocational colleges; social fun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