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靜
摘 要:圖書印前質量檢查對構建和完善圖書質量保障系統,強化編輯責任意識、質量意識,提高圖書編校質量具有重要意義。作為圖書編校質量保障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印前質檢為消除各類差錯、提高成品書質量提供了有力保障。本文對印前質檢的內容、常見差錯,印前質檢環節存在問題進行了分析,并對提高圖書編校質量的方法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圖書出版 印前質檢 編校質量 質量保障
為了保障圖書的編校質量,出版管理部門采取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措施,這對提高圖書質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越來越多的出版單位意識到圖書質量的重要性,在“三審三?!钡幕A上增加了印前質檢環節。質量檢查是出版工作中一項極為重要的基礎性工作,圖書印前質檢一般由出版單位內部的質量管理部門完成,有的單位則委托外面的專家或質檢公司完成。
開展圖書印前質檢工作的目的是找出并消滅編校等各方面的差錯,或對相關問題提出質疑并給出修改建議,最終目標是整體提高圖書的編校質量。隨著出版單位圖書印前質量檢查工作的不斷推進,編輯日益認識到印前質檢的積極意義,在具體工作中,質量意識逐漸深入人心。本文在介紹印前質檢內容、常見問題的基礎上,探討提高圖書編校質量的方法。
一、印前質檢的內容及常見差錯
1.檢查范圍
圖書的正文,封面(包括封一、封二、封三、封底、勒口、護封、封套、書脊),扉頁,版權頁,前言(或序),后記(或跋),目錄,插圖及其文字說明等。正文部分的抽查必須內容(或頁碼)連續且不少于10萬字,全書字數不足10萬字的必須檢查全書。
2.檢查內容
首先是政治問題,確保導向正確、無政治性差錯;其次是檢查知識性、科學性、邏輯性、語法性錯誤;最后是檢查文字、標點符號、數字用法、版式設計等方面的差錯。
3.常見差錯
第一,輔文中常見錯誤為封面、扉頁、版權頁、前言等處書名、作者名、叢書名、著作方式等不一致;前言、內容提要中的章節內容與正文不一致等。成品書質檢環節檢出書眉、頁碼錯誤,目錄與正文不一致的情況,這是編校、質檢人員工作疏忽導致的,出版單位應引起足夠的重視。第二,正文中常見錯誤為人名、地名、機構名、引文、史實、朝代等差錯,計算錯誤及計量單位與物理量混淆的錯誤也比較常見。正斜體、拼音、插圖、表格、公式等更是常見的易出錯部分。
二、印前質檢環節存在的問題
1.編輯與質檢人員溝通不暢
在圖書出版過程中,很多編輯認為印前質檢只是挑刺、找茬、拖延生產進度,對于質檢工作不認可,尤其在編校質量不合格時會有強烈的抵觸情緒,很難正確認識到印前質檢對整體提升出版社圖書質量的重要作用。到申辯環節時,編輯與質檢人員會因關注點不同而引發不愉快甚至爭吵。涉及經濟處罰時有的編輯會對質檢工作更為抵觸,矛盾更加激化。圖書印前編校質量檢查不合格時,有的編輯會找校對問責,校對也會對質檢工作產生反感。編校與質檢人員的關系緊張,不利于質檢工作的順利開展。
2.存在人力不足的情況
質檢人員面對的是整個出版單位的稿件,人力不足的情況難以避免。質檢高峰期,可以請具備資質的、認真負責的單位內外部人員參與質檢工作。很多出版單位的校對人員都是具有專業背景的大學畢業生,在出版行業工作多年也有一定的經驗積累,因此,優秀的校對人員也是可以考慮的備用人選。
3.專業短板導致的誤判
印前質檢有時候會發生誤判,有的是專業局限造成的,有的是質檢周期短、質檢人員閱讀習慣等導致的。有的質檢人員對專業知識不熟悉,而對名詞術語提出質疑,認為存在錯字;有的質檢人員對歷史不了解又不去查證,憑感覺判定稿件中存在差錯。
4.缺乏敏感性,知識儲備不足
時間緊、任務重、知識儲備不足等原因,會導致稿件中隱含的知識性、政治性差錯的檢出率不高。有的質檢人員對人名、朝代、生卒年、機構名、概念、術語等,以及新聞出版署的禁用詞等差錯缺乏敏感性。
5.管理不到位增加隱患
印前質檢處于圖書出版流程最后的把關環節,如果前面的選題、審稿、加工、排版、校對監管不到位,將會增加編校質量隱患。有的出版單位沒有處罰機制或印前質檢工作定位不清晰,編輯有依賴心理,將質量很差的稿件送檢,質檢工作完成之后可能仍有很多遺留問題,進而導致成品書編校質量不合格。需要明確的是,圖書質量貫穿圖書出版的整個流程,印前質檢只是其中的一個環節。
三、提高圖書編校質量的方法探討
1.完善的制度保障
第一,正因為存在人力不足、專業短板等問題,三審環節必須至少有一個審次的人員具備相關專業背景,避免“門外漢”走流程敷衍了事。另外,文理分工很重要,有的編輯連最基本的專業術語都無法理順,其他更深層次的內容更是無法把握,很難保證圖書質量。
第二,送檢稿件需由質量管理部門統一分配。有的編輯為了節約成本或者怕質檢結果不合格,而私下找質檢人員走后門進行檢查。雙方都沒有相關專業背景,只是為了應付印前質檢流程,這種情況下稿件質量是無法保證的。
第三,崗位任務設定要合理,工作量過高會使編校、質檢人員疲于完成工作定額,而沒有更多的精力顧及圖書質量。有的編校、質檢人員為了拿更多的超額獎金而一味地追求數量、忽視質量,這種做法應堅決制止,出版單位必須引起重視。
第四,編校人員需持證上崗。沒有責任編輯資質的人員審讀過的稿件,有的出版單位只是采取他人署名的辦法,并未安排專人對稿件質量進行把關。這種稿件存在非常大的風險,后面的工序很難保證圖書編校質量合格。
2.行之有效的管理辦法
第一,制定處罰辦法并嚴格執行。有的單位沒有懲罰機制,對于造成圖書編校質量不合格的相關責任人沒有任何實質性的處罰,編輯無法對圖書質量引起應有的重視。有的編校、質檢人員質量意識、責任意識淡薄,發現幾個問題就算交差,認為干好干壞一個樣。一旦被主管部門抽查,圖書編校質量必定是不合格,因此,制定處罰辦法并嚴格執行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二,慎重選擇質檢人員。應挑選具備一定專業技術水平、有能力、有責任心的人員,或委托專業的質檢專家來完成質檢工作。出版單位外部的質檢專家不用顧慮面子、人情等因素,會全力查找稿件中的差錯,相對來說更公平、公正。
第三,強化質量管理部門的管理職能。圖書印前質檢工作應由出版單位的質量管理部門進行合理、有序的安排,以便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3.靈活有效的工作方式
第一,出版單位可以結合稿件內容及編輯、質檢人員的工作情況,適當增加印前抽檢環節。抽檢不是質檢工作的簡單重復,而是給圖書編校質量上了雙保險。抽檢對象可以是專業跨度較大的編輯,也可以是質量事故頻出的部門。
第二,送檢稿件量大時,質量管理部門可以有側重地安排質檢工作。重點檢查印量大、影響廣的諸如教材、教輔、少兒、科普等類型圖書,內部出版物、電子出版物等可酌情安排有資質的其他人員檢查。
4.定期培訓
出版單位應定期開展培訓工作,可以根據質檢過程中發現的問題與薄弱環節,安排質量管理部門有針對性地給編輯培訓;也可以請總編輯、單位內外部資深專家做講座;或者請資深編輯進行經驗分享。有的出版單位采取編校技能競賽的方式進行考核,并由總編輯對試卷做講解,以加深編校人員的理解,提高業務技能。
四、結語
圖書質量關乎出版社的生存與發展,編校人員要高度重視圖書質量,不斷學習業務知識,提升自身業務水平,確保圖書質量合格。有效的印前質檢環節也為提高圖書編校質量提供了有力保障。出版單位應當從領導層面重視圖書質量,制定落實各項提升及監管圖書質量的措施,嚴把質量關,出版高質量圖書。
(作者單位系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公司)